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网络新闻编辑新理念

发布时间:2023-12-08 01:48

网络新闻编辑新理念

Web3.0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业真正实现了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的定位转变,媒体经营的重点从“媒体平台”转移到“关系网络”。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网络编辑们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及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Web3.0时代媒体业的新变化
如果说Web1.0时代的本质是联合,它使人们利用互联网变成“千里眼、顺风耳”,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Web2.0时代的本质是互动,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那么,Web3.0时代则弥补了Web2.0时代没有体现出网民劳动价值这一缺陷,实现了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肯定了网民参与网络信息产生、制作、共享的价值和意义。
Web3.0时代,将建立可信的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应用新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用户的应用体验与分享,对网站流量和产品营销具有决定性作用。2013年腾讯的全年广告营收总额为8.2亿美元,大幅超过了新浪的5.265亿美元。①而腾讯广告营收只占全年总收入604.37亿元的8%,新浪广告营收却占全年总收入6.651亿美元的79%。②可见,新浪、搜狐这类门户网站多年来都采取“媒体平台”模式,网站的主营业务由信息内容的生产构成,收入和盈利也多来源于此,并且内容生产的主体是网站自身。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传统媒体特色与印记,这也正是Web1.0时代的要义。而腾讯所采取的“关系网络”模式则意味着内容生产的重要性让位于关系的组织与建构,网站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盈利依托于为网民提供日常化的联系和交流的增值服务。遵循此模式的网站依然会从事由自身主导的内容生产,如网易和腾讯的新闻频道,但基于社会关系而存在并维系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则逐渐成为主流,这就是相对成熟的Web2.0时代和正在崛起的Web3.0时代日趋繁盛的“社会化媒体”景观。
Web3.0时代网络编辑的能力构建
1.抵御信息风险的能力。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主要来自权威媒体。但是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国际化信息交流频繁,网民原创信息增多,数字文化版权管理更为严格,信息侵略逐渐升级,信息伪造、虚假传播时有发生。这些不利因素都迫使网络编辑具备较强的抵御信息风险的能力。
首先,要抵御来自反动势力散布的政治谣言,决不允许其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坚决抵制恶搞红色文化的娱乐节目的传播。网络编辑要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在舆论导向方面把握好分寸。其次,要抵御网络信息侵权带来的风险。版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拓展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作品的传播领域还扩大到网络环境,因此使用者的概念也应延伸至数字化制品制作者、网络公司、数字图书馆等。随着互联网著作权纠纷事件的不断增长,网络编辑成为此类侵权的高危群体,因此网络编辑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版权意识。再次,网络编辑要具有信息风险意识,恰当处理政治名人或者演艺明星由于道德败坏而引发的负面新闻。无论是制作新闻专题、娱乐节目,还是邀请名人代言广告或作为节目嘉宾出镜,都要全面评估、审慎执行,将风险降到最低。
2.整合传播信息、检索数据的能力。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大数据、云计算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过去采写数据新闻,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表格,最终产生结果。但是在今天,庞大的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可以很快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让人看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这就要求现在的网络编辑增强信息检索、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合信息处理,在深远广阔的时空观中,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评价甚至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3.挖掘受众需求,实现网络聚合效应的能力。Web3.0肯定了网民参与网络信息产生、制作、共享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挖掘受众需求,使其产生网络社群归属感,从而实现网络聚合效应,成为网络编辑必备能力之一。网络编辑一定要善于挖掘受众的正面需求,引导受众去发现潜在的但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良性需求,从而获得产品使用者的消费体验并使之产生品牌认同;发挥网络聚合效应,在网民参与互动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价值重新分配。一方面,网民参与成为当前网络节目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媒体搭台、网民原创的网络信息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并能在极短时间内就传遍全球。例如维基百科的词条都向网友开放,网友可自主编辑,而且错误信息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其他网友发现并纠错。
4.选题策划及全媒体推广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还应当具备过硬的创新策划能力以及引领话题的能力。网络编辑应从传统的注重新闻“采、写、编、评”四大技能,升级为注重整合传播能力培养,推崇“策划为先”的理念。编辑要敏锐地挖掘新闻话题,全面地采集相关新闻材料,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形态形成新闻专题。
策划主要指新闻专题的策划,新闻专题要将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进行整合,既有时效性,又有专题的翔实和深度,一般用来报道突发或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网络的超链接功能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版面、时段的限制,使网络编辑构建新闻专题平台较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更为便捷。网络编辑要充分发挥创新策划能力,针对目标受众的需求制作新闻专题。同时,Web3.0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崛起,使基于社会关系而存在并维系的UGC模式成为可能,网民能在第一时间将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上传网络。所以在网站监管到位,实名注册、信用等级约束的情况下,网络编辑确定新闻专题的选题和定位后,网民原创的信息就能在网络编辑主持的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上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
网络编辑应具有的选题策划能力不仅仅限于内容的组织,还应包括各类媒体形态的融合展示以及多渠道推广能力。策划理念应贯穿新闻专题的选题、制作、呈现、推广等各个环节。由于网络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所以网络编辑要充分调动受众感官,制作出具有融媒体特征的新闻专题。网络编辑还要具备栏目品牌意识和多渠道推广能力,针对目标受众群体构建关系网络,打造粉丝经济形态,借助新兴的互联网产品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社群。

