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杂志2020
中华文学杂志2020
省级。中华文学杂志是省级期刊。 《中华文学》由湖北省文联主管,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2015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
中华文学的介绍
《中华文学》(香港)创办于二〇〇九年底,大型综合性文学月刊。二十一世纪华语文学转型期先锋重镇、标杆杂志,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力。全球一百所名牌大学图书馆馆藏期刊,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图书馆馆藏期刊。期间,曾短暂中断。二〇一五年五月改在大陆重新创办,主办单位为中国最大的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抒情句和议论句?
穿越新中国七十年的文学长廊,有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面世时被争相传诵,名重一时,而且历经岁月涤荡,至今仍珍藏在国人的记忆中。它们或因记录峥嵘历史而富于史诗品格,或因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引起深刻共鸣;它们或以大胆的艺术创新赢得赞誉,或以隽永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它们有的被改编成影视与舞台艺术作品,有的被谱曲传唱,有的成为书画家、雕塑家们的创作素材,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形式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光明日报》自2019年5月17日起,推出“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撷取七十年来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以对历史的回望,对作品的重读,对文坛旧事的重拾,和读者一起重温那一份温暖的记忆。《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10期选载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新中国文学记忆”
1951《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陈剑晖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创作于1951年的战地通讯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成为几代人的深刻记忆。“最可爱的人”成为沿用至今的不朽称谓。可以说,这不仅是一篇喊出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优秀作品,而且是一篇鼓舞、教育了几代人的典范之作。“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这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资料图片
毛泽东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
魏巍发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发表这篇作品时,魏巍三十一岁。这篇作品是魏巍1951年2月从朝鲜战场前线采访回国后一气呵成写就的。戏剧家、《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看后,首先被感动了,他立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看后也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先刊发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只有三千五百余字的通讯特写,发表后立刻掀起了一股热潮,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毛泽东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作品。
朱德总司令读后也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作报告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里,他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周恩来对他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丁玲在《读魏巍的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冬天和春天〉》中,也对魏巍的通讯作了充分肯定:“魏巍同志,不久以前从朝鲜回来,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据说还在写下去。这两篇通讯,我都以极其欣悦的感情读过了,并且常常以这种感情去回想它。为什么我会这样不能把它随便地放过去呢?因为我觉得不只是由于他写得好,人们还可以从这两篇通讯中,看出来它替我们的创作工作解决了些问题,对我们文艺工作者、作家们,说明了些问题。”“这两篇文章好在哪里,就是他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活动。写了有崇高思想、有崇高品质的人物的灵魂。”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管是在田野,还是在乡间,不管是校园,还是工厂,处处都有人在诵读这篇作品。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魏巍去作报告。《人民日报》编辑部也请他去座谈,让他谈谈究竟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邓拓主持会议,并在会上朗读了文章的第一段。魏巍的发言整理为《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为附录收入1951年冬出版发行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版中。
更令人振奋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快传到朝鲜前线。据杨柄、田怡、方东合著的《魏巍评传》记载,志愿军各部队的油印小报立即以显著位置转载,指战员们争相传阅。“最可爱的人”五个字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整个前线沸腾起来!他们感谢魏巍代表祖国人民给予他们的崇高评价。将士们战斗意志更为之振奋,为了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同志回忆:“就在那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转载在头版头条。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二十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也注定了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尽管《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距今已近七十年,但重温这篇作品,仍感到温暖亲切,仍感动于那些“最可爱的人”。为什么一篇仅仅三千五百多字的通讯特写,在六十八年前能够产生那样巨大的轰动效应;在六十八年后重读仍能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重拾起许多失落了的历史记忆?其中似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首先,这篇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于它提炼了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主题,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牺牲奉献的精神。
