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州学刊编辑邓晓云

发布时间:2023-12-12 04:27

中州学刊编辑邓晓云

          记文华初二年级尹来梅老师

        2020庚子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武汉爆发席卷全国。面对延期开学以及“听课不停学”的号召,老师们纷纷变身主播,上起了网课。那么,新形势下的网课怎么能更好的落实课堂的学习效果呢?身为文华初二生物组的教研组长,尹来梅老师身先士卒,带领初二的精兵强将组展开研究,针对如何组织高效教学和怎样及时互动反馈,组织一系列措施。

          阅读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初二生物目前处在WAT复习阶段,部分同学认为课本知识已经学习过一遍了,所以对课本的再次复习不够重视。尹老师带领文华初二教研组在网课期间,每晚精选10个左右的阅读任务,让孩子们结合疑难问题阅读课本,找到答案,内容安排可以是当天所学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第二天要讲内容的预习。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阅读、细化看书的环节。有疑惑的点,学生们在群里提问或者第二天课堂上提问,这样让白天课堂讲解和练习题中的疑惑回归到了课本,在阅读课本中主动寻求办法去破解这些知识的漏洞。

                    以“闯关”促学

      初中生好奇心大、好胜心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尹老师带领初二生物组老师们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用“闯关”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学。精心选择题目组成挑战题库,设定挑战过关分值,学生们在学习完成之后进行挑战闯关。一遍挑战不成功,可以再次进行学习,再次闯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都闯2次以上,都想展示自己最好的成绩。

      通过这样的挑战闯关,变枯燥的学习过程为有趣味的游戏,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带着胜利闯关的自豪和喜悦,再次学习的时候是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很多孩子都盼着开放闯关的那一刻,很多家长说孩子闯关时差2分没有通过,会自己主动的翻阅课本查阅自己不足的地方,信心百倍地去进行第二次挑战,他们都盼着多一些这样的闯关!

      基于上课使用的平台是钉钉,为了方便学生所以先考虑用钉钉测试闯关程序。但是,毕竟钉钉不是题库类的软件,导入题目的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将每一道选择题拆分成题干、答案、解析、分值、A、B、C、D四个选项这样的8部分,粘贴到表格模板中,然后导入,有图片的还需要另外一道题一道题地添加图片。为了避免导入过程中出现错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审核、检查......

        尹老师去年9月份由于腰臀部肌肉出现大面积炎症,一度出现了疼痛到无法站立的情况,开学硬撑着上了一周的课后,实在无法坚持,被迫住了一段时间的院才好些了。

      而这次由于疫情影响开启的直播课,需要久坐,对尹老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但尹老师没有因为测试的麻烦而选择退缩,从不抱怨,主动揽下最累的导入部分的活,还不断地鼓励和帮助生物组的年轻老师,一根脊梁撑起了生物组。开始网课至今,文华初二生物组已经进行大大小小18次闯关活动。

        尹老师不但专业素养极高,课堂如春风化雨,师德更是如光照亮学生、照亮组内组内老师的成长路。

        有师如斯,夫复何求!

文字:邓晓云 

编辑:崔丽梅

审核:张立兵

签发:栾卉洁

《逃禅词》

  这是宋朝的一个文学评论家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逃禅词

  宋 杨无咎 撰

  《逃禅词》一卷,宋扬无咎撰。无咎字补之,自号逃禅老人,清江人。诸书“扬”或作“杨”。按《图绘宝鉴》称:“无咎祖汉子云,其书姓从才,不从木,则作杨误也。”高宗时秦桧擅权,无咎耻于依附,遂屡征不起。其人品甚高。所画墨梅,历代宝重,遂以技艺掩其文章。然词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忝作者。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无咎《逃禅词》一卷,与今本合。毛晋跋称或误以为晁补之词。则晁无咎亦字补之,二人名字俱同,故传写误也。集中“明月棹孤舟”四首,晋注云:“向误作《夜行船》,今按谱正之。”案此调即是《夜行船》,亦即是《雨中花》。诸家词虽有小异,按其音律,要非二调。无咎此词,实与赵长卿、吴文英词中所载之《夜行船》无一字不同。晋第见《词谱》收黄在轩词名“明月棹孤舟”,不知明月即夜,棹即行,孤舟即船。近时《万树词律》始辨之,晋盖未及察也。又《相见欢》本唐腔正名,宋人则名为《乌夜啼》,与《锦堂春》之亦名《乌夜啼》名同实异。晋注向作《乌夜啼》,误,尤考之未详。至《点绛唇》原注用苏轼韵,其后阕尾韵,旧本作“裹”字。晋因改作“堁”字,并详载“堁”字义训于下。实则苏词末句乃破字韵,此盖并成字俱误,不止裹字矣,而“堁”字尤为臆改。明人刊书,好以意窜乱,往往如此。今姑仍晋本录之,而附纠其谬如右。

