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2023-12-07 01:09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吴门书派研究的界定与成因探析》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2、《文徵明的出蓝高足——陈淳》发表于《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3、《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4、《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及其得失》发表于2004年第1期《云梦学刊》(全国社科核心期刊)。5、《从文徵明写经谈起――兼论书家写经与经生抄经的区别》发表于2004年第5期《书法》。6、《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发表于2004年第12期《书法世界》。7、《吴门书派》发表于2004年第8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8、《文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9、《明代苏州的书画市场与吴门书派成员的书画交易》发表于2005年第3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10、《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入选2005北京书法国际双年展学术讨论会,入编《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11、《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发表于2005年第6期《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王宠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14、《对四年制书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入选“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入编《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15、《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入编《翰圃积跬·理论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16.《技能课程设置----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难题》入选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入编《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17.《“启功模式”与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入选“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入编《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8、《简论陆游的书法观》(合著,第一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从心境到书境――略论周雪耕书法艺术》发表于2007年第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4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5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2、《文徵明的书法题跋刍议》入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入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23、《我国古代书学设置始末管窥》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2009.06。2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入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09。25、《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与书法学术讨论会”,2010.04。26、《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以聊城大学为例》入编《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2。27、《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丛文俊先生的书法教育观》发表于2011年2月2日《书法导报》。28、《学习正典 培养通材----张传旭博士的书法教学观》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书法导报》。29、《在三种学术意识中成材----浅论张金梁教授的书法育人观》发表于2011年2月23日《书法导报》。30、《在书法教学中育人——任平教授的书法教学观》 发表于3月9日《书法导报》。31、《从文徵明的书法题跋看其在书法考证与鉴定上的成就》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08。32、《中国古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研究》发表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论我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学习的定位》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11。34、《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6期。35、《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首位),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6、《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37、《文徵明书法题跋在考证、鉴定上的作用》发表于2012年4月7日《中国书画报》。38、《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9、《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技能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分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2年第11期。4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入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41、《书法门槛与书法圈》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1期。42、《文不饰者乃饰之极——评杨宝林教授<刘熙载书学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小学书法教材内容选择探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4期。44、《文徵明<西苑诗>书法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华书画家》。45、《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何以能为当代书坛树典范》,发表于2013年第5期《书法》。46、《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47、《文徵明跋钟繇<荐季直表>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48、《楷体印刷字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重捺出锋”为例》,发表于2013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论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13年第10期《书法》。5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发表于2014年第2期《书法》。 51、《文徵明跋<王右军思想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7期《书法》。 52、《当代书法的创作心理与形式应用分析》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中华书画家》。 53、《文徵明<跋袁生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被2014年12月31日《书法导报》全文转发。 55、《徐悲鸿书法形态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美术观察》。

王灿的发表论文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硬核”新用——网络热词探究

文|梦中槐花

摘要:

    硬核,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由国外传入中国后,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引申出其他流行的新的意义。因其热度原因,该词入选了《咬文嚼字》2019年十大流行语。本文在搜集语料的基础上,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对“硬核”一词进行更深刻的探讨,本文在该词的词性语法、多义性、功能与用法、形成与发展、意义与规范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 :硬核 网络热词 语法 功用

引言 :2019年初,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引发了一场对“硬核科幻”的讨论,“硬核”的热度进一步增高。2019年12月2日,该词入选《咬文嚼字》2019年十大流行语 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同月6日,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由一开始的“硬核摇滚”“硬核游戏”到“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医生”的出现,实际上是该词一步步演变引申,到我们大众所熟知的流行词,用法、表达的感情色彩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以各媒体网站报道研究的语料来看,“硬核”一词的本义、成因、以及多义性方面做了概括地分析。《人民网》中以词语 “硬核”为研究对象,从适用领域、用法、含义三方面对 “硬核”进行详细描述。“硬核”的适用领域非常广,在游戏领域的使用次数最多,影视领域次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硬核”一词作更全面的研究。

一、“硬核”的演变以及多义性

硬核、英文为Hardcore,最早是指音乐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更具有力量感的音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朋克分化出的最激烈、最极端的一个分支。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但速度更快,力量也更强,也定义为“一种非常刺耳朋克摇滚。除了旋律硬核,现代硬核等,大多硬核乐队从来不注重旋律的多样性,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地使用失真吉他作为歌曲的开端,然后再加上大量模糊不清的强力和弦。不过,他们在歌词中体现出的政治主张却非常具有革命性。后来又逐渐扩展到游戏领域,被用来相容那些难度系数高,受众群体小,挑战性很强的游戏,如“硬核玩家”“简直嘲讽菜鸟!细数手残党无法征服的硬核游戏。”  随着“硬核游戏”玩家群体的扩大,“硬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硬核音乐”和“硬核游戏”是“硬核”一词最早的出处,由于“激烈而充满力量感”和“难度大、受众小”这些特点,给“硬核”一词赋予了“很厉害、很酷、很彪悍、很刚硬”的新的意思。随着国内玩家群体的扩大,网友们开始把“硬核”这个词单独拿出来用,形成了许多新的语言构式,“硬核”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游戏和音乐中。后引申出“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或者“类似核心受众或高水平爱好者的行事风格”,词义的泛化使得“硬核”一词逐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至于成为网络流行热词。如“硬核女友”“硬核大爷”“硬核小说”“硬核气质”。一开始用来形容那些某一领域富有正能量、很酷、直爽干脆、厉害的人或事,后也引申出贬义嘲讽和搞笑的意思,形容那些自以为很厉害却莽撞不成事的人或事。此处归纳出常用的语义:1、表示某事某物关键,重要,核心;2、表示很专业,很厉害;高端;难度大;3、表示强悍,威猛,霸气,正面应对;4、表示某事某物搞笑、令人震惊。

