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卫生学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3-12-12 08:23

卫生学论文2000字

体育卫生与养生的论文
摘要:体育做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正确的含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育锻炼对缓解学生大脑疲劳,改善身体形态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健康体育锻炼保健养生。
一、 序"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既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珍惜生命自然离不开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带来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如此,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不断提升,现代人很少有人愿意或很难抽出时间运动。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大一的新生因为刚从高考的噩梦中醒来,所以会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游戏上,整日的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大二的会忙于考这样那样的级,天天忙于学习亦抽不出时间锻炼。大三则忙于找工作,为自己的将来奔波更不会再去专门抽出时间来运动。所以,我们每周的锻炼除了依靠学校安排的体育课。
二、 健康的评价1、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由遗传及变异造成形态、生理变化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和健康概念不完全相同,同样是健康的人就有不同的体质,体质强弱要从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对环境、气候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向进行综合评价,体质的综合评价:①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身体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运动组成成分等。②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率。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运动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④心理发育发展水平:即人体感知能力、智力、个性、意志等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⑤适应能力: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影响体质强弱主要是遗传,环境、体育锻炼及心理因素。有目的科学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手段。2、体质测定内容与指标:介绍几个比较简易而实用的指标。•形态、身高、体重、胸围、皮脂。•功能指标:心率、血压、肺活量、心功指数。•身体素质:力量、爆发力、协调、灵敏、耐力。•运动指标:跑的能力,50M,100M。•跳的能力,跳高、跳远。3、体力:是身体运动的功能,指运动或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体力概念,各位学者都有不同观点,而且名称各异。日本学者把体力分为行动体力和防御体力两类,内容包括身体质量及对生命和健康有威胁的抵抗力,这和中国学者关于体质概念相似。体力年龄评定方法:每个人都有日历年龄,但实际体质差异很大,只有"体力年龄"才能反映一个人实际身体状况。体力=肌肉已有能量+(对外作功总量/对外作功能量速度)*身体转化能量速度可提供量对外能量作功速度人的已有能量不同,而且,已有能量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有所提升。人的身体转化能量的速
三、 、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养生健康来自坚持不懈的锻炼,甚至体弱多病者也能长寿,"九死一生"的幸存者还能再活几十年!起死回生秘诀何在?从病痛的折磨中吸取教训,痛下决心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决心拿起体育锻炼这个护身法,不仅能战胜病魔顽疾,而且可以平安长寿。生命在于自身有节律的运动。人人都需要适合自己年龄的运动,无论婴儿发育生长,还是青壮年充沛精力都离不开营养和体育锻炼。(一)、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大脑皮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宰,它的机能状态对人体各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如长期对中枢神经系统作恶性刺激,会使兴奋、抑制失去平衡,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现代生活中对人们情绪影响最大的外因是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突发的灾难事件。经常处于悲伤、恐怖、沮丧、悔恨、憎恶或厌食、抑郁等精神状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过度,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使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就会得病,我们的老祖宗就总结了"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的经验。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所构成,其活动是依靠神经细胞的兴奋、仰制过程不断相互转化、相互平衡来实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调节中枢神经,对睡眠具有很大的帮助。(二)、体育锻炼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结构发达,身体机能的增强,从而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坚持锻炼的人,心血管系统的改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使心脏增大2.运动使心搏徐缓有力3.运动能增大心脏每搏的血液输出量(三)、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功能是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气体交换能力用肺活量表示(每次吸气的最大体积)以毫升计算,壮年男性3500毫升,女性2500毫升。通过锻炼者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通气量,加强了呼吸力量,一般人运动肺通气量可增加到60升/分,而有锻炼的人可达到100升/分以上。只有在运动时,肺活量才增加,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较大,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及抽烟的习惯,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死亡率已上升到第9位,必须引起重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系统运动的功能。(四)、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人体由600多块随意肌组成,总重量占体重40%,肌肉保持骨骼并支撑身体,配合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更好的生长发育,使锻炼者肌肉发达。在生长发育期从事运动,骨性结构上显著变化,骨干变粗,骨密质加厚,关节更坚固有力;运动能有效增加胸廊的宽度,关节软骨的厚度;结缔组织、细胞间质营养性肥大,增大了肌腿和韧带体积,这些都能使运动系统的抗压能力和牵张力量进一步增强;通过系统地运动,肌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
