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领域的实验性论文
地质领域的实验性论文
地质工程勘察中跨孔弹性波CT的运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地质工程勘察中跨孔弹性波CT的运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由于传统地质工程勘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残差,为此提出跨孔弹性波CT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利用跨孔弹性波CT对地质工程勘察区域进行三维空间探测,获取到地质工程岩体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地质三维空间探测数据导入到网格模型中,对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和分析,形成地质工程三维空间模型图,了解到地质工程岩体空间分布情况和发育情况,以此完成地质工程勘察。经实验证明,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勘察结果残差值小于传统方法,更适用于地质工程勘察。
关键词:
跨孔弹性波CT;地质工程勘察;三维空间;网格模型;空间分布;
引言:
跨孔弹性波CT可分为地震跨孔弹性波CT和超声波CT,是在不损坏待测物体的前提下,利用弹性波射线穿透被测物体,利用信号接收系统在物体的另一端接收到声波射线。通常情况下跨孔弹性波CT多为一发多收声系统,也就是在物体某一点单点发射弹性波射线,在物体的另一端作扇形排列接收,然后沿着物体另一端从上到下逐点同步移动进行扫描观测[1]。由于跨孔弹性波CT具有效率高、无损害、精度高、灵敏度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中,比如医学、生物、航天等,在国外跨孔弹性波CT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地质勘察领域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在国内还没有该方面的应用经验。目前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勘察方法,传统勘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靠人员的勘察经验和勘察技术,很难获取到精准的岩体内部信息,并且尽可以实现面上的.二维探测,而无法实现面上的三维探测,随着地质工程勘察难度和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勘察方法无论是在精度方面还是效率方面都无法满足地质工程勘察需求,为此提出跨孔弹性波CT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为跨孔弹性波CT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
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勘察了解深层地质岩体的分布情况和发育情况,进而推断出深层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裂隙发育情况等,本文利用跨孔弹性波CT技术作为地质工程主要测量手段,对地质工程进行三维空间探测,获取到地质工程岩体信息,并通过对岩体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地质工程勘察结果,以下将对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1.1、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三维空间探测
通常情况下地质工程场地内地层一般为粉质土和碎石土为主,这两种土质的纵波波束Vp在1200m/s~1500m/s内,并且工程场地的基岩通常为页岩,中风化页岩的纵波波束Vp在2400m/s~3500m/s,微风化页岩的纵波波束Vp在3800m/s~4500m/s,未风化页岩的纵波波束Vp在4800m/s~5500m/s。此外场地深部的岩体发育区纵波波束Vp在1200m/s~1500m/s,各个地质之间有明显的波束差异,因此根据地质工程勘察需求,此次选用跨孔弹性波CT技术对地质进行三维空间探测,获取到深层岩体数据信息,用于后续地质三维空间探测数据分析,其探测过程如下[2]。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探测需求,本文采用型号为LOKP-S2S1型号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作为探测设备。首先利用HIS62地质岩芯钻机利用回转方式对地表进行钻孔,为了更加精准的获取到地质三维空间数据,钻孔之间的间距要比较小,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5.5m~7.5m之间,钻孔的孔径大小控制在100mm~130mm之间,钻孔的深度在35m~55m范围内,为了避免对地质造成损坏,在钻孔过程中需要进行注水,利用水降低钻孔产生的延误和对地质的摩擦。孔成之后将直径为75mm的聚氯乙烯套管护壁放入孔内,以供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工作使用。
钻孔完成之后,选取两个比较近的钻孔作为弹性波CT发射钻孔,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通过激发高频弹性波,向探测地质进行扫描;然后选择另一侧的钻孔作为弹性波CT接收钻孔,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内置传感装置,利用传感装置接收到地质反射回来的弹性波信号。在探测过程中需要开启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的噪声监测功能,选择噪声比较小时间范围内作为信号接收时间段,以此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保证三维空间扫描探测数据的精度。利用计算机读取到传感装置接收到的弹性波CT信号,并对其进行统一保存,用于地质三维空间探测数据分析。
1.2、地质三维空间探测数据分析
跨孔弹性波CT扫描仪采集到的数据均是弹性波相关数据,若要通过对这些数据了解到深层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裂隙发育情况,需要对三维空间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将勘察区域离散成若干个规格的网格单元,将地质三维空间探测数据导入到网格单元中,形成网格化模型,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式(1)中,ti为地质工程离散区域网格化模型,即第i条弹性波射线的走时;dij为第i条弹性波射线穿过第j个网格的长度;n为弹性波射线数量;m为地质工程离散区域网格化模型的网格数量;v为弹性波的速度;(x,y)为弹性波射线的路径。利用联合迭代方法对上述公式进行求解,可以得到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地质弹性波慢度值,并分别取其倒数即可得到钻孔间岩体分布情况,利用上述公式绘制出各个离散后地质工程岩体三维空间模型图,将所有离散后的区域岩体三维空间模型图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地质工程勘察岩体三维空间分布图,通过该图可以了解到地质工程岩体发育情况以及分布情况,确定岩体的具体发育位置和范围,以此完成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3]。
2、实验论证分析
实验以某地质工程为实验对象,该地质工程勘察面积为6642.5m?,地质土层为粉质黏土、碎石土等,存在波速差异,实验利用此次设计方法与传统方法对该地质工程进行勘察,得到深层岩体分布情况。
