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欢迎访问地质论评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12-06 21:29

欢迎访问地质论评编辑部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程裕淇先生与夏湘蓉先生是原清华大学地质系的同学,程先生毕业于1933年,夏先生毕业于1934年,都获得地理系学士学位。因为我1954~1956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跟当时苏联专家学习自然地理,曾去庐山作野外科学考察,写了一篇“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文章,寄给《地质论评》编辑部,恰好那时夏湘蓉先生担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经过评审,发表在《地质论评》1958年第18卷第3期第214页至223页上。1958年夏我从天津师范学院地理系调到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夏湘蓉先生调到湖北省地质局任总工程师,后被选为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我也既被湖北省地理学会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又被湖北省地质学会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在夏湘蓉先生领导之下,共同工作。时间久了,常来常往,比较熟悉,他常常告诉我一些地质界与地质学会的一些往事。1981年,我们经湖北省委与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了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夏湘蓉先生被选为常务理事,我负责秘书长工作。从此接近机会更多,更加熟悉。在一次湖北省地质学会年会的学术研讨会中,我提交了一篇文章论述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与中国西部高山的大陆型冰川的物理性质不同,得到夏湘蓉理事长的肯定,他顺便告诉我说,我发表在《地质论评》上的那篇“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是他当时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时处理的。我当然不仅十分高兴,而且对夏湘蓉先生更加尊重,学术交流愈多,思想感情愈益加深,我工作的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昌,湖北省地质局在汉口,长江相隔,我有时去汉口办事,中午赶不回武昌,夏湘蓉先生就叫我去他家进餐,在学术与生活上均加以关切,使我感激不尽,长记在心。

记得1982年8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我与夏湘蓉先生同时受邀前往参加,他代表湖北省地质学会,我代表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当时程裕淇先生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致开幕词,有缘亲耳聆听他的亲切高论。会议期间夏湘蓉先生关切地领我去拜见程裕淇先生,并将我以及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的情况,向程裕淇先生加以详细介绍,我也实事求是地向程裕淇先生说:久慕大名。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是李四光先生的同行,我们在原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许杰先生向中共湖北省委建议下,于1981年成立了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理事长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刘若曾先生,夏湘蓉先生是常务理事,我作为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挂靠在华中师范大学。今后恳切盼望程先生多加支持与关照,共同发展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四位先驱开创的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程先生态度和蔼可亲,既客气又关心地说:“李四光是开创与发展我国地质科学与地质事业的先驱之一,我1935~1938年通过中英庚款公费考试去英国,还是接受李四光先生的建议进入利物浦大学学习,主攻变质岩石学,1938年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当然会支持与关心你们李四光研究会的工作,今后你们有什么要求请提出来共同研究,加以解决。”当时程裕淇先生刚从地质部副部长转任为地质部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部的全部地质业务与技术工作。当谈到谢家荣先生的情况时,程先生说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没有设置部总工程师职位,那时谢家荣先生担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的总工程师,以后改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对中国地质矿产事业作出过很多的贡献,尽管后来身处逆境的环境中(错划为“右派”),仍勤勤恳恳地工作,尽职尽责,十分难得。夏湘蓉先生岔开话题,又继续补充说,由于李四光先生是湖北省黄冈人,一时在北京市成立李四光研究会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许杰先生才建议先在李四光的故乡湖北省成立李四光研究会,但湖北省研究李四光的力量薄弱,需要北京地质部及其所属单位的支持与关照,程先生点头认同。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个好的开始全赖以夏湘蓉先生介绍引见之功,功不可没。所以我们20世纪90年代初受李四光的女儿李林院士及其女婿邹承鲁院士之书面委托筹备出版《李四光全集》时,组成了编辑委员会共同研究,为了办好这件大事,决定邀请程裕淇先生等老专家作为科学顾问,向专家们发出科学顾问聘书,很快得到程裕淇先生等的书面答应。在当面请教时,程先生说,李四光先生的著作很多,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为了保持其当时的原始面貌,最好原文照录,不作大的改变,有英文而没有翻译为中文的,你们也不必再解释,一来那样做工作量太大,二来翻译不好也容易走样等等。这些宝贵的建议我们均加以接受,照此办理。由主编景才瑞写出前言初稿后,经过编委会几次研究,屡经修改后,打印成册,寄发给每位科学顾问征求意见,不久即得到多位科学顾问的修改回馈,其中程裕淇先生的修改稿最为详细,连标点符号都修改正确了,关切备至,一丝不苟,我们十分感谢。《李四光全集》的“前言”实际上为编委们与科学顾问们的集体创作。《李四光全集》得以顺利出版后,于1997年1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召开了《李四光全集》出版座谈会。李瑞环、温家宝与几十位院士专家出席,温家宝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李四光的贡献及《李四光全集》的出版等等。