综上所诉,人的任何运动要依赖神经系统的支配传导、呼吸系统的吐故纳新、运动系统(骨骼和肌肉)的协同作战,循环系统的往返运输,并在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进行一切体育活动,起结果,将导致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前苏联一医学博士提出一个著名健康公式长寿公式=(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懒惰+酒+烟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掌握自己但是,运动也具有危险性:如发生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运动高血压,血尿,运动性贫血,头昏,月经失调。运动中造成创伤:肌肉拉伤、骨折、脱臼,这就进一步提出科学锻炼的必要性。四、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究科学,按照运动固有的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健身锻炼的目的,获得最佳的效果。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身体锻炼基本规律的反映,也是参加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在锻炼中,我们应该注意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 自觉性原则体育锻炼,是一种业余、自愿,需要克服惰性,运用体育的科学知识,坚持不懈的活动。它不同于人们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躯体活动,更有别于动物所具有的自然的本能动作。人们所进行的体育锻炼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具有意识性的身体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发挥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把"要你练"变成"我要练"的长期的运动。
2. 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各器官系统、各部位、各种身心素质和活动能力是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的。锻炼身体是,若忽略整体的全面性,目的与活动单一,势必导致身体的片面发展,造成某些部位、器官系统、身心素质和机能的薄弱,既影响体质的增强和水平的提高,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3. .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不少体育爱好者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时,兴趣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坚持了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热情,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所以,进行身体锻炼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注意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其原则是提高--适应---再提高--再适应。
4. .经常性原则是指应坚持长期地、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嗮网。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会很快消失。一次性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疾病能力,但这种作用在体育锻炼后的第二天活第三天就消失了。所以要想保持身体旺盛的体力和精力,就必须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5. .安全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四、 准备活动的作用人在相对安静状态,如果没有通过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时,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如动作不协调、力量和速度等素质无法充分发挥等等。准备活动的作用首先是人为地通过肌肉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特别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的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使机体进入正式活动时发挥较大的工作效率。做准备活动后,人体的体温提高了,便可减小肌肉与韧带的粘滞性(减少阻力)增加弹性,并促使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以减小关节的摩擦力,加大关节的灵活性。准备活动的各种练习,可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使各种器官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十条健康标志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应付工作压力而且感到不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5、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正常,身材均匀。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8、牙齿清洁,无空洞。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有关《食品卫生学》的论文1500字以上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严峻挑战,人人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危险。 我们少年儿童的生命更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娇嫩纤弱,应该珍爱,对这些花儿威胁最大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了。就说我们学校吧,一到放学时,校门口就热闹非凡,摊点周围被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原来是一些同学在流动摊位上买油炸食品、无照摊贩的肉串等等。这些食品散发出阵阵香味,大老远就闻到了,谁不想尝尝呢?但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些食品一点也不卫生,是“三无”食品,这些食品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如果过量食用,会对学生的肝、肾、肠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许多学生喜欢的食品大多是高糖、高脂、高盐的“三高”食品,如饮料、糖果、炸鸡、麻辣串、油炸或膨化食品。经常食用这些食品,将会导致高血压、肥胖症、厌食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看看校园里增加了多少“小胖墩”,医院里查出多少“三高”病人,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了。据统计:7岁到18岁的中小学生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是“小胖墩”。 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 我觉得,检查食品安全的叔叔们,可以先在各个学校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要不定期地检查校门口,发现有小贩卖“三无”食品的就应没收并教育。这样,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少多了。而且,在学校食堂工作的叔叔阿姨们,一定要谨慎购买食品,因为在食堂吃饭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也举不胜举:2003年2月17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中午12时30分起,浙江兰溪市汪高小学28名在校就餐的小学生,相继出现肚痛、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2005年6月24日,台州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100余名初中生在上午陆续出现腹泻、呕吐等现象,原来是 23日晚曾在已对外承包的学校食堂用餐,而引起食物中毒;还有……,所以,选择食物一定要看好哦! 关注食品安全,共创健康美好生活,这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让食品安全永远不再威胁人类的生命吧!

