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南大学学报文学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0 08:47

中南大学学报文学编辑

汪晓,男,安徽利辛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0至1997年任职于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沙工业经济学院),历任该校教材科(室)负责人、印刷厂厂长、高等教育研究室秘书、《教育与科研》编辑部主任、《教育与科研》副主编、教改试点领导小组秘书、重点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秘书、校友奖励基金委员会委员。1998年至今任职于中南大学。现任《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创新与创业教育》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秘书长、湖南省期刊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省高校摄影学会副秘书长。
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原)科学技术司授予“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青年编辑”称号,2002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中南大学学报的稿酬是多少?

  80块一篇。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湖南省唯一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三方重点共建大学。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享有中国土木工程学科“三驾马车”的美誉;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求是学刊的辉煌时期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写的《浅谈文科学报的校对》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同年6月,《求是学刊》主编余式晖退休,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兼任主编,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衣俊卿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同时调入编辑部工作的有张晓校、杜桂萍,分别担任史学编辑、文学编辑。同年9月,《求是学刊》在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12月,历史编辑、副编审周众离休。周众于1985年—1988年间,曾担任编辑室主任。1991年1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设了“《求是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1980-1990)”专栏,发表熊映梧、孙云、张奎良、吕冀平教授撰写的4篇学术文章,并发表了副主编衣俊卿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的纪念文章《唯实、求是、图新》。3月21日,黑龙江大学举行《求是学刊》和《外语学刊》公开发行十周年纪念会,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同志和各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会议。9月,为纪念黑龙江大学成立50周年,《求是学刊》第5期发表了由叶伯泉撰写的编辑部文章《追求科学,探索真理》。9月,黑龙江省首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揭晓,《求是学刊》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赵亚乔编辑的《关于农村实行“两田制”运行模式的构想》(1990年第6期)获一等奖;周众编辑的《英雄与时代》(1990年第3期)和叶伯泉编辑的《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1990年第6期)获二等奖。11月,在1991年度职称评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晋升为教授,张晓校、赵亚乔和杜桂萍晋升为编辑,李小娟破格晋升为编辑。《求是学刊》1991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被摘发23篇,文摘数量列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名(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2年2期报道)。1992年3月,《求是学刊》第1期开辟“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栏目,发表衣俊卿的《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和邴正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此后,这一栏目成为《求是学刊》不定期重点栏目;同期,还开辟“史学博士论坛”,发表葛志毅的《玄圣素王考》和冯辉的《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该栏目此后亦成为不定期学术专栏;同月,副主编衣俊卿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月,赵亚乔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2月,衣俊卿当选为新成立的黑龙江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2月,衣俊卿当选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同年,据有关权威材料调查,《求是学刊》1991年在86条检索途径中被转摘71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二位;《求是学刊》哲学版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学刊》1992年所发文章在各报刊上的被转载数量列全国文科学报第3位(据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3年第9、10期报道)。1993年3月,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尚鹤翔主编退休,衣俊卿任主编。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张晓校编辑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编辑的《简论人类精神生活》(1992第4期)获一等奖;叶伯泉编辑的《宋诗发展的美学轨迹》(1991年第1期)、杜桂萍编辑的《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1991年第4期)和赵亚乔编辑的《论生产力发展的跳跃规律》获二等奖。7月,东北三省文科学报研究会于7月21日-24日举行年会,并进行评奖活动,《求是学刊》获四项奖:叶伯泉和李小娟被评为“优秀编辑”;杜桂萍和张晓校分别获优秀编辑学成果一等奖。7月,李小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8月,张晓校破格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调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求是学刊》主编,杨彬调入编辑部任副主编。同年,衣俊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求是学刊》1993年共被114条途径转摘文章7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4年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3年度全国“优秀编辑”。同月出版的第1期(总第98期)开辟“美学在当代”的不定期学术专栏。3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3年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5月,《求是学刊》第3期为“百期专号”,刊有百期纪念致贺单位名单、齐世荣等13名学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厉以宁等学者撰写的18篇学术论文。8月,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对学术期刊的双重影响》(刊《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5)分别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青年编辑委员会评选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4年黑龙江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小娟的《论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繁荣》获1994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比的优秀论文“一等奖”、杜桂萍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报编辑意识》获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张晓校任副主编。《求是学刊》1994共被105条途径转载7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5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4月,黑龙江省第3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5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哲学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杜桂萍编辑的《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符》、张晓校编辑的《创造性思维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杨彬编辑的《关于贪污罪构成的要件及刑事责任原则的探讨》获二等奖。8月,衣俊卿教授的专著《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获金岳霖学术奖。11月,杨晓彬调入编辑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论文《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求是学刊》1995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66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6年统计数字显示)。1996年 2月,李小娟同志被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1995度全国优秀编辑。 4月,赵亚乔同志被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4-1995年度优秀编辑。8月,李小娟编辑晋升为副编审。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为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兼任《求是学刊》主编。衣俊卿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论文《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第七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期刊。《求是学刊》1996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92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3月,副主编杨彬调离《求是学刊》,任马列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4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张晓校编辑的《中观史学与科举制研究》获一等奖;杜桂萍编辑的《论文学史家》、赵亚乔编辑的《论市场经济建构中的集体谈判》获二等奖。 5月,杨晓彬调离《求是学刊》。 8月,杜桂萍、赵亚乔晋升副编审。《求是学刊》1997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84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4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8年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4月,康敬奎调入《求是学刊》任法学编辑。 8月,副主编张晓校晋升编审。 9月,衣俊卿主编当选校长,兼《求是学刊》主编。 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7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12月,衣俊卿辞去主编职务,哲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学刊》主编。