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
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
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引言:现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
蔡朝阳和郭初阳、吕栋等人撰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详尽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简称苏教版)和北京师范大学版(北师大版)三套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种种毒素。他们谈得较多的是语文课文中有关母爱和母亲形象的问题,他们认为课文中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母亲形象多是身体不健康的,家庭气氛压抑的。而人教版《日记两则》《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妈妈的爱》等,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蔡朝阳说。
在书中,他们还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人教版《爱迪生救妈妈》;二是扼杀儿童天性,如苏教版《蘑菇该奖给谁》;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如人教版《妈妈的账单》;四是随意改编戕害经典,如苏教版《少年王冕》、北师大版《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至于无作者名字、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文章,更比比皆是。蔡朝阳说,他们想通过这本书呼吁社会:“救救孩子!”
《爱迪生救妈妈》 讲述爱迪生7岁时,用镜子反光的原理照明,使医生在家为妈妈做了阑尾炎手术。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在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时他已40岁。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讲述的是洛杉矶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学校救出儿子的故事。这篇课文最初是这样开头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然而1989年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2004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然而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2005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又改成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
《小蝌蚪找妈妈》 这篇经典童话惟一的遗憾是对小学生来说,看到这个母亲扔下孩子不管,而叫孩子历经艰难去找寻,是不是会有些困惑?
《乌鸦反哺》 这篇文章,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然后生物学已经证明了,乌鸦并没有这种习性。
观点: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更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
一、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历史回顾
早在20世纪前期,庞翔勋《我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国文月刊》,1934年第二十五期)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十九卷第四期)就批评语文教科书选文编排没有系统,他们说:“从来选取国文教材,大多数只是几篇文选,……一言蔽之,没有系统”,“以前的国文教科书,大都是没有系统的,只是刻板地顺次一课课教下去,忽而一篇论文,忽而一篇游记,忽而一篇纪传,又忽而一首诗、一篇小说”。
归因分析:从旧式教育脱胎出来的新教育,其他学科教科书可以照搬国外的做法,而语文不能。既不能照搬先进国之成法,自己又寻不出端绪,这样的教材对教学实践的凝滞落自然负有责任,遭人诟病也就在所难免。
编排语文教科书内容的方法大致有可分为两种:
(一)论理的排列:完全依照学科本身的系统而定的排列法。
(二)心理的排列:完全依照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而定的排列法。
现分述如下:
(一)论理的排列综述
1、按时代逆溯编排
代表教材:1908年由林纾评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学国文读本》
编排方式: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优点:A 可以让学生在沿流溯源的过程中明了文学和学术思想的变迁。
B 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有利于理解作品。
弊端:不易确定难易程度。
2、按文章体裁编排
代表教材:1924年吴遁生、郑次川编写、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
编排方式:分评论、演讲、序传、记述、书信、小说、短剧、诗歌八类,各类皆选近人可诵之作。
优点:A 有利于写作。以文体编排,其“用意在于连类比较,使学生容易悟解文艺作法的同异”,这样就便于学生遵循规范的文体样式进行写作,即得“体”。
B 有利于阅读。阅读也需要文体思维。定体虽无,大体则有。
弊端:A 文体往往难以归类。
B 文体相同的文章难易程度未必相同,放在一起不利于教学。
3、按主题编排
代表教材:1928—1929年朱文叔编写、中华书局发行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
