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同大学期刊编辑处

发布时间:2023-12-06 00:07

大同大学期刊编辑处

是省级的,但不是核心级的。编辑答上,仅供参考。其他问题可上悠悠期刊找编辑再多了解。

大同大学的发展

胡敦复:着书立说,率先垂范从1911年底酝酿创办大同至1949年离开大陆,将近40年中,胡敦复一直把创建、发展大同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两度出任校长(1912-1927、1941-1945)共长达20年,还一直担任大同大学董事会董事。胡敦复作为校长和立达学社社长,其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地为大同积累和募集资金上。除社会活动外,他还以身作则尽量在外多兼课兼职,不仅受马相伯之邀,去主持复旦公学(后改大学)教务,还长期在南洋大学(后改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不仅如此,在编写教科书方面,胡敦复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本世纪初,我国新学刚开始兴办,学制、教材多照搬日本或欧美。因此,胡敦复和立达学社社员以亲身的经历感受到,自主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争独立的学术地位。在与吴在渊合着的《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的序言中,胡敦复剖明心迹:“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讲演,第二宜翻译,第三宜编纂,第四宜著述。”其中,首要的就是,“务使初学科学之人,可尽脱外国文之束缚,而多得参考之材。学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趋于发明之一途。”“今尚宜从中学之教科书入手,渐及参考之书,层累而上,以至高深之学。材料不妨浅近而说理务宜精详,结构不必宏大而见地须有独到,务使中学之士,先得观摩之益;至盈科而进,而后引入百宝之林。”因此,大同的教学特色之一,领导教师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便领衔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丛刊”编辑部,编辑成员有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胡明复、胡刚复等14人,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大都由他们自己编写。胡敦复率先垂范,先与其夫人、早期留美生华桂馨女士最早合编了初中算术教科书,之后与吴在渊合编了《算术》1册(1922年)、《几何》2册(1923年)、高中《几何学》1册(1925年),都是针对当时初中采用的新学制教科书混合数学而编写的,该书可以补足初中几何未竟之学程,采用的学校较多,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与荣方舟合编的《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1935年,他和范会国、顾澄合译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被商务印书馆列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之一。他独立编写的《新中学几何学》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用教科书。40年代,他编写的《英文宝库》第1~5册,被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此外,他还为多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作序或校订。他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早期的中学教材建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胡敦复编写教材,一般都经过亲自试讲,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苏步青眼里,“胡敦复是很好的教育家”。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说:“我曾听过胡敦复教授讲授微积分,胡先生学识丰赡、讲课清晰。当年创校时,以‘大同’为名,就有着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气,培养出许多人才。”胡敦复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李立柔、黄正中教授回忆说:“这门课(指微积分)他教了多年,已经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课前仍然必须备课,从不马虎上阵,学生们都愿意听他讲课。”胡敦复博闻强记、精力过人,他在“大同”,除教数学外,还先后教过英语、拉丁语、哲学、国学、物理等多课,哪门课缺教师,他就教哪门课,人称“全能教授”,而且教学效果都很好。苏步青曾评价胡敦复:“非常和气,非常聪明,当时我们议论,数学家中英语最好的就是胡敦复先生,他的文学也非常之好。”1941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设置部聘教授,以奖励在大学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学确有成绩、声誉卓著,对于所任学科具有特殊贡献者。经反复酝酿,决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个学科中遴选30人,其中中国文学、数学等6科各2人,其余各科皆1人。在这30人中,还包括当时在敌占区暂不正式公布姓名的2人。胡敦复当选为数学科和敌占区的两个2人之一,在记录的名单中,敌占区的部聘教授实际只有胡敦复1人,这是对他过去30年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 在胡敦复的动员下,他的弟、妹胡明复、胡刚复、胡范若、胡芷华,堂弟、妹胡宪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亲属,在国内外学成后到大同大学服务多年,他们也都全力支持父、兄的事业。其中尤以被元济称为“奇童”的胡明复(1891—1927)、胡刚复(1892—1966)兄弟贡献最大。1910年,胡明复顺利通过了第二批庚款留学直送生的考试。赴美后,胡明复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文科,1914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并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也是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首篇现代数学论文。胡刚复则于1918年夏获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在当时是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后论文分为三篇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当然是锦绣前程。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都向他们发来了聘约,同时,他们的美国导师也希望他们留校工作,继续他们的研究。可是,兄弟两人却责无旁贷地于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后回到上海,加入了大同学院的创建队伍。他们在大同同样不取薪水,同样须将在外面代课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学校做资金积累。胡刚复在寄给美国母校的信中说:“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暂告完成……我终于决定离开我愉快逗留过8年多的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担任教师一职了。我国十分贫困,物资缺乏,生产落后,急需振兴实业。由于经费和物资短缺,致使教育事业也难以推动……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艰苦的斗争了。”胡明复到大同伊始,便全面挑起了校务和教学工作的重担。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办好大同,胡明复住进了学校,从教学安排、人事调配,到学校的基建改造,他一一过问。那时,大同的基建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新开设的系科就等着教室上课。为加快进度,节省资金,胡明复就自己动手设计,至今仍坐落在新闸路、西康路口的大同大学旧址校舍,就是胡明复亲自绘制图纸的。大同的经费一直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教学,胡明复不得不将自己的积蓄垫入。他们这些早期庚款生留学期间,每月生活费就有80美金,同学中有人因为善于攒钱甚至成了“小财主”。胡明复则早已将省下的一部分生活费用在了创办《科学》杂志上,现在他又将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学校。有人统计,他10年间垫费总数达2万余元,真可谓“毁家兴学”了。