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高质量发展论文范文
水利高质量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阐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涵和内容,分析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对提高质量检测水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 一、必须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对工程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而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检测就是经过“测、比、判”活动,从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处理,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安排。 二、必须明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监督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首要完善检测手段,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科学性是检测工作的基础,离开它就谈不上对工程质量评价和负责,也难以保证所建设的水利工程的正常运用与运行安全。若以检测工作赖以生存的地位来估价,公正性是检测工作的准绳和法规,否则就会失去法律效力。准确性则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的先决条件,是检测工作客观评价与社会信誉的前提。促进水利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多创优质工程,采用科学而可靠的检测数据来说话,防止单纯凭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做法,检测工作也就成为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只有搞好检测工作才可能及时掌握质量的动态和规律,以便控制质量的波动范围来保证质量的稳定。 在水利建设中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应强化质量管理,其中质量检测工作又占有重要位置,担负着重要职责,它借助于测试手段对材料,构件及单元工程,按规范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测,并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因此,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质量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单元工程检验和竣工检验活动严把质量关,具有预防把关和签别双重性质的职能。 三、必须着力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水平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极为重视关系国计民生。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水平对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显得尤关重要。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应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重点考虑三个因素。 1.检测机构合法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前提 2.检测方法科学有效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关键 3.仪器设备符合标准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 【摘要】城市水利是从立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比较系统、全面地体现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是对传统治水观念的大发展和大解放,是一种治水观念的升华。 【关键词】城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治水思路 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及其利用活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已愈显重要。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需要水的支撑和保障;一个生态型的城市,需要水去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一个文明发达的城市,需要水去灵动和美化。由此看来,提倡水利进城,不仅是水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治水观念的硕然提升。 一、打造城市的水文化观 水是世间万物的生命线,水对社会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城市作为万物之一,其与水的关系也是紧紧不可分割的。在我国,城市与水之间的渊源关系自古有之。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就对水资源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刻的说明。《管子·乘马》中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比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城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实际讲的是水资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起的制约作用。 既然水与城市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水文化作为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必将牵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大亮点,人无水不生,城市无水不活,相信不会有人喜欢在干燥枯涩中生存,谁都盼望水带来的滋泽与缠绵、朝气和活力。为此,城市水文化应该尽可能蕴涵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市旅游不能少水,城市人居不能少水,城市运行不能少水,只有水才能保证城市的发展,只有水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只有水才能给城市以灵气。因此,从工程规划、设计到建设与管理等方方面面打造城市水利,体现水的内涵与底蕴,不仅是水利自身的工作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一种治水观念的提升。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当前,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水利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形势,水利人在治水的思想和观念上取得了超越式发展和明显的转变。在完善现代水利理论体系的时候,首先立足于对一种与时俱进的治水观念打造“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思想境界的高度展现;水市场的逐步推广与渗透,虽然是一种水之本质属性的延伸,但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超脱、一种发展观的体现;还有水文化丰厚的底蕴,人们对高质量水环境的追求,都是一种需求欲的自然流露,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超越时空的治水观的体现。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年增加,作为现代水利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水利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都市人们创造一片安静、优美、自然的人居环境,这不单是水质问题,而是兼顾到园林、绿化、美学在内的大水环境概念。 “城不在大,有水则灵“,城市水利作为现代治水观的一种发展,在水利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程中,固然要为城市的发展防洪保安全,但城市水利又不能是单纯的蓄、挡、排、引、灌等,而应该考虑其环境作用和美学价值,应该与城市的美化、绿化、亮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在城市水利建设规划中,要让城市河道给市民一种“郁郁葱葱两岸堤,悠悠碧水中间行”的曲径通幽的自然流畅之美感;要有令人胸襟开阔的碧水青山式的亲水平台;要有“水字号”的、体现水特色的地理、人文、历史景观;要有令市民因水而居的广场、园林。总之,打造城市水环境就 是要打造富有都市灵气的碧水长廊,达到人与水的自然融合。 人类择水而居好的就是水的那份清净,古代文人墨客喜好游山赏水,就是喜欢水的那份自然、恬淡和灵气。作为钢筋混凝土味较浓的现代都市,除了绿化可以缓解一点烦躁之外,水便成了净化人们心灵的一种很好的调节剂了。因为优美的水环境着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水清、水净人自欢。 