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硕士论文题目
图书馆硕士论文题目
图书馆的文化本质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
摘 要: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但图书馆的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文献接受和文化理解,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建构性特征。图书馆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图书馆文化建构的内在品质,研究馆员与用户这两个主体在文献表达和文化理解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特征与民族特征,并按照图书馆学自身的学科逻辑,努力构建能够为其它学科所共享的自主性成果。参考文献10。
关键词:图书馆学;文化建构;工具论;主体性;民族性
ABSTRACT:Library is the productofspecific culture. However,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rrangementand utilization inlibrary have effects on people s acceptance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library shows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es should be made on subjectcharacteristic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which librarians and users show in their literature expression and cultureunderstanding.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es should follow its own subject logic andwork hard to provide autonomous resultswhich can be shared by other disciplines. 10 refs.
KEY WORDS:Library scienc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strumentalism. Subjectivity. Nationality.
图书馆的文化本质有三:第一,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第二,图书馆本身构成一种文化现象;第三,图书馆对文化有反向建构能力。然而,目前的认识仍局限于“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的单一维度,从而使图书馆本身缺乏文化本体意味,只能以特定文化之反映的被动的工具姿态存现。
1 工具论视野下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既然只是特定文化的被动产物,其价值便只能聚焦在作为特定文化之反映的工具性层面。这种工具论定位,集中反映在对图书馆的定义上。
尽管迄今已有数百个关于图书馆的定义,但对图书馆的工具性定位是各种“不同”定义的共同点。今择取黄宗忠《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一文中罗列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以见其一斑: 1808年,最早提出“图书馆学”概念的德国人施莱廷格说:“图书馆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阮冈纳赞在1931年说:“图书馆是全球性的教育工具,它汇集和自由流通着所有的教育工具,借助它们传播知识。”1978年版《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图书馆是使书籍及其前身发挥固有潜力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刘国钧1934年说:“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1981年出版的专业教材《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199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2001年,台湾学者胡兆述针对网络环境提出“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的新定义[1]。而在“知识自由”视野下,“图书馆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权利(文化权利之一)而提供的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2],同样没有摆脱对图书馆的工具性认识。
工具性定位强调图书馆必须像镰刀或锄头一样具有现实效用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图书馆丧失了与文化的本质关联。它深刻地制约着1808年以来的图书馆学研究,也凸显了我国图书馆学者在所谓“科学”的名号下对待西方强势话语与本国弱势话语的势利之见,对其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估。
1.1 导致图书馆的被决定地位
作为一种工具,图书馆的性质单方面地由人来决定,想把图书馆说成什么,图书馆就会是什么。例如,中国近代的“新图书馆运动”把图书馆说成是“开启民智、强国保种”的工具,文革时期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当代“知识自由”视域下则说成是“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权利等文化权利的工具”,等等。图书馆绝对处于人的意志控制之下,人有权利和理由出于自己的目的对图书馆提出要求,一旦图书馆不能得心应手、俯首贴耳,人们就可能对这个工具进行改造甚至弃之不用。无疑,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只要图书馆被视为工具性存在,未来还将出现大量花样翻新的“新”认识。然而,“如果硬赋予明显超越图书馆特质的责任,不管出于何种美好的意愿或权威的理论,都绝不可能成为现实图书馆长久的主动作为”[3]。不仅如此,图书馆自身的理论也将难以建立。例如,“知识自由”仅仅是基于《世界人权宣言》(主要是第19条和第27条)的演绎结果,而“没有以现实社会的图书馆为事实依据或物质基点”[3]。
