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文章自相矛盾
教育论坛文章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处;
楚人有鬻(yù)②盾与矛者,誉③之曰④:“吾⑤盾之坚,物莫⑥能陷⑦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⑧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⑨能应也。
古文 《自相矛盾》解释;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近读了自相矛盾成语故事,学到了很多东西。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我懂得了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成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看完之后,我学到了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今天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儿,就找了本故事书读了《自相矛盾》的故事。
这个短小精悍的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在街上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能穿过任何东西,接着又说,他的盾用什么也刺不破。这时突然有一个小孩问他,如果他的矛刺他的盾,再用他的盾抵挡它的矛,又会怎么样呢?那人听完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楚国人最终还被别人取笑,这个故事既有有趣的地方,又很有道理,还很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句是:世上哪里会有根本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着的长矛呢?这句话是我明白了,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个人出丑的原因在于:第一,他把事物夸大了,而没有实事求是,第二,他说话前后矛盾,没有始终如一的目标,从而闪了自己的舌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但矛和盾卖不出去,还成为人们的笑柄。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人做事不能过分夸大而不实事求是,导致重大的失误和损失,并且不能前后矛盾,失去了做人做事的目标一致、始终如一,而成为人们的笑话。
我是一个小学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要养成做人做事,实事求是,始终如一的好习惯,在人生的道路中脚踏实地、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实用的人才。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前紧后松。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应该说整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一开始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故事来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在检查自学成果这一步骤,在学生不能准确读准“戳”时,没能及时纠正,直到学生读准为止。这就导致接下来纠正时不能马上改正过来。
理解词意“盾”和“矛”时,学生不能立刻讲解出来,经过引导,让学生回忆电视中见过的才能说出是古代防卫和攻击的兵器。课后经几个老师的指点,觉得应该结合书上的图来理解,这样比较直观形象,学生易懂。
最后让学生讲寓意的时候,在学生讲不出的情况下,我只是反复强调盾坚固、矛锐利。这里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那个楚国人说的话,如果盾坚固说明矛不锐利,如果矛锐利说明盾不坚固。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能明白这个故事所要告戒我们什么。还有就是我在小黑板上出示: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相互抵触。其实这里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好,不需要硬性规定。否则扼制了学生的个性。
知道学生写“戳”字时上面的羽字头钩是不出头的,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
通过上课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今后要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多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
今天,我再一次读了《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读完后我不禁觉得那人十分可笑。
《矛与盾》,这篇寓言讲的是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而自相抵触。
这个人最可笑的是他同时夸耀自己的矛与盾,才会破绽百出,被人问道;用您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样一来矛与盾岂不是自相抵触吗? 那个人自然是不能自圆其说了。
这虽然是一篇寓言,但却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事,就像有些香烟制招商一样,一边在香烟上写吸烟有害健康,却一边又在买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可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什么都不能刺穿它;他还说他的矛是世界上最最尖利的,能刺穿任何坚固的东西。假如我们用他的矛戳这面盾,如果盾破了,那就说明他的盾不坚固,如果矛断了,那就说明他的矛不锋利。所以他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都是不行的。
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主要讲: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有一天,他在市场上售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先举起他手里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矛都不能的东西都不能钻它。”
他又举起他手里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不管什么盾都是一次就穿。”有一个人说:“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
读了这个故事我得了一个启发: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说事实。
今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矛是多么锋利,任何东西它都能刺穿。又说他的盾牌无比坚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有个人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就说:“既然你的盾这么坚实,而你的矛又是那样的锋利,你为什么不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卖矛和盾的人一听,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前后一致,否则,会让人笑话的。
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个楚国人,他卖矛和盾。有一次他为了赚大钱,让更多的人买他的矛和盾。于是夸口自己卖的盾什么矛都攻不破,自己卖得矛什么盾都能攻破!有一个过路人确问他若用你的矛来攻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结结巴巴的半天也没回答上来,然后灰溜溜的走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语言和行动不能前后矛盾。想一想,如果那个楚国人不夸口说自己的矛和盾这么好,又怎么可能落到如此下场呢?说不定还真有几个人买他的矛和盾呢!其实,楚国人在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他的语言已经自相矛盾了。行人们也都知道楚国人在说谎,害怕自己上当受骗,所以没有一个人买他的矛和盾。楚国人努力想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却因说的话自相矛盾害的自己一分钱也没赚到。
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得了鼻炎去医院打针,突然有一位阿姨打开了门,焦急的说:“我,我儿子说他喝了洗衣液,很难受。我要带他去医院时,他又说没喝,医生你来看一看呀,我着急死了……”我听了这话,看了看安静地站在一旁的孩子便猜测出了事情的经过:可能是他儿子不想做什么事情,所以就拿喝了洗衣液难受这样的话来骗家长。但是又害怕打针,所以他才说出了自相矛盾的话语。我们分析一下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危害:一、会让家长担心;二、会让家长分辨不出话是真是假,有可能会产生狼来了的危害;三、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这样的“自相矛盾”结果是严重的!