三、“农水”“城水”的辩证观 曾经有人现象的比喻:水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这里很鲜明地指出了水利正在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的确,在当前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社会的年代,水利怎样才能发挥其“命脉”作用,为全面奔小康做出更大贡献?必须转变视角。“跳出农业干水利,跳出水利看水利”的远见卓识,是“农村包围城市”阶段性成果。当然,这种阶段性的成果又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对农村水利的否定与排斥,相反,它是农村水利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和突破。 多年来,围绕做好农村工作,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解决好“三农”问题,水利人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广泛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进行集雨蓄水工程建设,加快了节水改造步伐,农村水利的基础已经相当雄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才能挺着腰板进城,体现水利的进步和发展。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城市兼顾农村,水利进城了,是对农村水利的一种超越,是水利自身发展的必然,是现代水利的理念的体现,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水利正在实践着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着重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市场、水管理、水文化上做文章。这一治水思路是在传统水利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立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而形成的系统的水利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水利相比,它以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为重,突出了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大融合。 总之,新时期发展城市水利是大势所趋,必须抓紧、抓好、抓实。同时,农村水利也是重点,必须抓出新成果。两手抓,两手都要有新举措。只有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同时发展、相互促进的水利才是现代化的水利,厚此薄彼就不叫现代化。我们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辩证的理解两者的关系。 四、“城乡一体”的联系观 城乡一体化主要指城乡人民的精神风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趋于一致,在处理城乡之间的事务时尽量做到统筹兼顾、全盘考虑。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要想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农村城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城市现代化了,农村城镇化了,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除了表现在城乡人民的精神风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似之外,还表现在一种直觉上的雷同,主要包括城市建筑设计风格、城市美化绿化和亮化等等。城市水利作为城市建筑设计风格的一种,作为美化亮化城市的一部分,它的协调与否,将是城乡真正实现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和乡村之间都有河道相连,因此,城乡结合部的河道便成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之一,其清淤和美化便是城市水利的一项内容,治理的好坏,直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因此,农村城镇化,首先必须从水利工程做起,在感性上找到一种城市间的默契。我们知道,城市化的重要一步是发展城市水利,既如此,农村城镇化就必须搞好以水利为标志的各项工作,这样一来,作为城市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市水利也必然为农村城镇化增色许多,城市水利自然成了农村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城市水利通过相关措施美化城市结合部的河道,使得水清河畅,一方面方便城乡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城乡之间风格上的自然衔接,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当前,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城镇的崛起,相当于添了几座大城市,这种态势对城镇防洪排涝、供水治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城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小城镇还比较缺乏全面系统的城镇水利规划,城镇水利属于“初生牛犊”。而城市水利有尊重规律的治水理念,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治水规划,有现代先进的治水模式。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必将更好地为推进农村城镇化,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出更大贡献。 五、信息时代的科学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水利信息化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更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提高工程防洪标准的同时,必须加强防洪减灾的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抗灾减灾能力。作为担当了城市防洪、城市美化等功能的城市水利,则必须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坚持不懈的用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监测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水利基础信息服务。加快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进城了,以其先进的理念立足城市之中,为此,城市水利必须注重打造信息时代的精品,水利人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科学的治水观念,把握定位,谋求发展。作为生长在信息化聚集地的城市水利,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科学技术,在打造城市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上表现自我。 总之,城市水利立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比较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是对传统治水观念的大发展和大解放,是一种治水观念的升华。为了使水利更好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必须大胆创新,运用新的观念发展好城市水利,更好地展示新时期的治水观念。
有关水利科技毕业论文范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促进了水利科技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利科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资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机械液压;水利科技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讯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讯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讯号,而不能根据讯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讯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讯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讯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资讯科技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线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效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2.1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讯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执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2.2.1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连结,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2.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2.2.3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2.2.4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3.1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17.8r/min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3.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执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117.8r/min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汇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执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型别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资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慧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参考文献
