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文章酒文化
关于酒的文章酒文化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 传说 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 种植 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 爱好 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 拜访 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 人际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猜你喜欢:
1.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 红酒文化论文
4.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有关酒的散文感受酒文化魅力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 文化 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酒的 散文 ,供大家欣赏。
有关酒的散文:酒道
酒是中国的灵魂,所以有无酒不成诗之说辞,中国亦是酒的发源地,也是酒的故乡, 传说 杜康梦里得制酒之法,酉时制酒至九天,加三人之血方成,所以杜康成了酒祖。
刘伶为魏晋竹贤七子之一,一生孑身孤傲,偏与陆机,嵇康交好,一生嗜饮,称为中国品酒第一人,故而有杜康造酒刘伶醉的说法!所以刘伶有酒仙的美谈,之后更有曹子建,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品酒的大贤们以继承和发扬。诸如杜康,杯中物,壶觞,曲秀才,忘忧物,扫愁帚,狂药,浊闲等美名层出不穷,可谓遱继有人矣。
早在《诗经》《左转》就有酒的记载,有即醉以酒;酒以成礼为证。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感慨,李太白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雅兴,杜子美有白日放歌需纵酒的潇洒,苏东坡有把酒问青天袒胸露乳的豪情,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报国心臆……
酒的确是好东西,可以促使血液循环,祛风湿之功效,在西北寒风来袭,酡红每每挂于脸上,酽酒可以与肥肉飨食,倘若尔等不曾用的确有些遗憾了,我之前有幸涉足岛城,喜欢夏天吃青岛的蛤蜊,加以香菜爆炒,又有塞北风味的羴羊肉串来饮青岛冰镇过的扎啤,可谓虽不到蓬莱,已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并不曾目睹宓妃,好似依然窥得六车云中而来的洛神矣。
饮酒可以助兴,试看刘邦大摆鸿门宴,其间武士说藉酒兴舞剑与畿毯,才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桌谈,如若没有酒, 故事 将没有佐料,好似再吃一碗白水煮来的饕餮熊掌,岂不大煞风景。刘备徐州败逃至曹操,曹操恐失天下人心,不予谋害皇叔,而且款待刘备,有煮酒论英雄之侃侃,错失时机,刘备从此如鲲鹏翱翔于九天,在汉中成就蜀汉霸业。如果曹孟德邀刘玄德喝白水而论,便没有论英雄的雅兴,因为摆宴席缺少了酒的存在,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没有诚意可言。
就现在人结婚,烟酒是必备之物,我敢说无酒不成席,尤其在西部,宴席之上大都要猜拳助兴,其声觳觫千里,俨然鹣鲽伉俪们只有在亲朋的酒声祝福中相伴一生,这正是中国烈酒的特性,时间越久,其味越甘甜悠长,如情谊,如爱怜。
唐代诗人崔曙《登九日望仙台》中有且欲竟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千古名句,其诗大概意思是想和中国隐逸宗师陶渊明一起持觞醉倒在恬静的道路上,写到这里,我想这正是獂道散人喜欢靖节公之所在,司马 文章 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汉代司马迁《史记》之文章向来被推崇至今,这本未可厚非,再有右军王羲之以《兰亭序》得以书圣之桂冠,据说王羲之在酗酒后写之,醒来便不有往前,功劳归功于酒矣。
少陵杜甫有诗圣之说,出自这里不稀奇,可是元亮(陶渊明)出现在这里亦不稀奇,《五柳先生传》中有浅尝辄尽之说,其意是说陶渊明喜欢饮酒颇有心得,喝醉之余不会闹事扰民,以诗文以娱情。陶公在《饮酒》中说,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元亮的真意,只是一杯酒,一杯甘澧之酒,像菊花俏自傲霜的清酒……我喜欢饮酒,我崇拜陶公,奈何我胸臆有谁来懂?微斯人邪!只好每邀元亮来助兴把盏。
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尤喜杯中物,每饮而操瓠,狂草字字欲仙,秤为神来之笔,宋蜀中豪杰苏舜钦,颇好读书,半夜读到张良刺秦王,不中而遗憾,大拍大腿而呼遗憾,拿起书桌上的斠酒大饮,所以有了《读书佐酒》的来源,纵观华夏文豪,书画家都有酒的熏陶,曹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张旭,怀素,米芾,倪瓒…都与酒接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恰道其意。
