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药杂志验方
江苏中医药杂志验方
小儿口疮是口舌黏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尤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常伴有发热,流涎,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
【方一】白芨连冰粉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芨15克,黄连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口疮属脾胃积热者。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胶及挥发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确实,并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碾成极细粉末,过130目筛后装瓶备用。令患者先用蒸馏水或淡盐水漱洗口腔后,取药粉约2克,分撒在口腔溃疡处,每天1~2次,5天为1疗程。
【方二】导赤散加味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生地黄5~15克,麦冬5~12克,木通3~9克,车前子3~10克(包),鲜竹叶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木通、车前子、鲜竹叶上清心经之火,下清小肠之热而利水;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养阴,利湿导热。此方有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之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麦冬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频服,日服1剂,重者可日夜各服1剂。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胡黄连、川大黄各6克,胆南星3克。
【功用】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曰:“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使浮游之虚火制;小儿多热易惊,以胆星清热镇惊;大黄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诸药合用,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义。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胆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备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3克,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候患儿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晨起去之。
【方四】黄连泻心汤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芩各3克,竹叶、生地黄、木通、赤芍各6克,元参、山栀各5克,连翘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疗疮;山栀清泻三焦之热;生地黄、赤芍、木通清热凉血降火利火,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参养阴清热使元阴得固,不发明火;甘草清热导火,并能促进溃疡面愈合。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滤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方五】甘草泻心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甘草20~30克,黄连3克,黄芩6~9克,干姜3~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溃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小便赤黄者加滑石15克,阴虚火旺者去干姜加沙参、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热、化湿。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炙甘草补虚健脾,宜重用为主药;党参补益中气;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为辅;干姜温脾助运,同时防苦寒太过为佐。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天为1疗程。
【方六】复方五倍子散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五倍子50克、儿茶3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泄火、敛疮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五倍子属收涩药,《开宝本草》中记载“疗湿癣疥痒脓水……,小儿面鼻疳疮”。《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湿烂”。儿茶:《本草纲目》中记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本草求真》中记载“……功专清上膈热……收湿,凉血……治一切口疮喉痹”。冰片清热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对溃疡面的刺激性疼痛。
【药理】五倍子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并有抑菌作用;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降压、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次。
【方七】鸡黛玉汤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鸡苏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鸡黛玉汤方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清热利湿兼解表,使热邪从小便而泄,故热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伤正,利湿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壳组成,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
【药理】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头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取药液50毫升,将二煎药液混合,分3~4次服完,连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样有效。
【方八】口疮清饮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连3~6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薄荷(后下)5克,淡竹叶10克,生军(后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之大苦大寒,泻中焦气分之火;配连翘、薄荷轻扬清上以通达宣泄;伍生军、淡竹叶泻腑实、清心火,并引三焦火热从水道、谷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药理】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鲜芦根25克,黑玄参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养阴,活血凉血。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石膏、鲜芦根性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大青叶解毒力强,又能凉血,对此症有良效;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凉血又能清心除热,散血化瘀;再调以甘草,和中解毒,缓和生石膏、大青叶的峻烈作用,药虽八味,功效擅一。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玄参有降血压、降血糖、解热和强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热、镇静、镇痛、解痉、抑菌、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频服,服药期间,均不服其它药物。
【方十】验方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
【功用】引火归源。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吴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涌泉穴属肾经,有引火归源、退虚热的作用。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连续治疗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6克,重楼6克,乌贼骨5克,黄连6克,蒲黄5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敛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功效;重楼、黄连有清热解毒、散瘀作用;乌贼骨有收敛创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黄苦寒,长于通下泄热;加用蒲黄以加强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药理】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蒲黄有促进凝血,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利胆,利尿,镇痛,平喘等作用;乌贼骨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创面即可愈合,3天为一个疗程。
【方十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龙胆草2~5克,山栀、黄芩、柴胡、生地黄、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克,车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选用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直拆其火势;选用泽泻、木通,重用车前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清利;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益阴;柴胡祛风透热;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过敏,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栀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柴胡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龙胆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中医中药方面的报刊杂志有哪些?