1、2005年江西省水利科技人才预测与规划陈云翔江西水利科技2000-09-30
2、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刘钰,许迪,吴景社水利水电技术2001-01-20
摘要: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淮安水利;科技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著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定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援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慧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资讯化建设中各系统资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资料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慧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装置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执行中严重老化,加之资料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专案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 *** 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装置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执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专案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专案,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络,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专案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资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资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整合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排程科学化、工程管理资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专案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专案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建立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资讯化示范区
用资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执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视觉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资讯化示范专案。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定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000年我国水利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李向东,季山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12-30
2、科技进步对水利经济增长速度贡献率的测算王博;严冬;吴巨集伟;江焱生;陈真林;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7-15
谁能帮写一篇关于人和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论文(5000字)
人和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命从水中诞生,地球因水而生机昂然、生生不息。
人类靠水而繁衍,同时,人类的文明史因水的滋润而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相处了,就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世界各国在同一天举行相关活动,广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我国将每年的3月22---28日定为“中国水周”,因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黄河流域经常断流,“98大洪”南北成灾、险象环生,其害历历在目;可见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干旱是困扰国民发展生存中无法趋散的魔影。水滋润了人类,而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在生命意义上都离不开水;从某种意义上讲,水不只是养育了人类,她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并闪耀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我们要打造人水和谐,就要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就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就要科学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就要建立节水和防污型社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绿水青山与人类常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如此重要,但并非人人都理解她的珍贵。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视水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这实属误导。科学表明,地球表面虽然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除去地球两极冰山,人类容易利用的谈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
水滋养了人类,但人类又面临水环境带来的生存安全的严重危机。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全世界总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多。全世界淡水总消耗量年增长率为2.5%,比人口增长率高出1倍。到2025年,全球人均年可用水量将减少1/3。最新资料显示,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个国家缺水(包括中国),26个国家严重缺水,40%的人口遭受缺水之苦,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有10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纵观全球水事形势,除了电视、文字常见的中东水荒和非洲水贵如油的消息外,原本水资源充足的南亚、巴西、中美洲闹水荒,东欧、美国、日本出现水资源短缺,就连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俄罗斯也出现了水危机。地球因缺水而烦躁不安了。淡水供求问题已成为全球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引发热点问题。除了缺水,洪水为害就更令人触目惊心!还有水污染问题,亦令人痛心、忧心!
世界如此,我国又怎样呢?总体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98大洪”,南北成灾,险象环生,其害历历在目;我国北方经常持续干旱,南方时发“伏旱”,农业每年遭受旱灾面积达2000万km2,有300多个城市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每年达1000多亿元。可见,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干旱是困扰国民发展生存中无法趋散的魔影.