网络新闻对编辑的要求

  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做单纯的“搬运工”、“粘贴匠”,不能做进行简单操作的“理货员”,网络新闻编辑完全有必要对入选的新闻稿件进行编改,以消除谬误,方便网友阅读。对文稿的编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好是非关

  网络新闻非常讲究时效性,如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进行认真的核实,势必会造成假新闻,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入选的稿件进行认真的核实,严把是非关,主要包括事实把关、政策把关、知识把关、文字把关,此外,还有技术性把关,如在编辑的过程中,有关内容的链接是否正确等。

  2、强化接近性

  网络新闻编辑在编改文稿时要注意稿件内容与网友的接近性,从而引起网友的兴趣,这里的接近性主要是地域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生活上的接近等,凡是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都有必要在稿件中进行强化。例如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文稿的编改都充分注意到与徐州市民的接近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方便网友阅读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新闻比较费力,长稿件网友很难坚持阅读下去,所以网络新闻编辑编改文稿时要尽量使篇幅简短,控制在500字左右比较适合。对正文进行删节时,首先要删除非新闻内容和次要的新闻要素,其次还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删除过多或重复的议论,删除过多的或重复的例子等。

  在结构上要多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正文的最前面,这样就容易吸引网友的兴趣

网编修炼:网络编辑该如何把关

编辑工作是人类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是优化、净化社会文化信息的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最后一道关口,其作用举足轻重。编辑工作是一门把关的艺术,具有角色的双重性、再创造性、超前性等特点。编辑把关体现在编辑对科学文化成果选择加工的全过程。新技术的发展为编辑工作拓展了崭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环境,以新的编辑思维和理念面对技术变革,优化、净化人类传播环境。 一、受众本位:编辑把关的圆心 网络媒体以其信息的双向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而改写着大众传媒的历史。互联网超链接技术、刺激互动、超媒体化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传媒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时代,受众处于主体缺失和传播被动地位。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从大众传媒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既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网络时代,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编辑的权威被解构,“把关人”不再是议程设置者,受众的信息控制权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文化水平与鉴别能力的提高,受众成为社会生活中更加主动的一方。网络时代,受众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自由而隐匿地发布想发布的任何信息。编辑主体应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文化与价值观、心理需求与利益关系等,选择受众需要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网络时代的编辑应充分尊重受众个体性、创新性,适时更新观念,调整战略,以一种客观、公正、平等的评判准则与评判精神选择、建构信息。编辑主体要善于观察生活、解析生活,了解受众心理,尊重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受众本位意识,建立具有科学形态的现代编辑理念。 二、文化选择:编辑把关的核心 传统时代的舆论把关人、导向者在网络时代被消解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的角色,在文化选择过程中,编辑在限制与自由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戴着脚镣跳舞。”互联网就像一个大型信息超市,编辑就如同购物的顾客,必须快速、便捷的搜索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时代,编辑在文化传播中更要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剔除不健康的部分,传播真正有文化价值的精品。惟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当传统媒介传播信息量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而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又渴望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量信息。这是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⑴。正如在文化转型期,中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文化冲突,编辑主体就要有效地在繁杂的信息库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优劣汰,遴选出最具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要,传播最恒久、最迅捷的文化精髓;提高评判各种文化的能力,坚守文化本位意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编辑成果在社会上流通传播精神文化。出版活动的本质是进行文化传播,通过文化选择、把关活动,编辑主体须营造代表文化主导方向的舆论氛围。 三、信息整合:编辑把关的支柱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集聚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特点的全新而独特的整合性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时代的编辑也相应具备采编、汇总、过滤信息的多元角色的整合性特征。一般来讲,进入特定媒体编辑系统的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稿,其信息和知识的新颖度、质量状态、内在结构、存在形式、语言逻辑、文、图、声像、数据稿要素、规范程度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无序性和组织程度不高的状况(或称熵或无序度)。只有在特定媒体编辑过程中,才能使信息、知识的无序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有序度达到最高程度。⑵网络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足够的整合能力、选择能力。