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信息报文章查询

发布时间:2023-12-10 10:21

中国信息报文章查询

在官网的检索栏进行作者文献检索,检索自己的姓名即可查询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

中国期刊网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

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CNKI数字搜索让研究变得简单。

扩展资料:

中国期刊网提供的检索服务:

1、文献搜索

文献搜索能够提供精确完整的搜索结果、独具特色的文献排序与聚类,是科研的得力助手。

2、数字搜索

CNKI数字搜索让研究变得简单而明白,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全面搜索相关文献和内容。

3、翻译助手

提供文献、术语中英互译的功能,词汇句子段落全部包含在内。

4、图形搜索

能够将各专业珍贵的学术图片,研究成果和复杂流程的直观展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期刊网

怎样查2012年《中国文物报》的文章? 急急急 请大虾指点

你可以在中国文物信息网上查,上面有大部分的文物报的文章。

中国信息报的发展历程

一、充分认识《中国信息报》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中国信息报》实质上是党报在统计系统的延伸和深化。办好《中国信息报》,对在统计系统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统计行业的重要成果,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社会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信息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判断是非,把握形势,服从大局,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二、立足统计,办出特色,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中国信息报》作为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一张综合经济类报纸,从创刊之日起,坚持立足于统计信息资源和统计系统100万读者资源,从大量的系统数据中发现新闻,用统计思维报道新闻,按新闻的要求宣传统计。《中国信息报》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信息报》定期组织季度、半年和年度的系列经济述评。这些经济述评越来越鲜明的特色是:跟踪经济领域各阶段发展热点、焦点、难点,依托统计系统的信息资源,凝聚记者的深入独到思考。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培育,经济述评已发展成《中国信息报》的知名产品,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经济界、研究界和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闻形式变革的需要,《中国信息报》注重报道的立体性、角度的多方位性,在加强报道深度的同时兼顾广度和信息覆盖面,使《中国信息报》的有效信息量得到了明显扩大。为了增强可读性,《中国信息报》进行了多次改版。特别是对统计周刊进行了改造,力求使之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同时,对要闻和其他新闻资讯版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突出行业特色,争创专业水准。三、把宣传统计和发布重大经济信息结合起来,突出权威性,追求资讯价值。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束后,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主要数据,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中国信息报》在对新闻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内容进行准确、及时、全面报道的基础上,结合报纸特色组织本报记者连续刊发4篇文章对经济普查的主要数据进行了系列解读。会内会外互动,两者紧密结合,统计视角鲜明,分析深入透彻,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舆论的效果。突出权威性是由《中国信息报》的定位所决定的。《中国信息报》的权威性要求其信息必须来自权威的渠道,观点来自权威的部门和人士,得出的结论必须是经过系统分析、深入探讨、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中国信息报》提倡站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交汇点上采编新闻,作出报道。四、深入研究,独立思考,不跟风,不炒作。这是《中国信息报》基于统计思维进行报道的一贯做法。2004年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很好,但也有不少矛盾和问题。如何看2005年的经济形势,存有很大争议。一季度过去后,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经济马上就要坐过山车的预测。国内一些报刊媒体也出现了跟风和炒作的情况。《中国信息报》不跟风、不炒作,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以后,用了17篇文章,阐述了中国经济不仅不会坐过山车,而且已驶入了更宽阔的新航道的总体判断。中国产业报协的领导称赞《中国信息报》为政府排了忧,引导了舆论。又如今年,我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经济走势看法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在复杂背景下,从6月16日到6月20日,《中国信息报》迅速组织本报记者策划撰稿,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连续刊登了5篇“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形势”系列评论员文章。这组系列评论回答了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对正确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提振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宣传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较好地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这5篇评论员文章全部被新华网转载,人民网、中国网以及大批财经证券类权威网站也广泛进行了转发。五、把办报和锻炼队伍结合起来。为了推动对经济问题的深度报道,为了牢固树立以内容为王的理念,为了有效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宝库,《中国信息报》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成为复合型人才。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观察和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写作,推动他们成为学习型的编辑记者、思考型的编辑记者、专家型的编辑记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派编辑记者到国外考察学习,邀请领导和权威专家来报社讲课,建立内部培训制度和重大经济问题研讨例会制度。《中国信息报》以提高素质为手段,以事业发展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采编和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站从无到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其他重要城市都已组建记者站。在队伍素质上,一大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加盟中国信息报社,编辑记者队伍已发展成拥有2名正高职称、19名副高职称和34名中级职称的编辑记者队伍。《中国信息报》每年都有一批成果在各个级别的新闻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在2007年中国产业报协会组织的首届中国产经新闻个人成就奖评选中,《中国信息报》记者当选全国行业报“十佳记者”。各记者站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他们对《中国信息报》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年来,《中国信息报》的队伍建设不仅保证了报纸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还为政府统计系统机关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中国信息报》20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断奋进的路。这其中,饱含着广大读者的厚爱和作者的深情,饱含着领导者的智慧和远见,饱含着创业者的艰辛,饱含着全国统计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饱含着《中国信息报》人的追求、耕耘和奉献。

