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06:00

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论文

•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是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国家的垄断体系。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

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1885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的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电气公司,德国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期就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至1988年,跨国公司投资总额达9628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0312亿美元的93%,全球已有2万余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它们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过10万家。近年来,由于wto的成立,更加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及其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

跨国公司的管理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稳定,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论。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渐深入,如果把众多的管理之论加以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管理之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管理之论。从目前看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七大学派,即管理的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以上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的管理思想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型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就是“从方便面条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巴登笨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首饰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

多种经营给跨国公司营销带来极大的好处:(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式,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率的高低多寡取决于企业如何筹划和组织生产、销售与分配这三道前后相衍的运动环节,多种经营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进行低价值的投入,高价值的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利润最大化。(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资金的投入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性选择,生产要素组合的合理、经济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组合也要优于一国自身。跨国公司就是国际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灵活而又高效的载体。(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行业、种类日趋繁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在年度之间状况波动很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司的经营,就不会因一项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高技术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故跨国公司之间在这一方面展开了一场较大的角逐,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的磨擦上。

(一)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革命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若要保持优势,或从一种优势向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始终在新技术部门占领先地位,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如汽车、石化、制药和电子工业等,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的控制。

跨国公司注重于生产工艺的研究,每一个跨国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大量财政资助,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用预算拨款资助了民用科研项目的1/4以上。

(二)跨国公司奉行特有的技术战略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从全球范围比较生产成本,选择最佳生产基地,以确保高额利润。首先,把研制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其次,经过若干年后,再将新技术转让给设在其他发达国家里的子公司,取得当地市场的技术优势。再次,又过若干年后,再向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转让技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要考虑生产能力(或运用生产技术的能力),投资能力(或扩大生产以便利用扩大了的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的能力)和革新能力(它使研制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成为可能)。

四、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传统的价值竞争是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商品销路。

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及装璜、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1)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3)提供信贷;(4)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5)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璜,注意包装装璜的“个性化”;(6)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五、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易关系。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日益呈现出巨大的重要性,不仅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方式而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关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资料相当困难,但从所获得的不太多的资料中发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相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在研究与开发的密集较高的产业部门中的公司内部贸易,比研究与开发密集度低的部门高。公司内部贸易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海外经营活动,是因为它们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拥有某些优势,而这些优势的获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为代价。因此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的代价付之东流,将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内进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构成主要是最终产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组装的中间产品。经系统的研究证明,公司贸易的内部化率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关系,即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内部化率越高;反之,则内部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而是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进行。这不仅是公司内部贸易区别于公司间贸易的一大特点,而且是跨国公司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程。

可以预料,跨国公司除了有更大发展之外,在未来10年还将会出现三种趋势:按“国际化经营三阶段”论,专家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为中心,即商品进出口部门展开国际交流的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处于此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进入所谓“当地化阶段”,即就地产销、设立据点的第二阶段。只有少数跨国公司已达到第三阶段,即国际分工阶段。据预测,新世纪将有大批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即跨国公司的人才、物资、钱财、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倾向于效益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最终成为“无国界企业”。

美、欧、日三方跨国公司“三足鼎立”雏型已见眉目,今后将是他们演绎“三国志”的时代
参考资料:陈晶瑛《论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