  水龙吟

  当年谁种官梅,自开自落清无比。一朝惊见,危亭岑立,繁华丛里。知是贤侯,有难兄弟,素书时寄。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
却对斜枝冷蕊。似于人、不胜风味。冰姿斜映,朱唇浅破,欣然会意。青子垂垂,翠阴密密,尤堪频憩。待促归禁近,邦人指点,作甘棠比。

  又(武宁瑞莲)
晓来雨歇风生,素商乍入鸳鸯浦。红蕖翠盖,不知西帝,神游何处。罗绮丛中,是谁相慕,凭肩私语。似汉皋佩解,桃源人去,成思忆、空凝伫。
肯为风流令尹,把芳心、双双分付。碧纱对引,朱衣前导,应须此去。好揖清香,盛邀嘉客,杯行无数。唤瑶姬并立,如花并蒂,唱黄金缕。

  又(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和靖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又(雪)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又

  夜来六出飞花,又催寂寞袁门闭。幽斋无寐,寒欺衾布,明吞窗纸。起步闲庭,月华交映,长空如水。便乘风欲去,凌云直上,青冥际、骑箕尾。
谁信团成和气。在贤侯、笑谈声里。咸惊句琢琼瑰,端是锦缠肠胃。宿麦连云,遗蝗入地,田家知未。更明年看取,东阡北陌,黄云万里。

  又(木樨)

  智琼娇额涂黄,为谁种作秋风蕊。寒香半露,绿帏深护,犹闻十里。山麝生脐,水沉削蜡,一时羞避。向钱塘江上,中秋月下,有人暗寻遗子。
不奈书生习气。对群花、领略风味。骚人已去,欲纫幽佩,重为湘酹。天赋风流,友梅兄蕙,舆桃奴李。向明窗棐几,纤枝未老,眼明如水。

  念奴娇

  单于吹罢,望西山、乞得斜阳收脚。素魄旋升,听桂子、风里时时飘落。莹彻杯盘,冷侵毛发,浑不胜衣著。天公有意,为人掀尽云暮。
童稚犹也多情,广庭扫净草,不容纤恶。步绕周遭,疑便是、踏雪当年东郭。慢引歌声,响穿云际,直使姮娥觉。一尊重酹,为言千载同约。

  扫花游

  乳莺啭午。好梦正初醒,小轩清楚。水沈细缕。趁游丝落絮,缓随风舞。罥起春心,又是愁云怨雨。玉人去。遍徙倚旧时,曾并肩处。
相望知几许。纵远隔云山,不遮愁路。捧杯荐俎。记低歌丽曲,共论心素。薄恨斜阳,不道离情最苦。正凝伫。向谯门、又催笳鼓。

  隔浦莲

  墙头低荫翠幄。格磔鸣乌鹊。好梦惊回处,余酲推枕犹觉。新晴人意乐。云容薄。丽日明池阁。

  卷帘幙。披衣散策,闲庭吟绕红药。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天气今宵怕又恶。凭托。东风且慢吹落。

  品令

  水寒江静。浸一抹、青山◇影。楼外指点渔村近。笛声谁喷。惊起宾鸿阵。

  往事总归眉际恨。这相思谁问。泪痕空把罗襟印。泪应啼尽。争奈情无尽。

阳春

  蕙风轻,莺语巧,应喜乍离幽谷。飞过北窗前,迎晴晓,丽日明透翠帏榖。篆台芬馥。初睡起、横斜簪玉。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欣梳裹,谁问著、余酲带宿。寻思前欢往事,似惊回、好梦难续。花亭遍倚槛曲。厌满眼、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

  白雪

  檐收雨脚,云乍敛、依然又满长空。纹蜡焰低,熏炉烬冷,寒衾拥尽重重。隔帘栊。听撩乱、扑漉春虫。晓来见、玉楼珠殿,恍若在蟾宫。

  长爱越水泛舟,蓝关立马,画图中。怅望几多诗思,无句可形容。谁与问、已经三白,忒是报年丰。未应真个,情多老却天公。

  【原注】末句亦作“扫除阴翳,惟祈红日生东。”

垂丝钓

  燕将旧侣。呢喃终日相语。似惜别离情,知几许。谁与度。为向人代诉。空朝暮。

  谩千言百句。怎生会得,争如作个青羽。又闻院宇。不在当时住。飞去无寻处。肠万缕。寄暴风横雨。

又(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

  玉纤半露。香檀低应鼍鼓。逸调响穿空,云不度。情几许。看两眉碧聚。为谁诉。

  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放杯未举。倾坐惊相顾。应也肠千缕。人欲去。更画檐细雨。

  解蝶躞(吕倩倩吹笛)

  金谷楼中人在,两点眉颦绿。叫云穿月,横吹楚山竹。怨断忧忆因谁,坐中有客,犹记在、平阳宿。

  泪盈目。百转千声相续。停杯听难足。谩夸天海风涛、旧时曲。夜深烟惨云愁,倩君沈醉,明日看、梅梢玉。

醉落魄(龙涎香)