编排方式:全书没有采用单元组文的形式,只将主题相近的排列在一起。如1—3课为读书治学;4—6课主题为秉公无私;16—19课主题为离别;21—24课主题为战争。
优点:A 便于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研究的动机。
B 便于了解各种文体特征,促进写作和阅读。不同作者围绕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这样学习既增加了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于该问题发生深沉研究的动机,又可以让他们在对各种文体的比较之中了解文艺表现的方法。
弊端:A 不明语文学科基本属性和主要任务。夏丏尊、叶圣陶认为:“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课的立场。”宋文翰认为这种编排方式极易导致教师在学时,把语文课上成社会问题研究课。
B 不尽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C 有时主题分得过细,显得很繁杂。有教材写景竟细分到桃花和梅花两个单元。
4、按知识、技能编排
代表教材:1935年夏丏尊、叶圣陶合编、开明书店出版的《国文百八课》。
编排方式:全套教科书按文章学知识体系分10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以掌握写作、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优点:A 目标明确。为了“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要系统地学习文章形式方面的知识。
B 体系完整。
弊端:A 过分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形式的学习必然伴随而且需要通过内容的学习才能完成。
B 过分突出选文的单一功能。任何一篇选文都具有多重教学功能,强调某一种功能并以编写教科书,可能会造成其他功能的丧失,削弱选文其他方面的价值;而且往往编者所选定的文章自身并不能发挥他所预设的功能。
C 过分追求知识、技能体系的完整。《国文百八课》的作者也说:“我们自己发觉的缺点有一端就是太严整、太系统化了些。”而这种语文知识、技能的序列,是否符合语文能能发展的序列,也值得怀疑。
(二)心理的排列综述
文艺的浅深繁简很不容易确定,每每依主观的直觉,而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流弊。
——周予同《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1号)
阮真《初中国文教材研究(二)》(《教育研究》,1929年第16期)提出可以从4个方面13条标准来判断选取文的难易。
甲 辞句方面的标准
1、文中用辞造句愈近于现代通俗语者为浅;愈远者愈深。
2、文中引用古典及前代或取古代之成语或原文,以所引多寡难易酌定其深浅。
3、根据文句结构之烦简,平曲,华质,雅俗,及含蓄之多寡,以判断文法之浅深。
乙 内容方面之标准
1、文中所载事实,以易否引起学生想象为浅深。
2、文中所含理想,以某级年龄之学生易否判断及领悟为浅深。
3、文中所含感情,以某级年龄之学生曾有否类似的经验为浅深。
丙 艺术方面之标准
1、文章层次清楚,用笔平易少变化者为浅;结构繁复,用笔奇险多变化者为深。
2、诗文格调近俗者为浅;格调高古者为深。
3、艺术的表现明确,易于寻绎者为浅;文意含蓄,不易寻绎者为深。
丁 意境方面之标准
1、童话,故事,寓言,神话,歌谣,合于初级学生之幻想,而为其时心理发育程度易感兴趣者为最浅。
2、记事记游记人记物及叙述言行,为学生的处世经验所能想象而感兴趣者次之。
3、描写议论须根据深刻的处世经验与学理解析者又次之。
4、文艺之含有哲学的背景,与论文之为学术之门径,或考据者为最深。
二、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思考
(一)近来语文教材研究的新动向
1、教材编制类型有文选型、知识型、活动型、语用型等,现有人提出编制启发型教材的主张。
2、《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启示》(周庆元、胡虹丽,《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0期)认为教材编制理念的人本化、内容的生活化、体系的多元化是30年语文教材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今后要我国语文教材编制需要继续处理好三对关系。
3、《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第一辑)(王荣生、郑桂华,上海教育出版社)提出教材编制的新思想:1、教材要提供比较切实的课程内容;2、教材必须通过种种资源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使课程内容得以具体显现;3、教材应该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师可据以教学的方案设计。
4、《语文教材选文的五个向度》(《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0A期)一文提出语文选文的五原则,分别为语文内质、学生立场、典范精神、开放气度、时代气息。
5、主题组元模式引热议,构建能力体系呼声高涨。
《语文教学呼唤教材体系化》(《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5A期)指出,现行教材各“主题”单元表面团结,实则意义不相往来、知识点纠缠不清。
王士荣认为,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计语文教材,不如用语文能力的形成来设计实在些,至少更适合语学科的教学。(《试论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3期)
《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指出将“主题”、“情境”并列作为编排单元的要素,可以构建一种更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
(二)讨论题
1、你怎样看待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系统?
2、怎样看待单元的意义与价值?
3、文选型教材如何融入写作、综合性学习、语法等内容?
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的小学、中学的语文教材所有篇目?