根据该地质工程实际情况,在勘察区域内布设10条测线,每个测线布置5个钻孔,共计布置50个钻孔,5对跨孔弹弹性性波波CCTT剖剖面面。。实实验验中中工工程程地地质质钻钻孔孔孔孔径径为为110000mmmm,,钻钻孔孔孔深为45m。每个钻孔利用矿孔弹性波CT三维空间探测扫描三次,取三次扫描中噪声波动最小的一组数据作为探测数据,共获取数据1235.52MB,按照上文对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共获取到5个岩体剖面图。实验用电子表格记录两种方法勘察数据,将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并利用GSS软件计算出两种勘察方法勘察结果的残差值,残差值是用于评价精度的一个有效指标,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残差值越接近1则说明勘察结果精度越低,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越大,相符程度越小;残差值越接近0则说明勘察结果精度越高,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越小,相符程度越高。实验将残差值作为实验结果,对两种地质工程勘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残差值最低可以达到0.42δ,评价残差值仅为0.63δ。而传统方法最大残差值为0.96δ,平均残差值为0.89δ,远远高于设计方法,因此实验证明了基于跨孔弹性波CT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勘察精度更高,相比于传统方法更适用于地质工程勘察。
3、结语
本文对跨孔弹性波CT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跨孔弹性波CT技术扫描获取到地质工程相关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一个新的地质工程勘察方法,跨孔弹性波CT技术的应用有效克服了传统勘察方法对准确获取深度岩体信息的困难,提高了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效率和精度,有助于实现地质工程的三维空间探测,对跨孔弹性波CT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庆祝杨志强,任卫波跨孔弹性波CT技术在某船闸工程场地岩溶勘探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071)110-111+114.
[2]余辉,黄远亮,王吉庆跨孔弹性波CT扫描技术在岩溶区桩基勘察中的应用[A].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公路分会.2019年泛长三角公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公路分会:江苏省公路学会,2019:6.
[3]卢泽昌,史艳超张进才.工程地质三维空间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04):104-105.
地质工程的学术论文
工程硕士来源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工程建设,因此,其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体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地质工程管理项目或研究课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水资源的预测、勘查与评价;综合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地质解释,如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计算机模拟等。论文必须有必要的实验或分析数据,有第一手的实际资料和独立完成的工作量。论文成果水平应不低于工学硕士研究生。
谁能给我写份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地质方面的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2.5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建筑工程常见岩土地质问题及勘察要点论文
建筑工程常见岩土地质问题及勘察要点论文
1建筑工程岩土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沉降
1.1.1建筑物的荷载压力过大
建筑物对地基的荷载压力过大,是引起基础沉降的主因。这主要是在建筑荷载以及自重压力的作用下,欠固结土在固结的过程中引发的。地基中天然的土层,在固结的过程中承受到有效的压力,就是前期固结压力。有时候,当现有的地基覆盖土层自重压力大于前期固结压力的时候,这种土层就是欠固结土,需要重视。例如:人工填土和新近沉积的粘性土等,主要是因为沉积所需的时间较短,受到土自身重量压力作用没有完成固结。对于欠固结土出现沉降的问题,不只是因为建筑地基的附加应力,还包括固结不稳定的原因。
1.1.2地基基础的不均匀
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也会出现沉降不均匀现象。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软土等不良建筑地基上的基础建筑物,一旦地基发生变性,并且超过规定的限度,就非常容易出现地基基础沉降,甚至出现开裂和破坏的现象。在地质较恶劣的地基上进行建筑作业时,为了降低沉降造成的危害,可以充分利用桩基础等类型的深基础进行地基加固,或者对建筑地基进行特殊的地基处理,同时在设计施工的时候,采用适合的结构措施、施工措施以及建筑措施。
1.1.3地下水的影响
部分施工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水位下降引起基础沉降。当地下水位降低后,处于降深范围的天然土层,因为重度的改变,引起地基应力的改变,出现土层固结,使得地面发生沉降,对于周围的地下管线、建筑物以及一些其它设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进行降水施工时,应当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事先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保障建筑施工安全。
1.1.4新建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在原有建筑物旁边修建新的建筑物,也可能会引起基础沉降。新建的建筑物荷载,对于原有的地基会造成应力叠加,并且会产生不均匀的基础附加沉降,使得新老建筑物都会发生变形。这种挠曲和变形,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导致建筑物出现裂损现象。因此,在新建筑物施工之前,必须对其预加载荷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结构与施工程序。
1.1.5建筑物加层的影响
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进行加层施工,从而增大了建筑原有载荷导致沉降。在建筑施工前,应该准确测算出地基的实际抗压力与承载力,例如:极限荷载、临塑荷载等。从而确定加层承载力与原有承载力的相关安全系数。同时,还应该考虑桩基的基本情况,例如:对于超孔隙的水压力,单桩的承载力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另外,在软土地基中,当孔隙水压力减弱或者消失后,会对桩基产生负摩擦力。对于建筑物加层后的沉降,特别是差异沉降,应该进行认真预估,保证倾斜与挠曲在允许的限度范围内。
1.2基坑失稳
1.2.1地基隆起