  双心小萼。瑞炉慢炷烟初著。清香已透红绡幄。底事多情,玉笋更轻掠。

  鬓云侧畔蛾眉角。妆成曾印铅华薄。几回殢酒襟怀恶。莺舌偷传,低语教人嚼。

青玉案(徐侍郎生辰)

  芝兰桃李环围著。拥和气、浮帘幕。寿斝交飞争满酌。一声珠丳,数敲牙板,应有梁尘落。

  腰金虽重何曾觉。更看悬鱼上麟阁。不用祖洲寻灵药。平时阴德,几人今日,额手称安乐。



  南州独数多名士。谁富贵、归桑梓。昼锦如公难比似。傍湖开径,雨帘云栋,平地居仙子。

  行须勋业超青史。再侍宸帏任非次。醉袖尽教春酒渍。明年此会,寿觞欲举,百拜君王赐。

  又(次了翁韵)

  奇葩珍树丛丛绕。望仙隐、蓬莱小。前枕湖光秋色晓。荷花今岁,也如人意,不逐西风老。

  霞觞献寿频频倒。瑞霭浮空凝不扫。定自日边飞诏早。芝庭呈秀,桂宫得意,更看明年好。

又(次贺方回韵)

  五云楼阁蓬瀛路。空相望、无由去。弱水渺茫谁可渡。君家徐福,荡舟寻访,却是曾知处。

  群仙应问来何暮。说与荣归锦封句。句里丁宁天已许。要教强健,召还廊庙,永作商岩雨。

望江南(张节使生辰)

  钟陵好,佳节庆元正。瑞色潜将春共到,台星遥映月初升。贤帅为时生。

  人意乐,天宇亦清明。淡薄梅腮娇倚暖,依微柳眼喜窥晴。和气满江城。

  又

  钟陵好,和气满江城。忆昨旌麾初至止,到今政令只宽平。仍岁兆丰登。

  称庆旦,遐迩一般情。共信我公跻寿考,从来阴德被生灵。襦袴听欢声。



  钟陵好,襦袴听欢声。薰入管弦增亮响,唤教罗绮亦光荣。引满劝金觥。

  谁信是,元自悟长生。铃阁才投公事笔,云章惟读道家经。家世仰仙卿。



  钟陵好,家世仰仙卿。衣带不须藏贝叶,集贤何用化金瓶。且欲佐中兴。

  期早晚,丹诏下天庭。不许南州犹弭节,促归东府共和羹。膏泽遍寰瀛。

选冠子(亦名苏武慢。许倅生辰)

  海上楼台,壶中日月,乍觉挈来平地。熙熙鸡犬,簇簇僮奴,亦自有登天志。知是仙官,出应亨期,因识前修风味。看纵横才美,雍容谈笑,一团和气。

  钟秀处、雪深霜凝,梅清竹瘦,占尽小春佳致。笙歌韵溢,锦绣香浓,饮少未妨欢醉。好在双椿,伫看丹桂分折,芝庭兰砌。向游惟功行,和羹勋业,共传家世。

满庭芳(彭守生辰)

  节物争妍,江山改观,已闻春到萧滩。瑞烟和气,葱蒨接螺川。元是使君诞日,半千运、来踵三贤⑴。争相竞,谁知胜地,拜相有前山。

  芳筵。开富寿,罗绮◇间。簪组骈阗。正雪梅迎腊,霜月将圆。看取霜髯秀颊,人人道、平世神仙。调元手,阴功在继,八百定长年。
【原注】⑴、丞相刘公诗云“四百年间出三相”。

二郎神(清源生辰)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当中兴、护我边陲,重使四方安堵。

  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门万户。岁岁生朝,勤勤称颂,可但民无灾苦。◇愿得、地久天长,协佐皇都。

水调歌头(次向芗林韵)

  闰余有何好,一岁两中秋。霁云卷尽,依旧银汉截天流。长记芗林堂上,静对小山丛桂,尊俎许从游。遥想此时兴,不减上南楼。

  引玉觞,看金饼,水云头。醉听哦响,宁羡王粲赋荆州。此夕翻成愁绝,未斫广寒丹桂,犹衣敝貂裘。万事付谈笑,斗酒且宽忧。

又(再用前韵为生日词)

  芗林有何好,花蕊不惊秋。千章云木,长见密叶翠光流。中有三朝勋旧,早岁辞荣轩冕,归伴赤松游。不羡鸳鸯侣,钟听景阳楼。

  问向来,麟阁上,凤池头。有谁能继,向来解印似苏州。自是英姿绝俗,非我与时违异,何用衣羊裘。况得长生趣,千岁肯怀忧。

又(徐侍郎生辰)