房产税开征新消息2019 房屋普查为房地产税提供依据

根据地方统计部门公布的消息,2020年中国将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彻查人口出生以及变动,以及房屋情况。本次人口普查,或将为下一步人口政策调整和房地产税出台提供依据。

根据上海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消息,5月8至9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副司长崔红艳一行3人来沪调研上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工作,并就部门行政记录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开展座谈。

崔红艳充分肯定了上海将部门行政记录运用在人口普查中的探索,并表示上海在此次试点中积累的经验,为做好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顶层设计工作,实现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

据了解,明年进行新的人口普查,目前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

在今年1月10日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粗赋觯2019年要着手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筹做好前期试点和方案研制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信息报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指出,2020年即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开展的首次人口普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而从2018年以来,为2020年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工作准备,一直在进行中。

2018年11月21日,浙江永康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国家专项调查永康试点工作动员会,明确永康市为全国仅有的5个七人普国家级专项调查试点县市之一。该会议指出,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旨在找准人口规模和结构,摸清流动人口趋势和分布,是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在浙江省统计局的指导下,以严格认真的态度开展工作,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协调,在调查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科学制定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提供充实可靠的依据。

今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调研组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统计合作座谈会,就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港澳台和外籍人口普查登记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调研组要求加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交流,科学设计试点方案,创新试点方式方法,高质量完成此次人口普查试点工作,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提供广东经验。

记者了解到,中国目前的人口变动出现了重大转变,比如实施全面二孩后的第二年(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较上年减少约200万。

同时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相比2017年末的77640万人有所下降,但这是196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

但是上述数据为抽样调查,具体详细的数据需要每10年一次的普查(2020年为七次人口普查)来矫正。

房屋普查为房地产税提供依据

与往年进行人口普查不一样的是,本次进行人口普查时,也会进行房屋普查。

深圳市统计局此前在发布2019年工作思路时指出,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市情市力调查,可以彻底摸清人口总量基数和人口结构情况。2019年深圳主动承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房屋普查)试点。

今年正积极开展该项试点的摸查、选点、调研及协调等前期筹备工作, 并为国家人口普查方案的制定修订提供经验参考。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也建议,1985年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后的35年中,我国的城镇人口、家庭及其住房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2020年即将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同步开展第二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为下一步我国住房制度的健全完善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当前我国住房供应存在着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有的区域供应紧张,有的地区供过于求,由于缺乏精准数据支撑,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出台的政策容易“一刀切”,无法实现精准调控、因城施策。

根据了解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宣布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这标志着不动产登记已经实现。

但是对于没有产权证的农民盖的房子,以及没有产权的回迁房等各类其他房屋,并未联网。而没有这些信息,全国预备开征房地产税有难度和公平性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城区仍然有大量的小产权房存在。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此前指出,多数国家的房地产税,也像个人所得税一样是可以设定免税部分的,例如人均居住面积三十平米、四十平米、五十平米可以不交税。房地产税是按照现价收税,谁住房子面积大谁就多交税,谁住中心城市或者城市中心地区谁就多交税。

