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3-12-11 08:42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投稿

(1)“二百种清代文话叙录”,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2XZW014)(2)“清代文话与清代文章学”,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51005)(3)“《国朝文棷题辞》校注”,2014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420)(4)“清代旅桂作家创作与广西文化发展研究”,2011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项目(YB2011025)(5)“清代文话研究”,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2010ZD001)(6)“清代文话与清代文章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立项项目)(201106LX039) (1)《“曾国藩文论抄录吴铤<文翼>”说考辨》,《文献》2011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2)《清文话中的文体分类观》,《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3)《论清人对文章学繁简理论的重建》,《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CSSCI来源期刊)(4)《康熙<古文评论>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来源期刊)(5)《清代文话总目汇考》,《国学研究》第33卷。(CSSCI来源集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6)《文话的辨体与溯源》,《文学评论丛刊》第12卷第2期。(CSSCI来源集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宋文话<丽泽文说>考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9辑。(CSSCI来源集刊),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8)《地域文学视域下的清人论清文:<国朝文棷题辞>与清代文集叙录》,《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9)《张星鉴<仰萧楼文话>及其骈文学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10)《论蒋励常及其<十室遗语·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11)《<史记>校诂》,《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12)《<史记>校诂(二)》,《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13)《<春秋谷梁传注疏>(整理本)商榷》,《古籍研究》2007年卷下(总第52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4)《敦煌写本<春秋谷梁传>校议》,《敦煌学研究》2007年第1期,韩国首尔出版社2007年版。(15)《<史记>世家札记》,《文教资料》2006年12月号。(16)《<史记·世家>丛札》,《古文献研究集刊》第3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17)《<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第二作者),《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8)《田同之<西圃文说>引文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5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俞志慧的论文