换言之,在“知识自由”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等根本性问题上,图书馆自身并没有发言。
1.2 导致图书馆与文化分离
工具意义上的图书馆既然只是文化的被动产物,图书馆在原则上就可以和文化彼此分离,文化涵养也不被当作图书馆的根基。因而,没有必要对图书馆流露出深厚的感情和必要的尊重,甚至可以随时对它不恭或践踏。一旦出现新的工具,图书馆将会毫不犹豫地被取代———就像镰刀和锄头正在被割粒机和掘土机所取代一样。预言图书馆(物理的)将消亡正是基于这一工具性认识。殊不知,图书馆的消亡不仅是物理躯体的消亡,也将是图书馆自身文化的消亡———是在阅览室读书时涵泳于字里行间的文本感受、审美经验与深入思考的消亡;是一个地区文化象征和精神圣地的消亡;是本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依托之物的消亡;是特定知识组织系统(如《中图法》)对人类知识理解成果的消亡,等等。它基于一个明显错误的预设:图书馆仅仅是工具,而不关涉使用者文化存在的根本。
1.3 导致图书馆走向趋同
作为工具,“我们的图书馆”与“他们的图书馆”没有本质区别,但可以根据是否适用而分出优劣。“理想的”图书馆就是要排除一切交流障碍,达到信息传递的预期效率最大化。所有现实的图书馆必须在理想的关照下,视其符合“理想的”的程度而分出优劣高下。20世纪初,“以中西书籍,合并庋藏,而归纳于同一分类之下”(杜定友语)[4]的对中国古代藏书楼的改造,正是在重视理想之“同一”而抹杀现实之“差异”的工具论思维推动下进行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图书馆既有作为“工具”的相同性,也有作为文化本体的相异性。例如,中国古代藏书楼并不只是一幢幢建筑物,而且还积淀着独特的文化意味,蕴藏着“仁人爱物”、“藏书守道”、“敬惜字纸”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不离不弃的亲缘关系。而如果图书馆仅仅是工具,宁波天一阁、瑞安玉海楼等古代藏书楼在21世纪的今天就没有复兴的必要———因为,作为工具,它们绝对没有现代图书馆“好使”。
国际标准化组织情报文献工作标准技术委员会(ISO/TC46)制定的各种分类标引标准、文献数据库标准、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等等,正在以学术权威和制度霸权的形式,维护着全球图书馆的单一化取向。而观念层面上的趋同,则与技术标准的单一化如影随形。例如,“知识自由”只反映了西方民主国家的认识,中国特色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中国的图书馆也主要定位于“社会教育机构”而不是“民主武器”[5]。然而,“知识自由”在我国图书馆学界却正在成为主流话语。
1.4 导致对西方中心的一元文化的维护图书馆的趋同化,正在成为西方中心的文化一元论的帮凶。因为,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采取了明确的导向性话语,有助于理解并产生确定的概念。
其中包含的一些具体衡量尺度,构成了极大的能量,左右着人们的文献接受与文化理解。西方文明之强盛虽然有其内在原因,
但也直接受惠于强盛的西方图书馆的推波助澜。而趋同化的图书馆的所有环节几乎都是在西方规则下运作的,“规则”确立了严格的文化表述、组织和认识标准。由此,不同民族在文化理解上的风格差异往往被排斥,每一个“我”的文化认知方式也正在被否定。但是,西方文明虽然强盛,也不过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还没有接受更长时间的考验,不能保证它就能够应付人类将来可能面临的所有挑战。所以,保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就是保证人类应战模式的储备,符合人类的整体与长远利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相信,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传统,世界不能没有她的参与”[6]。而趋同化的图书馆处处合乎程序规范,却有悖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原则。
总体上,图书馆学研究的上述局限,都可以推源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图书馆本身还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图书馆对于它所归属的文化还具有反向建构能力。在学理上,对“图书馆文化本质”的认识属于本体论层次,而对“图书馆有什么用”的研究主要探讨图书馆目标的具体实施手段和方法。显然,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离不开对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
2 图书馆文化本质的全面确认
图书馆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归属于产生它的文化。然而,现实中的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自我的文化选择尺度,极主动地提出希望什么或回避什么的文化建构性要求。所以,图书馆不仅是文献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存在的根本。它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对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展示了文化建构上的能动性特征。
