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3-12-12 01:51

农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其次,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论文形成后既有理论支撑,同时要对现实有所促进;再次选题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本专业的老话题、与研究领域有关的当前热点问题、新问题、亲自参与实践调查的课题;第四,选题要结合考虑资料的利用。能找到比较充分的资料来源对于作者写作论文有重要帮助;最后,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范围太大易导致内容空泛,难于驾驭。
(一)论文的选题的依据:
1、依据个人兴趣爱好;2、依据个人知识结构;3、依据当前本专业的研究热点;4、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5、依据管理学权威刊物的近期发表论文;6、请教他人。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1、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2)要注重选题的理论价值。
   2、勤于思考,刻意求新。
(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
二、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
  论文写作框架起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一般来讲,学术论文框架需要采用递进的逻辑体系,不建议采用并列的逻辑体系,即论文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如: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和涵义,第二部分是问题提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第四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需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和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和添加。
  论文框架确定后,应交给导师审阅,再与导师仔细探讨行文的思路,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最后确认论文写作内容框架,作为开题报告中的内容部分。
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介绍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二)文献来源
  论文查阅的资料来源有:1、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期刊网上的期刊论文、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以及一些电子书籍。2、纸质书籍。如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1、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关各种情况都应作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写进去,进行分析研究。此部分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查阅文献的内容要围绕我们选题需要研究的主题内容,以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严禁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和论文写作不相关;二是对文献查阅后,不能简单罗列,文献综述的重点在“综述述”,应该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评述,不能只“述”不评,即只对观点、数据、事实等作纯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不作评价、评议。
  3、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4、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
  前沿和结论部分和我的观点有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没做修改。
 四、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是简单叙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然后提出论文是为了研究什么,为了得到什么结果。研究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相关研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理论意义、学术意义),二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实践意义、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研究内容部分即前述的论文框架体系,研究目标重点介绍研究什么,拟解决什么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此部分视具体写作情况和学校提供的资源情况而定。
 (四)研究进度计划
  时间和内容按照系里的统一规定填写。
五、论文的撰写
 (一)论文构成
  1.论文题目2. 论文目录3.中英文摘要、关键词4.论文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
 (二)论文目录
  一般先要确定论文目录,即论文题目、大标题和小标题,这使得论文的起草有了初步依据。然后拟定内容提纲,把论文目录展开,加进必要材料予以扩充,使目录充实和具体化。
  编写提纲应该由简入繁,由部分到章节再到内容要点,逐步进行扩展。首先根据行文的思路用最粗的轮廓勾勒出文章的几大块,也就是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在各部分内填入相应的章节。具体来说写论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理论、实证、结论),可以在先确定逻辑主线的基础上规划出三个部分,再用相应章节进行对应的填充,最后列出每一节的内容要点。需要注意的一是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二是要平衡章节之间的长短,即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篇幅,尽量长短相当,避免体例结构的不相称。对于引入的理论部分要把字数控制在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撰写
  2.英文忌用软件翻译,因为语法错误多,专业词汇翻译不够专业
  3. 关键词一般三个以上
 (四)论文正文
  论文的正文通常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1、绪论,又称前言、绪言,是正文的起始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可涉及以下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意义;提出问题,表明作者观点;说明作者论证这一课题的方法;概括介绍论述的内容或揭示问题的结论;历史回顾。绪论部分在论文中所占比例通常较小。要写得简明扼要,通常几百字即可。
  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前面说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详细地阐述论文的研究观点、成果。可根据论题性质,用正面立论的或批驳不同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的方法,来论证文中的思想和新的见解。如果是作者自己提出新的、创造性的东西要注意最重要的是言之存理。这一部分要占全文的三分之二。
  3、结论是论文的最后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答案;作者对研究的课题提出探讨性意见;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某种设想等。它的内容与绪论有关,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通常这部分可以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对本论部分进行强调(但注意不是本论部分的重复)。如果结论已在绪论或本论部分作了提示,这部分也可以只做文章的收尾。
  论文的撰写一方面取决于资料的拥有,另一方面依靠平时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的积累。撰写正文前,要对提纲进行再次检查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文章起草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切忌断断续续。起草阶段,要先形成初稿。初稿的写作就是按照提纲形成是构思填充内容。形成的论文应该是论点明确,内容充实;叙述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论文各部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舒展,逻辑性要强。
  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忌大篇幅引用,切忌抄袭他人论文,国内一般认为不超过200字就不算抄袭。然而,在考研与就业压力的夹缝中,大学毕业论文的生存处境日渐尴尬,弄虚作假现象泛滥,论文写作陷入抄袭的怪圈,毕业论文写作只是“网上摘些,书上的借用些,最后整合一下就算大功告成”“写论文惟一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复制’、‘粘贴’的快捷键”。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抄袭的风险?首先,每个内容小点一定要自己拟定。紧接着,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点内容进行扩充充实,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
 (五)致谢
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著作、论文等正式文献,也包括统计、工作报告等事实材料,还可以包括没有正式出版和发表的资料。外文原文著作和论文,其参考文献的标题应当用原文列出。注释和参考书目的标题主体和标识顺序,按“作(著)者/题(书)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具体顺序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版次(第一版不标注)、页码、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名、出版日期或刊物期数。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参考文献一般不低于15-20篇。

农业类毕业论文什么写哟~找得蛋疼..

摘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做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让农村的“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最终变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关键字:新农村 新产业 新村镇 新农民 新组织 新风尚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2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1.3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1.4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转变传统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建议,旨在通过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畜牧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曾用名),直至2014年11月,决定将农业推广硕士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到2016年10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调整确定为8个,包括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及农村发展。2000-2015年共授予学位7万余人,农业专业学位已经成为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各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畜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领域,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应对社会对研究生类型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并能够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高级畜牧人才,达到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成为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农业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一直不断摸索尝试,培养适应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化人才。但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认可度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培养条件滞后等。面对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发达,社会对精专畜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们要培养出既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又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高级畜牧人才,需从培养的各环节各角度入手,并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理念,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专业硕士的学制为2/2.5/3年,学术硕士为3年,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时间短,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培养质量不高,在招聘时倾向于学术硕士,或者是给予不同的薪资待遇。毕业报考畜牧业相关事业单位时,社会不认可该专业,导致学生报不上名。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程度不高,经常出现部分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学术硕士,没有考上再选择调剂专业硕士的现象。面对种种情况,正确引导人们认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本质势在必行。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宣传,转变大众对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的传统认识,摒弃对专业硕士的偏见,同时根据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制定特色的培养方案,在招生调剂时,考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具有对等调剂资格,不给学生造成专业硕士劣于学术硕士的错觉,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于应用,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现代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和市场难题的能力,而现行很多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性不强,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与学术硕士课程设置趋同。科研上也和学术硕士一样,参与导师的学术课题,从事实验室工作,而不是培养社会、市场、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并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上述问题,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始终坚持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同时,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践行双导师制度,依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智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培养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达到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配套的培养环节做支撑,只有各培养环节的质量得以保证,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首先,作为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选题应与实践紧密联系,有针对性的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学生应参加不少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生产实践实习,作为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时的硬性要求。其次,身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平台,同时,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我国农业类硕士的培养方案,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硕士,需构建一套独立的培养制度和评价体系,包括管理机制、专项财政机制、导师选拔机制等,最终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导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在配套的制度体系中,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比如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条件的助学金体系,以及推动学习热情的奖学金体系,在体系制定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单独设置评选标准,确保享有同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曹亚.高校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上一篇:科学大众杂志版面费

下一篇:游记散文可投稿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