在进行基坑的开挖过程中,由于应力得到释放,在回弹作用的影响下会导致地基隆起。开挖深基坑,实际上就是在逐渐的将荷载卸去的过程,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基的压力就会大幅度的减弱,非常容易因其土层膨胀,引起坑底回弹。应该事先做好室内压缩的相关试验,总结出压力增加的临界点,也就是当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就应该开始卸压,这时就能发现土层的回弹,根据试验可以绘制出相应的回弹曲线。因为基坑回弹引起的地基隆起,对于基坑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1.2.2边坡土体出现位移
当基坑较浅、土质条件相对较好、周围没有建筑物、开挖面足够的时候,可以进行放坡开挖。但是在进行基坑的垂直方向深开挖的时候,必须设置支护设施。在没有支护条件的情况下,边坡土体发生位移,主要是因为在坡顶存放的建筑材料荷载过大,以及车辆行驶、打桩的震动影响,使得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当土体内部的含水量变大时,就会降低抗剪强度。在深基坑开挖的时候,支挡结构不合理、回填不紧密、支挡构件接触不好以及支护的不及时都会造成边坡位移。
2岩土地质勘察要点分析
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也就是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即勘察要点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即岩土地质问题,通过野外勘探取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测试等方式,提供拟建场地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对岩土地质环境进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是为了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在进行可行性调查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拟建场地的地质资料进行搜集,例如:地形地貌、矿产、地震等,另外,还要对附近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和建筑经验进行相关的调查。调查到了充足的地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所在勘察地区的岩土性质、不良地质作用、地层、构造和地下水等方面。
2.2初步勘察阶段
对岩土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勘察,主要是针对建筑场地内位于不同工程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估,以及地基的岩土相关技术条件,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同时,对于建筑物布置总平面图,主要建筑物的基础方案选择,以及地址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与参考依据。并且,对建筑工程地基可能会采取的基础方案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地质条件初步勘察的主要内容,基本包括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土层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者大于6度的场地,初步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同时初步查明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以及水文相关地质条件;对高层建筑中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初步分析评价;对于建筑场地不良地质问题以及原因、分布、发展趋势的范围进行勘察,还要充分考虑到岩土地质问题对于建筑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
2.3详细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就是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的地质方面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于建筑物地基进行相关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评价,为施工图纸的设计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参考。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建筑总平面图、场区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规模性质、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查明勘察区内岩土层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勘察区地上、地下是否有对工程不利的障碍物;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确定场地类别,提出专门的研究建议;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以及论证地下水和土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为深基坑开挖、工程支护和降水设计、不良地质现象预防、地基加固以及地基设计提出有效的建议。
2.4施工勘察阶段
进行施工勘察是建筑物施工前的重要阶段,需要勘察部门或者人员,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密切合作,进行施工基坑基槽的检验,对于地基的处理以及桩基工程的效果进行认真的质量检验,当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就应进行施工勘察;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还要对岩土工程,如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进行现场相关监测,并且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还要确保岩土地质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施工过程中地基设计方案的改变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3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场地的岩土地质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对于地质条件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场地,绝对不能允许施工。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每个阶段工作,就能为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就能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从而保障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期性,大力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正常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论文格式
下一篇:英语杂志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