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报最新研究课题

发布时间:2023-12-06 09:20

心理学报最新研究课题

         2017年7月8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家庭教育指导师”中级课程培训班正在进行中。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王美萍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家庭教育盛宴《青春期孩子的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建议》。

        王美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国际儿童发展研究学会(SRCD)会员,《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个性与社会性发展、遗传与行为。主要研究领域:家庭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环境作用机制。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遗传基因与环境作用机制:多变量相关与自然实验研究(31500899)”、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遗传学的分析(EBA080300)”、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遗传基因与负性生活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BS2013SF010)”、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中小学生家庭亲子三角关系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13CJYJ08)”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心理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励7项。

        王老师主要围绕“青春期孩子常见心理问题”这个核心,从关于青春期的理解、青春期孩子经历的主要变化、青春期孩子常见心理问题 、青春期不等于问题期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透彻明了地为大家阐述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并通过现场模拟情境教学,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让大家从中亲身体悟到平时对青春期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许多认知盲区和错误做法,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讲的一些科学实用的教育建议。

         期待着本期学员在不断感悟反思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卢家楣的研究成果

1.《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3.《心理学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4.《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5.《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学习心理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7.《情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修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以情优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3.《心理学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4.《学习心理与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3.《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4.《愉快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5.《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6.《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17.《现代青年心理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情绪智力的基础:情绪觉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2013,3.2.青少年负性情绪事件性质判断偏向的情绪弹性与性别效应.心理科学,2013,2.3.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基于客体引起的认知评价.心理科学,2012,6.4.情绪调节的理论观点、相关模型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12,6.5.外倾个体何以有更多正性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2012,3.6.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2012,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MaternalLove in Topography, 2012, positive potentials in affective pictureprocessing during cience Letters,2012, course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during a facial Go/Nogo icalPsychology, 2012,6.10.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12,1.11.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心理科学,2012,1.1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11,6.13.青少年气质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教师情感能力的作用.心理科学,2011,4.14.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11,3.15.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10,12.16.我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10,6.17.国外现代气质研究的理论取向与展望.心理科学,2010,5.18.大学生情绪归因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10,3.19.初中生写作效能感研究.心理科学,2010,2.20.青少年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心理科学.2010,1.21.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心理学报,2009,12.22.高职生压力源及应付方式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9,6.23.论青少年情感素质.教育研究,2009,10.24.对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状态的聚类分析.心理科学,2009,5.25.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4.26.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9,3.27.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9,2.28.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的公众观.心理科学,2009,1.29.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12.30.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8,4.31.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心理科学,2008,6.32.情绪智力结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8,5.33.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6.34.教学领域的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教育研究,2007,12.35.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心理科学,2007,6.36.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心理科学,2007,5.37.初中生数学焦虑的调查及其调控研究.心理科学,2006,3.38.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心理科学,2006,6.39.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12.40.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6.41.对情绪智力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5.42.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2005,3.43.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的进展及未来展望.心理科学,2005,6.4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2004,6.45.教学基本矛盾新论.教育研究,2004,5期.46.绿白两种颜色纸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3,6.47.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课程·教材·教法,2002,10.48.超出预期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4.49.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心理学报,2002,4.50.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教育研究,2002,12.51.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001,6.52.发掘情感因素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1,6.53.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教育研究,2001,8.54.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1.55.学习的苦乐观新论.教育研究,2000,10.56.师范专业基础课心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10.57.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赋予情感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0,6. 1.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的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3.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4.主持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国家级课题《情感教学的模式、策略和评价体系》5.主持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教学的情感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6.主持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中学教学的研究》7.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的研究》8.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的研究》9.主持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情感教育心理学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0.主持上海市课程建设重点项目《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程改革》 1.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建设学科《情感教育心理学》2.主持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2.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3.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4.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5.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6.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7.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8.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9.全国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育奖(1993)10.全国首届宝钢优秀教师奖(并获特等奖提名)(1994)11.全国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4)12.上海市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13.上海市育才奖(2001)14.上海市教育科研个人先进(2005)15.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2011)16.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17.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2000)18.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19.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0.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内隐记忆的发现

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1968 年起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1985 年Schacter 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杨治良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者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者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者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者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者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indirect test),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unaware memory test)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4.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忆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Tulving & Sqthreet al,1985)。这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是通过间接测量和推理得出的,是一种假设的记忆系统的名称。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重点学科