据说辛弃疾一生作诗627篇,其中312篇就与酒有联系,这位南宋山东大汉,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但将痛饮愁风月,莫放离歌如管弦…赳赳武夫亦能婉约诗词,有斜阳真在,烟柳断肠处。铁血豪情也有泪,性情中人,这正是酒道之所在,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有酒醉不知归路的词作,更有我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的豪情,这是爱国的豪情,这是酒道的豪情!易安居士真乃丈夫也。
当然豪饮为道,但是也要理性饮之,三国袁绍粮官淳于琼因为好饮而失了乌巢,曹操在淳于琼脸上刺了乌巢酒徒的字样,羞辱了袁本初一番,有了曹操官渡的胜利。张飞大醉失
徐州。莫不告诉人们,喝酒需谨慎。
有关酒的散文:爱 酒
试问天下人,不管男女,有几个不喝酒不爱酒?上至神仙、帝王、旷世英豪,下至平头百姓白丁一枚,高兴了饮两杯,伤心了喝一口,兴致来了要喝酒,生孩子要喝酒庆祝,死人了要喝酒寄托哀思,甚至没事“举杯邀明月”也能整出仨人来,更不必说结婚祝寿乔迁升职等等喜事了,可见酒这东西是无处不在的,是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酒力超强。难怪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一醉解千愁”等等“名”言流传于世,我不是给自己找理由,事实确实如此。
每次喝酒前我都会在心里提前给自己划出底线,今天喝三两就是三两,半斤就是半斤,绝不贪杯。当然也有场面失控的时候,不过那都是极少数,我知道自己不比当年,所以不会拿身体开玩笑,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亲人负责,如果出点意外,命丧酒桌,别人议论某某是喝酒喝残喝死的,半世英名毁于酒,那就太没面子。
对第一次喝酒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听说我两三岁的时候,父亲用筷子沾着白酒放到我的嘴巴里,当时我并没有呲牙咧嘴,反而津津有味的品尝……看来我从小就有喝酒的潜力,没有好好培养,实属可惜。嘿嘿!上学的时候,几乎没有怎么喝过酒,即使在 毕业 的时候,同学们也只是在葡萄酒和啤酒的作用下,有借着酒劲在操场上喝着哭着喊着,也有“酒后吐真言”相互表白真情的,总之,毕业前,很多事都是酒的功劳,虽然果酒和啤酒真的算不上酒。
走出校门正式踏入社会这个大江湖后,喝酒的机会就慢慢开始多了起来,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那就是“人在江湖漂,哪有不喝高”.那个时候年轻气盛,一两斤白酒真的不算什么,几个哥们盘坐在一起,人手一瓶,不管是宿舍的床上还是露天电影院的河岸,一瓶鱼罐头两根黄瓜就可以魁五手啊六六啊的喊得山响,不灌趴下几个就不算喝好,或许只有那样粗喉咙大嗓门才符合喝酒的气氛,也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
我没有酒品也没有酒德,更和酒文化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酒桌上的氛围也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是喝酒,那么现在就是尝酒。三五好友,不见得有什么三星五星,安静就好,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简单就好,不需要什么1573和XO,一壶清茶一瓶浊酒足矣,聊着天慢悠悠的推杯换盏,我觉得这样才有喝酒的感觉。
其实,酒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狐朋狗友还是文人雅士,三杯酒下肚,什么风度什么气质全扯淡,个个双眼放光粗俗不堪,就像茅台有52°的飞天,五粮液有63°的精品一样,喝酒其实也要讲究一个度,喝得烂醉,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对不起自己的胃,回到家又吐又闹的实在不好。喝酒,其实大可不必把谁喝倒桌子下才叫喝到位,小酌微醺最好,那时候,身体渐热,话题渐多,不伤大雅,岂不美哉!
一直想着戒酒,几个同学听后深表怀疑,甚至说如果我戒酒,他们就戒饭。哎!看来我喝酒除了历史比较悠久之外,还应该逐步增加自己和朋友对我戒酒的信心才行。就目前而言,酒估计暂时还是无法离开我的生活,但我会更加有分寸更加安排的合理,以不至于因为饮酒伤及自己和家人。
我不信佛,但还是想用一句电影《少林寺》中的台词结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有关酒的散文:酒里的乾坤
不善饮酒,偶尔一醉,是不是别有一番风情?
昨日盛情难却,老家邻居大妈杀年猪了。席间,小妹给我斟来满满一杯自制葡萄酒,色红味甘,活血养颜,推辞不过,只好慢慢饮下。未曾离席,便有些昏昏然的样子。回家洗个热水澡,斜倚床头,仍觉面色桃红,头隐隐作痛。又喝了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脑海里竟蹦出一些醉酒的诗词。我也是醉了![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堪称醉酒豪迈之作!欣赏不已!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酒君子们作何感想?酒,虽可忘忧,可醉酒后与病态有何两异?自当是享受喝酒的过程了!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这样的喝酒也是将愁绪与诗意共存了!