1.《诗可以怒--兼论屈赋的抒情特色》,《探索》1987年第5期,1987年10月2.《〈九章·涉江〉首章的错简与整理》《绍兴师专学报》(CN33-1017)1988年第2期,1988年4月3.《从对域外称呼的演变看历代中国文化心态》《古籍整理》1989年第1期,1989年6月4.《融方言研究于古汉语教学的尝试》浙江师范大学《高师函授》1993年第4期,1993年8月5.《说仁》,台北《思源》第47期,1994年12月6.《唐代浙东诗论略》《宁波大学学报》(ISSN1001-5124,CN33-1133/C)1995年第1期,1995年3月7.《说士》,台北《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1995年9月8.《言语的歧义及其破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第35期,1995年9月9.《说礼》,《孔孟月刊》第43卷第5期,1996年1月10.《说和》,《孔孟月刊》第35卷第2期,1996年10月11.《〈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孔孟月刊》第35卷第5期,1997年1月12.《〈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笺证》《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年5月13.《〈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辩》《中国典籍与文化》(ISSN1004-3241)1997年第3期,1997年8月14.《“文化”的原典意义发微》日本东京《中国研究》(ISBN7-962-278-116-0)第31期,1997年10月15.《韩非思想平议》,《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1998年11月16.《〈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章笺释》《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年1月17.《〈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证》《孔孟月刊》第37卷第9期,1999年5月18.《〈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章疏证》《孔子研究》(ISSN1002-2627,CN: 37-1037/C)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19.《〈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章商兑兼释“子莫”》《华学》(ISBN7-80047-322-8)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20.《歌诗之“类”与“六义”次第》,《孔孟月刊》第39卷第7期,2001年3月21.《孔门言语科考论》,台北《孔孟学报》2001年号,2001年9月22.《古“语”述论》《“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957-02-9417-5),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2001.1023.《〈孔子诗论〉五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ISBN7-80622-781-4),上海书店,2002年3月24.《春秋诗学经典命题释证》《中国学术》(ISBN7-100-03465-5/C173)第9辑,2002年第1辑,2002年3月25.《迹熄诗亡与春秋赋诗传统的终结》,《孔孟月刊》第40卷第10期,2002年6月26.《竹书〈孔子诗论〉刍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ISBN7-5617-3030-6)第2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27.《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校笺》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经学研究论丛》(ISBN957-15-1190-0)第11辑,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6月28.《竹书〈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及其诗学史地位》台北《汉学研究》(ISBN7-108-02228-1)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N11-4116/C)2003年第6期29.《释〈论语·泰伯篇〉曾子之“吾友”》,《孔孟月刊》第41卷第11期,2003年7月30.《读〈论语〉表微二则》,《孔孟月刊》第42卷第6期,2004年2月31.《读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二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ISBN7-80678-213-3),上海书店,2004年7月32.《释“行有格”、“有耻且格”的“格”》《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ISSN1001-4403)2004年第4期,2004年8月33.《〈论语〉编纂年代考》,台北《孔孟学报》2004年号,2004年9月34.《从意象链看〈诗·召南·草虫〉的礼俗内涵》《古代文学理论研究》(ISBN7-5617-4031-X)第22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35.《从〈论语〉与古语的相关性看孔门的知识资源与话语背景》《儒林》(ISBN7-5607-3075-2)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6.《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证明》《淮阴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ISSN1009-7961,CN32-1605/T)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37.《〈论语〉与古“语”关系疏证》,《孔孟学报》2005年号,2005年9月38.《回到常识:国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ISBN7-301-09775-1/G·1648)第十六卷,2005年12月39.《〈国语·周、鲁、齐、郑、楚、晋语〉的结构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台北《汉学研究》(ISSN0254-4466 GPN2007200025)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40.《〈国语〉的文类及八“语”遴选的背景——从“语”的角度的研究》《文史》(CN11-16781K )2006年第2辑,2006年5月41.《〈论语·里仁〉“君子怀德”章考辨》《中华文史论丛》(ISSN1002-0039,CN31-1984/K)2006年第3辑, 2006年9月42.《〈国语·越语〉韦注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6年第5期, 2006年9月43.《〈国语·楚语〉韦注辨正》《长江学术》(CN42-1754/1-1)2006年第4期,2006年10月44.《〈孟子〉旧注商兑九则》《儒林》(ISBN7-5607-3300-X)第3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45.《〈国语·吴语〉韦注整理与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6年第6期,2006年11月46.《为了免于恐怖的自由——韩非思想平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47.《语:一种古老的文类和教材——以言类之“语”为例》《文史哲》(ISSN0511-4721,CN37-1101/C)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新华文摘》(ISSN1001-6651,CN11-1187/Z)2007年第8期,2007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ISSN1000-4246,CN31-1889/C)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48.《〈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传统中国研究集刊》(ISBN978-7-208-07490-3/K·1392)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49.《〈国语·晋语三〉韦注辨正》《淮阴工学院学报(人文版)》(ISSN1009-7961,CN32-1605/T)2007第2期,2007年4月50.《〈国语·郑语〉韦注辨正》《古籍研究》(ISBN978-7-81110-319-9)2007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51.《〈国语·齐语〉韦注辨正》,《文史》(CN11-1678/K)2007年第3辑,2007年8月52.《〈国语·晋语一〉韦注辨正》香港《九州学林》(ISSN1729-9756)2007年秋季卷,2007年9月53.《〈国语·晋语四〉“贞屯悔豫皆八”系本卦宜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皆半说》《中国哲学史》(ISSN1005-0396,CN11-3042/B)2007年第4期,2007年11月54.《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发微——从其集锦特色谈起》《浙江社会科学》(ISSN1004-2253,CN33-1149/C)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ISSN1007-0648,CN11-4327/K)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55.《〈国语·晋语二〉韦注辨正》《励耘学刊》(ISBN978-7-5077-6086-9)2007年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56.《〈国语·鲁语〉韦昭注辨正》《齐鲁学刊》(ISSN1001-022X,CN37-1085/C)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57.《〈国语·晋语八〉韦昭注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58.《徐元诰〈国语集解〉刊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59.《国语》公序本与明道本比较研究——以《周语上》为例澳门近代文学会《澳门文献整理研究暨数字化论集》(ISBN978-99937-27-11-8),2008年11月60.《国语韦昭注辨正》《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61.《孔子在川上叹什么》《学术月刊》(ISSN0439-8041,CN31-1096/C)2009年第10期,200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ISSN1007-6689,CN11-4243/B)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62.《古代言类之“语”的流传、变异及其思想史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9年第5期,200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ISSN1001-2893,CN11-4319/G)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63.《国语》版本源流及公序本系统二子本之对比《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ISBN978-7-5445-1196-4),长春出版社,2009年12月64.《〈国语〉韦昭注辨正札记》《语文知识》(ISSN1003-6210)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65.《历史真实,或者政治正确——文献记载与文本解读的两种取向》《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N11-4116/C)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66.《离骚》乱辞新解《绍兴文理学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 )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ISSN1001-2893,CN11-4319/G)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67.韦昭注 《国语》公序本二子本之对比《齐鲁学刊》(ISSN1001-022X,CN37-1085/C)2011年第4期,2011年 7月68. 《国语》分章商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69.《〈荀子·大略篇〉研究》《文学遗产》(ISSN0257-5914,CN11-1009/1)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70.《两汉的屈原批评及〈楚辞章句〉的解释取向》台湾政治大学《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978-986-03-3870-6)2012年10月71.《吴越争霸史事系年考辨》《绍兴文理学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72.《从论辩游戏五称三穷看〈天问〉的成因》《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ISSN1001-2893,CN11-4319/G)2013年第6期73.句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11月4日74.《调腔早期传播时地考略》,与吴宗辉合作,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4年第12期,2014年12月75. 调腔声腔源流考述,与吴宗辉合作,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ISSN1008-293X,CN33-1209/C),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