  寥亮度弦管,笑语集簪缨。又逢华旦争庆,豪杰为时生。犹对中秋月影,渐放重阳菊蕊,万宝正西成。爽气知多少,天赋满襟灵。

  擅词华,追鲍谢,踵斯冰。入趋禁近,出镇藩辅早辞荣。休恋平湖佳致,好为苍生重起,归去侍宸庭。一德及元◇,千载致升平。

又(韩倅九月八日生辰)

  帝里记当日,赐第富相联。惟君家最称著,桐木老参天。三相勋庸才业,一代风流人物,继世赖君贤。自合跻清要,小屈佐平川。

  下车初,逢庆旦,听欢传。冰清玉润,仁爱终始被江端。满泛黄花称寿,细看红萸枝健,和气蔼芳筵。隔日醉重九,千岁似今年。

  传言玉女(许永之以水仙、瑞香、黄香梅、幽兰同坐,名生四和,即席赋此)

  小院春长,整整绣帘低轴。异葩幽艳,满千瓶百斛。珠钿翠佩,尘袜锦笼环簇。日烘风和,奈何芬馥。

  凤髓龙津,觉从前、气味俗。夜阑人醉,引春葱兢◇。只愁飞去,暗与行云相逐。月娥好在,为歌新曲。

  又(王显之席上)

  料峭寒生,知是那番花信。算来都为,惜花人做恨。看犹未足,早觉枝头吹尽。曲栏幽榭,乱红成阵。

  酾酒花前,试停杯、与细问。褪香销粉,问东君怎忍。韶华过半,赢得几场春困。厌厌空自,为花愁损。

于中好

  墙头艳杏花初试。绕珍丛、细挼红蕊。欲知占尽春明媚。诮无意、看桃李。

  持杯准拟花前醉。早一叶、两叶飞坠。晚来旋旋深无地。更听得、东风起。



  溅溅不住溪流素。忆曾记、碧桃红露。别来寂寞朝朝暮。恨遮乱、当时路。

  仙家岂解空相误。嗟尘世、自难知处。而今重与春为主。尽浪蕊、浮花妒。



  梅花摘索穿疏竹。荫纹禽、喜欢相逐。坐中已自清堪掬。更潇洒、人如玉。
新声爱度周郎曲。捧霞杯、再三相嘱。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

瑞云浓

  睽离谩久,年华谁信曾换。依旧当时似花面。幽欢小会,记永夜、杯行无算。醉里屡忘归,任虚檐月转。

  能变新声,随语意、悲欢感怨。可更余音寄羌管。倦游江浙,问似伊、阿谁曾见。度已无肠,为伊可断。

  一丛花

  娟娟微月可庭方。窗户进新凉。美人为我歌新曲,翻声调、韵出宫商。犀箸细敲,花瓷清响,余韵绕红梁。

  风流难似我清狂。随处占烟光。怜君语带京华样,纵娇软、不似吴邦。拚了醉眠,不须重唱,真个已无肠。

好事近(黄琼)

  花里爱姚黄,琼苑旧曾相识。不道风流种在,又一枝倾国。

  拟图遮断倚阑人,休教妄攀摘。其奈老来情减,负十分春色。

殢人娇(李莹)

  恼乱东君,满目千花百卉。偏怜处、爱他秾李。莹然风骨,占十分春意。休漫说、唐昌观中玉蕊。

  妒雪减霜,凌红掩翠。看不足、可人情味。会须移种,向曲栏幽砌。愁绿叶成阴,道傍人指。

  殢人娇(曾韵寿词)

  露下天高,最是中秋景胜。喜⑴银蟾、十分增晕⑵。嫦娥飞下,见雾鬟风鬓。念八⑶景园中,画谁能尽。

  慢奏云韶,美⑷斟仙酝。清不寐、桂香成阵。只愁来夕,又阴晴无准。却待约重圆,后期难问。
【原注】⑴小名。⑵名。⑶第行。⑷字。

蝶恋花(曾韵鞵词)

  端正纤柔如玉削。窄袜宫鞵,暖衬吴绫薄。掌上细看才半搦。巧偷强夺尝春酌。

  稳称身材轻绰约。微步盈盈,未怕香尘觉。试问更谁如样脚。除非借与嫦娥著。

又(牛楚)

  春睡腾腾长过午。楚梦云收,雨歇香风度。起傍妆台低笑语。画檐双鹊尤偷顾。

  知指遥山微敛处。问我清癯,莫是因诗苦。不道别来愁几许。相逢更忍从头诉。



  昔在仁皇当极治。南极星宫,曾降为嘉瑞。犹有画图传好事。身材只恐君今是。

  对酒不妨同看戏。他日功名,晏子堪为比。更愿远孙逢九世。安排君在鸡窠里。



  万里无云秋色静。上下天光,共水交辉映。坐对冰轮心目莹。此身不在尘寰境。

  扑漉文禽飞不定。勾引离人,分外添归兴。来往悠悠重记省。夜阑人散花移影。

锯解令

  送人归后酒醒时,睡不稳、衾翻翠缕。应将别泪洒西风,尽化作、断肠夜雨。

  卸帆浦溆。一种恓惶两处。寻思却是我无情,便不解、寄将梦去。

忆秦娥

  情难足。不堪黄帽催行速。催行速。扁舟一叶,别愁千斛。

  津亭送客惊相嘱。举杯欲唱眉先蹙。眉先蹙。背人掩面,不能终曲。

倾杯(上梁帅上元词)

