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动力学本构期刊
岩土动力学本构期刊
学校隶属关系:福建省教育厅 电话: 7893070 7893065
学校所在地: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 网址:http://
邮政编码:350002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在不断地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追溯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矿冶系(福州大学1958年创办时仅有的五个系之一)、地质采矿工程系(1981年)、资源工程系(1993年);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94年我们创建了环境工程专业,1995年正式招生,当年系名更改为环境与资源工程系。从此,环境与资源工程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经过近8年的建设和发展,环境与资源工程系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现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4个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岩土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研究所、地球信息技术研究所;3个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资源与城乡建设系;一个系中心实验室。在校本科生550多人,研究生80人。教学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来从国外或国内重点大学引进的硕、博士。这批年富力强、熟悉专业的硕、博士人员的加盟,使环境与资源学院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环境与资源学院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环保、岩土工程、安全工程事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环境与资源学院现设有勘察技术与工程(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专业、岩土工程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环境与资源学院设有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土木建筑学院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本科专业。
3.地学类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
环境与资源学院岩土工程专业
本学院岩土工程硕士点以岩土的利用、改造与整治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所有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目的,为各类土木工程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减轻岩土灾害提供技术支撑,为岩土环境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1)其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②岩土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③岩土工程数值方法;④地基与基础工程;⑤环境岩土工程;⑥软粘土力学及地基处理;⑦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⑧岩土工程信息系统。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深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工程治理、GIS支持下的岩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信息系统。岩土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方向主要致力于在各种动荷载作用下的岩土动力特性、岩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基础振动与岩土构筑物抗震等内容的研究。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方向主要进行岩土工程中的数值分析技术及其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研究。地基与基础工程方向主要研究深基础、桩基础、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技术、岩土体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有:①岩土工程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问题,包括岩土工程引起的周围建筑物变形、振动,岩土介质的化学污染,地下工程开挖支护中的环境负效应等;②岩土工程负效应的有效调控、制约技术研究,包括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岩土协调技术,挡土结构和深基坑开挖控制技术,废物处置的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城市建设与场地适宜性评价。软粘土力学及地基处理方向主要致力于软粘土的本构理论、软粘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软粘土的加固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师资结构:本专业包括一个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研究所,2个教研室,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
3)主要开设课程:弹塑性力学、高等土力学、岩土测试技术、环境岩土工程学、地基处理新技术、深基础工程、岩土工程波动勘测新技术、岩土工程数值计算、高等岩石力学、土动力学、岩土工程信息系统、土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毕业生适应工作:可在城乡建设、道路、交通、水利、国防等各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基础工程公司、岩土工程公司、监理工程公司、勘察设计院、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等部门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研究以及教学工作。
4.地学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土木建筑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目前,环境与资源学院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27名,实验人员7名,政工及行政人员13人。专任教师中有正教授3名、副教授1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8名,硕士9名。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
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即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简文彬、沈斐敏;信息工程博士点,徐涵秋。有硕士生导师14人,即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徐涵秋;岩土工程硕士点,简文彬、黄真萍、焦述强、熊传祥、戴自航;环境工程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伊武军、李玉林、林香民、沈斐敏、焦述强、潘文彬、刘明华、苑宝玲、那琼。
三、人才培养
1.地质类本科专业年招生情况及毕业生流向
福州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含应用地球物理、勘察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创办于1986年,是福建省培养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惟一一个专业点。办学17年来,共培养了本专业毕业生520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我省的城建、交通、水利、电力、冶金、资源等相关部门,从事相关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有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政治思想好,敬业爱岗,肯吃苦,好钻研,学习勤奋、认真,工作踏实肯干,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好,适应环境能力强。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2.地质类研究生年招生情况及毕业生流向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岩土工程硕士点每年招生15~20人,毕业生主要在高等学校、建筑设计院、岩土工程研究院、基础工程公司等教学、科研、生产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四、“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6项、企业委托项目40项,总经费达850万元。
