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学报一稿多投
榆林学院学报一稿多投
参考文献:
网络对抗的现状及防御抵抗
[作 者]傅华[1] 封蕾[2]
[机 构][1]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战术系,福建福州350007 [2]榆林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陕西榆林719000
[文 摘]网络上的攻击和防御始终是对立、矛盾的,但又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攻击、防御和它们彼此的策略构成了网络对抗。在综合分析其主要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总结了网络攻击的方式,重点提出了现有网络防御上的缺点和漏洞。
[刊 名]>>>榆林学院学报-2007:17(2)-58-61
试析诱发网络攻击行为的诱因
[作 者]石颖[1] 邓小昭[2]
[机 构][1]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生 [2]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 摘]网络的方便快捷性使网络成为获取信息情报的主要途径。而和谐、安全的网络是保证网络行为顺利实施的保障。网络攻击行为威胁着和谐、安全网络的构建。通过对其诱因的分析可提供有效降低其发生几率的途径。作者认为攻击行为的诱因来源于网络的特征,即匿名性、虚拟性以及符号化。正是这三个特征使网络个体在实施网络行为时较之于现实世界中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刊 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1)-117-119
网络攻击与网络安全分析
[作 者]黄俊夫
[机 构]北京国卫博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全顾问
[文 摘]由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开放性等特征.使得网络设备及数据的安全成为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依据安全学原理,可以把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分为个人原因、物理原因和环境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如果人的恶意攻击是“人”的原因.那么磁盘等物理介质出错就是“物”的原因.而外界的电磁辐射对网络数据的影响则应该属于“环境”的原因。本文将针对当前网络存在的各类攻击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对策。
赵国栋的媒体报道
赵国栋个人及其先进事迹先后受到人民网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搜狐网、新浪网、网易、凤凰网、《延安日报》、《渭南日报》、中国高校传媒网、陕西教育厅官方网、新东方新闻网、榆林电视台、陕西大学生在线、大学生励志网、长城内外、榆林学院新闻网、榆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新闻网等相关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和报道。 1.赵国栋,从阜阳白宫案谈我国举报人权利的维护,金陵瞭望,2011,(10)2.赵国栋,民末清初的慈善事业,四川文艺,2010,(4)3.冯彩虹.赵国栋,论如何发挥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价值工程(核心期刊),2011,(10)4.冯彩虹.赵国栋,试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价值工程(核心期刊),2011,(9)5.宋珍.赵国栋,学校应为大学生校外兼职做些什么,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4)6.折静.赵国栋,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 ,榆林学院学报,2009,(5)7.法制博览 《浅析刑讯逼供现象及预防对策》 2012年第5期8.法制与社会 《浅析刑事庭审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年5月(下),第15期9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析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2013年第2期;10 人民网 《一颗红心永向党 扎根基层志不移》11 人民网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肩负青年责任与使命》12 人民网 《浅析高校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 2013年4月11日13 人民网 《浅议如何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践行群众路线》 2013年8月26日14 新华网 《规范执法促进稳定 刑事和解谱和谐乐章》 2013年 8月27日15 正义网 《浅析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提高“两率一度”》 2013年9月12日 1.新华网陕西频道: 《 自强不息燃希望 厚德载物作栋梁》《我的大学生活》2. 四川文艺网 : 《抗旱救灾再谱民族精神新篇章》3.人民网 、唏嘘网:《解读中国的四位女皇帝》4. 唏嘘网:《解读中国的同性恋皇帝》5.《榆林周刊》:《抱负未尽英年逝浩然正气铸中华》6.《渭南日报》:《镇长为民解忧令人感动》7.《渭南日报》:《我的父亲》(诗歌)8. 独立完成校级学生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课题调研一项《榆林学院学风调查与分析》,受到马永侠书记的称赞与表扬,9. 给陕西省人民政府写的《建议宣传党的好干部——翟镇长为民解忧令人感动》被陕西省信访局官方网站刊登报道;10. 中国大学生在线:《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11 西北政法官方网 :《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我校党委副书记马永侠教授 》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膜分离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且应用范围也不断的拓宽,这其中,以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环境工程中通过应用膜分离技术,可有效地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及预防的效果,在本文中,论述了各种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环境工程;应用
以分离过程为划分依据,膜分离技术中包含多种类型,比如微滤、超滤、纳滤等。通过膜分离技术,可有效地处理环境中的固体、气体污染物,避免这些污染物污染环境,提升环境中的清洁度。环境工程开展的目的在于缓解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止环境污染加重,提升环境质量,应用膜分离技术后,可有效地提升工程开展的效果,实现环境质量提升的目的。
一、微滤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颗粒、细菌等物质的大小位于0.1~ lOLm时,过滤时适合采用微滤技术,此项技术属于筛网过滤,操作过程中,具备比较低的压力,而且能够较好的适应液体,在饮水处理工程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过滤技术中,过滤池中需要设置澄清过滤和二沉池,占地面积比较大,但在应用微滤技术后,澄清过滤及二沉池可以直接取消,使得过滤池的占地面积有效缩小,而且如果水质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时,过滤处理的效果依然比较好。此外,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良好的处理废水,循环实现闭路,经过处理的'污染水可以再次回收利用,实现废水再利用的同时,节约水资源,并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将环保意识有效地提升。
二、超滤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超滤膜的过滤孔直径非常小,最小0.05nm,最大Inm。环境工程中,应用超滤技术后,物质中含有的固体颗粒、悬浮物可以被有效的过滤清除,同时,大分子物质、胶体的过滤中也可以应用超滤技术,具备比较好的过滤效果。在电泳涂漆废水的处理工程中,广泛的采用超滤技术,通过此种膜分离技术,有效地清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杂质,实现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提升了废水的再利用效率,并且其再生的可生化性显著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工程在应用超滤技术时,使用的超滤膜及相应的组件通量要比较大,而且所具备的耐高温、抗氧化性能要非常好,当前的超滤技术水平还无法有效地满足这一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的力度,实现这一目标。
三、反渗透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溶质,反渗透膜虽具备的脱除率都非常高,且具备非常高的出水水质,通常,除盐处理工程中经常采用反渗透技术。现阶段,环保领域已经大规模的应用了反渗透技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善城市饮用水的水质,二是处理城市污水,三是处理工业废水,四是处理垃圾渗滤液。在垃圾渗滤液中,含有的氨氮、碱度及重金属的浓度非常高,而当氨氮的浓度非常高时,会产生比较大的毒副作用,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时,处理的效果非常差,而应用反渗透技术进行处理时,可以显著的提升处理的效果。现阶段,环境工程应用反渗透技术时,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膜污染,一个是浓差极化,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在于研究出耐污染、价格低的膜材料,并使新研制的膜材料具备耐高温、抗氧化、超低压的性能。