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清儒龚自珍在《六经正名》中对刘向《七略》的礼赞:“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何居乎?”;才能理解为什么文化愈发达,图书馆也愈发达,而图书馆越落后,文化也越落后;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图书馆具有一致的“德性”取向,而西方“知性”文化也与作为“泛科学理性”存在的西方图书馆学彼此鼓桴。我们相信,图书馆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首先,“收集什么”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态度,它直接与主体人的经验爱好、认知取向、价值观念有关,本质上反映了图书馆要以怎样的文化姿态现身、在社会文化中充任怎样的担当。例如,《隋书·经籍志序》:“文义浅俗,无益教益者,并删去之。”《四库总目·凡例》:“辨厥妍媸,严为去取。”反映了中国古代官藏文献的收集标准。当这一标准成为主流话语,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文献获得,从而使读者“读好书、做好人”,并最终影响社会风气。同样,“知识自由”既是西方国家民主文化的产物,也反过来强化了民主的内涵,其影响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献层面。“怎么收集”和“收集什么”一样,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文化,但收集方式一旦确定并践行,就会形成文化建构上的能动性。例如,汉武帝“大收篇籍”、“置写书之官”,既是藏书建设,也是文教政策,直接表达了政府的行政目的,进而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取向。显见,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工作“自己说话”,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构。
其次,文献的整序方式也会“自己说话”,并反过来影响特定文化的定型。例如,在《西学书目表》中,“力学”、“重学”、“生物”等等既是新类名,也是新思想。《西学书目表》固然是当时西方自然科学“东渐”的产物,但它在作为书目检索“工具”使用的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力学”等新知的接受,并改变了人们对经史子集传统经典的态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反向文化建构作用。此外,词汇之外的语法既是出于序化文献的需要,也是出于文化表达的需要,语法结构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确认与选择。例如,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DDC的全面接受,不仅意味着标引和检索工具的变革,也是对DDC背后新的思想、思维、文化和精神的全面确认,并导致了中国人对文献(及其背后文化)的认知转型:文献不再与主体人的心性有关,文化不再是“德性之知”,它们只是立于我们面前的纯粹客观之物,可以从学科属性、逻辑类项和物理形态上予以考量。
再次,在文献利用环节上,图书馆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建构能力。例如,在“怎么利用”的问题上,隐含着人们对文化资源、使用机会等进行再分配时的价值判断。即使是在崇尚“客观”的西方,也会设法引导和左右读者的文献接受与文化理解。邱五芳曾引用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话指出:“哪些书排在首位?这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Google Print搜寻器如何排列搜寻结果的主次,即挑选的方法问题。”并说:“这位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对网络时代不符合美国观念的文献可能面临边缘化的状况表示深深担忧。”[3]总之,图书馆对文献的选择、推荐、导读、评定乃至类别确定等具体业务行为,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献接受与文化理解,从而也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塑造与定型。人们注意到,“在国际网络著作权的立法博弈中,图书馆站在维护信息的最大流通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成为制衡出版利益集团的重要力量”[7]。甚至图书馆建筑也“自己说话”,努力建构着社会文化。什么书放在最宽敞明亮的一间,开架阅览室收藏什么文献等等,直接取决于对文献价值的取舍并反过来影响社会对文献(文化)的判断。而中国古代的金匮、石室、兰台等,更是超越了“图书馆建筑”,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旨趣并影响到人们的文化认知,甚至能够改变特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3 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
工具论取向的图书馆学研究,仅仅把图书馆视为特定文化的产物。然而,图书馆本身还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参与了特定文化的塑造与定型。相应地,从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关系出发,应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自觉合理的文化选择。
3.1 重视图书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研究真实的图书馆是在作为主体的馆员(收集、整理)与作为主体的用户(使用)之间的文献互动关系中形成的。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图书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一劳永逸、人人接受的理论体系。
因此,必须直面现实图书馆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具体活动和具体过程,探讨作为主体的馆员和同样作为主体的用户在文献活动中所展示的有关文化之表述、组织、认识、期待、焦虑等主体内容与个性特点。例如,通过科学实证与数理统计而得出的“影响因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貌似精确的期刊评价标准。然而,主体人的实际引用行为是十分复杂的,引文动机具有多元化、内在性和情境性特征。此外,还涉及到不同引用主体期刊获得能力的不同。