记得1985年我应邀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席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时,顺访利物浦大学,不仅得知程裕淇先生在该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且,由于程先生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该校研究还将要授予程先生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果然1988年程先生受邀去英国接受利物浦大学授予他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进行考察访问。

1989年,中国地质界组团去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程裕淇先生担任团长,我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团员,在美国参加会议其间,又受到程裕淇团长及多位老专家的关照。就在当年,程先生开始担任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地质科研评审组组长、陈嘉庚基金会理事、1:500万中国地质图主编及《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主编。工作责任日益重大。

为鼓励广大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特建立面向全国地质行业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特别奖专门奖给对中国地质工作有特殊贡献的地质工作者。1995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决定,授予程裕淇(中国地质科学院)、王鸿祯(中国地质大学)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由于程裕淇先生对地质科学的贡献,他1955年便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以及国家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职务,并负责地学组工作。

纸短话长,言不达意,加之我的知识面所限,挂一漏万。其实程裕淇先生在青壮年时期的国内外地质实践以及在谢家荣、里德等老师和李四光等前辈的身传言教下,他深刻体会到野外是自然界提供的地质科学实验室,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但又必须同必要的室内实验测试和综合研究密切结合,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正是他长时期以来所倡导和力行的指南,也是他培养研究生指导思想的核心。直到1989年8月,他还不顾早已超过古稀之年的高龄仍然亲自去到野外指导博士生的实践,他常说:“如果不能亲自上山指导研究生工作,我就不再带研究生了,否则,怕影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质量。”高度负责之心溢于言表。

所以,程裕淇先生既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地质科学家,提出并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重视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时、空演化分析,进而完善了成矿系列的概念和理论,并特别强调对铁矿成矿控制的大地构造背景、岩体类型、性质产状以及围岩岩石性质诸因素的全面分析研究;又是一位颇孚众望的学术领导者与十分关心国家政治前途的爱国主义者,他既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也曾当选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三、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与委员,还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属于正部级待遇)。但他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尊重实践,勇于开拓,精于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室内工作和野外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始终坚持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王弭力.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记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王泽九,苗培实,马秀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张以诚(专访).中华民族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景才瑞教授谈《李四光全集》出版.中国矿业报,1997-01-24(1)

侯德封的地质科学

50年代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西北石油地质考察,祁连山综合考察,黑龙江流域地质考察,三门峡水土保持考察;60年代初的海南岛红土沉积考察等,侯德封都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完成国家任务和培养科学人才作出了贡献。他参加50年代初中国地质机构的调整工作及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和10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建立、搬迁和发展制定许多长期的和年度的规划计划,为发展中国地质科学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任过地质陈列馆主任、《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长期兼做中国地质学会的组织工作,为活跃地质学术交流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侯德封是中国工程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工程地质研究室和第一个第四纪研究室是侯德封于50年代早期在地质研究所建立的。1954年,他组织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第四纪地质研究。1957年他和杨钟健一起协助李四光组建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一直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之一。1958年,侯德封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别是该校地球化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这个系的系主任。在教学计划中,他强调该系学生一定要打好数、理、化坚实的基础,一定要练好新兴实验技术的基本功。在他的指导下,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系毕业的一批批学生,即以知识面宽、思路活跃和技术熟练而活跃于地质学界,为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发展中国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起到了推动和骨干作用。侯德封十分关心新学科的建立,同时也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为新学科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他和张文佑、尹赞勋、涂光炽等一道,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发展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个研究方向,并适时地于1966年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组建工作,亲自兼任该所所长。后来,许多与地球化学有关的新学科,如有机地球化学、矿床及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天体地球化学、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许多新贡献,都是与地球化学学科和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分不开的。在侯德封的关心、倡议和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的兰州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及该所沉积室、南海海洋研究所、青海盐湖所及该所地球化学室等相继建立,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地质和海洋湖泊科研战线上的几支活跃的生力军。侯德封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终生奋斗的成果和精神,深为后人景仰。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设立的侯德封奖,已成为鼓励年轻一代的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

