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杜威教育思想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04:33

杜威教育思想论文

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兴趣概念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做到全程化指导。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从做中学”;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启示

实用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是美国本土的哲学思想。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以及实践的丰富,实用主义逐渐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于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重在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突出了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其教育理念集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于一体。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花了长达8年的时间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对教育史的影响颇深。反观如今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过多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剖析,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启发,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经验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继续不断的改造。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但是经验与教育二者并非等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而,要注意经验的形式和方向。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吸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

什么是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传授过时的死知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他提出“进步教育”的理想,用来取代“传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表现个性,培养个性,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习各种技能技巧,满足直接的需要,教育同现实需要相适应,让学生熟悉变动中的世界。杜威强调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提倡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的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目的即手段,不断地转化为手段,转化为一系列的行动。

杜威认为,学校的概念是社会的、科学的和民主主义的。学校是小型的社会,教育是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由社会成员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环境,其目的是使社会经验简单化、纯净化,以便使儿童由社会的未成熟的成员经过培养参加到社会中来。

在“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杜威对两种不同的课程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注重逻辑顺序的学科本位课程观。二是注重心理顺序的儿童中心课程观。杜威认为,前者只关注课程教材的逻辑顺序,“各门学科代表许多独立的门类,每一门类有其自己完全独立的编排原则”,分割成片断的知识把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肢解开来。后者只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排斥心智的训练。杜威认为,这两种课程观一种看到了经验的逻辑方面,另一种看到了经验的心理方面。实际上,它们是经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杜威通过把儿童与课程统一起来,消解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倾向。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它的地位和意义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新形势下,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服务工作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然而,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对政策的误读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毕业生十分关注自己能否顺利就业,从事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目标。然而,目前我国不乏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仅仅针对毕业生开设,部分则是针对大一新生及毕业生开设。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的就业技能,忽略了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如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较为笼统,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定位为一门普通的课程,对所有专业学生“一视同仁”,忽视学生专业,上课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并且,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数只重视职业规划忽视专业规划,而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规划忽视职业规划。因而造成就业指导课程脱离专业规划,如果仅拘泥于课堂理论知识,忽视对专业的定位、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就业指导课不同于其他专业文化课程,它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习惯性照本宣科,强调的形势政策、就业理论等理论性的内容偏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从而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泛,没有实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启发。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现代教育派理论的代表之一,在如今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越来越来多人的认可和采纳,推动着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校就业形势的变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改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着极大的启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来剖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迎合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业指导的目标不应该仅是就业技巧的指导,而应该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除了教授学生搜集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及技巧外,还应将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机地融入其中。

其次,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做到全程化指导。所谓全程化指导,即课程不仅针对新生和毕业生开设,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就业指导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指导。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环境和资源分析,鼓励学生去寻找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选择的内容,明白职业选择的意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端正求职心态。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帮助学生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提高择业意识。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重在就业技巧的指导,并辅以求职心理的辅导。

2、就业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学校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他们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逐渐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及反思,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及课程的创生者。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形势、择业特点及就业方法等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传统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专业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从做中学”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提倡“从做中学”,即“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来源于经验,儿童只有通过做才能求知。“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活动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杜威尤其重视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他认为,人的直接经验是书本所不能替代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静坐”、“静听”等学习方式,认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经验,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教育所应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做中学”的环境,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就业指导课程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教授模式,仅有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缺少学生的参与训练。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就业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团队指导等形式教授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设置不同的职业角色,让学生进入职业情境,提前进行职业体验。或是在课堂中,通过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开展一些模拟面试等形式的情景模拟课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场景,从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学习经验。

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亟待改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高校教育者应该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测,以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摘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教育即生活”,“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以买卖苹果这一经济事件为例,采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对经济学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到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生活教育观经济学五步思维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大多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教学,然而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进入到改革的层面。根据笔者担任多轮经济学课程的经验,发现学生普遍害怕这门课程,他们听课像听天书一样,太过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上课很累,学生即使很努力,教学效果依然不好。且不能适应高职教学中要求“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因此有必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及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引进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改革之关系

1.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简述

杜威(Dewey.J.)是20世纪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始终坚持“教育即生活(Educationislife)”的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关于生活的定义,杜威这样解释:“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这就是生活”。杜威生活教育观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生活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以此为理论依据,他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即“思维五步法”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步,构建真实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设计有刺激思维的问题;第三步,有可以利用的资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步,在活动中验证假设;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