因而,必须把影响因子问题放到生动的现实境遇中来考察,由此也确立了人和文化因素在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又如,文化被动产物视野下的知识组织,只注意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形成了关于词汇与句法结构的形式理解,但却忽略了系统外部的制约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事实上的知识组织必须以馆员与用户的互动关系、语境等为成立条件,由此步入内涵丰富的文献认知世界,形成一种“还原”研究,即将一切文献标引与检索问题都还原为文献活动主体的意识、行为和技术等现象的研究。总之,只有重视图书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图书馆学研究才会成为一种立足于文化本体的世界观,也才会成为一种分解真实图书馆现象复杂性的普遍观念、一种接触图书馆实在的有效规则。
3.2 重视图书馆活动中民族主体性的研究承认馆员和用户在图书馆行为中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个体不受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制约。事实上,所有主体都是特定社会或同一历史语境下的主体,强调民族主体性既是重视个人主体性的必然深化,也是图书馆文化建构性特征的逻辑推导。其思路是:不同民族在文化的表述、组织、认识、期待和焦虑等问题上各有个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建构与反省方式,表现出图书馆的民族性和多元化。然而,晚清以来中国图书馆学长期步趋西方,导致“在世界图书馆学界
很难找到‘中国制造’的有影响的概念、理论、学者和学派”[8],中国图书馆学正在成为一种“无根”的学术。
学术交流是图书馆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坚持中国学术思想的输出,也将是世界图书馆学的福音。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不是学舌西方式的消极参与),世界图书馆学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往往是漏洞百出的。”[8]图书馆学研究的一元化取向,使得西方图书馆学丧失了从其他民族思想智慧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自身学术的反省和发展。事实上,西方图书馆学的优势主要源自“客观化”,并初步解决了文献编码与解码一致性的问题。然而,客观化的人工语言是以放弃更多的文化隐含为代价的。而中国古代书目是一种自然语言,将会为西方知识组织提供自我救赎的机会[9]。重视图书馆活动中民族主体性的研究,就是要“最终达到世界图书馆学思想的常态分布:中西融通,而不是西方中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中国形象,也有利于保持世界图书馆学的健康生态”[8]。从本质上说,这也将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做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层面上的铺垫。
3.3 致力于图书馆学成果为其他学科所共享的研究图书馆学在学科大家庭中地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科影响来看,图书馆学长期吸收和引进其他学科(如数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的成果,而自己的成果却鲜见为其他学科所共享。
既然图书馆自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具有能动的文化建构力那么图书馆学也一定具有学科自主性。以图书分类为例,分类法一旦成为文化认知的标识,就可以相对独立于被标识的文化,进行自身系统的自组织,直接围绕一套标识符号来思考和交流文化信息,分类结果内在地引领社会文化向自身归依。例如,“英国瓦尔堡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图书馆的书籍分类对犹太哲学家卡西尔(Cassirer.E)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很大。该图书馆的书籍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关于一般的表述问题和符号的本质的书籍,其意旨是从人类学到宗教再从宗教到哲学;第二层级是有关艺术表现的理论和历史的书籍;第三层级是语言和文献书籍;第四层级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历史、法律、民族等方面的书籍。图书的这种分类编排方式揭示了人类由图像(艺术)到语词(语言)再到意义(宗教、科学、哲学)的思想、文化历程。”[10]事实上,只要突破关于图书馆的被动工具论定位,图书馆学也将成为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行为中有关文化表述、组织、认识、期待和焦虑等问题的“主动”研究,其研究角度、视野和成果,也一定能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持。
4 结语
图书馆固然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但图书馆一经产生又会以自身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独特方式反作用于它所从属的文化,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建构诉求。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出发,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并激发图书馆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社会文化担当。
参考文献:
[ 1 ] 黄宗忠.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3(6): 2-10.
