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部大开发小论文
贵州西部大开发小论文
我时常望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发呆,上面是绚丽的云霞,下边就是我梦归处--祖国大西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时方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小时候就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从电视上隐隐看到那西部的森林、山川、冰雪……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么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悠扬的古乐一吹吹了几千年,吹出了祖国西北的灿烂文明,也吹来了我那悠悠的梦想。一切都那么新奇,可一切又那么遥远。我只有在心中编织着自己的西部梦,梦着那千年古树,还有那吐着红芯子的、吓人的大蟒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西部也有了大体的了解。那里有悠久的文化和多样的资源。那辉煌的布达拉宫,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那高原之舟大牦牛,那丰富的矿产,可一切都因为交通不便,可想可叹而不可及不可看。于是我四处搜寻资料,满足那膨胀的欲望,可得到的却了了无几。雪上加霜,我对西部又加上了一层忧愁、一层期望、一层力量,我发誓要到西部去。
现在,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与西部的距离。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可模拟去西部观光,和历史老人面地面交谈。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更使我周围笼罩着“西中”的浓厚的空气,我的愿望快能实现了!于是我对西部变得特别敏感,只要是关于“西部”,哪怕只有一个字,也会吸引我的目光。我借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但坐下来闲着时,空虚之神还是时时叩击我那脆弱的心,使我觉得好像被骗了。
“明天就告别家乡,踏上西部之路。”我下定了决心。七点整,在家里看最后一次新闻联播,一篇名为《学好本领,西部创业》的报道吸引了我:“西部大开发需要科技、需要资金,但是需要的是人才,西部正在建立自己的人才机制,一句话,这片沃土要高科技人才来开发……”
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论怎样带动贵州的发展写一篇650字的论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转贴于 看准网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万hrn2林下草地,8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3年7月至2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7年初至2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3.7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把涉农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重点工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给予考虑和安排,要创建其相互联系、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突出生物技术的应用,用生物技术来提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要围绕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开展工作,把农产品开发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当前除继续搞好已组建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要重点考虑畜禽、林木、蔬菜、生态恢复与重建、农业标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农业科技重点工程主要考虑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工作是计算机的联网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科技先进示范县的建设以及扶贫开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等工作,实行相对区域或产业带的项目集成,形成各具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农作物、畜牧水产、节水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产业区、示范区或产业带。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作文(五百字)
西部大开发
这个学期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关于西部的。在这之前,我对于西部并不了解,知之甚少。但是通过了学习与搜集资料,使我对西部有了一些了解,也知道了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重要性。
通过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才发现西部是那么美丽,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真正的西部,是有着湛蓝、可爱的天空,有着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还有着成群的牛、羊、马……西部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就像仙境一样,丝毫没有缺点。然而,这么完美无暇的西部,却有着落后的面貌。在1999年6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演讲,强调西部大开发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的战略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社会各阶层无不为之心潮澎湃。
好!这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策略!就拿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来说吧!在恶劣天气,极度缺氧的重重困难之下,筑路大军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出了许多办法来解决。露出狰狞面目的风火山面对筑路大军的执着精神和智慧结晶,不得一次次地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
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种关于这条“天路”的消息铺天盖地,报纸上,电视上,天天都有关于这条“天路”的新闻。这证明人们对这条铁路是多么关注,党政府对这个策略是多么重视。青藏铁路通车后,有许许多多的人了解了西部,而西部人民也从对比中,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稳定的和谐社会。
西部开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春风阵阵吹来。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我望着地图上西域的版块,朦胧之中仿佛看到了西部繁荣昌盛的未来……
西部大开发作文500字
西部大开发,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在网上看到,近年来,已有5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用智慧和汗水耕耘祖国西部沃土,奉献云南、四川、贵州、新疆等贫困地区,志愿者们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执着和坚强践行青春的誓言。
大学生志愿者们投身西部、投身基层,传播现代文明,有的登上讲台、教书育人,成为递薪传火的人民教师;有的精益求精、治病救人,成为白衣天使;有的在田间地头、学以致用,为西部带去农业科技知识;有的扎根基层、勤奋工作,成为老百姓贴心信任的乡村干部。在西部、在基层辽阔而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闪动着志愿者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志愿者们奋斗的足迹。
祖国的西部,那里有蔚蓝的天空、崎岖的山路、广袤的森林……在经历数千年沧桑岁月的土地上,有热情豪爽、勇敢质朴的人民。但我们也知道现在西部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很穷,有很多贫困山区孩子们上不起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作为小学生能为祖国西部大开发建设做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在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每个同学都要为西部献一点爱心,捐献出自己的零花钱、书、衣、裤、玩具等东西,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和西部的小朋友们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知识和本领,更应该积极关心西部大开发,投身西部大开发,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未来的秀美山川,去推动西部的发展,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望采纳,谢谢您!~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措施研究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提前实现了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近20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西部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正是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但是西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如何在开发西部经济的同时,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西部的生态环境,是关系西部大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敦煌生态的恶化已呈加剧之势,人类奇观月牙泉面临干渴的危险。生态环境的恶化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据专家介绍,缺水导致的沙漠化加剧了莫高窟文物保护的难度。在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问题。历史明确记载了许多绿洲和城市被掩埋在百尺黄沙之下的例子:已经被黄沙取代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以后的路段,还有现代人尚且知道的楼兰古国、罗布泊……,以及已鲜有人知的且末、精绝、若羌、寿昌……这些绿洲、古城大都因为河流挟带大量泥沙、上游破坏植等原因被毁灭。古楼兰的消失是最有代表性的,当鄯善的居民兴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河不复流入浦昌海,造成水源断绝,楼兰被弃时,一处闪烁在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终于消失。