二、“硬核”的词性与语法功能研究

    首先对“硬核”一词本身进行剖析,目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不到“硬核”的词条。从语素的性质来看,“硬”是一个成词语素,具有刚强、坚定、不受改变的意思,“核”是一个不定位不成词语素,表示某物的中心。总体来看,“硬核”一词为偏正结构的名词,直观解释为“坚硬的核心”、“硬的凸起物”,它是如何被解释为激烈、极端、有难度、厉害的形容词呢?正是由于“硬核”一词中“激烈”、“坚硬”、“刚强”的汲取,引申出“厉害”、“勇敢”的词义。下面将从它的语法功能来阐述:

(一)充当定语、状语

在大量的语料研究中发现,“硬核”一词充当定语和状语成分比较常见,当“硬核”作定语时, 有 “硬核x”“硬核的x” 两种构式,被其修饰的大多为名词,它可以表示人, 也可以表示事物,还可以表示领域。例: “硬核导师”、“硬核科幻”、“硬核专业”、 “硬核青年”、“硬核实力”、 “硬核产业”、“硬核综艺”、“硬核的工作”等。在充当定语时,作为形容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在上述例子中,“硬核实力”指很关键,很核心的实力。“硬核”青年指热情奔放,强劲有力, 不跟随大众、特立独行、追求不同人生,坚定过自己的青年。当“硬核”作状语时,如 “硬核回应”、“硬核操作”、“硬核约束”、“硬核挑战”等。此时“硬核”作为状语修饰动词。

(一)充当谓语

例如:企业出高薪,求职者展现才干,这场供需精准对接的特殊招聘会超“硬核”。(《工人日报》2019 年 12 月 3 日);这妈妈也太硬核了吧!上述例子中的“硬核”,在句子中充当谓语的成分,分别指水平高的、高端的和强劲剽悍的意思。

(二)充当主语、宾语

例如: 硬核不是主流,为什么还要追求硬核?(搜狐公众平台,2016-08-03) ;“步行天堂”是绿色出行的硬核(北京青年报,2019-06-05)。“硬核”一词单独作主语、宾语的情况不多,此时的“硬核”可能是指代的具体某件事物的硬核,也可能是坚强坚定,厉害的一种状态。

三、“硬核”的流行原因和文化价值

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变得丰富。语言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也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进步。就“硬核”一词流行起来来说,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归根到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硬核”的流行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硬核”一词的流行与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因为它是在2019年春节期间热映的《流浪地球》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被称为“硬核科幻”而流行起来,这也反映了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单方面发展带来的结果,随着“硬核“一词衍生变化,引申出多种语义,是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与精神生活直接推动的。

再者,“硬核”一词的流行也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硬核”一词开始逐渐进入主流文化当中,它的使用更加频繁。跟其他网络流行语相比,“硬核”更多地是在传达社会正能量,更多地表示的是认可、敬佩等,更加合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硬核”表达了一种信念文化,鼓励大家向这种坚定正直,有魄力有追求、敢于诠释自我价值的价值观靠齐,形成社会正能量。

就所彰显的文化价值来说,“硬核”是一种追求自我、本真不造作的勇气,更是一种有实力、有勇气的底蕴。如今,网络文化的异军突起使得各类价值导向良莠不齐,面对网络文化,他们一边调侃,一边不自觉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对于网络新词的崛起要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硬核”一词,正是年轻一代需要发扬的勇敢个性,对人生厚度的追求。因而,在当今社会正能量价值追求的导向下,“硬核”文化正“硬核”袭来!

结束语 :本文从语言学层面探讨了“硬核”流行词的演变过程及语义和语法功能,并且从社会性研究角度探讨了其流行的社会文化因素与文化价值。“硬核”一词词义广泛、适用广泛、运用灵活、反映社会正能量,在演变泛化的过程中仍没有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网络文化兴起的时代,我们应正确运用“硬核”一词,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在未来时代发展上仍有很大发展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宋萌萌.热词“硬核”解读[J].语文建设,2019(9):65-66.

[2]应英.2015《从2015最新热词 Duang 看网络新词 的形成和衍生机制》,《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 期。

[3]黄伯荣.《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李明霞.《“硬核”新用》,辽东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第4期

上一篇:德育论文从哪方面入手

下一篇: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