[ 2 ] 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1): 12-16.
[ 3 ] 邱五芳.内容重于传递:图书馆不应回避的社会责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 5-10.
[ 4 ] 转引自:俞君立.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5.
[ 5 ] 黄俊贵.明确图书馆本质体现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J].新世纪图书馆, 2006(4): 3-6, 11.
[ 6 ] 杜小宁.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50-51.
[ 7 ] 范并思.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J].
图书馆论坛, 2007(6): 43-48.
[ 8 ] 傅荣贤.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J].情报资料工作, 2008(1): 34-37.
[ 9 ] 傅荣贤.具体文献在古代书目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知识管理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2): 120-123.
[10] [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 29.
硕士论文的选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一、“论文选题”并非“论文标题”输入标题 有相当多的硕士生把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成确定论文标题。 其实 ,两者差别甚大 ,不可混为一谈。 所谓“论文选题” ,是确定要研究的方向、范围、对象 ,具体地讲 ,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评价活动等四个阶段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向前一个阶段或前几个阶段反馈循环。而“论文标题”则是在“论文选题”确定以后 ,用文字符号对“论文主题”即论文的中心论点给予概括 ,即所谓“点题”。它要求遣词用字确切、科学、规范 ,并具有简单明了、易于检索和新颖醒目等特点。 好的“论文标题”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方向、范围和深度。 “论文选题”工作远比确定“论文标题”复杂。 “论文标题”只是论文内容的外在形式 ,“论文选题”则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个步骤 ,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提。 一般来说 ,“论文选题”选定之后就不再更易 ,而“论文标题”则在研究工作结束以后还可以反复斟酌 ,立异标新。
二、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可研究问题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1.并非所有“问题”都是“科研领域的问题” 人们所面对问题可分科研领域和非科研领域的问题两大类。显然 ,论文选题要将后者排除在外。例如 ,日常生活问题、宗教道德问题等就应排除在选题域之外。
2.并非所有“科研领域的问题”都是“真实问题”
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 ,科研领域的问题可区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两大类。根据现
代分析哲学的理论 ,即便是科研领域的问题,也不都是真实问题。科研人员应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 ,研究、分析并判定问题的应答域是否具有真实性
,如果是真实问题 ,可继续保留在选题域内;
若是虚假问题 ,则应将其排除在选题域之外。 科研领域中的虚假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的诱惑性 ,“怎样制造永动机”
的问题 ,曾吸引众多科学家研究它 ,结果证明是徒劳的。
3. 并非所有“真实问题”都能进行研究 科研中的真实问题 ,根据对其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把握程度 ,可进一步区分为能解待解问题、知识性问题和无法解决的问题。 应该将后二者排除在选题域之外。知识性问题尽管属于科研领域的真实问题 ,但由于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得到解决 ,如果再把它作为课题 ,势必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 为了避免这类无效劳动 ,在选题前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文献检索与查新 ,了解研究前沿动态 ,避免重复性研究。 同样 ,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也属于真实问题 ,但在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下根本解答不了 ,
跟科研领域中的虚假问题一样 ,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具有很大的诱惑性 ,往往能吸引很多的科研人员去研究 ,例如中世纪提出的“如何将贱金属炼制成贵金属”的问题 ,便属于此类 , 炼金术士们在当时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又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定量研究问题 ,即便是一个真实问题 ,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于其工作性质不可能产生直接成果或最终成果 ,这就决定了考核工作主要只适于采用定性的考核技术 ,谁要想以此为选题 ,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也表明 ,绩效考核的定量研究的确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因此 ,在科研领域的真实问题中 ,能解和待解的问题才是贝尔纳所说的“实质性”的科学问题 ,才是爱因斯坦所讲的“标志着科学进步”的科学问题 ,才可纳入选题域。 三、论文开题要查新、查全 有些硕士生在论文选题或开题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与查新 ,仅凭手头的几篇论文或书籍 ,或者仅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就匆匆选题或开题 ,这就容易陷入重复他人研究成果的困境 ,弄得骑虎难下。 