  瑞日凝晖,东风解冻,峭寒犹浅。正池馆、梅英粉淡,柳梢金软,兰芽香暖。滕城谁种芙蕖满。浸银蟾影,一夜万花开遍。翠楼朱户,是处重帘竞卷。

  罗绮簇、欢声一片。看五马行春、旌旆远。拥襦袴、千里歌谣,都入太平弦管。且莫厌、瑶觞屡劝。闻凤诏、催归非晚。愿岁岁今夜里,端门侍宴。

望海潮(上梁帅生辰)

  菊暗荷枯,橙黄橘绿,嘉时记得今朝。欢蔼十州,香飘万井,春容小试梅梢。星昴耀层霄。庆诞生元德,出佐明朝。雅奏声中,彩旂光里仰英标。

  遐年已卜民谣。最招徕瘵俗,洗尽奸骄。东府政声,北门治绩,流芳况自迢遥。莫惜拚今宵。听缓敲牙板,引满金蕉。看即泥封峻召,无计驻华麃。

齐天乐(和周美成韵)

  后堂芳树阴阴见。疏蝉又还催晚。燕守朱门,萤粘翠幕,纹蜡啼红慵剪。纱帏半掩。记云軃瑶山,粉融珍簟。睡起援毫,戏题新句谩盈卷。

  睽离鳞雁顿阻,似闻频念我,愁绪无限。瑞鸭香销,铜壶漏永,谁惜无眠展转。蓬山恨远。想月好风清,酒登琴荐。一曲高歌,为谁眉黛敛。

又(端午)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蓦山溪(端午有怀新淦)

  去年今日,踪迹留金水。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而今寂寞,独处山林里。欲去恨无因,奈阻隔、川途百里。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又(和鹜州晏倅酴醿)

  天姿雅素,不管群芳妒。微笑倚春风,似窥宋、墙头凝伫。一春花草,陡觉更无香,悬绣账,结罗巾,谁更熏沈炷。

  可堪开晚,未放韶光去。生怕糁庭阶,直不忍、苍苔散步。会须开宴,满摘蘸瑶觞,何况有,绮窗人,娇鬓相宜处。

又(同前)

  玉英檀蕊,细意凭君看。青帝忒多情,费几许、春风暗剪。晓来欹枕,不觉嫩香飘,披宿雾,启幽窗,不道开初遍。

  无穷风味,乍可蜂莺占。莫遣俗人知,怕毒眼、急须遮断。倚墙压架,娇困卧枝头,心绪里,阿谁知,似个人撩乱。

又(和徐侍郎木犀)

  蟾宫仙种,几日飘鸳甃。密叶绣团栾,似翦出、佳人翠袖。叶间金粟,蔌蔌糁枝头,黄菊嫩,碧莲披,独对秋容瘦。

  浓香馥郁,庭户宜熏透。十里远随风,又何必、凭阑细嗅。明犀一点,暗里为谁通,秋夜永,月华寒,无寐听残漏。

醉蓬莱

  见恩荣故里,◇著贤关,特然超诣。满腹诗书,洗膏粱余味。羞挽乌号,换将蓝绶,向广庭亲试。磊落胸襟,雍容人物,于今谁比。

  争许才猷,合跻严禁,行看横飞,少将清议。喜对生朝,且陶陶欢醉。太华莲开,海山桃熟,况是当佳致。满引瑶觞,相期眉寿,君家重耳。



  正才过七夕,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天与珍奇,产凌霄峰顶。嫩叶森枪,轻尘飞雪,冠中州双井。绝品家藏,武陵有客,清奇相称。

  坐列群贤,手呈三昧,云逐瓯圆,乳随汤迸。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

朝中措

  杯盘狼藉烛参差。欲去未容辞。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

  雍容四座,矜夸一品,重听新词。归路清风生腋,不妨轻捻吟髭。

又(熟水)

  打窗急听◇然汤。沈水剩熏香。冷暖旋投冰碗,荤膻一洗诗肠。

  酒醒酥魂,茶添胜致,齿颊生凉。莫道淡交如此,于中有味尤长。

点绛唇(紫苏熟水)

