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学概论论文之悲剧之美

发布时间:2023-12-07 20:58

美学概论论文之悲剧之美

悲剧严肃地探求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表现对人的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它的美学意义首先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人们反抗命运的方式,它用否定现实给定性对历史必然要求的阻碍来表达历史必然要求的终将实现。悲剧通过悲剧英雄、悲剧人格还展示出:人类存在的秘密不单纯是活着,而是为什么活;并使我们获得摆脱庸庸碌碌、百无聊赖的生活勇气和力量,从而超越自然和人生的限制,这种超越既体现为悲剧中的超越,又体现为悲剧超越。悲剧的美学意义还表现为它使人们得到一种高峰体验,能够由情感的亢奋进而与悲剧英雄认同,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

为什么说悲剧更具有祟高性

悲剧的崇高美
――浅析《科利奥兰纳斯》的崇高美

周翔云

摘要: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崇高;美学;科利奥兰纳斯

文艺是美的集中体现 ,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 也就必然成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对象。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悲剧艺术是表现崇高的最有力量的一种 ,而且自古以来悲剧就是一种崇高的艺术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悲剧崇高美的提出和发展。
西方近代美学的开山人物康德 ,他的美学理论 ,特别是关于崇高的分析 ,对于悲剧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将崇高与痛感联系起来 ,认为崇高感是间接的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并且他还认识到了痛感与崇高的正比对应关系 ,从而为悲剧艺术具有崇高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稍后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继承康德的观点并且将之用于悲剧艺术中 ,他认为虽然悲剧表现痛苦与恐怖 ,但它使观众产生痛感的同时产生审美快感 ———即艺术鉴赏产生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又会使艺术家溶入作品中的崇高感与观众的道德观念沟通起来。即席勒将悲剧艺术的崇高感与痛感、美感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美的价值认识。黑格尔这位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惟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他以深刻的辩证法第一次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及普遍性 ,并且他将悲剧冲突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将悲剧冲突的性质升华为永恒正义与非正义、普遍伦理与非伦理的矛盾 ,且最终以永恒正义及普遍伦理的胜利为结果 ,从而达到净化、振奋人心灵的目的。他的美学观点对于后世研究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具有深刻的启示 ,而且他所运用的辩证法对后人的理论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最为直接将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明确提出悲剧是崇高艺术 ,并且他的观点较前人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他指出悲剧艺术表现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天性 ”———即崇高性 ,而悲剧艺术则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以艺术美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从而揭示了悲剧艺术与崇高的必然联系。之后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肯定了自然和社会崇高的客观性 ,而作为再现生活的悲剧艺术也自然将崇高蕴涵其中。他还认为崇高是悲剧的本质属性 ,悲剧性也就是崇高性 ,他说“在一种事物身上 ,它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崇高 ,又体现了人的崇高 ,这样的结合就叫做崇高性。” 明确地肯定了悲剧性的崇高内涵 ,深刻道出了悲剧的本质 ,且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更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然而真正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 ,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给予科学概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更加科学严密的揭示了悲剧的崇高美 ,即悲剧乃是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新生与腐朽、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及其在冲突中由于后者的暂时肆虐强大而使前者所体现的合理理想、正义原则一时不能实现从而导致前者的实践主体被毁灭扼杀。然而正是在这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 却预示了光明与希望 ,显示了正义真理的最终胜利 ,因而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崇高感。而且真善美的实践主体 ,即悲剧主人公无论他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与假恶丑进行的不屈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光明、正义和真理的伟大精神 ,显示着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崇高美。
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
(一 )悲剧艺术的悲剧冲突体现着崇高美
第一对矛盾的冲突来自罗马和伏尔斯的城邦战,这是关系到两种高价值层面的矛盾,第一是他们所代表的各自的义务二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道德。这两者的冲突也是来自与城邦之间的冲突和他们各自不认输的性格。让整个话剧成为悲剧的不是对手的残忍或者双方的卑劣品质。这对矛盾的展开都是在崇高的载体上面的。第二对矛盾是马歇斯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众对马歇斯是反对的,他们肯定马歇斯立下的功劳,可是又认为他的骄傲把他的功劳诋毁了。对于马歇斯来说他和民众是缺乏交流的,他和民众是有着本质的义务区别的:他身处层次极为丰富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中。而民众却是处于最低层。他们没有办法了解马歇斯的义务和道德。民众认为他们只须履行个人的义务便是良民,对于政治他们既不关心也不参与,更不能理解,于是在最后很轻易的就受到蛊惑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于马歇斯的骄傲的身上。所以马歇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个体,这种悲剧又是因为一种崇高美而产生的。他既得到了贵族法老和对手的钦佩又要遭受民众的驱逐。
从上面两队矛盾上来看,正是这些矛盾的冲突和发展才导致了马歇斯的最后死亡。但是我们有不能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与一个人或其中一方,因为他们每个人或者矛盾的每一方背后都是有着自己所代表的价值的,所以在戏剧的幕布拉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造成悲剧应该责怪谁应该由谁来承担。从而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给人对人物的悲剧产生崇高的美感期待和体验。
(二 )悲剧艺术的中心 ———悲剧人物体现着崇高美
从杰出的悲剧艺术品的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和情操来看 ,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在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中 , 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矢志不渝的无比的坚定性和抗争困厄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刚强性 ,使人们体验到他们人格的壮烈美与崇高美。
科利奥兰纳斯在剧中实际上有两次背叛,一次是在遭到罗马的驱逐之后背叛罗马投靠沃而西人。第二次相反,在帮助沃而西人进攻罗马的重要关头又背叛沃而西人放弃攻打罗马。这两次的背叛让他既遭到罗马人的怨恨也不被沃而西人所容。家园对于他来说是乌托邦。但是在战争中的双方到处都是充满了狡诈和勾心斗角的,这对于勇猛正直的科利奥兰纳斯来说都不是自己所要去的地方。科利奥兰纳斯说:“我痛恨沃自己生长的地方。”他需要一个在英雄的世界里战斗,他想证明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但是他又希望自己是道德上独立的,但是在现实上他又是依赖于城邦的,城邦却又不是道德的的化身,而是充满善恶冲突的复合体,主要是依靠城邦得到的荣耀都是有瑕疵的,都是科利奥兰纳斯追求却又不希望得到的。正是他的真善美反衬出民众的无知和当权者的狡诈。科利奥兰纳斯的背叛带给他的不应该是道德上的污点,而是进一步说明了科利奥兰纳斯是超越世俗之上的。正如密尼捏斯在所说:“他的天性太高贵了,不适宜于这个世界。”
我们正是通过对悲剧主人公 ,在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表现出的临危不乱 ,临难不苟 ,至情至性的坚定性和顽强性 ,征服邪恶至死不渝的刚强性 ,以及他们伟大的人格追求、卓越的情感操守、力求超越平庸的人生境界的感染,进而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 ,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目的追求 ,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最有充分意义的大写的人的形象 ,于是使审美主体生发出振奋精神、赴难进取、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趋向崇高的心理欲望。
总之 ,悲剧艺术虽以悲为其特征 ,有令人哀苦、惊惧的一面 ,但它真正的美学意义在于通过“悲 ”表现出对美的肯定 ,对美好事物永生的赞颂 ,且给人以真理的启示 ,使人们熔泪水为勇气 ,凝鲜血为火炬 ,化悲痛为动力。即悲剧艺术真正充溢昂扬的是一种悲而壮烈 ,悲而英勇 ,悲而畅快 ,令人奋发励志、积极上进的崇高美 ,也正是这一美学特征 ,使悲剧艺术散发出迷人的永久的魅力。