胡刚复则着力创办和主持大同物理系,当时,国内的物理学教授可谓凤毛麟角。他通过南通实业家张謇父子的捐助,在大同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其中有用以测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迈克耳孙干涉仪,有测量电子电荷的密立根油滴仪等,其设备之先进与丰富,在国内私立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胡刚复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课最多的教授,长年累月地在沪宁和南北地域之间穿梭奔波,风尘仆仆,异常艰辛。他曾兼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还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并在抗战期间主持浙大文理学院,被李约瑟博士称为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相媲美。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科学和科学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早期学生有吴有训、严济慈等,稍晚有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等,都是中国现当代科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与一般私立大学主要发展方向为文商法不一样,大同大学一直以理工闻名沪上。大同这一办学特色自然与立达学社社员教师群体的学问背景有极大的关系。社员教师群体中前期是文理各半,后期以理工为主,总体上是以理工背景为特色,如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胡敦复、吴在渊、胡明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刚复,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曹惠群、陶慰荪等。所以在办学方针上,也以吸引理工人才为主,例如数学方面的张镇谦、高扬芝、范会国等,物理、化学与工学方面的顾静徽、叶蕴理、戴岂心、曹简禹、郑昌时等,此外,物理研究先驱吴有训,数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何鲁,数学家、吴文俊恩师武崇林、无机化学家顾翼东等人都曾在大同任教。教师群体的理工特色与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因素。与发展文商法仅需一本讲义、一张黑板、一支笔不一样,发展理工必须花费大量经费购置实验仪器与设备,这是大多数私立大学不发展理工科目的主要原因。但正是由于大同在整个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独树一帜,发展理工,致使其在吸引有志理工的学生方面尤其独到的优势,这自然适应了教育市场的需要。 1912年学校创办时,首期招收学生仅91人,教职员10余人。初设普通科和预科,开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课程,学生可根据文化程度自由选读。普通科设高中、初中(高中2年,初中4年),预科设文、理科(均2年)及英文、数理两专修科(均5年,招初中毕业生)。1914年迁址后有学生126人,同时因感国家急需人才,决定再办大学预科,为出国留学作准备;自1916年起,先后增设英文和数理两个专修科,后来又设大学文科、理科及商科。鉴于“大同”十年的发展,1922年,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大同学院改名为“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商科及教育科。校长一职仍由胡敦复担任,直到1928年曹惠群出任大同第二任校长。1928年,增设测绘专修科,9月大学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继正式改为文、理、商3个学院。文学院设文学、教育、政治3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3学系;商学院设经济、会计、商业3学系。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学部立案,改称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1937年增设工学院,设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各系。其中数理、电机两系的教学质量更蜚声全国。20世纪20年代,大同大学成绩显着,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中人无不知大同之敦复先生者”,称“胡敦复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到了30年代,学校已成为上海地区极具规模的私立完全大学,其规模和教学质量均可列入国内第一流高等学府。基地发展到110余亩,建有校舍17座及运动场、绿地等, 建筑颇具规模,图书仪器充实完备,全校大、中学生近千人,其中大学部学生300多名。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此时的“大同”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①资金自筹,教学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②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复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个女生,1916年入学;③从开办之日起就采用学分制,是国内率先采用学分者,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④师资队伍整齐,虽然至1916年,全校教职员总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简政,个个学有专长、人人都能登讲台授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确保了良好的教学质量。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因连天炮火和飞机轰炸,大同学府被毁于一旦。10月,华界沦陷,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二次艰苦的创业历程,使“大同”获得了新生。他们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此时,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新校舍建成,并附设附中二院,原在律师公会大厦的附中改称附中一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附中一院迁回南车站路劫后校舍,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学;大学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学)仍在新闸路。1945年11月,校长胡敦复辞职,胡刚复任校长,并于1945年11月3日由渝飞沪到校视察。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1949年10月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1951年2月,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建制被取消,其中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如今,“大同大学”虽然已成为名词,但是那段辉煌却铭刻于史册。在我国内忧外患频仍的年代,胡敦复带领十多位教书先生,白手起家创建“大同”,在没有外援、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两度将其发展成为一所我国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其特殊性在我国别无多得。上世纪70年代后期,胡敦复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大同大学办学的六条经验:“1.降低办学费用,使有更多的钱用于教学与科研。2.有一支热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开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强。3.有一个能事先规划周详的领导班子。4.有良好的信誉,博得人们的信赖。5.取得广泛的信誉后,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向外筹款。6.组织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为名利,热心教育。”他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高校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期刊论文摘要多少字

下一篇:怎么通过内容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