水之为患,水之为利。而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在生命意义上终归离不开水!在人类文明史中,人类对水的认识是在依赖亲近、开发利用、避害治理中逐渐深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水不只养育了人类,她更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从中国传说的“大禹治水”到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东西方源头文化无不与水有关,并闪耀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水比金珍贵,又凶猛于虎,到底应怎样与水相处?人类在实践求索,科学家在总结探讨,政治家在思索解疑!在历经了无数的进退悲喜之后,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面对水的威胁,暂且搁置一切政治成见而达成共识,在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世界各国在同一天举行相关活动,广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唤起公众关心水、爱惜水和保护水的意识。我国将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周”。人们在关于水的共同思考和求索中,对人与水两者关系的认识也与时俱进,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人水和谐”,足见认识的深邃。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然,今天的和谐不是要恢复工业社会之前原生状态的自然和谐,而是要背负起历史责任,面向未来负责,减轻或消除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以来,带给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负面影响,追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的协调统一,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人水和谐只是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一个侧面。
我国要达到人水和谐,就要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就要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就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就要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建立节水型社会;就要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利用。只有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实现以上转变,才能在治水工作上正确把握和较好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才能在人水和谐相处中,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遵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体现人类治水的哲学思辨魅力。
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人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这种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使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
2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水问题
我国地处中纬度,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近8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但在很多地区,水的问题仍旧是限制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大江河已发生了5次比较大的洪水,损失近9000亿元.特别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降低等问题.防洪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干旱缺水日趋严重.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是水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年,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多亿t,1997年为584亿t.受污染的河长也逐年增加,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愈来愈严重,黄河利津站于1997年断流达226天(进入2000后,这一现象有所改善).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环境.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仅从水资源的供需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6400亿~6700亿m3;2030年人口开始进入高峰期,将达到16亿人,需水量将达8000亿km2左右,需要在现有供水能力的基础上新增2400亿m3.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3.1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水是构成生命原生物质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是生命物质所需营养成分的载体,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体的原料.可以说,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的生命,就不会有一切生物的生长.
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从农业发展来看,水资源是一切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基础物质,如果可供应的水量小于需要的水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当然,如果水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土地盐碱化等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从工业发展来看,水是工业生产的命脉,几乎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如洗涤,冷却等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水资源对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2 社会经济发展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压力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超出水资源一定承载能力时,会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压力.例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人口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工业排污总量随着总产值的提高仍在增加.尽管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位产量的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小,但减小的速度小于产值增加的速度,所以污水总量仍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污染不可避免地将会加重,对水资源的压力也会更加严重.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表现在农用化肥,农药对地表及地下水质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农田排水排盐对干旱区淡水资源的影响等.
总之,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必然要影响水资源系统,一方面,随着发展增加了需水量;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也增加了向水资源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范围,数量.对水资源系统产生压力,带来威胁是不可避免的.
3.3水资源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在水资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必然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例如,水质污染和缺乏安全的水资源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工业,农业生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4社会经济发展又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社会经济保障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处理污水,改善环境的能力也在提高.原来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可以治理了,原来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治理的污染现在需要花费较小的代价.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来改善水资源系统,例如,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污水处理,改善生产工艺,改善引水及供水系统,兴修水利,提高用水效率.另外,由于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人们管理水资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又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来看,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一种宝贵资源,而且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维持正常状态的基础条件.哪一方面离开水资源,也不能正常运行,更谈不上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实现条件
4.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衣食仓库","武器仓库"和"精神产品"的仓库.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离开作为生产环境的自然界这一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采进行生产的材料."人与自然组成了生态平衡系统,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繁衍.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大自然是人类无私的母亲,人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往往无所顾忌地向她索取所需.但是并非大自然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都可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的活动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就能成功;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终将失败.人类轻视自然界的法则,必然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这里,恩格斯说得最清楚不过了,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和运用,不能随意创造和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走向和谐社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1)树立先进理念.要摒弃工业社会的自然观,树立新的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自然观.放弃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历史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要树立新的国策观,1983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这是继中国把人口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提出的另一项国家大政方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的增长,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国策观;要树立新的增长观,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树立"零增长"观,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资源环境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全国的国土与生态监测系统,拓展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全面系统的了解人的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为人类高效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
(4)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近10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修改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快填补某些领域存在的法律空白.与立法同步的是要严格执法,依法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破坏资源,环境的惩处机制,让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来支付环境污染的成本,让破坏环境资源者承担应有的责任,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有序地进行;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传统结合起来,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努力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结论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尊重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才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今后,我们必须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其次,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统筹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水问题. 第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认识,掌握,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我们的治水方略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的治水观,是以人水和谐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现代水利的灵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对自然的关照。
人水和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相处了,就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
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水的科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一
浅析水处理技术
摘 要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饮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从而对水处理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对现今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主要的水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阐述,从水处理技术当中的重点内容和操作的难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在实际当中加强此项技术的运用,为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作出微薄的贡献,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高的保证。
关键词水处理;技术;应用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living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afety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basic situation in detail, the mai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expounded from th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key content and the operation difficulty to undert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ctual technique, as the city and rural area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sues a modest contribution, also for people's life with higher guarantee.