一、基础心理学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黄希庭教授。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些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时间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61年,是国内时间心理学的研究中心。在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统计赋值、信号检测论、多因素实验运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时间表征三成分模型,有三项发现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心理时间的分段性、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领域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成果被国内外多种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引用,其中一篇被国外学术刊物全文译载;28篇论文被PA收录,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时间认知、时间管理、时间人格维度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黄希庭教授、李伯约教授、张志杰副教授等。人格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82年。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等运用于人格研究。最先将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青年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并对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开创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本研究方向曾先后主持过l个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专向项目、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3个重点项目),出版专著14部、论文140余篇,其中16项研究被PA收录,5项成果被国内相当多的教科书引用。出版了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获教育部一等奖)、《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等。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国人的人格理论与评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我国西部民族心理与教育、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等研究。该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张进辅教授、郑涌教授、赵伶俐教授、陈红副教授、黄希庭教授等。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 始于1986年,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其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因果推理、归纳推理、条件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类比推理、比例推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顿悟的“概念驱动理论”、条件推理的“命题语意加工的问题空间理论”,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思维策略转换理论”,以及汉字识别的“多层次双向格式塔加工模型”;结合思维策略训练研究开发了学科领域思维能力训练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和六阶段思维训练模型。该方向主要从事四方面的研究:思维与创造、认知发展研究、审美认知研究、汉字认知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李红教授、赵伶俐教授、范蔚副教授。人工智能及工业心理学研究方向 是本学科近10年来不断努力发展较快的研究方向。已承担2个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教育部科技项目及重庆市科技项目,对自动推理和神经网络、组织形象设计和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在学科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对交叠作业瓶颈干扰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认知、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本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邱玉辉教授、秦启文教授、李永建教授、朱策教授、李伯约教授。在新的世纪里,黄希庭教授率领的我校基础心理学科全体成员正在努力把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理学科,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该学科对发展与教育心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习与创造心理、教育心理和儿童发展心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造就了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学校梯队,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迄今为止,学科组成员已在学科级和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71部,有近30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习与创造心理研究方向 该方向能紧跟学科前沿,对创造性思维、罗辑推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主要进行了顿悟、假设检验、类比迁移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研究,并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策略的发展和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形成的源事件激活理论”,该理论为深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开创了新的视角。出版了《创造性研究手册》、《创造性心理学》等专著,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2)在逻辑推理方面,比较注重对知识的有效学习、思维发展与元认知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训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建树。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学科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等,并开发出了《思维训练》系列教材(共30本)、《学科研究性学习》教材(共4本),出版了理论专蓍《元认知与主体教育》、《高效率教学》、《学习策略》等。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在《心理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19部。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价为国内“比较领先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受到好评。该方向还和国外建立了比较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学科带头人张庆林教授两次赴美,与耶鲁大学教授、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R.J Sternberg合作研究创造性智力,并合作出版了专著。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杨东副教授、徐展副教授、赵玉芳博士、曹贵康博士、史慧颖博士。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在教学心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上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1)教学心理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体表现为:对教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等都有深入系统的探讨,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较系统的《教学心理学》专蓍,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重庆直辖后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组织编写了《教学心理学丛学》(共10本);研究成果《教学心理学研究》获教育部19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了《幼儿心理学素质训练》(共10册)、《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共15册)、《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共4册)、《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共8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共5本)、《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等系列丛书。(3)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系统研究基础上,以大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为“经”、意识性和社会性发展为“纬”,建构了大学生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心理学本土化的成功尝试”。其代表性专著《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已经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含重点课题)16项,在《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教材5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关20多项。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大均教授、陈旭教授、郭成副教授、余林副教授、冯维副教授、吴明霞博士、刘衍玲博士等。儿童发展心理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对儿童认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儿童动作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发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儿童高级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动作起源、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儿童解决问题的成功思维策略、学习策略及其教育对策,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幼儿园课程开发、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在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上,探讨了幼儿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差异,异常心理现象的成因、表现及矫正。主持了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形成了《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专著、多媒体课件、学习使用指南等重要成果,相关的成果已经发布在“中小学教师网”上,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3)在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早期发展与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著。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人员已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了《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三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等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该方向的带头人李红教授与加拿大共同协力组建的“中国—加拿大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本方向的研究向国际化迈进。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刘云艳教授、陈安涛博士、高雪梅博士、胡兴旺博士。

上一篇:知网科技版论文查重

下一篇:财政理论与实践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