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论坛杂志社龙主编
民族论坛杂志社龙主编
1.荐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并请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6600字,一个版面22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1)图书或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或连续出版物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译文的著录格式为:作者.论文译名.译者.见(In):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小.作者.论文译名.译者.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4)专利文献的著录格式为: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5)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为: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时间;(6)会议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见:会议录主要责任者.会议录题名,会议地点,会议时间:页码;(7)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为: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 查阅日期 ]. 获取和访问路径。(8)荐稿勿一稿多投。本刊收到稿件之后,1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5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刊联系确认。(9)荐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10)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刊不退稿,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11)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联系有关事宜。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简介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由中国国际新闻文化传媒出版集团主管,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主办。邵华泽:原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题写刊名,并任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名誉顾问;战略合作单位: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名誉顾问:周铁农(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艺术顾问:魏中(中南海紫光阁名人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陈红军(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副院长);法制顾问:王新民(中纪委、监察部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部主任) 姚晓刚(中纪委、监察部中国纪检监察报周刊部主任);学术顾问:安卫华(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会长) 申 斌(原安阳工学院院长)张冬生(河南省政协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名誉社长: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总 编 辑:肖继业(原安阳市副市长、原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名誉总编:郝江华(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任)社 长:照 华常务副社长:张子祥(原河南省法院副院长)常务副总编:李东泽副 社 长:李顺新(原济南军区郑州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徐晶龙(国务院国资委商业饮食业服务中心主任)任智才(国务院国资委商业饮食业服务中心顾问) 李银栓(原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付庆军、史国政、张建军、任广林、潘 丽主 编:李漯民副 总 编:周文军 睢晓康 宋志平 杜建立 戈梅荣 陈丽娟 奎凤英 张宏涛 崔 君 孔祥道社 长 助 理:邓军强 刘文庆 曹俊峰 师 雨 石玉卿总编辑助理:王文献 孙明亮 杨 阳 李福祥办公室主任:郝军政 副主任:常 赛视频部主任:毛尚坤 副主任:宋雨晴编辑部主任:曲海清 副主任:郭俊峰周易研究院院长:申 斌 常务副院长:刘化庆 副院长:付庆军 宋志平书画研究院院长:李克俭(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副院长:梁宝宪(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红方(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崔 君(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总编)执 行 秘 书 长: 李云峰影视研究院执行总监:潘 丽音乐研究院执行总监:李玲玲国新电视执行总监:梅志勇 副总监:刘耀青《中华艺术家》编辑部主任:徐振海 执行主编:张 勇中原部主任:张六一
小雪是中国的汉服节,习俗是怎么来的?
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西历#1123汉服节#,#1122汉服节#,也叫华服日,华服节,世界汉服节,世界汉服日。每年的廿四节气之小雪是中国的汉服节,是世界的汉服文化节与汉民族纪念日,是汉民族与全世界的汉服出行日!每当这一天,所有的汉族人,全世界所有热爱汉文化的华夏儿女,都应当穿上本民族的国服汉服。