开题查新的好处在于可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后续的学位论文工作提供线索 ,准备条件 ,了解到本研究方向哪些是已经研究出的成果 ,已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从而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选题查新 ,关键是查准和查全。 查准要求有合理的检索策略 ,如关键词的选取及其逻辑关系的确认等 ;查全则要求对文献全面占有。当然 ,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 ,不可能对所有文献进行检索 ,由此便会产生一个查全的标准问题。 具体来讲 ,就是要合理确定检索所需数据库和检索年限。 研究生应熟练掌握图书馆的各种学位论文数据库 ,如 PQDD国际博硕论文文摘、中国学位全文数据库、 PQDD国际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 会议文献数据库 ,如国际会议录索引 ( IS TP); 期刊数据库 ,如 CN KI镜像站点、 EI检索、 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Spring 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专题全文数据库等等。此外 ,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以及与学者的学术联系也是获得研究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检索年限 ,一般以最近 5~ 10年为好 ,具体年限应视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言而喻 ,查新也是一个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严谨科学态度的过程。 四、公开论文选题报告,规范选题报告书 选题报告是对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总结 ,是监督和保证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 ,亦可使更多人了解、关心和帮助硕士生的科研工作。 选题报告一般在学位课程
硕士论文选题,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儿
关于硕士论文选题,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儿
关于硕士论文选题,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儿......下面是我整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硕士论文怎么写
1. 判断论文的价值:
(1)“新”:提供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发明新观点;
(2)直接问导师:但是记住,你不能永远依靠导师,要多动自己的大脑。——自从丁老师说要从丁老师现有的项目中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后,我就把选题的责任“推”到老师身上了,等着老师给自己定个题目。我这种做法是多么幼稚啊?!直到最近两天才翻然悔悟,做毕业论文是自己的事啊,要开动自己的大脑!
2.从何处着手:硕士论文的研究策略
(1)写作前准备很重要。确定论文选题后,大家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尽量搜集资料,要搜集到你能看到的、检索到的所有的研究资料。这是个体力活,需要耐心和时间,但却是不可缺少的.。途经包括书店、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网和你朋友的书架等等。
(2)构思很重要。如果你头脑中没有一个论文的基本写作框架,那么千万不要动手,因为那是浪费时间。理想状态是,你能看到你的论文写成后大体是个什么样子的,分几部分,每个部分论述几个问题,分析几个作品,大约多少字数,等等。——这两点主要在论文开题阶段完成,可见开题之重要。开题是硕士论文写作的基础,一定要把基础打好才行,不能抱着应付的态度。
(3)论文构思过程中要遵循“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顺序。所谓“由小到大”,就是要将你选题时的灵感和思路,丰富化、细致化、条理化、理论化,将一个小思路、小灵感变成大问题。比如你发现某位作家的叙事手法很有特点,那么请你将这个思路和叙事学、结构主义等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利用理论帮助你把小发现放大,形成一个大的论文框架。所谓“由大到小”就是把你确定的大问题,再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将一个4-5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分成5-6篇包含5-6个小问题的单篇论文。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写和写什么的困惑。
(4)时间安排。不要突击硕士论文,一个月之内固然可能完成一篇硕士论文,但是请相信,那和花费1年半的时间写出来的硕士论文,是绝对不一样的。具体方法如上所说,就是把大论文分成小论文,一篇一篇慢慢完成,然后组合到一起。单篇论文写成了,可以及时让导师指导,还可以参加院里的五四论文比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这两点是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自己从容,不要让别人拿着鞭子在自己后面追。
3.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几个小技巧:
(1)抓住每一个机会讲述你的硕士论文思路。讨论是整理思路的最好方法之一,如果你不能在讨论甚至辩论的时候,把你的思路清晰的讲述出来,那说明你还没有把问题想透。讲述和讨论可以帮助你清晰思路,不要轻视每一个人,因为即使读书比你少的人,也能听出你想法的优劣,并可能给你很好的提示。——与别人闲聊的时候,或在路上,在吃饭的时候,不妨多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讲给别人听。“讨论犹如砺石”,能使思想更锋利。不要怕被别人耻笑和不屑。这是开放系统的必备特征,与环境交换信息。
(2)笔耕不辍,千字小文不断。不要忽视小文章,它不仅可以锻炼文笔,更能消除眼高手低的毛病,加深你对问题的认识。——“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五、六万字的硕士论文,非一朝一夕之功。