还有一次,有个同学悄悄对我说:“我作业没做,千万不要告诉老师。”上课时,老师检查作业时他却说:“我写啦,不过忘带了。”他说这话时,东张西望,眼神飘来飘去,就是不敢看老师,一看就是在撒谎。看吧,不诚实的孩子也会干出自相矛盾的事。
读了《自相矛盾》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说真话,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大家是不会信任你的,你也不能在社会立足。如果你以诚待人,为人真诚,你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老师评语:中心明确,感触也非常深刻,更能从中提炼出做人的道理,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难得的好文!
在汉语言广袤的星空中,成语就像天幕里的颗颗明星;在汉语言浩瀚的海洋里,成语就像奔向大海的涓涓细流。“根深蒂固”的科学道理,“卧薪尝胆”的惊人意志……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科学道理。可是,像“自相矛盾”这样的成语也能用童话的形式来诠释,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语林漫步”吧!
西瓜星球因为面临土豆星球的战争威胁,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军事用品。一天,土豆星球的武器商牛皮先生来到西瓜星球推销他的武器,西瓜星球的古古总统亲自接见了他,因为总统想买到最先进的武器。牛皮先生打开笔记本电脑,向大家介绍了一款“盾牌006型坦克,”并且说是最新款式,而且没有武器能摧毁它。
古古总统感兴趣地问:“为什么取名为盾牌?”牛皮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原因,总统又打断他的话,问:“还有更厉害的武器吗?”牛皮先生又介绍了一种小型“矛式火箭炮”,这种炮可以击毁任何一种防御措施。
古古总统就建议牛皮先生用他的“矛式火箭炮”攻打“盾牌006型坦克”,再用电脑演示给大家看,这样的问题,牛皮先生难以自圆其说,就灰溜溜地走了。你想一想,击不毁的坦克,无坚不摧的火箭炮,如果比试一下,就会自相矛盾的。
读了“自相矛盾”的童话故事后,我再次知道了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矛,就是进攻敌人的刺击利器,盾,就是保护自己的器具。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懂得了自相矛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自相矛盾的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自相矛盾的出处:《韩非子难一》。
这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夸大自己的某一件东西,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自相矛盾,被人说得面红耳赤。像我们小学生在和同学交往的时候,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要不就会影响了自己的声誉。我们小学生,不能说谎,有许多小孩上网吧玩游戏,总是欺骗大人,这样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
最近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学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今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卖矛和盾,他说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什么矛都叉不破,过了一会他又说他的矛非常锋利,什么盾都能叉破。有人问他:“如果你用你的矛叉你的盾会是什么效果呢?”他一看自己回答不出来,就赶快灰溜溜的逃走了。
读了这个成语我知道了:在推销自己买的两个东西时,不能有冲突。特别是不能说大话,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了。说话要真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今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的主内容是: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高声叫卖,他说任何一根锋利的矛都不会戳穿他的盾。又说任何一块坚固的盾都会被他的矛戳穿。一个汉子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无言以对,只好逃离了集市。
有时,我也不是与楚人一样吗?原本说这些作业不难,做到一半,不想做了,就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爸爸来了,看见我在玩,问我为什么不做,我随口说太难了。爸爸一看,说这题目不是与前几题一样吗,都很简单呀。我一看,不是吗,都那么简单,我为什么就不做了呢?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千万不能跟楚人一样,说话言过其实,不能自圆其说。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能戳穿所有盾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总有一件东西要坏掉。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不要走极端。否则,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这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做矛和盾的人,他想让别人都来买他的货,所以就开始宣传。他说:“各位来看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矛是最锋利的,你们找一个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也能刺穿。”但是有人说:“你把你的矛刺你的盾一下。”这个人一听,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好拿着自己的矛和盾在嘲笑声中溜走了。