小时喜爱看《红楼梦》,湘云醉眠芍药裀一章节,也是赚足了眼球,印满了记忆。我是不喜欢女人醉酒的,一来伤身体,二来不雅观。但是小酌小饮我倒也不反对。凡事就怕过。不过者而为之,也未尝不可。但若有极喜极悲之事,须借酒方能助兴解忧,自当别论。因为人的感情有时候需要狠狠地释放一下,方又能轻松上路的。
白居易有篇《花下自劝酒》。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即看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不谈后面两句的感慨,单看前两句的情景,你有没有被这意境陶醉?若是有三五好友,于春暖花开之际,落英缤纷之时,花树下小饮,岂不美哉乐哉?
我的家族男人都是不饮酒的,我父亲三兄弟都滴酒不沾。我的哥哥弟弟们也少饮酒,就连我们姐妹几个招进来的女婿能喝上两杯的也屈指可数。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喝上一杯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推杯换盏间,情谊也是否在滋滋的往上涨?酒浓情浓?未能知晓,也无须过问,一切尽在酒杯中。
酒,微醉,人,微漾。来,斟上一杯,有道是酒逢知已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醉心明,酒醉能心静才是大家!
静心,是打开心灵悟之门的鈅匙。有忘年之交困惑:为什么在别人的眼里,他的字写的是极好的,而他自己总是觉得不能突破一个高度?我想,这就是需要静下来的缘故。而他因为公事繁琐,不能潜心于写字,所以总是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一切交给时间!静心,我们才能淡听风雨,静看花开,静守流云,把年华错落成诗。静心于我,能否指尖花开,舞墨春秋,把清简如水的日子舞一袖倾城?
酒意正酣,人微醉。来,斟上一杯,杯里有乾坤。
有关酒的散文:酒缘
作者:枫林秋水
我醉了。醉人的是酒,但我没喝酒,因为我从不喝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上了酒的香味儿,准确的说应该是白酒的香味儿。啤酒的不好,味太重,还有点酸酸的不好闻;红酒的也不行,虽说是淡淡的还略带着点儿甜,可我还是不喜欢。我喜欢的酒的香味儿是纯粹的酒的香味儿。这种香味儿不能沾到人的身上,更别说喝到肚子里,因为一但沾到人身上或者是喝到肚子里再从嘴里喷出来的就不是酒香而是酒气了。我喜欢的是倒在酒杯子里的酒散发出的香味儿或是打开瓶盖儿的酒瓶子里的酒散发出的香味儿。总之,就是盛在器皿里的酒的香味儿。不过,也没那么多的讲究,不是非得用酒杯,只要是干净的不会影响酒的气味的象饭碗什么的都行;有的装在瓶子里的酒不用拆开包装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这时的香气似有似无、且时远时近又时有时无,真让人怀疑自己的嗅觉;有时不小心把酒瓶碰倒了或是把酒洒在地上了,更会酒香四溢。不过,得提一下,就是酒味儿不要太浓烈:因为浓了就失了酒的沁香,失了酒的绵纯,浓了就会刺鼻,甚至对它生厌。
我喜欢酒香,不过也不是什么时候或是什么地方的酒都行的。我就不怎么喜欢酒席上的酒香,因为这个时候在这种场合下的酒香不是纯粹的酒味儿,是夹杂着一桌子菜味儿和呛鼻子的烟味儿的酒味儿,闻起来让人头疼,让人反感,再说喧喧嚷嚷中人是浮的,更别提入心了。
我喜欢酒,但从不喝酒。因为喝酒的人身上甚至嘴里散发出的酒气,实在令人作呕,我讨厌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气味儿,也讨厌这种不尊重别人的作法,更讨厌喝得酩酊大醉乱喷酒气的人。
我不喝酒,但却喜欢酒文化。它巧夺天工的制造工艺;它得天独厚的内涵特质还有那绵远悠长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让人叹为观止深深折服。酒,从复杂考究的酿造依始一直沿着“沉醉东风”醉着 ,“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文人雅士醉了,浴血沙场的将士醉了,多少人为它醉了又醒、醒了又醉 ,直到醉成了神,醉上了天。
我喜欢酒、欣赏酒文化、赏闻酒香,但从没为自己买一瓶或是倒上一杯静静的赏味,倒是从开盖儿的瓶口凑过去闻过,既是偶尔闻到,便是好的。所以,对它我不会过多的触碰,多了或会迷了自己,也失了它的美。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得不到的总是好的吧,我觉得就这样蒙蒙朦朦胧胧的也挺好。
我们匆匆忙忙为生活奔波,倦了,累了或是久了才会寻一处休闲的处所。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就是在不经意间闻到了酒香,有些快意,觉得好就记下了,进而又发现它是美的。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在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和平淡无味的”,“美即生活”。不用刻意去寻找,热闹中的是奔放、静中的是安逸,只要可以超然,身边的一切都是好的。美,就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1. 有关喝酒的散文
2. 关于白酒的散文
3. 有关红酒的优美散文
4. 关于酒的文章
5. 关于人生好文章:品尝生活的美酒
关于中国酒文化的文章
上一篇:健康管理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计算机及应用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