是目录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确立了如下的编写思想和思路: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精品教材。
2.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
“民族化”——教材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化”——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渗透现代意识,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作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语文能力和素养。
“简约化”——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使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给教师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空间,要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并且注意研究、学习国内外其他版本的母语教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5.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典范性。其标准是:(1)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2)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喜闻乐见;(3)广开“材”路,多编少搬;(4)选文力求文质兼美。6.坚持“集思广益,开门编书”。精心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精诚合作、乐于奉献的编写队伍。在此基础上,发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语文教材建设的各界人士参与编写工作,争取知名专家的指导,走编写人员、专家、第一线教师“三结合”的教材编写路子,真正使教材能够凝聚起集体的智慧。
全国各地的小学课文版材都是一样的么
不是,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中小学使用语文教材中,一半以上的区县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另一半左右的区县分别使用苏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教材。
1、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60多年来,人教社一直负责编写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纲多本”,它对教材的垄断才被打破。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
教材亮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而富有活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栏目,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学习方法。
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两个小伙伴正在对话:“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我发现……”教材通过这种引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偏旁往往与字义有关。
使用反馈:
一位网名为“翩翩起舞”的老师认为: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知识性很广,是好事也是坏事。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变成好的学生越好,差的学生越差。这样差距拉大了,某些学生就对学习产生反感。
一位乡村老师在给编委会留言中写道:对于三年级教材我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知道这些高高在上的编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编书的。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三年级的孩子每天一大堆的收集资料,这许多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的任务都让三年级孩子来完成,怎么办?农村的学生又哪来那些资料?一大堆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专家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说,“当时设想很好,山区农村可以编得浅一些,多些关于农村的内容;而像北京上海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应该编比较深的教材。但实际上,农村不愿意用浅的教材,他们说,孩子本来在农村,用浅的教材就更考不上大学了,宁愿用重点中学的深教材。主要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教材的编写往往也要考虑考试。”
2、苏教版语文
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目前,江苏省的小学都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而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海南、福建、黑龙江、云南、甘肃、广西的部分区市也在使用。
教材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短短24个字,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中华长卷图。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壮美。
反馈:
一热心网友认为:“首先,拿到这本书就有想读的感觉,图片优美,字体也很适于孩子们认读和书写。其次,它相对人教版来说,我认为难易程度更适合孩子们理解。最后,我认为它在书写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设计也非常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苏教版语文教材全彩的配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课后的问题符合课本教材,内容做的很精致。
3、北师大版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陕西、安徽、新疆、福建、黑龙江部分区市在使用。在教科书编写过程和实验中,编者一直力图解决: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方法、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三个问题。
教材亮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儿童早期识字经验相联系,又进一步深入,在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把汉字象形及由画演变为字的特点和过程溶入1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学习,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如果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幼小断裂,使孩子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4、京版语文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总计有61首古诗,从内容看,唐诗占50%,宋代诗词占30%,其他有汉乐府民歌、元、清及现代诗词。鄂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约占所有课文的四分之一,包含90余首。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将会大幅增加古诗文的内容,小学学段篇幅将达到100篇,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比例达到15%以上。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古诗文的选取上,由之前的个位数篇幅增加至22篇,其中,九篇为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同时,在古诗的选择上,会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家名作,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
扩展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共性
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等多种文化。
从总体上看,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阶层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村文化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处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的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的《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族的风俗礼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的情谊;《和田的维吾尔》《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光和日常生活。
但是,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的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的3.1%。
3.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关男性的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关于女性文化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不管是从儿童类作品看,还是从成人类作品看,有关男性文化的课文都居多数。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色,从而具有了较高的认同感。
女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和贤淑的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的花木兰、海伦·凯勒、桑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强者”的身份出现以外,其他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现的。善良、贤惠、顺从等是她们性格上的特征。
4.它们都反映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城市地区的文化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小。两个版本的教材经过修改,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数量都较多。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多和景色、动物等有关,其中,大部分都出现在诗词和散文里。
上一篇:意林杂志上的经典故事
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有哪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