  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姊夫屡鼠。笑听殊方语。

  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春风路。梦寻何处。门掩桃花雨。



  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何似今宵意。

  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歌筵起。绛纱影里。应有吟鞭坠。

又(和向芗林木犀)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空中呈露。不坠凡花数。

  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清如许。醉看歌舞。同在高寒处。



  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月明风露。平地神仙数。

  准拟归来,移近东家住。应相许。为君起舞。直到高寒处。

卜算子

  婆娑月里枝,隐约空中露。拟访嫦娥高处看,一夜心生羽。

  仙种落人间,群艳难俦侣。恼乱骚人有底香,欲赋无奇语。



  平分月殿香,碎点金盘露。占断秋光独自芳,端称觞飞羽。

  谢了却重开,若个花同侣。谁识灵心一点通,手捻空无语。

又(李宜人生辰)

  昨夜月初圆,今日春才半。自是元君并旦生,岂在称遐算。

  花诰看加封,玉斝休辞满。绮席来看谁与同,笑揖麻姑伴。

滴滴金(同前)

  当初本合蟾宫里。谩容易、到尘世。表里冰清谁与比。占无双两地。

  诜诜已是多孙子。看将来、总荣贵。岁岁今朝捧瑶觞,劝南园桃李。



  相逢未尽论心素。早容易、背人去。忆得歌翻断肠句。更惺惺言语。

  萋萋芳草迷南浦。正风吹、打船雨。静听愁声夜无眠,到水村何处。

上林春令(鲁师文生辰)

  秾李夭桃堆绣。正暖日、如熏芳袖。流莺恰恰娇啼。似为劝、百觞进酒。

  少年未用称遐寿。愿来岁、如今时候。相将得意皇都,同携手、上林春昼。

  瑞鹤仙

  看灯花尽落。更欲换,门外初听剥啄。一尊赴谁约。甚不知,早暮忒贪欢乐。嗔人调谑。饮芳容、索强倒恶。渐娇慵不语,迷奚带笑,柳柔花弱。

  难藐。扶归鸳帐,不褪罗裳,要人求托。偷偷弄搦。红玉软,暖香薄。待酒醒,枕臂同歌新唱,怕晓愁闻画角。问昨宵、可晒归迟,更休道著。



  听梅花再弄。残酒醒,无寐寒衾愁拥。凄凉谁与共。谩赢得,别恨离怀千种。拂墙树动。更晓来、云阴雨重。对伤心好景,回首旧游,恍然如梦。

  欢纵。西湖曾是,画舫争驰,绣鞍双控。归来夜中。要银烛,卸金凤。到而今,谁拣花枝同载,谁酌酒杯笑捧。但逢花对酒,空只自歌自送。



  见兰枯菊悴。◇寂寞,天与春风来至。梅梢弄晴蕊。似于人,装点十分和气。吴头楚尾。听民谣、欢声鼎沸。总扶携拍手,嬉游鼓腹,顿忘愁悴。

  谁比。承流宣化,问俗观风,一时双美。笙歌宴启。交酬献,尽沈醉。□□□,行看宸庭同拜,归向天街并辔。对西湖把酒,应须共谈旧治。



  数文章翰墨。前辈远,稍稍风流岑寂。公才万夫敌。嗣家声,不坠江西人物。凝脂点漆。向鸳行、神峰秀出。况襟怀倜傥,词华洒落,未容俦匹。

  均逸。妙龄识退,故国怀归,问安亲戚。屏风坐隔。看除召,在晨夕。对生朝,且趁清明时节,痛饮无妨堕帻。著莱衣戏舞,千春永如是日。

雨中花

  海宇澄明,天气宴温,人情物态昭苏。喜分付揽辔,来与春俱。潇洒兰亭醉墨,丁宁黄石传书。到如今几载,不坠风流,世有名儒。

  山川瑞色,樵牧欢声,尽随弦管虚徐。判醉笑、频挥玉尘,共挈金壶。湔祓聊勤大手,谋谟宜佐皇图。定知朝暮,未容温席,已促锋车。

又(七夕)

  漠漠云轻,涓涓露重,西风特地飕飕。觉良宵初永,袢暑微收。乘鹤缑山,浮槎银汉,尚想风流。笑人间儿戏,瓜果堆盘,缯彩为楼。

  广庭净扫,露坐披衣,细看新月如钩。谁道是、嫦娥不嫁,独守清秋。雅有骚人伴侣,长交清影夷犹。举杯相属,却应羞杀,呆女痴牛。

又(中秋)

  雨霁云收,风高露冷,银河万里波澄。正冰轮初见,玉斧修成。还是一年,凭栏望处,对景愁生。想姮娥应念,待久西厢,为可中庭。

  番思皓彩,未如微暗,向人多少深情。长记得、墙阴密语,花底潜行。饮散频羞烛影,梦余常怯窗明。此时此意,有谁曾问,月白风清。

鹊桥仙

  云容掩帐,星辉排烛,待得鹊成桥后。匆匆相见夜将阑,更应到、家家乞巧。

  经年怨别,霎时欢会,心事如何可了。朝朝暮暮是佳期,乍可在、人间先老。

洞仙歌(草堂集刻毛泽民)

  痴牛呆女,谩恩深情远。一岁惟能一相见。纵金风玉露,胜却人间,争奈向、雪月花时阻间。

  幽欢犹未足,催度桥归,乌鹊无端便惊散。别后欲重来,杳杳银河,空怅望、不胜凄断。最可惜、当初泛槎人,甚不问、天边这些磨难。

好看的史书电子书?

