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初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物件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资料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援;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资料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资料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物件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物件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物件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物件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援,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物件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络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范文二: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
初中心理辅导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1
浅谈班主任做好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班主任 毕业班 学生 心理辅导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我认为,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顺手了,学生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
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2.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
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3.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
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3.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4.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
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毕业班的学生是即将成人的学生,其基本的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师生情感因素决定的。只有“平视”学生,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平视”学生,班主任才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严格对待,宽容待人。“平视”必将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扶正,必将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保证。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可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4.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5.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里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摘 要: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
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
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
猜你喜欢: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 1500字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4/10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1.1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1.2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1.3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1.4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2.1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2.2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2.3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3.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85.67%。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4,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0.803~0.918之间。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9.388,p<0.001)、强迫症状(t=7.860,p<0.001)、抑郁(t=5.681,p<0.001)、焦虑(t=6.534,p<0.001)、敌对(t=5.791,p<0.001)、恐怖(t=5.667,p<0.001)、偏执(t=4.075,p<0.001)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2.460,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1.486,p>0.05)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1.966,p>0.05)和精神病性(t=-1.413,p>0.05)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4.461,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2.902,p<0.01)、抑郁(t=-3.204,p<0.01)、焦虑(t=-3.232,p<0.01)、敌对(t=-3.528,p<0.01)因子和总均分(t=-2.958,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2.281,p<0.05)和人际关系敏感(t=--2.094,p<0.05)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2.86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10.584,p<0.001)、恐怖(F=9.992,p<0.001)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6.320,p<0.01)和强迫症状(F=6.054,p<0.01)、焦虑(F=5.618,p<0.01)、敌对(F=5.325,p<0.01)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3.380,p<0.05)、偏执(F=4.211,p<0.05)、精神病性(F=3.931,p<0.05)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上一篇:有关高中化学的杂志
下一篇:网络营销的毕业论文
热门论文
- 初中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_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初中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_初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 初中物理教育论文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 初中心理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 德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_德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初中
-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_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论文_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农村
-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范文_初中德育教育论文范文题目
-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论文_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 免费初中体育教学论文_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_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