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一)论文类1.论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法学杂志》1992年第2期2.论承包经营合同的可仲裁性《法制日报》1992年12月7日3.仲裁适用范围初探《法学家》1993年第2期4.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法律关系《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5.论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6.试论仲裁的法院监督《中国工商报》1994年8月6日7.应进一步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法制日报》1996年4月18日8.票据债务人何时能说“不”——浅析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抗辩《金融时报》1996年6月11日9.完善我国反诉制度之构想《法学评论》1997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介绍本文观点10.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协议管辖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11.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问题及原因探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12.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法学家》1998年第4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法学家》1999年第1-2期民事诉讼法学学科回顾与展望介绍本文观点13.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管辖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14.论共同被告地域管辖《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15.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D415 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民法学研究述评介绍本文观点16.论完善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7.论诉的变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8.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关系辨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9.浅议完善我国共同被告地域管辖制度 ——兼析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3款《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20.浅析我国民事扣押管辖《当代教育》2002年第1期21. 浅谈商事主体《文史哲研究 》 2002年第4期22. 代位权诉讼三论《当代教育》2002年第5期
青岛大学录取查询入口,高考录取结果查询网址登录
一、2020年青岛大学录取查询入口 青岛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背依浮山,面向黄海,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学校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与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二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715亩,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亿元,馆藏图书401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主办《青岛大学学报》《齐鲁医学》《东方论坛》等7种学术期刊。
2020年青岛大学录取查询入口为:
二、青岛大学重点专业名单有哪些
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18个):
金融学、汉语言文学、德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机械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2个):历史学、护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朝鲜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机械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轻化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融学、医学检验、绘画、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数字媒体技术、护理学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核心,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软件工程专业为核心,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组建的专业群、金融学专业为核心,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组建的专业群
单纯的海外学术交流与工作经历:
曾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地区作访问学者和讲课教授。指导过来自美国、韩国、挪威、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 1:博士后课题:“海外华人经济研究”(1999年结项)2:中央领导指示社科院重点研究的“当代西方科学与无神论”的课题,(2006年结项)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7年底准时结项)获奖著作:《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冯友兰研究会评为“三等奖”(2005) 1:《西方新闻传播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独著:25万字);2:《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独著:31.6万字)3:《儒商读本·人物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主编,45万字,撰写其中80%的文字);4:《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独著:42万字)5:《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独著:38万字)6:《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独著:32万字)7:《鸿爪纪学:中国传统文化新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独著:34.9万字)8:《禅宗的智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独著:28万字)(独著:28万字)9:《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启蒙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独著:24万字) 2007年1、“面对上帝:美国式的肯定论与中国式的怀疑论”——读《江边对话》,……《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4.5千字)2、“文明特征与儒家的和谐思想”——《文明》2006年,12期“文明论坛特刊”(6千字)3、“论实体论的宗教救赎思想—对希克多元论宗教哲学的思考”——《国外社会科学》2007,第1期,(12千字)4、“三学者关于儒家宗教性和全球化的对话”—《文化中国》(加拿大)2006年第4期。(单纯的谈话约10千字)5、“论科学的无神论:一种启蒙传统”——《科学与无神论》2007年第2期。(6千字)6、“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13千字)7、“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2007年,4期(13千字)8、“中国哲学的魅力——评《贞元六书》”——《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1期(18千字)9、“如何理解中国典籍中的儒法互补思想”——《粤海风》(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文化批评杂志),2007年第6期,(6千字)10、“论德治法治互补—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一个特点”—(加拿大)《文化中国》2007年第3期,(23千字)2006年1、书评:“宗教文化问题的新探索-评四卷本《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4千字)。2、“国外冯学研究10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7千字)。