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幼儿教师师德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3-12-07 05:01

幼儿教师师德论文摘要

《浅谈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

摘要: 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是针对社会上幼儿教师部分不良甚至恶劣言行屡屡曝光而提出的。加强师德建设,重塑幼师形象是广大幼教人任重道远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师德”概念入手,对师德建设的前提、基础与保障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引入命题。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的员工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形成机制,落实措施,我们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论文(2)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 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 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 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 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 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上一篇:幼儿园师德电教论文

下一篇:省级期刊是几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