1.2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教学改革之关系

近几年各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从做中学”这一教学理念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做中学”,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突出实践性和生活性。我国职业教育中力推“从做中学”,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做即实践,可是对于从哪些地方实践没有明确界定,各职院普遍理解为从工作岗位上。既然是工作岗位就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到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而实际上当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企业实习的时候,具体的工作岗位是很难界定的,对于文科的学生多是以文员、办公室打杂或业务员的身份进行实践。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只能是设定工作任务,模拟工作情景,由于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工作任务的设定不完全合理,对于工作情景的创设可能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更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生活,更加突出人性化及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项目任务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认识。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与提升,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生活体验,关注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和谐地发展。

2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基本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产生影响,教材仍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构架,多数学校该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不好,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吃力。对于从职业高中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更加艰难,在复习时很多学生认为相当于预习。笔者在担任多轮该门课程的教学后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脱节。必须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教育的生活教育观在实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五步思维法”。“五步思维法”不只是教学方法,还包括教育内容的设计,明确“从哪儿开始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做”不只是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入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寻找素材。其次,做的过程突出学生的探究、理解、合作、体验,以学生体验感受为核心。

3.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处理,达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随时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搜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堂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而就在身边,在身边可随时发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可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更要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搜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并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3.2采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校外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的情景,或将现实中的典型经济事件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如买卖苹果,让部分同学扮演成买方,另一些同学扮演成卖方。第二步,在由经济事件(买卖苹果这一事件)构成的情景中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经济事件提出,就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过教师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怎么?假如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又会怎样?假如又有人同时在卖香蕉呢,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又会有什么影响?等等。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中体验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不同的体验。最后,由学生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进而将理论又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如苹果价格高了,就会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卖苹果的行列。

在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中都能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与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密切相关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和将经济理论运用到经济事件中去。

3.3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仍是消极被动接受者。杜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不是以地位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不能利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具有的经验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和一言堂,语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中去。

3.4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的课程由于一直当成一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所以仍然沿袭传统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说,该门课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考核评体指标体系应该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理念下,着重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运用,从而对自身的进步进行评价、反思。因此应建立一套适合于“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突出考查学生的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黄海峰,梁承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导刊,2012(1).

[4]张继平.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5]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

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是什么?

三大教育思想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个人思想

哲学理念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学见解上,早期虽然承袭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是由于生物学及生物学上的进化理论,对他早期思想的一番冲击,在他一篇《从绝对主义(Absolutism)到实验主义》的论文中,已经剖析地叙述了他思想改变的来龙去脉,说明他何以舍弃了十九世纪德国黑格尔派的绝对主义。

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谈谈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杜威提出了“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孩子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教育本质观是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杜威教育本质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中心论、实践精神及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 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

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

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简述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高度重视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杜威看经验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含着个体主动地尝试的过程和被地承受结果的过程,它应该既要让学习者获得一些认识的结果,又要增强他们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他指出:“教育是对经验的重建和重组,它能增添经验的意义,使人们指导今后经验过程的能力得到增强。”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从传统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精神,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实践中去,“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增强他们对不断变化世界的适应能力。

总之,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口号,这是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本质的解释。这三个关于教育本质的论断在本质上是一致都要求教育者要优化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尊重学习者的人格,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加强学习内容与他们周围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而学校就是特殊的环境。在杜威看来,学校应该从教材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根本的变革,主张将各类型的手艺、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引进学校,“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儿童在这样的小社会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最终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具体内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3)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杜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出发进行论述,他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来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来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此,他提出了“教育及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希望在使儿童学习前人知识和参与实践之间,即在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之间,找到一种“保持恰当平衡的方法。”

杜威把儿童“通过参与成人做的事去学习”称为间接的教育(即直接经验的学习),把“对青少年进行深思熟虑的教育”称为正式教育(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他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知识不断增长积累,“没有这种正式的教育,是不可能将复杂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成就传递下去。在这种正式的教育中,儿童由于掌握了书籍和知识的符号,也就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获得知识的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威教育思想

上一篇:疯狂阅读投稿教程

下一篇:水利核心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