杜德斌的发表论文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8卷第6期:723-727(CSCD)FAN Fei, DU Debin, WANG Xinzhu. The Meas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CI), No.3,2014范斐, 杜德斌, 李恒, 游小珺,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地理学报,2013第68卷第10期:1131-1143Seamus Grimes & Debin Du. Foreign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China: Some Evidence from Shanghai.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3,DOI:10.1080/09654313.2012.755829范斐,杜德斌,李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科学学研究,2012年30卷第8期:1198-2205杜德斌,范斐、马亚华,南海争端的战略态势及我国的应对方略,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2期:P1-17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P1-16  杜德斌,冯春萍,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2期Yifei Sun and Debin Du. 2011. “Domestic Firm Innovation and Networking with Foreign Firms in China's ICT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1, volume 43, pages 786 - 809Yifei Sun and Debin inant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its Recent Economic Census. Technovation, 2010,30(9-10): Debin and Pierre Miège. 2011. The factors of competitiveness of Greater Chinese cities: the cas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Gateways to globalisation: Asia's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Finance Centresedited by François Gipouloux,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研发产业与城市化互动视角下研发城市的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2卷第5期:P102-107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P1626-1629王勇、杜德斌,竞争型区域的构建: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杜德斌、孙一飞、盛垒,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集聚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1-13杜德斌,张战仁,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区位决定——基于省市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软科学,2010(6):27-35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P1626-1629张建伟,杜德斌等,江苏省人才区域差异演变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第31卷第3期:P378-384张战仁、杜德斌,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位决定因素,地理科学(CSCD),2010年第1期张战仁,杜德斌,国际研发投资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和关联分析,经济地理(CSSCI),2010年第3期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杜德斌等,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杜德斌,马勇,盛垒,外资R&D与中国的自主创新,中国经济评论,2008年,第8卷,第9期杜德斌,盛垒,马勇等,外商参与东道国科技计划项目:美国的经验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CSSCI),2008年第10期杜德斌,外企已成为上海启用创新主力――在沪外资研发机构的基本情况与对策建议,中国经济报告,2007年第7期杜德斌等,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Sun,Yifei, Debin Du and Li Huang. Foreign R&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nghai,China,China Review(SSCI), Vol. 6, No.1(Spring, 2006), 67-91.王承云,杜德斌等,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与路径,科学学研究(CSSCI),2006年增刊智瑞芝,杜德斌,郝莹莹,日本企业研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日本学刊(CSSCI),2006年第5期王勇,杜德斌,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区R&D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业技术经济(CSSCI),2006年第6期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互动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CSSCI),2006年第2期祝影,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研究,经济地理(CSSCI),2005年第5期杜德斌,跨国公司海外R&D的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科学学研究(CSSCI),2005年第3期杜德斌等,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CSSCI),2005年第4期杜德斌,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几项建议,上海城市发展 ,2005年第1期郝莹莹,杜德斌,从‘硅谷’到‘网谷’:硅谷创新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启示,世界政治经济论坛(CSSCI),2005年第3期杜德斌,智瑞芝,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经验,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徐瑞华,杜德斌,上海外资R&D中心区位研究,经济地理(CSSCI) ,2004年第5期楚天骄,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研究的热点与展望,软科学 (CSSCI),2004年第4期杜德斌,美国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积聚特征研究,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 ,2003年第2期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Gu Lingsheng,Du Debin,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1.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城市规划(CSSCI),2001年12期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 ,20001年第2期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中文核心) ,2000年第3期杜德斌,论发展中的跨国公司R&D全球体系,世界地理研究 (中文核心),2000年第3期杜德斌,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世界地理研究(中文核心) ,2000年第1期杜德斌等,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1999第4期杜德斌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模式构想,经济地理(CSSCI),1999年第3期杜德斌,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及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 ,1999年第3期Du Debin,Xu Jiangang,An Analysis on Loc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hanghai Land Values,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SSCI-E),.5.杜德斌,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地理研究(CSCD) ,1998年第4期杜德斌等,影响上海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CSCD),1997年第5期杜德斌等,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经济地理(CSSCI) ,1996年第1期杜德斌,汤建中,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数学模拟,地理研究 (CSCD),1995年第3期杜德斌:纽约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演变,城市经济研究 ,1994年第9期杜德斌,加拿大多伦多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人文地理 ,1993年第1期

求论文提纲“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的演变及原因”

可以先阐述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在论述最初期跨国企业的投资形式,演变过程。结合中国的法律、社会习惯、市场、经济发展阐述原因。最好有数据和模型,不行的话,就举一两个例子,一定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图形支持。

上一篇:山东省科技信息期刊

下一篇: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