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协会期刊
山东海洋协会期刊
主管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山东海洋湖沼学会主编:刘秦玉ISSN:1003-6482CN:37-1141地址:青岛市鱼山路5号邮政编码:266003
青岛海洋大学现任校长是谁
吴德星(1952—),男,汉族,山东无棣人。1971年进入原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学习,1974年大学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获海洋气象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92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研究生研修,1992年获物理海洋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评为教授,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青岛海洋大学国家教委物理海洋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任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任青岛海洋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5年7月起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吴德星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九、十届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科委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辑;第七届西部地区教育顾问;青岛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
吴德星同志在学校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改革、强抓机遇、狠抓落实,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实干精神,在争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担任校长以来,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为首要原则,扎实工作,勤政自律,与班子成员一道,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海洋大学的水平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吴德星教授长期从事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近海环境质量预测机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技术组组长,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物理海洋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和课题,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在赤道深层射流,洋底涡旋,热带海区波致环流动力学和波致物质输运,热带海区混沌混合和输运,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力与动力现象年代际变化成因,渤黄东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环境专项调查,主持编写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编制大纲,指导完成了三省一市(山东、河北、辽宁和天津市)“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主持(副组长)编写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该计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自1992年以来,发表了系列有创新学术观点的高水平论文90余篇,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多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
吴德星教授长期致力于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讲授过“物理海洋学”、“大洋环流”、“海洋动力学”、“热带海洋波动”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大洋环流研究室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建成了一支有竞争力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创新梯队,目前研究室已有教授(博导)2名,教授、副教授5名,研究生40多名,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908”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工作。曾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洋环流理论”和“热带海洋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编译《大洋环流理论》一书。他指导过的研究生中有7名已获博士学位,8名已获硕士学位。目前,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博连读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9名。
陈波的介绍
(1954—),男,广西防城港人,197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水文气象系海洋水文专业。他从事本专业和科技管理工作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业务及工作实践经验,在该学科领域已成长成为广西海洋界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现为,研究员。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气象系海洋水文专业。现担任广西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海洋环境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海洋动力学和海洋规划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科研课题20多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近20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主编1部。
中国有哪些海洋研究所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始于20世纪初,30年代中国开始筹建海洋研究机构。1946年以后,在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以及台湾大学曾分别建立海洋研究所,但规模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洋研究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
8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以后,陆续建立起一批新的研究机构。到1983年,海洋研究机构已达
100多个,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农牧渔业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交通部等部局,以及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高等院校。这些研究机构按其性质和专业方向,大致可归纳为
5类:①从事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专业性海洋研究机构。如<a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a a=""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物理海洋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以及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等。②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勘探、评价和开发技术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如农牧渔业部的各海洋水产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的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各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轻工部的制盐研究所等。③从事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海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如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④从事海洋工程技术的研究机构。如各船舶工程、海港工程、海运部门的研究所,华东水利学院海洋工程研究所,大连工学院海洋工程研究所等。⑤从事海洋环境科学和科学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如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等。
主要的海洋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研究热带海洋为主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a a="" 国家海洋局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技术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的海洋地质研究所,在青岛市,成立于1976年。其任务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海底油气勘查为重点,研究中国海洋石油地质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国近海海域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油气远景的研究;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沉积动力学研究和深海大洋调查。农牧渔业部的研究所有:黄海水产研究所,在青岛;东海水产研究所,在上海;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广州。分别负责黄海、东海、南海以及邻近洋区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海洋水产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研究各海区鱼类形态、分类区系;海洋鱼、虾、贝、藻的养殖和增殖技术;海洋渔业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海洋经济鱼类的分布、洄游规律以及渔情预报方法。同时还研究海洋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水产品受毒特征和消失规律,海洋渔业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3个研究所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渔业调查船队。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1968年成立,位于台北市。该所研究内容包括黑潮、风暴潮、台湾附近水域海洋水文、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化学、台湾北部沿岸海水污染、海洋初级生产力及浮游生物、鱼类资源、珊瑚礁生物、经济海藻等方面。1973年成立的中国文化学院海洋研究所,位于台北市,主要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和航运的研究。
上一篇:湖北省委党校学报
下一篇:中南大学学报是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