(撰稿:简文彬)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1.现代建筑设计研究及生态城市规划研究2.建筑结构裂缝控制及理论研究3.建筑结构耐久性、检测与加固研究4.桥梁结构评价及加固研究5.建筑节能及建筑能耗管理研究6.岩土工程理论及岩土工程地址灾害防治研究研究 西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主要依托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拥有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交通等专业,业务范围覆盖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拥有一批理论扎实、思想开拓、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优秀设计人员,包含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交通等专业,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名、一级注册建筑师2名、注册城市规划师3人。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范围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注重产学研结合,建立了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重质量、讲信誉,铸就了较强的服务地方工程建设和社会需求的能力。致力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等领域的规划和设计,并诚挚希望能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实体合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所属学科为:城市规划。主要成果、成功的业务课题四川遂宁金海国际社区规划设计、河南罗山温州城市花园规划设计、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古镇规划设计方案、绵竹职业中学改扩建方案、遂宁电影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等。承接了柳江四期新居工程设计、东郊.红枫岭三、四号地铁块项目设计、科研任务数十项、花果新居拆迁安置房工程设计、成都市羊西线限价商品房方案设计等科研任务三十多项, 累计科研经费达数百万元,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教材、专著数十本。西华大学园林景观研究所园林景观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10月,拥有多位长年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并具有前沿设计理念的资深设计师。长期以来,园林景观研究所在公园规划、公共绿地设计、道路景观、滨水景观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实践经验,组成了一支与规划、园林、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测量、经济等专业紧密合作的设计团队,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2名,注册城市规划师3人。研究所下设第一研究室和第二研究室:一室主要从事园林景观方案设计与景观施工图纸设计以及图纸规范研究工作;二室主要从事园林工程、造价以及景区旅游策划以及相关评估等工作。一、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范围园林景观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美学研究与图纸规范研究以及园林工程造价工作。设计风格多样,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注重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理念与设计技法。时刻准备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绿地、道路绿化、滨河绿化、住宅景观、企事业单位绿化等领域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所属学科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二、 主要成果、成功的业务课题眉山月亮园小区绿地系统规划、清白江人民广场绿地广场、都江堰其达公司园林绿地设计、陕西山阳县莲湖公西华大学品牌符号研究所品牌符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4月,研究所人员由一批博士、教授、副教授等组成,实力雄厚。一、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范围品牌符号学是跨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依托“三位一体”品牌模型,建立的的系统科学构架与商业实践模型,初步形成了由强势品牌战略、品牌符号经营、品牌符号营销、品牌符号设计等系统模块组成的应用体系,有效的为新经济下,实业界的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应用工具。西华大学品牌符号研究所承接课题方向:(1)围绕品牌符号经营的前端课题:指定范围品牌符号研究、品牌价值战略定位、强势品牌战略规划设计、品牌符号策略研究(2)围绕品牌符号主题课题:品牌符号规划设计、品牌符号应用设计、符号品牌设计。(3)围绕品牌符号后端延伸课题:品牌符号营销、品牌符号推广、品牌符号重塑、品牌符号经营模式设计等所属学科为:美术学、传播学、符号学二、主要成果、成功的业务课题1、九寨沟品牌符号系统规划设计。2、谭鱼头品牌符号系统规划设计。3、 人民商场品牌符号系统规划设计。4、迪康药业品牌符号系统规划设计。5、成都小吃品牌符号系统规划设计。6、衡平信托符号系统设计。7、香港避风塘喜记香辣蟹品牌符号系统设计。8、红景天行业品牌符号研究。9、参与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完成《四川灾后旅游市场恢复计划》《映秀镇灾后旅游重建策划》中的品牌专项工作。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572013)《市场进入安全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负责品牌安全研究工作。西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3月,由教授3人,副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4人组成。一、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范围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对象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堤坝、机场等,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岩石、岩体、土体性质与评价,岩土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工程的开挖与稳定性维护、岩土工程爆破、岩土结构工程及防护技术,各种岩土测试技术、土与岩石地基工程、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技术等。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大量的工程项目。国内外都争相建立相应机构,并有大量专业期刊出版和专著问世。每年都有相应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行,不断有该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国家、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因此岩土研究所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研究机构。二、主要成果、成功的业务课题岩土工程研究所拥有一批由博士、教授、高工和工程师、研究生等组成的强有力的中青年研究队伍,已从事二十多年岩土工程、岩体力学、地下工程、测试技术、数值计算、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具有坚实的数理力学基础与实验、数值计算及工程现场实践技能。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已在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浙江等地进行了有关岩体工程、边坡工程及岩土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岩土工程应用研究、岩石损伤、断裂力学、边坡岩体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研究、市级研究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包括边坡、地基、隧道等许多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并发表论文150余篇(包括多篇EI收录论文)。