编辑主体须以前瞻性思维,动态化的分析和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的方式过滤整合信息资源,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信息服务。 古往今来,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整理社会文化、构建社会文化、传承社会文化,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编辑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的主体作用。⑶面对一个没有疆域的巨大的信息海洋,网络时代的编辑主体必须对信息进行整合、建构,为各层次的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开拓信息传播的绿色空间,实现信息的有机平衡,达到质与量的和谐统一。编辑主体担负着审稿、加工、选择和重构传播信息的角色,从而满足受众的阅读诉求。借助于网络技术,编辑要引导受众接受新的阅读和消费方式,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文化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进行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知识创新:编辑把关的灵魂 互联网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反思与创新,它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数字时代的编辑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是编辑的“天性”,是编辑活动的命根子,没有任何创新的编辑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鲁迅曾把文化发展比做“如长江大河之水流淌,无法遏止。假使能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会腐败”。编辑工作同样不能维持现状,必须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始终奔腾向前。 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爆炸程度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更要求编辑人员以创新意识为“纲”,密切关注各种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滤波”职能,不断对所吸纳的信息有效的“智化”,敏锐地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表面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核心且本质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分析所拥有的相关信息,不断推出自己的创意和选题⑷。编辑主体根据受众需要,依据传播原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建构、整合、加工,对精神产品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给文化传播带来生机,实现对原有文化信息的审美超越和发展创新。编辑在选择加工文化信息时要注重创新:一是内容上要突出特色,主旨鲜明;二是形式上要新颖独特,推陈出新,从而使信息优化。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此外,还要对文化产品结构整体优化,使社会文化产品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比例,构建出具有创新性的精品,获取最佳传播效果。编辑主体是文化尊严的捍卫者,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是出版物质量的把关人,应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抓住机遇,传播真理的火种,弘扬真理的价值,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以飨受众需求。 五、职业素养:编辑把关的基础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一种新的传播观点,同时也给“把关人”角色带来了新的警示,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更是信息人文价值的开掘者。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编辑不断传承文明薪火、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网络时代,编辑面对的文本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整个文化信息环境。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把关人,编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新型编辑理念。 数字时代传播内容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编辑作为“把关人”,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使编辑与受众和谐统一。网络时代的编辑主体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自己的气魄、视野、眼光、能力等综合素质,秉承邹韬奋先生所言“凭理想为南针,以正义为灯塔”的精神,在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前为受者当好把关人。编辑出版主体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具备强烈的开放意识、宽容的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勇于奋斗、进取,敢于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⑸。编辑主体必须具备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识,同时,应该具备新闻传播理论修养。此外,编辑主体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具有辨别、过滤信息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最终履行把关、导向的职责。

现代新闻编辑意识

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除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创新编辑理念,增强策划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力求编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美版面。

一、增强编辑的策划意识。从传统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换言之“成稿加工”就是编辑的任务。然而,现代编辑的内涵应该更深,绝不能囿于“成稿加工”,而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运筹和创意,编辑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编辑的策划不仅仅表现为编辑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报纸及版面栏目规划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体现了在宏观文化背景下编辑对策划对象的思想引导。