刘玉才的论文

·茶与佛教,台湾《国文天地》,1990年第3期。·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国学文萃·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朱彝尊晚年手牍考录,《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2月。·法、荷、比汉学研究管窥,《汉学研究》第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9月。·朱彝尊与曝书亭,《藏书家》第二辑,齐鲁书社,2000年。·韩国奎章阁藏抄本《皇朝遗民录》刍议,《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苏武气节故国情-记韩藏抄本《皇朝遗民录》,《藏书家》第三辑,齐鲁书社,2001年。·全祖望学术史观探微,《第七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山大学,2002年6月。收入《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宁波出版社,2005年10月。·《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初学记》影印说明(线局,2002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寒山诗集》影印说明(线局,2002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影印说明(线装书局,2002年)。·试论明清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4辑,2003年12月。·关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后村居士集》的版本问题(日文),《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三号,日本早稻田大学,2005年3月。·十六到十八世纪中国商人的活动与社会文化变迁――以江南地区为中心(日文),《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三号,日本早稻田大学,2005年3月。·试论钟山书院的学术传承--兼及《乙未课艺》的文献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2006年1月。·日本所藏《四库全书》散本杂考,《文献》,2006年3期。·基于书院教育的古典学术传承(日文),《中国古籍流通学的创立》,日本雄山阁,2007年3月。·岛田瀚《访余录》,《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莽苍园诗稿余》(整理补遗),《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5月。·《千载佳句》校读刍议(合撰),《文史》,2007年3期。·论清初书院的理学与教化,《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4期。·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从学海堂策问看文笔之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6期。

范兆飞的学术成就

2011年10月—至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2014年3月—至今,《中国中古史集刊》编委。 6.“汉唐之际太原士族群体研究(专著)”,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ZS014),已结项。 5.“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译著),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ZS005),已结项。 4.“魏晋北朝并冀二州士族群体比较研究”,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024),已结项。 3.“中古时期的家族与社会”,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 2.“身份、阶层与地域:华北地区北朝遗存的调查与整理”,2014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太原历史文献辑要(魏晋南北朝卷)”,2012年山西省太原市社科院企事业合作项目。 5.《茂林风骨:图说魏晋南北朝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待出。 4.《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3. [美]伊沛霞(Patricia Ebrey)著,范兆飞译:《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郭林宗传——汉末名士的历史世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太原历史文献辑要·魏晋南北朝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21.《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的流动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17日第681期。 20.《魏末城民新考》,《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1期。 19.《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14年第11期;《光明日报》2014年4月16日第14版“论点摘编”。 18.《唐代太原士族的通婚关系及门第消融》,《第五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7.《魏晋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的历史演变》,收于李书吉主编:《中古时期的汾河流域》,三晋出版社,2013年。 16.《史料批评、文本解读与中古士族政治史研究——以<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4期。 15.《中古郡望的成立与崩溃——以太原王氏的谱系塑造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13年第24期。 14.《北魏鲜卑丧葬礼俗考论》,《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3.《北魏城市与农村关系新论:一体融合抑或二元对立》,《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1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东汉时期的庇护者与托庇者关系考论》(译文),《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期。 11.《两魏齐周时代的家族分流与政权对峙——以墓志所见太原士人为中心》,《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 10.《论北魏太原士族群的集体复兴》,《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 9.《两晋之际的士族生态与幽冀形势:以王浚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8.《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 7.《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6.《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复旦学报》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年第1期。 5.《西晋士族的婚姻网络与交游活动——以太原士族群为中心的考察》,《南都学坛》2009年第5期。 4.《东夷校尉与汉晋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 3.《永嘉乱后的并州局势——以刘琨刺并为中心》,《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2.《从墓葬地看隋唐时期太原郭氏的迁徙》,《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西晋社会整合的新视角:再论齐王攸》,《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上一篇:江苏教育期刊什么级别

下一篇:中国文化报副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