中国土地有两种所有制,农村居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农业生产用房、农村居民住宅的附属建筑是否称为房产也很复杂。农村房地产税现阶段要不要征收,怎么征收,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谈到房地产税时说:

“居民住宅和商业地产土地使用权年限不一,有的是七十年,有的五十年,有的四十年。因为不同的土地使用年限不一样,这需要做好衔接。”

香港回归

  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文章三篇
  2007-07-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
  ■ 王金萍/文

  7月1日,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十年前的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从此掀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香港回归祖国不久,就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SARS”肆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2000年前经济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于是,国外和香港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处散布香港的经济已经没有发展余地了、甚至还有更悲观的预言。然而,在回归后这十年,香港人民把握机遇,励精图治,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保障下,背靠祖国大陆这个广阔市场,香港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2000年以后,香港经济加速增长,2000至2006年,平均增速达到5.4%。香港以现价计算的GDP总量从1996年的12295亿港元(折合159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723亿港元(折合1896亿美元),增长了19.9%。
  ———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由于香港加工工业早已大批向内地转移,香港作为昔日的加工工业基地已没有更多发展空间。同时,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对香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引领各界人士为香港经济转型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目前,香港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1?誜9.2?誜90.7,与1996年相比,工业占香港GDP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服务业则上升了5.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保持不变。
  ———外部需求增长强劲。根据今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香港货物进出口额达到了6590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2.4%,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7%。其中,出口3230亿美元,进口3360亿美元,分别增长了78.6%和66.9%,占世界的比重均达到2.7%。同时,服务贸易额达到1060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5%,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0%。其中,出口710亿美元,进口350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5.4%和58.4%,占世界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6%和1.3%。1996-2006年,香港的货物出口平均增速达到5.6%,比进口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2006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12.1%,外部需求进一步成为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价格总水平处于合理范围。尽管经济加速增长,香港的价格水平却逐年下降,达到较为稳定的水平。1996和1997年,香港消费者价格水平上涨较快,同比分别上涨6.3%和5.8%,在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新经济泡沫破灭的打击下,消费者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过特区政府和全体港人的共同努力,2005年香港摆脱了通缩的束缚,香港消费者价格分别仅上涨0.9%和2.0%,连续两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目标。
  ———吸引国际资本不断扩大,对外输出资本快速增长。回归祖国十年,香港连续被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联合评为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良好的经济设施和软环境,使得香港得以持续快速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2006年,香港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414亿美元,是1996年前的4倍,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4%,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香港对外资本输出也快速增长。2005年,香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33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26.8%。香港对推动国际资本流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政府收入及外汇储备增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状态,增加了政府的各项收入,而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较快增长也增加了政府的外汇储备。2005财年,香港政府的各项收入总额达到2470亿港元,比1996财年增长了18.6%。另外,香港政府的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07年5月底,香港的官方外汇储备达到1362亿美元,是回归前的1997年1月底外汇储备的2.1倍。