四、纳滤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典型反渗透复合膜出现,随后,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之后,研制出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纳滤技术,该项技术为分子级技术,位于超滤技术与反渗透技术之间。纳滤技术的过滤过程属于压力驱动型,操作过程中,设置压力时,通常最小设置为0.5MPa,最大时设置为。离子选择性是纳滤膜的一个突出特点,去除二价离子时,去除率可超过95%,但去除一价离子时没去除率仅在40%~ 800/0之间,基于纳滤技术的特点及去除率,在河水有害物质去除、地下水有害物质去除、废水脱色等工程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低压状态下,纳滤膜的通量比较高,与反渗透膜相比,仅需比较少的投资成本及操作成本,但利用纳滤技术过滤过程中,纳滤膜较易受到污染,预处理时,需要进水水质比较高,且处理过程比较复杂,使得纳滤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液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所谓液膜,就是乳液颗粒悬浮在液体中,乳液颗粒层非常薄,膜分离过程中,渗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其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与固膜相比,液膜具有更为快速的传质速度,且具备非常高的选择性和分离效率。在溶液中,如果定分离离子和有机物,适合采用此种技术进行膜分离。当前,医药化工、湿法冶金、废水处理中已经良好的应用液膜分离技术,通过资源化处理的方式,促使废水实现再利用。
六、结论
环境工程中,通过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的减少废水、废气、固体颗粒等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废水的再生利用,有效的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思贤,曹娟,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l.河南科技.2014(16)
[2]杨毅,尹红,安代志等.膜分离技术在液相色谱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4( 06)
[3]黄万抚,严思明,丁声强,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02)
陈立新的主要论文
1.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索》2003/4。2.农民区际流动的边缘化问题及其消解,《长沙铁道学报》2003/2。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理”育人,《中华现代教育杂志》2003/5。4.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榆林学院学报》2003/4。5.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6.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求索》2004/2。(1/2)7.建设权威政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中共长春市委学报》,2004/28.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9.现代社会就业及职业发展的人格标准与要求。《求索》2004/2。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及其控制,长沙铁道学报,2006/1 11.企业社会责任观现状的实证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8/4。12.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对策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413.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消费导刊》,2009/1(核心期刊)14.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与框架,《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15.县域民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县域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P31-52
我是陕南的,被榆林学院录取了,那个学校咋样?地方咋样?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咋样? 希望有在榆...
中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沙漠上的大学一一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层次、有规模、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先进的现代化高校。
学院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62万元。校内各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管理科学高效。有藏书94.4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500余种。设有248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学科研用计算机1958多台,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国际互连网的千兆校园网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与发展平台。建有4个校级实验中心18个院系级综合实验室。《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院报》外公开发行。校园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冬则风清沙白,青松长翠,是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坚持人才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学校现占地64万平方米(960亩),校舍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46万元,图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9011GB。现有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5个院系(部),42个本科专业(其中以能源化工类为主的工科本科专业达13个,在校生比重超过45%),19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130人,其中本科生10437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旅游管理),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改项目1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学校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重庆、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共有11922人,成教生近2000人,留学生8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政府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2007年榆林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陕西省省级第一类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56人,专任教师679人,正高职称64人,副高职称143人,硕士以上学历396人,其中博士76人。有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榆林市拔尖人才7人。
特别是升本以来,院党委、行政多次专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并于2004年、2005年、2008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榆林学院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考核暂行办法》、《榆林学院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的管理规定 》、《榆林学院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榆林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培训办法》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从培养、引进、住房、津贴、科研启动费、配偶工作调动、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学院坚持“关心、信任、使用”并举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充分发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作用。由于政策到位,我院培养并稳定了一批博士,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院系设置
能源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管理学院
政法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中文系
建筑工程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外语系
艺术学院
体育系
思政部
教科部
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学生培养
学院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初步构建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框架。学院在全省高校公共课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其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者达二百多名。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以上。专科生专升本成绩尤为突出,录取率一直在25%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校风校训
校 训:励志笃学 惟实尚能
教 风:严谨治学 为人师表
学 风:勤学善思 知行合一
学院精神:艰苦奋斗 自信自强
开放包容 敬业奉献
科研工作
学院依托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模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96-2009年,学院共出版专著、教材8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2800余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完成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已建有8个研究所,3个研究实验中心。
上一篇:职教论坛期刊好投么
下一篇:期刊第四作者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