西历1991年的辛未春分,一位十六岁的白裳少年在秦岭翠华山著雪白龙纹直裾汉服祭天,自此掀开了当代汉服汉文化汉民族文明复兴序幕。史称天始建制。
西历1991年小雪11月23日,中国汉社在南京紫金山创立,代表了当代中国第一个汉服汉文化汉民族社团组织的创立。
西历1993年小雪11月22日,汉服王子代表华夏组织在香炉峰著汉服祭祀虞国历代先祖。
西历1997年小雪11月22日,作为中华复兴与汉族大学的早期机构,英皇文化艺术中心联盟成立。
西历1999年小雪11月23日,中华国家民族复兴三大宣言完成,开创发起了中华文明复兴工程。其中《世界汉民族宣言》包括中国汉服复兴运动与汉民族文明拯救复兴工程。
西历2000年小雪11月22日,汉服王子陈朕冰汉服祭祀秦安大地湾女娲庙与天水伏羲庙。
西历2003年小雪11月23日,汉服复兴第一篇倡议书《汉服是未来世界永远的第一国家民族正统服饰》发表。
西历2004年小雪11月22日,陈朕冰发表《甲申三百六十年汉服复兴宣言书》。汉民族旗帜门户主站汉网大汉民族论坛创立。
西历2005年小雪11月22日,上海汉社,南京天女,与中华文明复兴工程英盟各部共同成立中华民族社稷宗庙联盟,建立中华国家民族站,西都热线,亚洲网,世界网。
西历2011年小雪11月23日,纪念辛亥百年,第一届全国汉服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与世界汉服协会,世界汉文化协会,世界汉民族组织,世界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国际合作
组织,与中华文明复兴工程各部组织系统共同确定将舜帝太子姚君的太子节诞辰,也是中国汉社的创立纪念日,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西历11.23或11.22】定为【汉服节】
与【世界汉服日】,第一次以法定形式要求在汉服节的一周内都必须穿汉服,汉服节当天必须穿汉服。
这些伟大的复兴历史时刻,有一个共同的时间叫《小雪》节气。为了适应西化再来逆转西化,我们临时也采用1123这个西历日期。1123也有取自中华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后人网上也有以西历2003年11月22日郑州某位电力工人著汉服上街新闻为汉服复兴起源之一,只是第一次汉服新闻而已,事前事后皆未闻其人,1122不知所云。此亦西式作法,以此作节非我民族固有传统,且有对我国服汉服汉文化汉民族的轻薄之嫌,看不见历史的潮流方向,看不见在此前十多年间都有人一直在为汉服汉文化复兴而努力。1122,1123,皆莫不如说是小雪汉服节的感召。汉服为汉民族中华民族极庄重之第一象征,非承天赋使命何以担之?汉服复兴努力自剃发易服之日始从未停止,即便没有网络与数码相机,汉服也必定复兴。在这前后,以中国汉社世界汉民族组织为代表的现代第一代汉服复兴者前后在二十多省举办了上千场汉服汉文化活动唤醒了全世界汉民族的觉醒与奋起,才是汉服汉文化复兴廿九年来的真正主架构与灵魂基石。汉服复兴廿九年来内斗不断,也有种种汉奸小人在网上百般造谣诬蔑企图封杀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的真正开创发起与领军人,然而无效。天命自有注定,真正的汉民族灵魂一直都在。真正的汉民族王者,汉服再破再旧再差也是王者。
真武祖师真身就是舜帝太子姚君,道教尊号紫微北极真武英皇,司掌水神,史称商均,诞辰为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诞辰,天下群仙俱为祝寿,后世多有误会讹传。端午五月五日为黄帝诞辰,小雪十月廿一日为真武诞辰。在此一并纠正。
#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开创发起者汉服王子陈朕冰#,是当代中国汉服复兴第一人,被誉为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之父。自西历1991年辛未春分在秦岭翠华山终南之巅草甸汉
服祭天天始建制汉服复兴,汉服复兴汉文化复兴距今已第29年。从当初一个人穿汉服,如今已遍地开花席卷世界。汉民族从一件汉服的复兴,发展至整体汉民族文明的复兴!
汉服复兴经历西历1991-2001的萌芽孕育期,2001-2011的诞生启蒙期,2011年后迈入成长发展期。在背后奠定贯穿整个历史发展主线的灵魂架构,就是作为汉民族使命的承担者汉民族组织中国汉社与中华文明复兴工程总体架构系统。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全民族汉服的节日,汉文化的节日,汉民族的节日,汉服节,就是对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的伟大纪念。
全世界的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皇汉同袍们为了纪念汉服复兴这一天,在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西历11.23或11.22】,都必须穿汉服。全世界数百座城市的汉家儿女们,从城市到山村,都纷纷穿上汉服走上街头纪念伟大的汉服汉文化汉民族复兴,这一天被世界汉民族组织各大组织与中华文明复兴工程各部共同确定为“汉服出行日”“汉服节”
“华服日”“华服节”“汉服复兴纪念日”“汉民族复兴纪念日”。
黄帝时代统一制定汉服标准,多为上衣下裳形制。中华民族始祖之尧帝二女舜帝二妃春神爱神娥皇与花神美神女英也是汉服曲裾直裾多种款式的发明制定者,在舜帝太子姚君小雪十月廿一日诞生之时,正值唐虞盛世,上至尧帝王母,下至文武百官天下皆为太子赠送衣服授衣,称为百家衣。后代演化为朝廷向百官授衣,民间象拜年一样互相授衣。因此太子节也称为授衣节。此为汉服节起源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宋代十月习俗: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 皆服之以谢。 ……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 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 诸军将校皆赐锦袍。 "明代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上古以来,常以十月为岁首。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在中原到了农历十月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必须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授衣活动。历代朝廷也在这个时候为文武百官配发新的汉服官袍。妇女们要在这个月将做好的新棉衣与新衣服拿出来,让儿女丈夫亲人们衣服换季。因此孟冬自古有授衣节。十一寒衣节不是汉服节,这一天也是满清开国剃发易服的国殇族耻鬼节,记载着剃发易服汉服覆尸的汉民族亡国巨痛血泪史,而十月廿一日小雪时节更为符合。上旬之始十月初一寒衣节是为先祖神灵送寒衣,下旬之始十月廿一汉服节是为自己与家人换新衣,也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孝道传承。此为汉服节起源之二。