  民生改善的十年
  ■ 国新忠/文

  统计数据显示,回归十年来,香港人口增加了41万人,达到690万人。香港不仅经济增长较快,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均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善。
  ———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增加,人均GNP增长较快。2006年,香港的就业人数达到346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39万人,增长12.7%;全行业职工名义工资水平比1996年增长了20.5%。同时,资产价格趋升,又进一步增加了居民收入。2007年5月,香港恒生指数平均达到20634.47,比回归前的1997年5月上涨了39.8%,增加了居民的财富。2006年,以现价计算的香港人均GNP达到21.6万港元,比1996年增长了13.9%。
  ———教育条件得到改善。十年来,香港各级学校的数量,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率以及教育支出等指标均有改善。2006年,香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机构分别达到1015、668和565所,分别比1996年增长38.3%、下降22.0%和增长12.3%;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2005年达到1.51万人,比1996年增长了9.4%。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率进一步下降。2005年,香港公立小学和中学日校的生师比分别为18.4:1和18.0:1,分别比1996年下降了4.4和1.8。同时,政府的教育支出上升较快。根据香港教育统筹局统计,2006财年,香港政府的教育支出达到了531亿港元,比1995财年增长了73.5%,占香港政府支出总额的23.3%,占GDP的3.6%。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十年来,香港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有长足进步。2006年,香港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9.5岁和85.6岁,分别比1996年增加了3.4岁和3.9岁;2006年,医疗机构和病床数分别达到99所和34119个,增长了7.6%和13.9%;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达到4.9个,增长了6.5%;2005年,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达到324.8亿港元,比1995年增长了53.1%。除了常规的医疗服务外,家庭健康服务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2005年,家庭健康服务到诊人次达到39495人次,是1995年的8.8倍。由于医疗卫生设施的改进,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2006年分别为1.8‰和0‰,分别比1995年下降2.6和0.073个千分点。
  ———科研开发得到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现代资讯带来的便利。由于政府重视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提升香港服务业的层次,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享受到了现代资讯带来的便利。2005年,香港的研发支出达到109.1亿港元,占GDP的0.79%,比1998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1960人,是1998年的2.4倍;2006年,有60.5%和55.9%的机构使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9.0和18.6个百分点;2005年,通过电子手段出售商品获得的收益占整体业务收益的比重达到0.64%,比2000年提高了0.47个百分点。
  ———居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香港是一个工作效率高、节奏快的国际大都市。为舒缓人们的工作压力、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政府不仅引进了不少优秀文化节目,还兴建了文化体育场馆。十年来,香港居民文体活动的场所和参与人数都有较大增长。2005年,体育馆、壁球场、网球场分别达到85个、320个和270个,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18.1%、5.6%和5.5%;游泳池和公园分别达到36个和1387个,增长了16.1%和4.5%。电影观看人数达到25.1万人次,是1996年的2.3倍;健身运动的参加次数达到4.2万人次,增长90.9%,其中,户外及水上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2万人次,增长57.9%。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为增强社会平等,缩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香港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加较多。2006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社会福利金发放金额分别达到177.7万港元和53.4万港元,比1996年增长了149.2%和32.2%。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缩小,有利于维护较好的社会治安。2005年,香港犯罪案件比1995年下降了28.3%。