一、历代史书:
梁‧沈 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齐‧魏 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百乐:《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魏 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辑校、点校、校注之古代典籍):
清‧严可均辑:《三代先秦两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清‧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清‧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
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唐‧道 宣:《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魏‧刘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梁‧刘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明‧张 溥:《汉魏六朝百三家诗题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三、近人研究著作:
《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国立政治大学发行,1996年。
《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坚:《六朝唯美诗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力坚:《由山水到宫体》,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出版。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8月出版。
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长安出版社,1982年。
宋李昉:《文苑英华》,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出版。
柯庆明、曾永义编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洪顺隆:《六朝诗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张师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
张师蓓蓓:《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年。
张师蓓蓓:《中古学术论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
张师蓓蓓:《魏晋学术人物新研》,台北市:大安, 2001年。
简宗梧:《赋与骈文》台北市:台湾书店, 1998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4年。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洪叶出版社,199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文津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精选》,台北:华正书局,1991年8月出版。
傅 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台北:万卷楼,83年8月。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徵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萧 驰:《中国抒情传统》,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台北:沧浪,1986年。
廖蔚卿:《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三版。
廖蔚卿:《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
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1999年。
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南京市:江苏古籍,1997年。
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年。
王钟陵:《中古文学诗歌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张可礼:《东晋文学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晓音:《八代诗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学论丛》,台北市:大安,1989年。
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市:纯文学,1976年。
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
郑毓瑜:《六朝文气论探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8年。
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学生书局,1996年。
郑毓瑜等人:《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里仁书局,1997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台北:石门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
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钟 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
颜昆阳:《六朝文学观念丛论》,台北市:正中书局,1993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胡令远:《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四、期刊论文:
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文学评论》第5期,1983年。
王兴华:〈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美学》第4期,1986年。
魏正申:〈论陶渊明“文学的自觉”——从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转变〉,《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3-4期合刊。
王力坚:〈从觉醒到迷误-六朝文人生命意识对唯美诗歌创作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第五期,1994年。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4年。
俞灏敏:〈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994年。
金化伦:〈论汉代文学的自觉性及其意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
吴瑞霞:〈“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王力坚:〈自我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学术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
高人雄:〈魏晋“文的自觉”与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袁 峰:〈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人文杂志》第6期,1995年。
卢佑诚:〈姗姗来迟的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1996年。
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
孙明君:〈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1996年。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6年。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4期。
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王红蕾:〈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佳木斯师专学报》,第3期,1997年。
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 ——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 〉,《文学理论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
李文初:〈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 〉,《学术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
刘晟等:〈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4期,1998年。
刘明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第3期,1998年。
李文初:〈三论我国 “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
赵彩芬:〈略论魏晋玄学与文学的自觉〉,《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
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洛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第一期,
1999年2月)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2000年。
段吉方:〈“人之自觉”与六朝美学观念的新变〉《怀化师专学报》(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
吴宏聪:〈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
力 之:〈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柳州师专学报》(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
闵 虹:〈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自觉〉《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
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1年。
刘毓庆:〈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中州学刊》,第三期,2002年5月。
徐国荣:〈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学术研究》。
林继中:〈文学自觉与诗赋的消长〉,《东南学术》2002年1期。
杨德贵:〈汉赋的创作标志著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1年7月。
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学术论坛》,第一期,1996年。
关於曹丕的讨论:
寇效信:〈曹丕文以气为主辨〉,《陜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