3、“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无神论问题”——《外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13千字)4、“论儒家‘天命’信仰中的普世价值”——《东方论坛》2006年第2期(13千字)5、“弗洛伊德论宗教的起源(一)”——《科学与无神论》双月刊,2006年第3期,(2.5千字)6、“弗洛伊德论上帝的形成(二)”——《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4期,(4千字)7、“弗洛伊德宗教观的启蒙价值”(三)——《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5期(4千字)8、“论儒家天命信仰的特色”——《孔子研究》2006第6期(12千字)9、“又见冯友兰”——《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1期,(8千字)10、“儒学的天人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28日(1.5千字)2005年1、“哲学:定义层面的反思”——《新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版(8千字)。2、“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意义”——《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12千字)3、“何缘神契君同是故乡人——怀念蔡仲德先生”——《随笔》2005年第2期(6千字)4、“佛教哲学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13千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全文转载)。5、“佛教的坐禅修炼”——《文史知识》2005年第7期。5千字。6、“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2005年第3期。13千字。7、“真善美探源”——台湾《宗教哲学》2005年第6期(13千字)8、“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全球价值”——《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12千字。9、英文抽印本“The Basic Spiri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Faith”(中国文化与民族信仰的基本特征)——黎巴嫩天主教大学“一个上帝多种信仰”一书中的论文,9千字。2005年版。2004年1、“天与神――儒家与基督教本体之比较”―――――台湾宗博出版社,2005年,见《觉醒的力量》一书,字数:15千;2、 评论:“一本可以放在民族枕边的书”——北京《大学生》2004年第12期。字数3千。3、《宗教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3月2日(4千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4、“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宗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报》2004年第2期(12千字)5.“全球化与中华文化新境界”――《东方论坛》2004年第2期(9千字)6.“On Chinese Cosmopolitanism”(论中国人的天下主义)(英文)(13千字)――《国际儒学研究》2004年第13辑。7.“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意义和价值”――《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第3期(6千字)8.“‘哲学’在中西两种传统中是怎样定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9月28日(6千字)9.“论德里达的宗教思想”――《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3千字)2003年1.“论儒家的宗教情怀”(论点摘要)――《中国宗教》2003年第1期(1.5千字)3.“谈谈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3月18日(4.5千字)。4.“西方几种宗教研究思潮的评析”——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3期,原载于《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2期(6千字)5.“论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系统中的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5千字)6.“论儒家的宗教情怀”―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4期,原载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3千字)7.“宗教:定义层面的反思”――《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4期(6千字)。2002年1.“中华民族主体性开放特征”――加拿大《文化中国》2002年第2期(13千字)。2.“论儒家的气节观及其现代价值”-《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15千字)3.“略论海外华人经济”――《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3千字4.“‘恐怖’以宗教的名义”――《环球纪事,》2002年9月第2期5千字2001年1.“论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东方论坛》,2001年,第3期,13千字2.“台湾问题与海外华人反独促统”――《世界民族》2001年第4期(13千字)3.“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世界民族》2001年第2期(13千字)4.“西方民族经济研究评介”――《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12千字)5.“略论新理学的文艺观”――《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13千字)人民大学报刊影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6、“略论海外华人经济”——《北方民族》2001年第2期(5千字)。7.《西方的民族经济研究》、《海外华人经济》两章,――《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5千字)已编辑、注释出版的文献资料有:1、《中国精神——百年回声》(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43.6万字)2、《中国精神·民族复兴之路》(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30万字)3、《良知的感叹—20世纪中国学人序跋精粹》(主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40.2万字)4、《论气节》(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6万字)5、《冯友兰选集》(上下卷)(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6万字)6、《解读冯友兰》(四卷)(选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90万字)7、《三松堂全集》(其中的“希腊人之人生观”手稿是我整理的,书中后记专门提及)(整理校订冯友兰手稿25万字),200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卷。8、《三松堂小品》(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254千字)。9、《冯友兰自述》(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32千字)10、《名人笔下的冯友兰·冯友兰笔下的名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360千字) 1、中国哲学;中西方宗教比较;西方哲学;法哲学2001年前的论文主要是新闻传播、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方面的,大约发表了大大小小的文章150余篇,省略。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 在哪个校区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在青岛大学中心校区,地址是:宁夏路308号。
研究生院有在校研究生98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
青岛大学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715亩,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亿元,馆藏图书401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主办《青岛大学学报》《齐鲁医学》《东方论坛》等7种学术期刊。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源远流长。在1956年国家高教部、卫生部就批准我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设有36个学院和医学部,10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专业学位类型2种(涵盖18个培养领域);
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3种(涵盖81个培养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7个;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列全国第61位。
亲戚孩子想去青岛上学,请问青岛大学华文学院的师资怎么样?