参考书目: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980.
王志远《世界名著鉴赏》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美学概论论文的范文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其实,波普尔的“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可以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第二”世界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活动,表明主体的文化创造机制。“第三”世界则是文化创造的产品。主体孕育了文化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产品的客体化又使文化有了普遍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甚至相互移植挪用。
探讨美的本质要从文化本身去寻找,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珍物,这里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各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风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便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思想家便像春笋一般而生。在美的研究上,由于地域性,文化之美便表现的各具特色。在美和条件审美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由参与美的创造的主体所属的人种,民族特色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所决定的,以及由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定民族所进行的实践造成的。因此美在形式上也表现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有四大美的模式,即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其中,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可以统称为东方模式。东西方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和谐为核心。然而,它们通向和谐的途径却不尽相同。西方美学模式中的和谐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的,东方模式中的和谐则是经由矛盾的互补、调和而实现的。西方对和谐美的理解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和谐说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认为和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还是绝对的,是“宇宙秩序”。毕达哥拉括最美的和谐在内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之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理念,使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事物、现象,乃至艺术、历史和社会等,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和谐观又起了强化作用,因而形成了西方式的和谐: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而东方的和谐则是通过个人与自我、他者以及自然界彼此的融合而达到的。和谐没有绝对的比例和斗争形式,而是建立在事物的同一性基础上的。
由此,美在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美,都突显了人类最精华的文明成果。尽管的地域和民族的划分,让美具有不同的地域民族风情,但是美的本质的和谐确是统一的。

南京农业大学美学概论论文

根据要求,参考课本,网上拷贝,凑够5000字(我记得我当时要5000),就完事儿了。
只可惜我的已经删掉了,否则直接发给你。

美学概论 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
  观自然风物,山川之壮美,花草之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赏艺术天地,《二泉映月》之凄美、《蒙娜丽莎》之恬美,令人沉醉流连。看社会万象,崇高人格之美、丰沛心灵之美,令人油然起敬。览科技领域,技术工艺之美、理性精神之美,令人赞叹不已。美是任何人都能充分体验、尽情享受的,它使我们欢欣鼓舞,使生活更有意义。因此,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道:“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无私地爱着美,我们喜欢它,如同喜欢亲爱的人一样。”①
  正是因为美对于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尽管它不像美的享受那般亲切诱人,但是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那么,什么是美学呢?让我们从对美学史的回顾和对其学科对象及研究方法的考察中寻找答案。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对美的探讨源远流长。自从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的状态,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原始审美活动的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最初的美学思想就已经产生了。因此,它几乎与人类的起源一样古老。至于美学这门学科的渊源,至少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奴隶社会。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史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对美的谈论。一般认为,《国语》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他强调了美和善的关系。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以及老庄对美丑辩证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都对我国历代的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乐论》则更可以称得上是美学的专门著作,其中关于人类审美心理活动和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的论述,极为精辟。此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大批的诗论、画论和书论等文艺理论著作,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不过,在讲求整合会通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美学并没有建立起独立规范的学科。如何发掘和整理古代美学思想,一直是当代美学界共同为之努力的理论课题。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PythagoIas)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Socrates)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明确区分“美的事物”和“美本体”,开创了西方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的传统。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首先从文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的美学理论。他们提出了以后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和审美教育等。可以说,柏拉图的“美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

上一篇:学报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下一篇: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