由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自己做的事,说话喜欢夸大其词,做事不认真、不考虑后果,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我真为我自己的这些表现感到惭愧。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那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会时时刻刻用这个故事激励和磨练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次心灵的冲击
上周五有幸到郑州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的培训,特别感谢这个意外的学习机会,这对我真的是最好的福利。
这次培训共十个专家进行了课堂实操和专题汇报,让我触动颇深,孤陋寡闻地说,他们是我教语文以来,讲课水平最高的老师,简直是一次心灵的冲击。
与主编的一次对话
我们每天都在拿课本授课,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次,第一个与我们交流的就是部编版主编——崔峦先生,崔峦先生已经76岁,可是依然奋斗在教研一线,他对学问追求的精神和对我们期待,我深深刻在心里。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第一原则。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教育学生知识之外,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一个忠于祖国,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要把读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个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牵连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很多有用之才,学历不高,但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大量的阅读。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加强书法教育。在高考中,卷面整洁,书写漂亮可以加分。每天要保证有十分钟的练字时间。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急于求成,疏于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如果我们从一个笔画开始,经过小学六年的系统学习,孩子一定会写得一手好字。。
加强朗读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是逐渐落实的,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力自然会提高。
提高阅读速度。《快乐读书吧》编排的目的是提倡学生读整本书,学生只有提高读书速度,才能应付如今的高考。
习作教学,不仅包括作中指导,更包括作前的观察、访问和作后的修改、评讲。
小学阶段,我们要教育孩子读好四种书:教科书、整本书、综合实践活动、儿童的语文生活。
我们可以不做名师,但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明师,遵循教学规律,明明白白教学。
古诗词——文化的传承
本次有四个老师进行了古诗词教学,分别是白皛老师的《塞下曲》,戴建荣老师的《池上》,赵志祥老师的《自相矛盾》,盛新凤老师的《古诗三首》,他们四人风格各异,但都很注重读和文化的传承,而且每个老师都特别会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贴合学情,发现学生哪里不会,有效点拨。他们并没有翻译诗歌,而是让学生在反复吟诵或朗读中,体会诗歌含义,得到力量。
白皛老师年轻帅气,像一个主持人,又像一个学者,课堂上放得开,风趣幽默,将一个《塞下曲》引申到古来将士,文人骚客都想要保家卫国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怀。在诗词中,看到光明,得到力量。
戴建荣老师,一个活力十足的上海老师,课堂上载歌载舞,在诵读中明白了《池上》和《小池》感情的区别。拓展了大量“池子”的文化,让学生明白了池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他的课例解读,我们明白了不同的诗词,因为感情的不同,朗读起来是不一样的节奏。
盛新凤老师的雅读策略没有吟诵,让古诗词教学更容易操作。她借助资料,让学生明白石灰的烧制过程,更容易理解石灰的精神。她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的解读,让学生明白诗词创作的背景。同时,她借助诗画,让学生了解了郑板桥的“竹”。同时,她注重单元整体教学,在学习古诗词时,渗透本单元的导语,其余课文,语文园地等内容。同时,她巧妙比读,两首诗歌一起比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不同。
最让我大为赞叹的是赵志祥老师的《自相矛盾》。他仿佛一个超凡脱俗的仙人,整节课行云流水。他整节课都将自相矛盾这种哲理贯穿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决定讲课的进度。他用了:读准确,有重点读、去标点读、繁体字读、甲骨文读、和台下老师赛读、河南话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他在翻译这一环节,根据注释,迅速一带而过。
接着,对文言文进行了改写,理清了文章的逻辑。让学生明白了作者韩非子,并且明白了什么是法家,区分了韩子。
在拓展延伸方面,他从《西游记》中人物的矛盾关系,《三国演义》中的矛盾关系,再到生活里的矛盾,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都是矛盾。并让学生辩证矛盾究竟是好还是坏。在学生明白矛盾的好坏后,又延伸到老子的《有无相生》。同时读了《堂吉诃德》中的小故事,不但对国外文学进行了了解,还与本课做对比,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短小精悍的美,无形中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最后出示《自相矛盾》全文,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了历史。推荐《韩非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赏析》两本书,让学生想该如何化解两本书难和易的矛盾,。并带着问题下课,相信这个研究性的种子一定会种在孩子心里。
这节课的信息量大,不仅讲解了语文的知识,,更是渗透了哲学,外国文学,法学,历史,生活常识,研究讨论,爱国教育等知识。
老师们的博学多才,智慧教学让我深深佩服!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知识储量都这么多,我们的国家该多么强大!