张晓校在1997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8年共被105条途径转载文章65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6位(据中南财经大学检索咨询服务报告199年9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月,徐松巍调入《求是学刊》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4月,黑龙江省第5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揭晓,《求是学刊》共有4篇文章入选:李小娟编辑的《社会思维场论》、杜桂萍编辑的《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张晓校编辑的《唐代政治开放述论》、赵亚乔编辑的《当前经济学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均获一等奖。1999年5月18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介绍《求是学刊》文章,题为:“《求是学刊》追求学术高品位” 。6月,《求是学刊》作为黑龙江省5个候选单位之一,参评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和首届中国期刊奖,这是中国期刊界最高奖项。 8月,张晓校调离《求是学刊》。 9月,康敬奎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10月,《求是学刊》被评为1998年度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李小娟的《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获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奖”。11月,《求是学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新开辟了“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法制现代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等栏目。同年,《求是学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确定为1999年度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赵亚乔在1998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求是学刊》1999年共被122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57篇,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7位。2000年第1期,《求是学刊》又开辟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纪之交话史学”等不定期栏目。2月,丁立群主编去北京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3 个月。3月,徐松巍副主编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读博士后。李小娟主持学报工作。《求是学刊》第2期又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栏目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对“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理论”、“人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检视。5月,《求是学刊》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3版)。 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义美学及其困惑》文章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分别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小娟被评为1998-2000年度黑龙江大学优秀党员。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与编辑的品位》、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在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9月,在佳木斯召开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李小娟的论文《学术期刊的风格》、康敬奎的论文《对学报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荣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李小娟、赵亚乔、杜桂萍、康敬奎被评为1997-1999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编辑。杜桂萍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赵亚乔、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培训中心参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类期刊编辑岗位培训班,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学校技术考核中获得优秀。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求是学刊》2000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3位;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17位。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为《求是学刊》副主编。据《光明日报》200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 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学统计),《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学刊》李小娟、赵亚乔、康敬奎、杜桂萍等编辑人员整理自1974年创刊以来在本刊发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期刊简介(期刊发展历程、获奖情况、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栏目主题介绍、各时期纪念活动的题字词、贺词);编辑部介绍(编辑部组成、历届主编的简介、编委会简介)等,为完成“世纪光盘”的制作而做准备。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学刊》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实践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研究、新儒学、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学刊》“世纪光盘”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求是学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发表10组“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笔谈)”。9月,李小娟晋升为编审。9月,杜桂萍被聘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9月,在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比活动中,杜桂萍编辑的《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李小娟编辑的《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获一等奖;赵亚乔编辑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康敬奎编辑的《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获二等奖。9月,《求是学刊》邀请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会员、西雅图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费劳德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演讲稿“怀特海过程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获黑龙江大学教师特聘岗位津贴。10月,《求是学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11月,《求是学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12月,赵亚乔在2000年度学校业务考核中获得优秀。2001年,共被全国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73篇,在综合性大学学报中排第5位(据中南财经大学统计)。2002年1月,《求是学刊》改版为国际标准大刊,页码增加到120页,定价8元。3月,杜桂萍获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李小娟获2001年校优秀编辑。4月,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02年常务理事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5月,《求是学刊》开设“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求是学刊》面向国际的步伐.6月,李小娟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小约翰·科布、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等为本刊撰文;邀请美国生态纪学会主席赫尔曼·格林前来黑龙江大学讲学,其文章“托马斯·柏励和他的生态纪”发表在《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获黑龙江大学“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7月,《求是学刊》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双十佳社科学报”;李小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杜桂萍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7月,《求是学刊》协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届青年编辑研讨会,23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衣俊卿校长做学术报告。8月,丁立群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李小娟当选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从1990年-2002年,《求是学刊》在衣俊卿主编、丁力群主编的领导下,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视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学术前沿,确立主题意识,实现编辑学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开放型的、富有现代思维的作者群体。因此,《求是学刊》无论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刊物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编辑部有正高级职称的2人、副高级职称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硕士3人。他们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奖励丰硕;1991年~2001年,《求是学刊》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咨询报告,《求是学刊》自1991年以来,被转载文章的数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据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检索报告,《求是学刊》通过15种文摘报刊121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90篇,在全国2588种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专题从147种期刊上转载文章363篇,《求是学刊》被转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被引次数排序前20名》,《求是学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评比中获得第15名的好成绩;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统计,2000年《求是学刊》在高校学报转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四大权威刊物转摘81篇。2000年《求是学刊》再次被列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列入全国45家综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和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无父文本”与“女性家长”
——男权语境中“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分析