据笔者调查得知,敦煌天然林由建国初期的219万亩锐减到现在130多万亩,减少了40%;胡杨林仅存14万亩,减少了67%;可利用草场减少77%,且现存草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沙化和盐碱化的现象。敦煌的湿地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消失;土地沙化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增加。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湖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公里的沙丘包围,湖区的沙滩盐渍化严重,鸟岛周围满目黄沙。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湖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海晏县青海湖畔的沙龙已经向湟水河谷移动,根据6年前的数字,青海湖周边区域内现有沙漠化面积4.3万公顷,天然灌木森由以前的34万亩锐减为现在的14万亩。敦煌、青海湖只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可喜的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西部地区又是长江、黄河等重大江河的发源地。上游的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长江、黄河水灾不断,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涵养水份能力降低。据不完全测算,贵州、四川、重庆每年流人长江的泥沙量有6亿多吨,占长江上游输沙量的六成多;每年冲走的泥沙使河水变浑,水质变坏,使河床渠堰淤高阻塞,河道扩展,河水泛滥,不少耕地冲毁不能复耕,万年形成的沃土,被洪水毁于一旦。 我国西北地区又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是现代沙尘暴高发区。甘肃省除了绿洲之外有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1 428.9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31.8%,环绕绿洲而形成的风沙线长达1 600公里,并广布在千里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到河西走廊,从云贵高原到八百里秦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草场退化,林木减少,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的现象。我们拥有的极其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正在危及着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大局。二、西部生态恶化的原因西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自然法则。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人类杜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中国,从远古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到五十年代末对“人定胜天”的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的推崇,进一步到“天人台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确定,是一个艰难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每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制造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结局换取的。(1)自然因素:由于大部分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异常干旱,湿地的水源上游又进行截流开发,造成河流断流,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整个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雪线逐年升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祁连山地的冰川大幅度退缩,有些地区退缩速度每年达16米以上。因此,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78.55亿立万米,下降到20世纪末的56亿立万米左右,减少了17%以上。(2)人为因素:据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料统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疏勒河、党河上游建坝截流,地处下游保护区段河水断流,因失去滋养水源,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衰退,灌丛大量枯死,河流沿岸胡杨林失去再生能力。如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酒泉交界的地方,有个小镇叫额济拉旗,那里成片成片的胡杨林死亡就是活活的例子。其二是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补排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敦煌水利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建国初期与1998年相比,地下水净补量减少了1.5亿立方米。比如,敦煌的阳关镇被誉为我国的“第二个葡萄沟”。近些年由于葡萄价格的一路飚升,阳关林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并将大片防护林砍伐种植了葡萄,使敦煌的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逐年增多,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挑战。 这些由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在我国西部的陕西、宁夏、内蒙等地屡见不鲜。这些都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背道而驰,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的法则,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经济学家认为,环境和整个经济是不可分的,环境恶化不是扶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某些社会的经济的原因。在中国,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认为发展即是增长。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西部地区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棉基地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这些开发无疑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主要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具有浓厚的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色彩。近几年随着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又出现了一股开荒热,真正的荒地开垦所剩无几,拖拉机开进了林地和草场。所有这些对西部生态环境均造成了极大损害。三、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与西部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应采取以下方面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将生态做为西部开发切人点的决策是科学和现实的,因为西部的生态环境已极其脆弱且又危及着整个中国的生态,是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因为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长久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西部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生态环境压力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4,而环境所受的压力确是世界平均值的四倍以上。如果我们不珍惜和保护这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使其失去生物能力或者降低生物生产能力,人民的生活问题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加入了WTO后对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环境保护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一)、避免走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路子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发展经济,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展节水运动,杜绝浪费。(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要改变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只考虑工农业及城乡用水,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做法。要保护水资源,充分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作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三)、搞好水利扶贫工作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水资源。(四)、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力才会得到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威胁着中华民族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历史不应也不允许再重演,更不能在更大力量的推动下让更严重的不良后果重演。因此,西部大开发应树立新的开发观,新的资源观。西部大开发应树立可持续发展开发观。实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中国21世纪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西部发展摆脱目前经济系统、社会发育系统和生态系统脆弱的困境,不能再继续使用传统的开发方式,而需要寻求摆脱困境的新战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上一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论文
下一篇:政工师发表论文什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