青岛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校园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156个,博士研究生专业27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种专业学位类型,研究生教育涵盖9大学科门类;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4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31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2500余种。学校主办《青岛大学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东方论坛》、《齐鲁医学杂志》等7种学术期刊,其中4种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建有标准化的塑胶体育场及篮球场、网球场等一批体育运动场所,体育设施完备以及国际汉语教育、艺术、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教育等11种专业学位类型。在校全日制学生3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近1000人。专任教师近23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65人,长期任教外国专家每年60余人。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30余所高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学术合作、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建立孔子学院等70余个交流与合作项目。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由教育部、国务院华侨办批准成立的高等院校,致力于探索、创造、应用、传授知识,践行追求真理,倡导学术包容,汲取多元文化,坚持开放办学,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秉承“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的校训,全体师生朝气蓬勃,正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走向学校美好的未来。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的办学优势
■学校地处充满经济活力的美丽海滨城市青岛
青岛大学地处我国东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青岛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和中国十佳商务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7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 4位,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学生根据专业不同就读于风景如画的大学麦岛校区、东部校区和海大校区
华文学院是青岛大学直属学院,与学校其他各院系、机构统成一体,同时又相对自成体系,拥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学生在学校麦岛校区、东部校区和海大校区就读。
青岛大学各个校区,依山傍海,地域广阔。校园里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幽径环绕,廊榭亭桥点缀各处,置身其中,倍感环境美丽如画,氛围温馨陶醉,校园的幽静雅致与时代活力相得益彰,确是学子求学、生活的绝佳之处。
青岛大学作为国办一本院校,拥有庞大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院学生与其他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同一校园就读,无差别地共享这些资源。
学校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超市、餐厅、银行、医院、邮局等均按高标准配备,后勤管理完全实现产业化和专业化。
■交通便捷,生活条件便利
青岛大学各个校区位于青岛中心区域,毗邻繁华商业中心区,周边商家众多,超市、银行、医院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非常齐全,更有多处海滨风格的旅游景点。市内公共交通便捷,外出至火车站、汽车站、海港、空港均有直达公交车。学生在此就读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育采用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教育采用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历+素质+技能+实战”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行专本套读双学历制度和弹性学制制度、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培养学生特长等举措保障人才培养水准,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国际合作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实行中外双文凭教育。经教育部、国务院华侨办公室批准;我院采用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双方联合教学,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修满学时、成绩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国内外双文凭学历,并可继续深造直至获得研究生及博士生学历。同时采用国际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专门成立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实行归口管理,切实提升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新时期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学生拥有将来就业的充分保障和更多机遇
学校采用“学历+素质+技能+实战”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毕业生具备强大就业竞争力,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采取更多有效的就业服务措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多保障。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热点地区之一,区域内名牌企业林立(如海信、海尔、澳柯玛、朗讯、北海重工等),外资机构云集,科研院所遍布,社会和经济、文化活动极为活跃,无疑这为学生的将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拥有强有力的就业保障和众多的就业机遇,将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之路开辟出广阔的通途,成就其灿烂的人生前景。
■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历+素质+技能+实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大学华文学院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致力发展本科教育。
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立体育人,通过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非智力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责任心、胸襟开阔,具有敬业、务实和创新精神,具有纪律性和道德感,理解规则,学会感恩,具备创业、就业与再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满足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在此指导下,我校教育采用的,即“学历+素质+技能+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
1.专本套读
所有专业均实行专本套读双学历学制,实行学分制,且实行跨专业课程对顶,学分互认,毕业时可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本科两个不同层次的毕业文凭,成绩优秀者可推荐考取本校研究生。
3.弹性学制
原则上,所有专业将用四年时间完成全部本科四年的教学任务,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考试合格的学生即可取得毕业文凭并可以申请学士学位;第四年,学生可以离校并提前就业,未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可用于补考或者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等
4.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鉴定
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及鉴定,均需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组织并指导培训学生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并帮助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5.特长培养
开展包括计算机应用、外语、汽车驾驶、公共关系在内的被称为“21世纪通行证”的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口语交流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和特长,并开展书法(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公关艺术、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培训。
6. 实行专业选择制和双语培养模式
学生在入学报到一个月内,可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选择、调整自己喜欢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第二外语(韩语、日语),学生可免费上课。
7.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进行零起点、分层次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中医杂志外审通过率
下一篇:创新与创业管理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