现代文——在追问中产生思辨
本次讲授的现代文有魏星老师的《手指》,何捷老师的《刷子李》,虞大明老师的《母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特别幽默,课堂以一个主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在不断的追问中生成新的知识。
魏星老师一堂课任务只有两个,但是讲得透彻,他从中指入手,让学生找哪些词句让学生产生了幽默感。引导学生思考,举一反三,找到其他段落幽默的词句。接着联想到生活里像五个手指一样的人。他的大任务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一课一得,扎实有效。
何捷老师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个人。以前在网上买过他的书,但是并没有深入读他的书。这一次听课才发现他的课比书更精彩。课堂伊始,他就问孩子们“刷子李”是什么人?并且要求学生不重复他人答案,学会倾听。并在学生的回答中随机解释词语,在做动作和举例子,以及不断的追问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同时,告诉学生不会的时候可以翻书,倾听时养成谁讲话看谁的习惯。
第二个问题是:“高超体现在哪里?”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对比发现如何形容老师技艺高超。并在不断的追问中,在学生捧腹大笑中,发现该如何描述一个人技艺高超。
第三个问题:文中如何进行直接描写?老师并没有出示很多幻灯片,而是在一张幻灯片上出示整个段落。学生说到哪里,老师就点拨到哪里。侧重朗读指导,在做动作和调整语速的朗读中轻松理解文章。
同时,在教学中,他不断回顾目标。发现本课的目标是:如何进行任务的描写?除了刚刚掌握的直接描写外,还有他人的评价。于是引出文中最后一段,问学生这是好评还是差评?全班对答案不对的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并进行演一演的活动,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学到了知识,总结了全文。
最后,何捷老师回到本课体裁,让学生明白“虚构”这一写作手法,理解文章是如何虚构的,我们以后又该如何虚构。由课文延伸到传奇故事,信息量非常大。
习课堂——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这一次,最引起争议的课堂莫过于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了。整节课,老师基本上没有讲,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单,一个又一个闹钟,以及一个又一个口令。
这样的课堂,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是他的理念还是有很多正确的地方。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作业多,效率低。
我们确实应该反思在课堂上我们是否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上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有几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的学生的作业都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完成的。”“字迹好,速度快的孩子都是优生;字迹差,速度慢的孩子都是差生。”“要训练速度,同伴的催促,远比老师的催促有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使用零碎时间开始的。”
习课堂,有他合理的地方。我们要辨证地对待,根据课堂的情况,合理利用。让学生考试成绩好一点,回家作业少一点。
小结
培训已经结束,看到了别人的精彩,该如何改变自己?还是多读书,多思考。开阔自己的视野,与高人对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做一个智慧的老师,思辨的老师,有幽默感的老师,会鼓励孩子的老师,会朗读,会书法的老师。
上一篇:基础教育论坛杂志官网
下一篇: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