  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 王 欣/文

  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指金融服务业、旅游业、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四大产业加速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日益加大。2005年,四大产业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增加值达到13460亿港元,占GDP的55.0%,比1996年增长了29.8%;就业人数达到338.7万人,增长了15.3%,占总就业人数的45.8%。四大支柱产业撑起了香港经济的半壁江山。
  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加上较为健全的金融法规和开放的资讯服务,使得香港拥有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平台,其金融监管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目前,所有主要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对香港的评级均达到AA级,这是香港获得的最高评级。标准普尔于2007年1月发表的报告认为,香港的信贷优势达到了AAA评级。2006年,香港所有认可的金融机构的税前资产回报率和税后资产回报率分别达到1.13%和1.00%,比1996年分别上升了0.31和0.27个百分点;股市筹资额达到5245亿港元,是1997年的4.2倍,股票总市值达到133377亿港元(年底数),是1997年的2.1倍,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由于香港金融部门拥有良好的声誉及盈利能力,截至2006年年底,世界排名前50位的银行有43家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前20家大银行全部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
  2005年,香港金融服务的增加值达到1707亿港元,占GDP的12.7%,比1996年增长41.2%。其中,银行和保险增加值分别达到1077亿港元和173亿港元,分别增长15.7%和53.1%;而其他的金融服务,如证券经纪、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公司和投资及控股公司服务增长更为迅猛,其增加值达到了457亿港元,是1996年的2.8倍。目前,在金融服务行业从业的人员已有17.9万人,在四大支柱产业中仅次于贸易和物流业,比1996年增加了3万人,增幅为19.9%,占总就业人数的5.3%,扩大了0.4个百分点。但由于银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银行供职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保险业从业人员十年间增加了1.7万人,达到4.5万人。银行和保险两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2.2%和1.3%,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0.4个百分点和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上述优势使香港成为目前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成交额第六大的外汇市场、市值第六大的股票市场以及全球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
  跃居世界物流中心第二位,物流业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香港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空运港和海运码头。2006年,进出香港的飞机共有28万架次,比1998年大幅增长了71.8%;抵达香港的船舶共23.1万船次,比1996年增长了5.5%。其中,远洋客船达到3520万船次,增长26.2%;内河货船和内河客船分别达到11.6万船次和7.6万船次,增长了3.6%和16.9%;旅客吞吐量达到2329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38.4%;货柜吞吐量达到2354万个标准货柜单位,增长74.9%,是韩国釜山的2.0倍,荷兰鹿特丹的2.5倍,为世界上仅次于新加坡的第二大港口。
  目前,物流业已成为香港经济加速增长的助推器。2005年,香港的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98亿港元,比1996年大幅增长48.2%,占GDP的5.2%,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货运及仓库服务增加值达到642亿港元,邮递及速递服务达到56亿港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54.0%和5.7%,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8%和0.4%,分别上升了1.3个百分点和下降了0.1个百分点。随着物流业对香港经济拉动作用的加大,从事物流行业的员工也逐渐增多。2005年,物流业从业人员达到20.4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1.1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6.0%。其中,货运及仓库服务、邮递及速递服务分别增加了6700人和3900人,达到18.4万人和2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5.4%和0.6%。
  人才济济,专业服务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香港利用本地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知识密集型的法律、会计、广告和资讯等方面的服务,并积极承接离岸外包,把香港变成世界一流的专业服务区。
  2005年,香港的专业服务增加值达到504亿港元,比1996年增长了30.9%,占GDP的比重达到3.7%,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专业服务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上升。其中,资料技术相关服务、广告服务等其他专业服务类别增长最为迅猛,其增加值在2005年达到138亿港元,比1996年增长了58.6%,占GDP的比重达到1.0%,扩大了0.3个百分点;建筑、测量、工程策划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增长也较快,其增加值达到212亿港元,增长了32.5%,占GDP的比重达到1.6%,扩大了0.2个百分点;法律、会计及核数服务的增加值达到154亿港元,增长了11.6%。
  与此同时,香港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在专业服务业。2005年,有13.7万人从事专业服务业,比1996年增长了29.1%,占总就业人数的4.0%,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专业服务业中的各行业的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与其增加值的增速一致,增加值增长得越快,加入到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增长得越快。在三大专业服务队伍中,资料科技相关服务、广告服务等其他类专业服务的从业人员在2005年达到4.2万人,增长了49.5%,占总就业人数的1.2%,上升了0.3个百分点;建筑、测量、工程策划服务、工程及技术服务以及商业管理及顾问服务达到5.8万人,增长了31.3%,占总就业人数的1.7%,上升了0.3个百分点;法律、会计及核数服务达到3.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1%,占比与1996年持平。
  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增长
  香港特区尽管面积不大,但在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央政府扩大内地赴港“个人游”范围和香港特区政府改善旅游设施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的综合作用下,到香港旅游的游客持续增加。2006年,到港旅游人数达到2525万人次,是1997年的2.2倍。到香港旅游的游客中,八成以上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祖国内地占一半以上,达53.8%;南亚及东南亚占10.5%;我国台湾省占8.6%。游客迅速增多带动了酒店和宾馆的发展。2006年,酒店和宾馆数目达到612家,房间数达到5.3万间,分别为1997年的7.1倍和1.6倍;酒店入住率达到87%,上升了11个百分点。
  2005年,香港旅游业增加值达到427亿港元,比1996年增长了15.7%,占GDP的比重达到3.2%,比1996年扩大了0.1个百分点。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增加值分别达到319亿港元和109亿港元,分别增长了10.0%和38.0%。其中,入境旅游带动的零售业增长最为迅速,2005年实现增加值70亿港元,大幅增长了55.6%;而出境旅游带动的过境客运服务实现增加值68亿港元,增长了47.8%。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2005年的16.3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8万人,增长了55.4%,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8%,比1998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上一篇:时尚电子杂志p打头的

下一篇:毕业论文图片字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