张文生:〈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典论‧论文》〉,《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5年。
吴怀东:〈建安诗歌型态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年。
刘伯严:〈论曹丕诗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总63期,1996
年。
王佑江:〈曹丕文学理论的系统描述〉,《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
孙明君:〈曹丕典论‧论文甄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
其他:
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4期,1990年。
程千帆:〈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点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发行,新华经销,2000年。
章培恒:〈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1987年。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中外文学》7卷11期,1987年。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先生论文集补边编(上卷)》,台北 : 九思,1977。
简宗梧:〈从汉到唐贵游活动的转型与赋体变化之考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民88.06 页59-78。
简宗梧:〈生锈的文学主环--赋〉,《国文天地》,民87.11 页7-11。
颜昆阳:〈论汉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灵模式〉,《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汉代文学》,台北市:文史哲,1991年。
颜昆阳:〈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清华学报》,民87.06 页143-172。
颜昆阳:〈六朝文学「体源批评」的取向与效用〉,《东华人文学报》,民90.07 页1-35。
王国璎:〈李白的名士形象〉,《汉学研究》,民80.12 页257-273。
王国璎:〈陶渊明对声名的重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1.06 页49-65。
王国璎:〈陶诗中的隐居之乐〉,《台大中文学报》,民84.04 页93-119。
洪顺隆:〈论「洛神赋」对六朝赋坛的投映〉,《国立编译馆馆刊》,22:2,1994
年12月,页1-29。
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民84.04 页65-97。
洪顺隆:〈六朝异类恋爱小说刍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2.02 页25-81。
洪顺隆:〈六朝家族史诗论略〉,《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4.07 页13-54。
洪顺隆:〈六朝咏怀题材诗论〉,《汉学研究》,民85.12 页265-288。
洪顺隆:〈汉魏六朝文学丛考‧续篇〉,《华冈文科学报》,民86.03 页93-120。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上)〉,《汉学研究通讯》,民87.11 页548-562。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中)〉,《汉学研究通讯》,民88.02 页95-104。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下)〉,《汉学研究通讯》,民88.05 页221-247。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上)〉,《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9.03 页15-51。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90.03 页1-13。
洪顺隆:〈六朝杂诗题材类型论〉,《华冈文科学报》,民90.03 页19-91。
林丽真:〈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服丧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
林丽真:〈王弼玄学与黄老学的基本歧异〉,《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列子」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其思维特徵〉,《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6月,页119~140。
林丽真:〈张湛「贵虚」论及其与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学报》,2001年12月,页61~89。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年4月。
郑毓瑜:〈文学典律与文化论述--中古文论中的两种「原道」观〉,《汉学研究》,
37 民89.12, 页285-318。
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页151-212。
郑毓瑜:〈知音与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错的生命情识〉,《台大中文学报》,1994年6月,页129-170。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 月,页77-125。
郑毓瑜:〈六朝书论中的审美观念〉,《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页307-339。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月,页77-125。
郑毓瑜:〈由话语建构权论宫体诗的写作意图与社会成因〉,《汉学研究》,1994年12 月,页259-274。
康正果:〈辞赋论述及其策略——评郑毓瑜著《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年3月,页161-172。
杨兴华:〈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历史作用〉,《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
刘昆庸:〈论陆机的《拟古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期,1998年。
刘勰:〈刘勰与文的自觉时代〉,第4期,2000年。
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
王金凌:《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6年4月。
王梦鸥:〈陆机文赋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中外文学》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上)〉,《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中)〉,《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
古 风:〈建构「诗言志」的理论体系〉,《文明探索丛刊》第六期,1996年7月。
吕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说〉,《文心雕龙综论》,台北:学生书局,页285-312。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996年4月。
施淑女:〈汉代社会与汉代诗学〉,中外文学10卷10期,1982年3月,页70-107。
张少康:〈谈谈关於文赋的研究〉,《文献》第2辑,1980年。
张 亨:〈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外文学1卷8期,1973年1月,页6-29。
梅家玲:〈毛诗序〉「风教说」探析-兼论其与六朝文学批评之关系-,台大中文学报第3期,1989年12月,页489-526。
梅家玲:〈刘勰神思论与柯立芝想像说之比较与研究〉,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页140-154。
陈良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个性和情〉,《复旦学报》第5期,1988年。
彭彦琴:〈文赋之文艺心理学思想探析〉,《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黄景进:〈论儒学对魏晋至齐梁文论之影响-兼论六朝文艺美学之特徵〉,中华学苑第36期-庆祝高仲华教授八秩华诞。
郑毓瑜:〈诗歌创作过程的两种模式--「诗缘情」与「诗言志」〉,《中外文学》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
邓仕梁:〈释「放荡」--兼论六朝文风〉,《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陈国球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5月。
钱 穆:〈论文选〉,《新亚学报》第3卷第2期,1958年。
颜昆阳:〈关於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收於《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杨玉成:〈乡村共同体: 陶渊明「劝农」诗〉,《大陆杂志》,民84.03 页22-33。
杨玉成:〈世纪末的省思:「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7.12,页79-100。
杨玉成:〈田园组曲: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国文学志》,民89.12 页193-231。
文学史参考著作:
胡 适:《中国文学史选例》(台北:台湾商务,1963 年)。
胡 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台北市:启明,1958 年)。
胡 适:《文学与革命》(台北县板桥市:骆驼出版社出版,台北县新店市:学欣
经销,1998 年)。
胡 适:《白话文学史》(香港:启明,1962 年)。
胡 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8
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周作人:《周作人随笔集》,(东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
周作人:《秉烛谈》,(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 年)。
羊达之:《中国文学史提要》,(台北市:正中,1970 年)。
宋海屏:《中国文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 年)。
童行白:《中国文学史纲》。
黄公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帕米尔,1967 年)。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台湾学生,1987 年)。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中新,1977 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新华发行,1982 年,
1957 年版权)。
1968年)。
西 谛:〈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欧明俊的主要论文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上一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初审

下一篇:北京语言大学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