小雪作为最主要的廿四节气之一,是冬季水德的象征。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中原大地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汉服王子曰:“小雪时节,孟冬新始。水德敛藏,正当授衣。小雪茫茫,宫城嵯峨,正显华夏礼仪威严,天朝皇家壮丽。小雪霏霏,天地洁美,正彰华夏衣冠圣美,神洲仙境之国。”此为汉服节起源之三。
综上所述,由当代各项重大汉民族复兴历史事件所决定,由数千年来汉民族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十月授衣传统,制定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为汉服节,上应天意,下符人心,实乃民心所盼,众望所归。
上溯明清易代剃发易服三百六十年前,有将近一半的汉族人为保卫汉服汉文化汉民族的血脉与传统而牺牲殉难。汉服复兴,代表了世界最大主体民族汉民族的重生与崛起复兴,代表了明清易代之后的汉民族文明再次重生与崛起复兴,也是在全世界面前第一次完整的汉服汉文化中华文明的展示。以汉服这一传承八千年的汉民族最根本鲜明的民族认同标志来欢庆汉民族自己的节日,历史意义极为重大!伴随着中国汉社的的创立,汉服汉文化汉民族文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体架构与系统,我们必将以我们全新正统的汉民族文明体系扭转五百年来的西化浪潮,以汉化全球化反制西化全球化,重新回归正统中国与展示全新的汉家天下。
在《汉经》《中华国家民族历法节庆制度》中已经颁布确定,每年的【夏历小雪十月廿一日】是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永久的汉服节。就象中国的国服必然是汉服而不是西服,中国的国历必然是夏历而不是基督教儒略历,使用西历1123或1122都是临时过渡的,汉民族必然回归正统中国。汉服节作为汉文化复兴的主要象征,必须使用夏历才是惟一符合民族道统法统正统的。
今年是夏历女娲创世七九二八年黄帝开国四七一七年天始建制汉服复兴廿九年己亥,纪念翠华山天始建制汉服复兴中国汉社创立廿八周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服国运,汉道永昌!
夏历七九零零年西历1991年辛未春分秦岭翠华山汉服祭天《天始建制图》.西历2010年敦煌傅香绘画。
小雪
三候闭塞而成冬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一候虹藏不见
中国有句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我国地大物博,小雪节气的饮食习惯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北方,小雪时节要腌雪里蕻,渍酸菜,过去受条件所限,冬天新鲜蔬菜很少,价格也贵,因此大家习惯于在小雪前后腌菜,冬天就靠着这些腌制食品下饭;而在南方,则有更多的饮食文化,首先就是腌腊肉,有句谚语说道:“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冬天的天气干燥气温低,是最适合加工腊肉、香肠等食物,这个时候做好了,等到欢度春节、团圆围炉时正好可以拿出来全家人享用;在其他地方也有吃糍粑的习俗,古代糍粑作为传统节气的祭品,可以用来当成祭祀的供品,人们用煮熟的糯米捣烂制成的,裹上白糖花生粉,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美食之一;少数民族土家族在小雪前后还有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他们选用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这道美食被称为“刨汤”。
生活起居
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
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饮食养生
小雪节气养生需知:
1、少吃辛辣食物。多饮汤、粥、水,清火温补。
2、饮食切忌太过燥热。煎炸、烘烤的食物,以及饭菜中加入太多的辣椒、胡椒等调味料,都会引起燥热症状,一定要控制用量。
小雪节气的民间习俗
1、晒鱼干
一般在小雪节气的时候,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就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有谚语“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指的是在嘉义县布袋镇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2、吃刨汤
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在这个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3、腌腊肉
民间有腌腊肉的习俗:“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这是因为小雪节气之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这时候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腊肉啦!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鲜肉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4、吃糍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相传“十月朝,糍粑禄禄烧”,这是说祭祀的时候用糍粑来当供品。糍粑是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制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黏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木雕模里做的。这种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上面提到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5、酿新酒
农历十月上旬酿酒贮存,称之为十月白,用纯白面做酒曲,并用白米、泉水来酿酒的,叫作三白酒。到春月在其中加人少许桃花瓣,又称之为桃花酒。江山一带在冬季汲取井水酿酒,藏到来年春天桃花开放时饮,称之为桃花酒。杭州冬月有民谚道:“遍地徽州,钻天龙游,绍兴人赶在前头。”就是说徽州人做爆竹,龙游人做纸马,而绍兴人则以酿酒闻名。孝丰在立冬酿酒,长兴在小雪后酿酒,都称为小雪酒,该酒储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这是因为小雪时,水极其清澈,足以与雪水相媲美。