摘要:唐人蒋防所作的《霍小玉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篇凄美而又经典的爱情悲剧小说。本文从“无父文本”,“女性家长”以及霍小玉和李益的爱情过程等角度,试图分析男权语境下霍小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霍小玉传》 男权语境 女性家长 爱情悲剧

唐人蒋防所作的《霍小玉传》,是一篇凄美而又经典的爱情悲剧小说。明朝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曾经这样评价:“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①的确,在众多描写爱情的唐传奇中,这篇显得很有思想光辉以及艺术感染力,在今天的人读来,还是很有味道。参看了一些前人对此作品的阐释,发现比较多地集中在对其思想内容的表述上。于是,经过阐释之后的主题众多: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是唐朝牛李党争的产物,也有人把它当作攻击当时门阀制度的产物,还有人认为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社会,对贪图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对这篇传奇是这样评价的:“作者成功塑造了霍小玉这个光辉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对封建社会提出有力的抗议;同时,又对当时热衷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无情地揭开他们卑污的灵魂。这篇小说也《李娃传》一样,都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发起攻击,指出封建门阀制度是造成爱情悲剧最直接的凶手。”② 而我本人在阅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更多的是纯粹从文本来角度来解读。我比较赞成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优劣,应更多地注重其艺术价值。
经过对小说的仔细阅读,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故事发生在宗法观念强烈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里面却没有父亲形象的出现,反而将母亲形象推到了一个封建女家长的位置。另一方面,我觉得在这场爱情中,霍小玉明显处于人格的高处,相对来说,李益明显就处于人格的弱处。于是,我将此看成是这部《霍小玉传》中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尽管如此,在一个男权的语境下,霍小玉最终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她坚贞的爱情,造成了一场令人叹惋的爱情悲剧。

一、首先从“无父文本”谈起
《霍小玉传》中从开头媒婆鲍十一娘口中透露霍小玉的父亲霍王已薨,而小说中也未提及李益的父亲,只有其母亲太夫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无父文本”。
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宗法社会,是非常注意父权的。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尊阳贬阴、“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传统宗法体制里,‘丈夫’一词的意义一向拥有高度权威性。《说文解字》记载:‘夫,丈夫也。’注文曰:从一大则天,从大一则夫。于此见人与天同也。”③这种儒家的伦理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礼制中君臣父子的秩序主从,促使家庭中的男性家长,享有绝对主体的威严,把男性几乎提高到了与天同等的地位。
作品中却缺少了父亲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意味着什么呢?是说明唐朝时社会风气开放自由,女性已经不再卑微,女性地位已上升到男性之前了吗?翻阅了陈东原先生编《中国妇女生活史》,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唐代虽然社会相对宽松,但毕竟仍就是宗法社会,脱不了礼教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男尊女卑一类。故妇女也不可能取得如何崇高的地位。这里面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妓女了。“唐代官妓最盛,文人墨客,进士新贵,多以风流相高,皇帝且多出外作狎邪游者。”④ “唐诗最盛,妓女中能诗者尤其多因为更为一般文人所倾倒:良家妇女的诗什,流传反倒很少。这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娼妓的思想与精神是自由的,解放的,流动的,而良家妇女的精神和她的身体一样,是拘束的,羞涩的,桎梏于礼教的,所以没有什么真情也就不能做什么真情流露的诗了。”⑤ 由此看出,妓女虽然大部分处境艰难,因为出于社会的特殊阶层反倒较少地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而霍小玉之为妓女,是因为父亲霍王的薨逝,她作为霍王庶出而被赶出家门,接着又沦为妓女。从这一点上说,作者没有在这个传奇中设置父亲的角色,可能是考虑到霍小玉的身份设置。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霍小玉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在她身上体现了更多的至情至性,且不受拘束。
而李益父亲的不在场,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李益母亲作为老夫人的威力,另一方面印证了李益,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父亲作为其强大的精神榜样,而缺少阳刚之气。在爱情面前懦弱无能,有所诺言却无所作为;在封建家长面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毫不坚持自己的主见。
如此,霍小玉父亲的去世,并没有击垮霍小玉,反使她更加勇敢随性地追求自己的爱,并且坚贞不屈,痴情到底。而李益父亲的不在场,使得李益似乎总是缺乏一种男性刚强的气质,始乱终弃,只知风流不懂爱情,薄情儿终负了痴情女子。两相一对比,奠定了此爱情悲剧的基础。