《魏巍评传》中记载,朝鲜战争爆发后,魏巍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当党中央决定出兵后,他赴朝参战的愿望分外强烈。1950年12月,魏巍终于接到了任务,到朝鲜去了解美军战俘的政治思想情况。这些俘虏中不少是参加过“二战”的官兵,多数表现出厌战情绪。俘虏们思想各异,但都真切地感到,他们是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最难对付的军队。有的说:“我觉得贵军的武器虽然差一些,但是作战素质真是好极了。我同德军、日军都作过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练的夜战技巧,简直是天生的打仗专家!”完成这项任务后,魏巍又申请留下来,取道熙川、顺川、平壤等地,一路南下,奔赴前线采访了三个月。魏巍随军行动,在行军休息时,在战斗的间隙中,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抢时间进行采访。如采访英雄马玉祥和采访二次战役中最为壮烈的松骨峰阻击战参战部队的营长和通信员时,都是在战地前沿的山坡上采访,而且几次才采访完。他在采访中观察、接触、了解了许多同志,有立功受奖的英雄,也有普普通通的战士。他看到战士们嘴唇干裂,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同志们用干焦的嘴唇吞一口炒面、咽一口雪,坚持战斗,电话员每天几十次地去接被敌军炮火击断的电话线……这些无不使他感动。
1952年魏巍在朝鲜前线采访模范护士 资料图片
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谈道:“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正是这种思想感情,以及对朝鲜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使魏巍能在许许多多的采访和感受中提炼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内蕴丰富的主题。这一主题既深刻地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格,又传达出亿万群众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热爱之情,因此,才能在广大读者中激起强烈共鸣。虽然时间已流过近七十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世间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比如说美好的历史记忆、热爱祖国的情感、对理想主义的向往等。不管什么时代,任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感动了社会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是可以跨越时空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命名,既是作家魏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也注定了这篇作品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其次,《谁是最可爱的人》虽然侧重于写战争,写战争中“最可爱的人”,但它的落笔点、作者的写作动机其实在于和平与幸福。作品在结尾写道:“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用设问的句式,提醒身处和平的人们要珍惜身边平凡的幸福,不要忘记惨烈残酷的战争岁月,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保卫和平与幸福而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这正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潜在的思想价值,也是它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篇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也成为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虽材料繁多,但由于作品紧紧围绕“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以意运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乱。这篇作品还具备一个重要的写作原则——简洁。据魏巍介绍,他在采访过程中获得的故事素材有二十多个,但他不是将所得的素材统统堆积起来,而是从中精选出三个最具典型意义、最具思想含量的故事,再将其连缀成篇,这反映了作者化繁为简的独特匠心。
诞生于战火中的这篇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不仅在当时大大地鼓舞了前后方的抗美援朝斗争,而且数十年传诵不衰;不仅将世世代代激励中国人民发扬志愿军的精神去保家卫国、建设祖国,而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作者:陈剑晖,系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删节,全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18年第10期
选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在我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没见哪一篇文章,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它为子弟兵树起了一座丰碑;它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它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便是红色经典《谁是最可爱的人》。
初读这篇文章是在初中的课本上,那时老师讲解课文主要是总结中心思想和归纳写作手法。中心思想主要是文章中所歌颂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而那种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是用悲壮故事和感人细节表现出来的,比如,你把山顶的土“打翻了”,我就让你的尸首在“山前堆满”;你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红了”,我就让你的血把“山岗流红”,还有对烈士遗体保持着各种搏斗的惨烈姿势,一一予以详尽描写,使我们对最可爱的人产生由衷敬仰的同时,也对敌人产生了刻骨仇恨。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又写了最可爱的人的另一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是这样恨,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接着便娓娓道来地讲志愿军战士烈火中救人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故事。这一“恨”一“爱”,淋漓尽致地告诉读者,最可爱的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国际战士。就写作手法而言,文章在议论和抒情时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之产生了较强的阅读快感和感人的力量,也使志愿军作为最可爱的人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魏巍谈作品创作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从我心底跳出来的,是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完全相信。
事实上也是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只有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最可爱的人”这个光荣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局部战争,还有当人民子弟兵在执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出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牺牲奉献精神时,人们仍用“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去赞美他们,这样,谁还有理由怀疑《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若干年后,当我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种激情澎湃的情绪还在,但主要不是来自其艺术上的感染力,更多的是由于历史与情感的真实性。作者笔下的英雄不仅为一代又一代的人点亮了理想的灯,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们崇拜英雄,向往崇高,把争做新一代最可爱人,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精神守望。除此以外,通过读这篇具有历史记忆的文章,对那场战争的特殊背景、惨烈程度及其重大影响,有了追问的理由和反思的意义。