年度发表论著及出版期刊

2013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958篇,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225篇、EI检索论文8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6篇;出版专著21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9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以上述9个刊物为依托,地学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期刊网上办公系统陆续建成。“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成为国内地学界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迄今为止点击率超过200万次。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读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波兰、蒙古等10余个国家,月点击率为5000余次,显示度日益增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自2006~2011年连续6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获2012~2014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化学文摘》(CA)等10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746页,刊发论文132篇,海外论文27篇(占20.5%)。2012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568,仍居中国大陆地学期刊影响因子榜首。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现为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10年连续5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2013年度发表论文160篇,共1952页,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出版一期“同位素专辑”,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2.077,总被引频次为4574次,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3年度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500,总被引频次3044次。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是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被EI收录,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2.115,总被引频次2099次。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3年《地球学报》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86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6篇,共770页。另出版增刊1期,载文35篇,共235页。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度刊出95篇论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2年影响因子为2.595,总被引频次3372次,位居地学类期刊前列。另外,有20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07~2012年的论文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和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2013年度发表论文103篇,共1066页。网站日平均访问量超过1600次,比2012年提高约40%。2012年度影响因子1.075,总被引频次1334,他引率0.94,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

举办作者培训班,学习先进办刊理念。实现了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13年,《岩矿测试》载文量增加,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收稿330篇,各期发表论文24~30篇,页码142~180页。在《哥白尼索引》公布的2011年度579种中国期刊的评估值中,排名靠前;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施引文献数558篇,比较突出。刊物订阅机构用户总计3924个,读者不乏国际高端(如牛津大学、法国国防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人才。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37,总被引频次为1636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版,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3年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6篇(487页)。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0.884,总被引频次为920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3年度总计发表论文44篇,共446页。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1.013,总被引频次为558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网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王恒升的生平概况

1937年,王恒升再度到巴塞尔大学,师从莱茵霍教授,专攻费德洛夫旋转台技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他谢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于同年底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回国后,他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该所桂林办事处主任,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调查队队长等职。当时抗日战争急需大量矿产,滇缅公路是联系中国战区与东南亚战区的咽喉要道,王恒升亲自率队调查地质矿产,测制路线地质图,日以继夜地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1939年,他应聘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应聘为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主讲成因岩石学。他是系里精力充沛的年轻教授之一,备课认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悉心爱护,深受学生尊敬。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举行的学部大会上,王恒升半世纪前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地学部的学部委员涂光炽(学部主任)、董申保、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刘东生、张炳熹等热烈地向90高龄的王恒升道贺,祝他健康长寿,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1944年,王恒升接受经济部长翁文灏关于组建新疆省地质调查所的任务,他放弃了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优越条件,携带家眷,率领西南联合大学一批毕业生、青年地质工作者同赴艰苦的大西北,进行开创性的地质工作。他到新疆后,创建了省地质调查所,任所长,又兼新疆贵金属矿务局局长。他与同事们对新疆地质、矿产、土壤等进行了调查,为新疆解放后的地质工作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带领解放军官兵,在乌鲁木齐附近的六道湾找煤,对新疆地质矿产了若指掌的王恒升估算了六道湾煤矿储量后,设计了几种开采方案,并在30米深处采到了煤。新疆军民的燃煤之急终于解决了。王震将军高兴地说:“你们为新疆军民立了大功!”1950年,王恒升担任新疆工业厅工程师,为技术总负责人,他除找到很多矿藏外,还举办地质矿产培训班,并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1953年,王恒升调任西北地质局总工程师。自1956年后,王恒升一直工作在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后相继为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1956—1966年和1978—1980年两度出任岩石矿物研究室主任。1964—1966年兼任地质部铬矿指挥部总工程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底,他在镜铁山铁矿进一步调查时,因车祸受重伤,经过治疗,尚未完全康复时,便又投入新的工作,这种精神给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的工作受到人们一致好评。他参与的“含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体类型及铬铁矿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的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技成果奖。他参与编写的《中国铬铁矿床及成因》一书也曾获地质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纪念时,王恒升获献身地质事业50年荣誉奖。1985年,他又获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他十分重视对中青年地质科学工作者的扶植和培养,他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多名,而今都已成为矿床学界的骨干。王恒升早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曾当选为学会的第18-23届(1941—1947年)理事,1939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志》编辑,1943-1945年任《地质论评》编辑。1979年,当选为学会第32届理事,又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

上一篇:魅力中国杂志多少钱一本

下一篇:美术鉴赏文章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