Key words: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现在,在许多地方,由于常年开发与环境的污染破坏,导致水源被污染的程度比较的严重,对当地人民的饮水质量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的标准,需要对水源进行一系列技术上的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的要求和规范,减少水源中存在的高氟、苦咸、高砷以及微生物病害等问题,解决影响人民生和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质量问题。本文根据对水处理技术进行多角度的详细分析和探讨,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力求这项技术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根据对技术特点和操作的详细分析,得出各种技术分别适用于哪些环境下,并且,针对实际使用和操作当中的情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的水处理技术当中的优缺点,帮助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障,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水处理技术的分析
一般的来讲,在水处理的技术当中,比较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技术、膜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以及电絮凝技术,在这几项技术当中,根据实际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膜反渗透技术存在有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在操作和使用过程当中,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不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电渗析技术也存在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其在理论上面操作的成本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在实际工程当中不同的设备,造成的运行费用会比较的高。离子交换技术由于介质更换较为频繁的缘故,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会造成管理的复杂和应用上的不便,运行费用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介质来源和更换的频率都会造成其成本的不同。另外两种技术,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是现今的两种较新的技术,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电絮凝技术集中了电化学技术上的一些优势,与此同时,此种技术还具有运行操作费用较低、管理较为简易的优点,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克服了其他的离子交换技术上的一系列的缺点,在运行成本和操作使用上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这两项技术是当今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技术,不仅是因为其可以很好的控制使用的成本,更是因为其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今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一般的来讲,水处理技术应当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在进行相关的处理之后一定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和规范;第二,技术需要安全可靠,需要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理论方面都较为全面;第三,运行费用要较低、管理要较为方便,不能选择会造成很大成本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不能选择管理起来较为麻烦的技术,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更是要对技术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技术的繁琐程度进行严格的把握;最后一点,投资需要尽量的节省,在满足了以上几点原则之后,需要对技术的投资进行一系列的节省,这一点对于维持经济发展和保证经济效益来讲,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根据以上的阐述,可以对现今的水处理技术现状有着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下文就将对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采集数据的结果对两种技术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旨在加强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当中的应用。
二、电絮凝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电絮凝技术是一种电化学技术,它集中了电化学当中的一些优点,使用电能来对化学试剂进行有效的替代,在减少了经济成本的同时,还能较为有效的去处水源当中的重金属以及悬浮固体等等物质,对乳化有机物以及其他的污染物质都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去除,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在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效果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电絮凝技术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末期,但是其理论在上个世纪的初期就已经逐步的建立起来,由于设备的不成熟和实践较少,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末期,才真正的在实际使用当中得到改进和提高。现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欧美等国,已是水处理当中使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合理的控制了经济成本和设备的管理的同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的显著。下文将对其主要的技术和操作进行详细的分析。
电絮凝技术通过对多块钢板进行直流加电,从而在钢板之间产生电场,待处理的水流在进入到钢板之间的缝隙之后,正在进行通电的钢板会有一部分被消耗,进入到水源当中,与此同时,电场中的离子和非离子的污染物质,在受到了电场的作用之后,和电场中电离出来的产物进行相互的反应作用,电场中的消耗水也加入到反应中去,各种离子之间相互作用,以最为稳定的形式结合成一些固体颗粒,在水流中逐渐的沉淀出来,达到了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电絮凝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在电絮凝技术当中,水源由井池进入到均化池当中,均化池的作用是平衡水泵当中的水量,很好的控制其与电絮凝反应器当中的水流量之差,对反应的进行作严格的保障。然后,水流进入到反应器当中,一般的来讲,是两个反应器连接在一起,将水从均化池当中抽入至反应器,内部置有钢板,可以与水中电离出的离子进行反应,可以达到预处理的目的和效果。在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倾斜的空腔,这个空腔的作用是将水流当中的较重的颗粒吸引进去,对水流中还存在的一些铁垢等污染物质,一并进行处理,这些物质由于质量较重,会逐步的沉入到空腔当中,不会随着水流一起前进。然后,水流会依次经过污泥储存设备、除沫池、沉淀池以及沙滤池等等,在其中进行进一步的污染物质处理,完成一系列的工艺流程,除去水中的颗粒、尘埃物质以及砂石等等,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根据实际当中的使用和操作情况来看,电絮凝技术的效果比较良好,在合理的控制了成本和设备管理的情况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三、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原理和流程分析
