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杂志温儒敏
作文素材杂志温儒敏
我觉得成长就是这样,在漫长的人生中,竟争是不可缺的,有了竟争才会有向上、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竟争得来的。每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吹着清凉的空气,一边赏视着路边的那些弯曲的花草,谁都知道它们很幸福地生长在这样的一个雨露、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但如果你去过丛林深山,你便会知道这些花草是多么的脆弱。植物都是需要阳光,但如果被别的树挡住了,会怎么办?竟争,这是没理由的。要想不被别人比下去,就要比别人更有能力。所以那里的树才会长得那么直、那么高、以便得到更多的阳光。说完地上,在看看地下。如果在一棵树下挖开土看看,便会发现树的根是多么的粗大,甚至伸到地下几十米外。如果把树的杆比作人的才能,把森林比作社会,树杆越高得到的阳光供给树根越充足,树根便越来越粗,越来越深。从这里就可以得出:人,是需要竟争的。竟争靠的是知识,有知识超过别人,然后再以获得的一些物质去让自己在社会上有立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繁荣。如果没有竟争,那样的小草风一吹就倒了,但如果有了竟争,再大的风也不能把它吹倒,因为它经过了千锤百炼,已根深地固。 现在这样的社会上,没有谁让着谁,只有谁挤着谁,大挤小,强挤弱等都是必然的。所以如果放弃就表示提前取消生命的资格。只有竟争才能让人生活得更精神。而知识就是竟争最好的武器
作文素材可以编造吗
时常听一些学生这样说:“每逢作文,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而老师们也时常抱怨:“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然而收效不大,大多空洞乏味,毫无长进!”学生作文难是长期以来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无话可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帮助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收集,实在是作文教学的首要工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两条取材渠道:一是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一是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
一、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
一个人出生之后,就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而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多观察,勤积累
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平时很注意材料的积累,外出散步时要带上小本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而我国西晋时代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万物,才能引起文思。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观察、积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予以具体指导怎样观察、怎样积累。如在学完《紫藤萝瀑布》一文后,此文在对景物——紫藤萝的描写上很有特色,细致生动,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文段生辉不少。针对平时学生不善观察,描写干巴的特点,我认为正好模仿此文进行练笔,于是我端来两盆学校老师种植的花草,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远看与近观,整体与局部,枝叶与花朵……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口述出来,并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小组成员交流所见所感,在学生思维被充分激活的情形下动笔写,便轻松地以较好的质量完成了这次习作。而学生通过此次作文,学会了从多个角度观察,调动多个感官观察,积累了相应的写作经验。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每次作文都先进行实物、实地的观察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但养成观察的习惯,善于积累却是必要的,随时随地从生活中收集好的可用素材。
②用心体悟生活
写作,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有深刻的体验。指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对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重要作用。体验越深刻,独到的感受越鲜明,写出的文章才会越有个性,越有特色,越有感染力。
比如在写作“亲情”这个话题作文,我的一位学生用心体悟生活,用
““爸爸和自行车”为题,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细节,就写爸爸用破旧的
的自行车送自己上学这个极普通的事,表达了父女深情,很感人。(此文刊登
于于《作文评点报》08年第15期)
总而言之,只要用心体悟,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一样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焕发异彩。
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的,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新闻,关注它们,追踪它们,也许它们就能成为我们作文时的素材。只是追踪热点要全面,切忌片面,除了了解各方对这一热点的评论外,更要有自己的看法。平时我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时事报道,如《东方时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有时还会就某一热点展开讨论,从中挖掘可利用的材料。
二、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读和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上这些话,包含了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广读博览,着意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从书中吸取智慧,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同时“观千剑而识器”,逐步培养起对文字的细腻感觉,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文的素材就更丰富了。具体做法是:
①关注课本,回归教材
很多学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成天忙碌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呢?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著,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来他们正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何不从中选取写作素材呢?
②从经典著作中搜集写作素材
“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淘洗的,具有高贵的品格,经典中有着最基本的,实际上也是最深厚的人性思考。”这是北大教授、也是著名课程专家温儒敏先生所说,确实阅读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提高了,就会有独立的思考,作文就会有思想深度,有深刻见解,不人云亦云。
③从阅读时文报刊中搜集素材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报刊杂志不错,如《哲思》、《百花》、《读者》等等,经常阅读不仅可提升阅读者品味,而且可以从中开掘不少鲜活的材料。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哪来的“发”?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会写、乐写、善写的大好形式就会指日可待。
【读书札记】《温儒敏谈读书》
【书目】《温儒敏谈读书》(打卡第六天)
【内容】《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用时】20分钟
【摘要】
若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就会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减损了读书的乐趣。
【感悟】
新一轮的课让我们明白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总舍不得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所以整本书阅读也成了空口说白话。即使有些老师想去进行整本书阅读,为了保证效果,也会给学生提很多要求,画好了边框,不敢完全放手。所以,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学生还没有阅读就没有了兴趣。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雪,我给孩子们说:“我们不能枉费了这第一场大雪,走!这节课我们去操场打雪仗。”孩子一听,兴奋极了。然后有个孩子高声问:“老师,打过雪仗让写作文吗?”我想,这可能是大部分老师一般的套路。我跟就问他们:“你们想写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要让写作文,我们就不去了。”我一听就笑了,说:“不让你们写,放心玩去吧。”这样我们开开心心的打了一场雪仗。试想:若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要求打过雪仗要写作文。那他们玩的还有兴致了吗?所以,不要干什么都那么的功利化,给孩子一点自由,让他们适当“浪费”一下时间,有时就是在提高他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自然会喜欢上学习。
上一篇:管理会计论文论文库
下一篇:系统理论与应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