具体地说,编辑的策划主要有三种。

一是栏目策划。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如在“商贸资讯”版面,“商贸时评”栏目根据商贸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刊发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并增加刊发的密度,增强了报纸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二是选题策划。要将版面和栏目办出鲜明的个性,编辑要根据版面的定位,并针对自己的读者对象,作一些选题策划。编辑的选题策划要求编辑胸怀大局,站在有利于做好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的高度,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凸现新闻价值,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孤立的现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敏锐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义乌市场是全国商品市场的窗口和晴雨表,极具典型性,因此,透视它的发展趋势,对小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乃至于经济学者了解并研究商品市场及整个商贸业的走势都具有积极意义。对此,去年下半年,商贸版面策划并刊发的“中国小商品城优势行业透视系列报道”,收效较好。

三是组版策划。编辑将各类稿件组成一个版面时,也要予以创新,因为不同的稿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效果就不一样,经过编辑精心组合的版面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远超过原作各个单体的总和。如1月18日,8名自行前往伊拉克务工的中国工人在伊遭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这一事件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1月19日,新华社有大量有关这一事件的消息,在编辑时,我选择了中国领导人关心伊拉克被挟持的中国公民安全、商务部提醒出国经商务工人员注意人身安全、家乡人民万分焦急等四则具有代表各个方面情况的稿件集束刊发,效果较好,也避免了雷同。

二、增强编辑的读者意识。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生存的依据。《浙江日报》原总编江坪说:“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与归宿。”作为“新闻产品”推向市场前的最后加工者,编辑与读者离得最近。因此,为使新闻稿件能够“钩”住读者,让读者乐于阅读,这就要求编辑心中时刻必须装着读者。在选稿时,就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以读者的需求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尺。同时,要运用编辑手段,努力提高稿件质量。

首先,在改稿时,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拎”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其次,要增强文章的“易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读者的选择意识越来越强,在编辑时要想办法方便读者阅读,从而吸引读者。如在编辑篇幅较长的稿件时,可以采取在文章的前面加一段提要式的引言,增强导读功能和阅读兴趣,同时,给文章加小标题,以方便阅读。

三、增强编辑的精品意识。报纸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到版式的设计是否精益求精也是决定报纸质量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在内容上,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予以精选,从大的方面讲,首先是注重头条的选择,要不拘一格选头条。其次,一个版面力求选一张新闻姓强、构思独特的好照片。第三,要注重编辑质量,努力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如要注重标题的制作,努力克服一般化的倾向。

在形式上,要注重版式的设计。纵观国内报业,目前市场竞争力居前或发展势头很好的报纸,绝大多数有一个能充分体现报纸风格的版式。如充分运用黑白艺术显得浓眉大眼抢人眼球的《北京青年报》富有个性等。因此,在设计版式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合理运用线条等,美观大气。

另外,精品意识还要求编辑杜绝差错,包括人名、地名、错别字等。

如何树立网络舆情管理新理念

第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

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尽快出台有关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建立舆情监测制度,打造专门网络人才队伍,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展开风险分析,做出预测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通报和发布预警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以及博客、微信、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实现网络舆情预警“一张网”全覆盖,保障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着力提升专业队伍实战应对能力

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列入各部门轮训课程,对各级领导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瞒、拖、拒、删”等消极处置手段,积极推行主动、公开和沟通等手段,通过实际工作减少和压缩网络炒作空间。继续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让主流、权威、可信、具有亲和力的声音占领舆论高地。

第三,及时主动回应网民的不同声音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和言论随意性等特点,导致网民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扩展,将会给企业带来困扰。面对舆论热点问题,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舆情风暴,快速作出回应,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化解负面舆情。要把及时回应网民意见、及时说明事实真相、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涉舆情部门的协调督导力度,设置专人进行舆情监督,定时梳理网络舆情。确有问题的要明确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

健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完善应急工作体系。

应完善指挥协调工作体系,在网络舆情热点发酵后,立即安排人员密切跟踪网络言论,及时在相关论坛、贴吧发布事件进展情况。要完善网络舆情深度分析研判工作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分级和定位,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专题性、综合性分析,研判舆情走向、发展趋势和网民关注点、关注热度。 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

上一篇:应用生态学报是几区

下一篇: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