《黄帝内经》英译本
国内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经典。其第一个英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推向海外书市。
《江西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编辑部的介绍、组成、约稿等。
《中成药》杂志--电子版
刊登最新中成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动态,介绍中成药新技术、新产品。
《中医天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办刊物。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设有专病证治、临床研究、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经验、简法验方等栏目。
基层中药杂志网络版
介绍中药制剂、中药炮制、配方保管、本草研究、临床中药等。
健康163网站(中医外治杂志主办)
介绍中医外治特色,推动中医外治学术的发展。
江苏中医药
月刊,1956年创刊。
江西中医药
创刊于1951年。
山东中医杂志
由山东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西医结合杂志网站,半月刊,综合大型医学期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包含本刊简介、稿约信息、期刊浏览。
中国骨伤
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
中国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国际连续出版物,世界中西医药学会权威性核心期刊。
中国针灸
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针灸学术月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
中国中医药杂志
高级医学刊物。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文权威性核心期刊。
中医外治杂志
中医药学术期刊。
中医药学刊杂志网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中医杂志
我国中医药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月发行量近10万册,获国家期刊奖。
破伤风怎么用偏方治疗?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在化脓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性改变,其临床表现为全身骨胳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孪。重者可发生喉痉孪窒息,肺部感染和衰竭。本病的潜伏期7~14日,曾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或受伤后用过破伤风毒素仍发病者的潜伏期较长。本病中医也称“破伤风”。治宜祛风、解毒、止痉为主。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方一】蝉蜕黄酒方【来源】《妙药奇方》【组成】蝉蜕15克(去头、足、翅膀),黄酒60克【主治】破伤风。
【用法】蝉蜕炒黄研细备用。服时用黄酒60克冲服,1日1次,小儿酌减,6~7日后症状即可消失。每日服蝉脱发汗后,输林格液1000毫升,促使毒素排出,并防脱水。痉挛甚者,辅助针灸。
【方二】木萸散【来源】林君玉。江苏中医杂志,1989,(11):16。
【组成】木瓜20克,吴茱萸15克,防风、藁本各10克,全蝎6克,蝉衣12克,僵蚕、天麻、桂枝各8克,白蒺藜、朱砂(冲服)各1克,猪胆汁(炖冲)1只【加减】若合并继发感染发热者,加蒲公英15克、黄连10克;痉挛抽搐频发者,加蜈蚣2条、羚羊角1.5克;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10克、竹沥20毫升(分2~3次冲服);津伤烦渴者,加西洋参8克、麦冬10克;便秘腹胀者,加大黄10克;尿少者,加灯心草2束;肢冷息微,汗出如珠者,合用参附汤;气血衰弱者,加熟地、黄芪各15克。
【功用】祛风解毒,镇痉舒挛。
【主治】破伤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疗效】均获痊愈,服药3剂3例,6剂7例,7~9剂5例。
【方三】桑木油【来源】《中医外科学》【组成】鲜桑枝适量【功用】祛风通络。
【主治】破伤风。
【用法】将鲜桑枝架空,中间烧火,收集两端滴出之油。取10毫升,加红糖少许服用,服后汗出,注意避风,1日2次。
【方四】杨延龄方【来源】《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组成】玉竹草30克,五爪风20克,车前草20克,蜈蚣10克【主治】破伤风。
【方解】本方系民间草药,随处可得,解毒驱风镇痉力强,对皮肉损伤,复中风邪之破伤风确有良效。
【用法】水煎30分钟。每日1剂,频频饮用。
【方五】星风散【来源】《民间秘方治百病》【组成】防风30克,南星、生姜各10克【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破伤风初期。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克,日服2次。
【方六】麝香冰片敷脐方【来源】《效验小金方》【组成】麝香0.15克,冰片1.5克,雄黄1.5克,蜜糖30克【主治】破伤风。
【用法】上药共研末,以蜜糖30克,微煮3分钟,将药末和蜜糖调匀,敷于布,贴脐上。
【方七】威灵仙大蒜方【来源】《民间方》【组成】威灵仙15克,独头大蒜1个,香油3克【主治】破伤风。
【用法】威灵仙、独头大蒜、香油同捣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
【方八】葱白扁豆方【来源】《偏方巧治指南》【组成】老葱白(连须,去叶不去皮)500克,黑扁豆45克,棉籽90克,高粱原酒75克【主治】破伤风。
【用法】①棉籽炒焦至酱紫色,碾碎过筛去壳。②葱白加水4~5碗煎成汤。③酒温热。④黑扁豆放大铁勺内炒,先冒白烟,后冒青烟至90%炒焦时离火。然后将温酒倒入铁勺,过滤,留用酒液。用法:把棉籽粉与酒液混合,加适量葱汤搅如稀饭状灌服,服后盖被发汗,葱汤连服1~2天。【方九】僵蚕蝉蜕方【来源】《偏方巧治指南》【组成】僵蚕、蝉蜕各等份【主治】预防破伤风。
【用法】研细末,捣葱白调匀,敷患处。
上一篇:情报学报复审状态没变
下一篇:器官移植的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