1953年7月26日,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交战双方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停战协议。鸦片战争以来,被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在从未间歇的内忧外患中挣扎熬煎,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敢于向美利坚为首的联合国军诉诸武力,而且逼得对手三次撤换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逼得对手在谈判桌上无条件地接受停战协定。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一个军事大国的形象,打出了世界格局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乃至道义上全方位的举世瞩目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正因为有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抗美援朝战争,才有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才有中华儿女的扬眉吐气,才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建交,才有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这里穿插一个小故事。一个国民党将军1949年被赶出了中国大陆,但他没有去台湾,而是定居在南非。在南非坐公交车有个规矩——白人才能坐前面。这个将军每次上车时,就主动在后面与黑人坐在一起,但有一次,他上车后向后面走去时,那个南非司机拦住了他,对他说,你是中国人,请你坐在前面。他从司机那里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人,他仰天长叹。
1952年和1954年,苏联分别将中长路和旅顺口海军基地交给了中国政府。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捷报声中,中国彻底收复了西藏和新疆,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格局。
若干年后,有些人对“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等问题提出争议,以上历史事实,就是最好的回答。
抗美援朝历史过去近70年,不管是研究这段历史,还是阅读与这段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和相关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它以歌颂志愿军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最基本动力,感染和教育后人,从而融入人们的思想、生命与灵魂。但是,有一段时期,社会上物质主义盛行,英雄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走出了人们的脑海,走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走出了人们的灵魂。“最可爱的人”这个称谓变得陌生了。
郁达夫有句话讲得非常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无可救药的。
历史不能遗忘,英雄不容亵渎。尊崇并守护人民英雄,是对历史和良知的尊重和捍卫,是对正义和秩序的坚守,是对信仰和未来的守望。
让红色经典《谁是最可爱的人》再红起来,让英雄的生命再开新花!
(作者:李西岳,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
评价及影响
……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同时,我们的理想主义,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现实主义,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相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摘自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赞颂,而传诵一时。
——摘自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
魏巍的散文,以文艺通讯为其主要形式,代表作首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虽只写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和志愿军战士以苦为乐等三段故事,但由于选材精严,事例典型,却收到了以少抵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善于将形象化的叙事与抒情性的议论结合起来,既动人以“情”,又服人以“理”,使读者的认识能跟随着作者由感性向理性自然地飞跃,所以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摘自《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下册)第17章第2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视为当代军旅散文的发轫之作也毫不勉强。《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常被看作是战地通讯,被纳入新闻的范畴,其实这些作品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叙写真切、色彩绚丽、诗意与哲理相融合、行文舒展、文学意味浓厚,促进了通讯回归散文化,对后代很多作家都有影响。
——文学评论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作者的其他战地通讯1951年被编辑成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集,由于该散文集十分畅销,一年之内便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前后印刷30余版,还被译为俄文、朝鲜文、越南文、罗马尼亚文等。
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1999年,为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由《出版广角》策划的名为“感动共和国50本书”的问卷调查揭晓的50本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名列其中。
(饶翔 郭超整理)
选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题图与插图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号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期刊2020,5(5)是第几期
2020年第5期。
《中华文化论坛》创刊于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139,国内统一刊号:CN51—1504/GO,邮发代号:6252。
《中华文化论坛》现为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报刊,《中华文化论坛》目前常设栏目有:历史论衡、文学研究、儒释道研究、学术述评、巴蜀文化研究、中国学·汉学研究、文化视野等。
有什么适合成年人阅读的文学类杂志?
适合成年人阅读的文学类杂志:
北京(15家):《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当代》《十月》《诗刊》《儿童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北京文学》《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中国报告文学》《中华辞赋》《中华诗词》
上海(6家):《收获》《上海文学》《小说界》《萌芽》《思南文学选刊》《少年文艺》
天津(8家):《天津文学》《散文》《散文海外版》《微型小说月报》《文学自由谈》《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月报大字版》
重庆(1家):《红岩》
山东(6家):《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岛文学》《当代小说》《百家评论》《新世纪文学选刊》
山西(8家):《山西文学》《名作欣赏》《黄河》《都市》《娘子关》《五台山》《漳河文学》《小品文选刊》
湖南(6家):《芙蓉》《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散文诗》《创作》《小溪流》
上一篇:海南医学杂志官方网站
下一篇:期刊投稿模板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