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根据对水源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处理,符合环保以及能耗低的要求,没有化学药剂的使用,在达到水源处理的要求和标准的同时,对成本也进行了较好的控制,整个处理的过程只需要使用较少的逆清洗水,所以,在实际的使用当中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技术也比较的成熟,应用较为广泛。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由于一系列现代化全自动处理系统的运用,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水源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读读数和操作起来较为的便捷,可维护性较强,整个的工艺流程较为简易,同时,费用成本也较低,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
在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当中,水源首先进入到加压泵当中,加压泵根据流量以及压力的要求,将水泵入至水处理系统池当中,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水流经过全自动的逆洗介质处理器当中,处理器可以很好的过滤水流中的泥沙以及沉淀物,然后,在过滤完毕之后,水流进入到逆洗的活性炭吸附器中,此过滤器根据椰壳活性炭的使用,对水流当中的异味进行有效的处理,还可以进一步的清除水中的氯化物,除去水中的臭味。然后,水流依次经过除砷装置、阻垢器、水紫外线消毒进口等等,对水中存在有的砷、铁、锰等介质进行一些列的处理,除去水中的水垢,对水流进行臭氧分解以及杀毒,进一步的除去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上述过程即是复合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
四、数据分析和效果对比
根据某地区使用和操作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采集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使用了水处理技术之后,水中的有害物质明显的下降,对污染物质起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同时,根据电絮凝技术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技术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中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先絮凝技术对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其使用和操作方面较为成熟、成本较低,同时管理方面比较的方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维护程度都比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强,但是,电絮凝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劣势所在,其一次性投资较高,对于较为贫困的地区,不是非常的适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对现今主要的水处理技术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对电絮凝技术和多介质过滤处理技术的详细阐述,可以对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有着较为详细的掌握,加强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使用和操作,加强水处理技术的效果,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加强管理,以最佳的方式对水源进行处理,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最优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叶锐.浅析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J】.水电原理技术,2005.6
王文涛.浅析水处理系统和技术的开发【M】.中国农村水电,2007(4)
王德.浅析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以及设备的使用【M】.水利水电资讯,2006(5)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篇二
虚拟水与水安全
摘要:虚拟水是水资源领域的新概念,近年来,在与水相关的国际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初步探讨了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认为虚拟水作为非真实意义上的水,是通过商品交易或服务来实现的,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粮食贸易上,和国家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虚拟水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一些 思维方式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树立了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最终提供了一条解决干旱地区缺水的新途径。
关键词: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 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 目前 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 社会 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 工业 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 历史 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 问题 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 经济 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 影响 ,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 自然 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 种植 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 以及 政治 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 分析 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 发展 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 理论 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 应用 。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 自然 资源和战略性的 经济 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 问题 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 社会 和 政治 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 影响 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 方法 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 措施 ,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 理论 拓宽了水资源 研究 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 规律 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 文献 :
1 程国栋.虚拟水—— 中国 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 科学 院院刊,2003.4
看了关于水的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水利科技论文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3. 科技小论文范文
4. 地下水浮力科学论文
5. 关于科学论文的作文
上一篇:财经与管理期刊怎么样
下一篇:北京工商大学论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