目前,已有包括岩土特性、各种岩土工程的研究与实验条件,有专门研究机构,拥有岩土三轴仪、岩土数据采集仪、超声波测定仪、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各种现场观测仪器、计算机及分析计算软件等百余台(套)岩土测试设备仪器,目前正承担有省部级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一、复杂载荷下层状岩土特性及应用研究课题来源:四川省教育厅成果内容简介:复 杂载荷下层状岩土问题是边坡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地基工程、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矿山工程及核废料贮存等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大量存在的岩土力学问题和工程疑难问题。随着基础设施的大量兴建,有关岩土工程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工程受到复杂条件下层状岩土的变形、强度、破坏等方面的影响,常 造成隧道坍塌、滑坡、泥石流、建筑地基变形过量、基础倾斜、地表沉陷、大坝决堤、建筑物开裂、矿山压力显现及各种地质灾害和工程灾害事故等的发生。以西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刘立博 士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该项目研究成果,是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项目。该项目从岩土的应力、应变、强度、本构关系、破坏特征等复杂力学特性研究与施工技术和工程应用入手,解决了复杂荷载与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岩土在设计、施工、营运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与控制关键技术,是进行各种岩土工程勘测、设计、施工、 运营和维护工程中重要技术手段,对解决隧道工程、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河岸工程、动力机器地基与基础工程、矿山工程以及核废料储存等工程中实际技术问题、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施工成本、保障生产与运营安全能起到重要作用。技术水平:本 项目注重了现代各种工程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由于多因素耦合、复杂载荷作用对岩土结构,特别是层状岩土所凸现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的研究,结合了微、细观和宏观方法、本构模型与计算机三维数值分析、现代岩土力学与工程理论、先进实验方法与现场监测技术,突出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施工技术和 工程系统,解决了不少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应用该项目成果承接并完成的目前世界第一高双曲拱坝——“锦屏高边坡岩体结构与损伤变形机理及其与边坡工程稳定性实效关系研究”项目,通过了由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结论为: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授权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证书编号:2008YK-03-02-J02),为实际工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该项目还应用于都汶高速公路强夯路基工程分析及部分隧道、地铁工程,发表了近10篇研究成果与应用论文。应用前景:该项目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研究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等从事的道路工程、边坡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地基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矿山工程及核废料贮存等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中,对解决岩土工程疑难问题、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促进经济合理、保障技术可靠、生产与运营安全能起到重要作用,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特殊基础(深基础)试验研究课题来源:四川省电力局成果内容简介:根据康定~崇州500kV双回线路工程设计部门提出的几种特殊基础型式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和比较,选择卡盘式基础进行野外实验,根据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推导该类基础设计方法。卡盘式基础结合了斜插式基础受力好和原状土掏挖基础环保好的特点,一方面可减小倾覆力距,使得塔腿基础作用力可通过上面斜柱部分直接传到地面,另一方面,避免了采用大吨位的塔脚板,有利于运输和施工,从而满足塔位稳定、环保及经济的目的。该方法已运用于康定~崇州500kV双回线路工程中。三、组合插入角钢试验研究试验课题来源:四川省电力局成果内容简介: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插入角钢的受力机理、锚固件的应力分布、锚固力大小及其对外力的分担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插入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的分布规律、插入角钢 锚固长度的计算理论、锚固件的布置方式及锚固件的计算理论。通过实验室和真型试验,验证有限元分析成果和理论计算方法,从而确定组合插入式角钢设计计算方法和锚固措施。插入角钢技术广泛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结构工程中,根据该成果可适当减小插入角钢的锚固长度和锚固件个数,减轻重量,便于山区线路施工的运输,减少施工难度。四、铁塔基础插入式角钢连接节点试验课题来源:四川省电力局成果内容简介:对铁塔与基础采用的弯插入式角钢连接节点、单角钢变双角钢节点以及铁塔塔脚板受力机理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弯插入式角钢连接节点、单角钢变双角钢节点进行实验验证,提出节点或连接计算的实用设计方法。采用这些新型节点连接,减小了节点尺寸和重量,节约了钢材,有效解决山区输电线路施工运输困难的问题。五、《架空输电线路铁塔设计技术导则》试验研究课题来源: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成果内容简介: 该课题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减轻大件焊接节点输送重量试验研究;(2)长塔腿整体稳定分析;(3)填板对双肢组合角钢受力的影响分析。在减轻大件焊接节点输送重量试验研究中对新型节点和连接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推导相关设计计算公式。长塔腿整体稳定分析中进行了铁塔节间布置方式和不同主斜材刚度比对塔腿受力和整体稳定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为大型铁塔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填板对双肢组合角钢受力的 影响分析中比较了各国钢结构规范对填板的相关介绍和规定,提出了填板的设计方法。以上研究成果已运用于该院的铁塔设计中。六、插入式钢管试验研究课题来源:国家电网公司成果内容简介: 课题完成了插入式钢管连接的理论分析,并对钢管在混凝土中的纯粘结锚固、承压板锚固、端部锚材锚固和组合锚固分别进行了承载力特性的分析研究,推导了不同锚固模式下插入式钢管锚固承载力计算公式,为插入式钢管的锚固设计理论提供了计算依据。该课题首次开展了插入式钢管锚固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连接方式和设计方法已运用于1000kV淮南—上海(皖电东送)输电线路工程中。七、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时间效应研究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利用MTS815材料实验机、8CHSPCI-2声发射仪、岩石CT实验系统等先进手段系统地对煤岩结构形态及非均质性描述、单轴和三轴压缩煤岩损伤演化、单轴和三轴压缩煤岩蠕变损伤演化、压缩煤岩卸荷损伤破坏等进行了宏、细观实验研究,得出了煤岩结构形态和非均质性CT实验描述方法,提 出了基于“归一化”累积声发射振铃计数的损伤变量,得出了压缩煤岩损伤时效扩展、蠕变损伤扩展、卸荷损伤扩展等演化规律。并对压缩煤岩声发射过程分形特征、煤岩动力灾害突变机理等煤岩动力灾害孕育过程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分析得出了煤岩动力灾害时间效应产生机理,提出了其预测预报的方 法,建立了预测机理模型。
岩土动力学问题,土体振动模型如何构建
合理选择本构模型是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PLAXIS2D软件的土工实验模拟功能分别对4种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线弹性模型、摩尔库伦模型、土体硬化模型和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在往复荷载下的理论滞回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选择不同本构模型对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本构模型中各参数的变化对场地动力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上一篇:elle杂志有赠品吗
下一篇:生态学报修改后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