(3)阅读权威,质疑权威。不要阅读低质量的论文,因为那不仅浪费你的时间,而且败坏你的胃口。要尽量选择本领域内的权威学者的论文来阅读,因为他们视野开阔,对问题认识清楚,读了他们的著作,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优秀硕士论文需要创见,要研究前沿,所以单单阅读权威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质疑权威的胆量。即使你无法驳倒他,但是质疑精神或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4)请教专家,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有机会遇到相关领域的专家,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儿,当然这种事儿可遇不可求。专家一个提点,寥寥数语可能会让你醍醐灌顶。很多高校都会有大型的国内或者国际会议,一些领域内的专家也都会捧场,一定要珍惜这些和专家见面请教的机会。
只要努力都可以写出优秀的硕士论文,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前提是你选一个对的方向,你自己要对这个方向感兴趣,这样你才能投入更多热情来做这个事儿。切记不要盲目跟风选一些当下流行的热门话题和方向,学术前沿和学术价值不完全对等。还有一点,你盲目选择比较热的方向,但是你要想清楚,写硕士论文是个长期的鏖战,一整年的时间,你坚持的下来吗?所以,选择自己更有热情的方向,错不了。
图书馆毕业论文写什么题目?
图书馆毕业论文跟我一个专业,开始也是摸不着头脑,还是同事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说,写的云计算和图书馆管理方面的
毕业论文选题理由模板格式
毕业 论文的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毕业论文选题理由模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选题理由模板
首先,论题不同于课题。课题通常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比论题大得多。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包括许多论题,如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精神文明的内容和特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中的 文化 、 教育 、科学的发展,思想道德的建设,等等。
其次,论题又不同于题目。题目是指论文的标题,它的研究范围一般比论题要小。比如作者选定的论题是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就可以选择很多具体题目来写论文:《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外资企业中党组织的建设问题》,等等。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对撰写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题,可以大体看出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选题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毕业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当然要由 文章 的最后完成和客观效用来评定。但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象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象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
论文的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即使花了很多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不错,也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和作用。
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题目,能够提前对文章作出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总是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的思维运动不断发生冲撞,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这种飞跃必然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或者是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对已有结论的深化,或者是对不同观点的反驳,等等。
总之,这种飞跃和思想火花对于将要着手写的毕业论文来讲,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领导干部担任的职务不同,工作岗位也要经常变动,乡镇工作管辖范围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一根针,下面干条线,样样都要管。担任县机关部门的领导,虽然职能相对比较单一,但线长点多范围广。作为主要领导,如何有效地领导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的领导 方法 和领导艺术问题。
论文选题的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摘要:硕士生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种途径,对评价学生的合格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是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近5年来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方向论文57篇的 总结 ,采用定量统计分析和 热点 研究方向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特征趋向,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议,为学院师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在论文选题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 作文 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上一篇:环球科学杂志是月刊吗
下一篇:食品安全结课论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