卫生学校毕业论文5000字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 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 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
(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
(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

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 摘要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应切实以学生掌握相应的保教知识与技能为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本门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同行分享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 关键词 ]课程改革;学前卫生学;改革探索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及目标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托幼机构的工作需求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健康观念,熟悉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掌握有关营养学、心理卫生、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急救措施等学前儿童卫生保育基本知识,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幼儿园的保育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其重要内容及教学目标为:(一)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保健1.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器官的保健措施,在幼儿园保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进行身体护理与保健。(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1.了解各种营养素及热能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价值,掌握学前儿童的合理膳食要求;2.了解幼儿园膳食营养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3.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三)幼儿园保教活动安排的卫生1.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熟悉一日生活卫生要求;2.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照料的内容,掌握日常生活照料的卫生要求与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照料工作;3.了解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卫生要求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卫生保健工作。(四)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1.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与途径;2.了解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掌握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原则和几种重要的急救法;3.能够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做好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对出现的意外事故进行急救处理。(五)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1.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表现判别生病与否,掌握基本的疾病护理技能;2.了解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类型,熟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般特征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识别传染病,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护理,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因素;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七)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1.理解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功能;2.了解幼儿园的选址、用地、总平面布置等卫生要求,掌握幼儿园房舍的卫生要求,在幼儿园工作中做好房舍的卫生工作;3.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机构常用设备与用具的卫生要求,在准备和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的卫生工作。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实现这一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各章节小目标,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有力载体,然而在本课程传统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集中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逃课率上升,即使来上课,也较多出现说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占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一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听课,但只要期末恶补也可以出成绩,反而有些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使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评定失去了公平性。另外就是在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兼顾较少。

三、课程改革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建设多维的评价体系,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减少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二)通过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幼儿园教师专题性实践汇报、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等环节,多角度、全方位的将幼儿园相关的保教情况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三)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现象,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体现应有的能力和价值。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此次教学改革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一)改革教学内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广。如果在有限的学期时间里,各个方面都“面面俱到”的'话,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不求精”的问题。为了精准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幼儿园所需的契合。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我采用的做法为:在结合《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与幼儿园专家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幼儿园保教实践中急需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第四章“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中,则注重对幼儿园的生活制度进行了讲解,除了教材中(所使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林兰、于桂萍主编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一书)提到的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之外,对各环节中幼儿的卫生要求也进行了补充性的讲解。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环节中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供学生在实习及见习中使用,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五章中,考虑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则将重点放在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上,除了教材上列举的常见的12种意外事故外,又结合对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调查,增加了诸如溺水、触电等急救措施讲解。而在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常见的疾病及第七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讲解中,则做了“减法”,即并没有将教材中提到所有常见疾病、传染病、心理问题进行一一讲授,而是结合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针对性地对比较普遍的一些疾病、传染病和心理问题进行了讲解,其余的则让学生作为课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精准、又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效果的方法上。具体我采用了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根据教育实践(如实习、见习)进行知识汇报以及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等方法以替代传统式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如本课程大部分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的理论知识内容,我会通过讲授法、案例法等讲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我会采用学生实践性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形式展开。如在第四章“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这一节,我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编制一些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教师保健情况及幼儿卫生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如入园环节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入园环节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等),然后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本课程基本大都开设在学生有教育实习的学期)自己结合所见所闻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回校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高度吻合,也充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而在第五章“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第六章“常用护理技术”这些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上,我则创新的采用了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为:我事先根据大纲及实际的调查,将幼儿园常见的意外事故及切实需要的护理技术进行整理,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认领他们想要讲授的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如某种常见意外事故出现的原因、会有什么症状、特别是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等)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则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补充或纠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主掌握了“活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为了进一步多途径、有效落实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领导与学前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也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努力促进“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也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到《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中,则体现为:将一些幼儿园保教实践内容交于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以讲座汇报的形式进行讲授。比如第四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疾病”、第七章“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等这形式既能够有效避免“象牙塔”式的知识学习,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掌握准确、急需的幼儿园保教技能。(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评估学生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考评是否科学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院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学前卫生学》的考核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考试目的上,从注重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是在考核方式上,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具体做法为:一方面,增大了平时表现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由20%增加到30%,即在传统考核中只有“出勤”、“作业”这两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组知识点汇报”这一计分项,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参与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作业”这一项上,也与传统的理论知识阐述不同,转变为实践知识的考核,即对上面提到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填写的观察记录表的准确度、全面性、深入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为期3年半的《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过程中,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课程内容进行的改革,在实施过程,初步达到以下了以下效果:(一)学生真正明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不再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局外人”,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基本消失,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二)通过高校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消失。(三)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好保育方面的工作,这在以后的教育实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林兰,于桂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加急

下一篇:民族类核心期刊好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