另外,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穿衣保温非常重要,以防受寒。“小雪”过后,更要注意御寒养生,提高机体免疫力。专家提醒,初冬养生要外防湿冷,内防燥热。此时,就应当积极着手预防冻疮,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先从薄手套戴起,鞋袜要温暖宽松。气温急剧变化更易带来血压波动,要留意心血管等疾病征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中国民族语言,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大体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5个语系。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 苗瑶3个语族。壮侗语族在国外多称“侗台语族”。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的地位。使用汉语的人约有96800多万(少数民族中部分转用汉语的人口,未计算在内)。汉语有商代的甲骨文字和铜器铭文以及后世极为丰富的典籍。历代的字典、词典、诗词、韵文、韵书、声训以及汉字本身的结构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用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料,对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也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下面这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介绍关于中国历来全部民族语言的书籍非常全面,不管你查中国哪个民族的语言都包括在内
这部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书出自图中那个红色印章、、、印章中的你应该认识那三个字吧,我就不多说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阿昌语简志戴庆厦1985》
《白语简志.徐琳,赵衍荪.民族出版社,1984》
《保安语简志.布和,刘照雄.民族出版社,1982》
《布朗语简志_李道勇 聂锡珍 邱锷锋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6月第1版》
《布依语简志.喻翠容.民族出版社,1980》
《仓洛门巴语简志(张济川)民族出版社1986》
《藏语简志.金鹏.民族出版社,1983》
《朝鲜语简志_宣德五 金祥元 赵习_1985年12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错那门巴语简志_陆绍尊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5月第1版》
《达斡尔语简志》
《傣语简志_喻翠容 罗美珍_民族出版社_1980年08月第1版》
《德昂语简志》
《东部裕固语简志_照那斯图_1981年12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东乡语简志》
《侗语简志_梁敏_1980年08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独龙语简志.孙宏开.民族出版社,1982》
《鄂伦春语简志.胡增益.民族出版社,1986》
《鄂温克语简志_胡增益 朝克_1986年09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高山族语言简志 (布嫩语)_何汝芬 曾思奇等编着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7月第1版》
《高山族语言简志(阿眉斯语)何汝芬-民族出版社1986》
《高山族语言简志(排湾语).陈康,马荣生编著.民族出版社,1986》
《哈尼语简志.李永燧,王尔松编著.民族出版社,1986》
《哈萨克语简志_耿世民 李增祥_民族出版社_1985年12月第1版》
《赫哲语简志.安俊.民族出版社,1986》
《基诺语简志》
《京语简志》
《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刘璐.民族出版社,1984》
《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徐悉艰,徐桂珍.民族出版社,1984》
《柯尔克孜语简志》
《拉祜语简志》
《黎语简志 欧阳觉亚 郑贻青 编著_民族出版社_1980年12月一版一印》
《珞巴族语言简志(崩尼—博嘎尔语)民族出版社1985》
《毛难语简志.梁敏.民族出版社,1980》
《蒙古语简志.道布.民族出版社,1983》
《仫佬语简志.王均,郑国乔.民族出版社,1980》
《纳西语简志》
《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_孙宏开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3月第1版》
《普米语简志(陆绍尊)民族出版社1983》
《羌语简志 孙宏开》
《撒拉语简志(林莲云)民族出版社1985》
《畲语简志_毛宗武 蒙朝吉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3月第1版》
《水语简志_张均如编着_1980年11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僳僳语简志(徐琳)民族出版社1986》
《塔吉克语简志_高尔锵编着_1985年03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塔塔尔语简志_陈宗振 伊里千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9月第1版》
《土家语简志_田德生 何天贞 陈康 李敬忠等_民族出版社_1986年10月第1版》
《土族语简志_照那斯图_1981年10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佤语简志》
《王辅世主编:苗语简志》
《维吾尔语简志》
《乌孜别克语简志》
《西部裕固语简志》
《锡伯语简志_李树兰 仲谦_民族出版社_1986年02月第1版》
《瑶族语言简志_毛宗武 蒙朝吉 郑宗泽_1982年04月第1版_民族出版社》
《彝语简志》
《仡佬语简志.贺嘉善.民族出版社,1983》
《壮侗语族语言简志》
《壮语简志.韦庆稳,覃国生.民族出版社,1980》
上一篇:penthouse杂志
下一篇: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