二、再看“女性家长”的凸现
鲍十一娘是本传奇出现的第一个女性长辈形象,要是没有这位媒人,也许小玉和李益就不会遇见、相爱、相伴到最后的生死两相诀。李益“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托媒于鲍十一娘。而鲍果然觅得“一仙人,谪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可见这个中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鲍十一娘何许人也呢?“故薛驸马家青衣也”,后“折券从良”,可见其身份的独立性,不失为封建社会女子自身主体性的一种有力体现。
再看霍小玉的母亲净持,作为已故霍王的宠妾,“年可四十余,绰约多姿,谈笑甚媚”,不仅如此,她对于女儿的情感是多少的通情达理,真是慈母的典范。小玉与李益的第一次见面,不仅得力于鲍十一娘的介绍,也要归功于净持的竭力搓和。在小玉见到李益前,是净持作为母亲先审视了一番李益,认为其“才调风流,仪容雅秀”之后才让女儿出来相见,可见其心细又爱女。净持虽不像《莺莺传》中的崔母那样以强悍示人,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慈母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最具家长味道的大概要数李益的母亲太夫人了。书中写道,李益“未至家日,太夫人已与商量表妹卢氏,言约已定。太夫人素严毅,生逡巡不敢辞让,遂就礼谢,便有近期。”⑥虽说是商量,但语气已经是坚不可摧,“言约已定”。怪不得说她是“素严毅”,以至于“生逡巡不敢辞让”。真是强硬的母亲。可以说,在太夫人身上,体现了很多类似男性家长的威严,丝毫不可侵犯。“唐初婚姻犹重门第,南北朝时之望族,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这时乃称望族,不与卑姓为婚。”⑦太夫人是个理智的人,她深知“生家素贫,事须求贷”,而“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不能简单地说,她是个很势利的人,作为一家之长,她要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生息。她要李益娶名门望族之女,她的门第观念带有了浓厚的宗法社会印记,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她遵循传统规范办事,强迫似的要李益答应这门亲事,主体性地位十分突出。所以,她即使是一个女性家长,由于她是坚决维护宗法制度的,在作品中被赋予了强大的家长力量。在这部传奇涉及的女性家长中,不管是行事风格还是最终决定权的,太夫人最有力量。

三、从整个爱情过程看
我觉得霍小玉和李益的整个爱情过程是最能从本质上体现阴盛阳衰的。霍小玉大胆寻求自己倾心爱慕的人,不顾世俗观念的束缚,并且痴情至死不渝。而李益爱而不忠,毫无主见,一再负心于小玉。首先从人格上讲,小玉就高于李益。
从追求目标来说,小玉“不邀财货,但慕风流”,且她本身“资质穠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释”;而李益“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又自称“鄙夫重色”。小玉超越了金钱地位等世俗东西,而看重人的才气格调,与一般的娼家是很不同的,只有碰到了心中爱慕的才子才肯以身相许。
从爱情理想来看,霍小玉追求的是“至情”境界,李益却不折不扣地走了负心路线。在小玉清醒地意识到二人婚姻无望的时候,她勇敢而真诚地提出了八年短愿:妾年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⑧有人认为这是“委曲求全”,也有人认为是“自我牺牲”。这些观点固然不错,亦是文本应有之意,但立足当代文化角度重新审视之,这样理解似乎过于消极了。这是她爱情理想的个性化表述,是她重感情世界轻现实生活的个人选择,是对婚姻的超越,是她“至情”的突出表现。试想如果不是其爱情理想的高脱,怎么能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决定,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生命时间来完成一段注定消逝的爱情?李益的登科授官,将霍小玉推到爱情与现实的尖锐矛盾面前,她没有考虑其他,她的中心就是爱情,所以她就单纯地从爱情出发,做出了这么一个八年之愿。在爱情与婚姻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封建社会的现实对于她来说是残酷的,在强势的男权社会,她的选择出于无可奈何,但也更加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崇高追求。而李益呢,在太夫人的威迫下,还是负约于小玉,并且最终负心于小玉。
从过程中的几次对话看, 小玉始终磊落坦荡,而李益则言行不一。在一次中宵之夜极其欢爱的时候,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⑨面对此情此景,生当即表示“誓不相舍”。 在李益要参加科考的时候,小玉已经意识到分离的必然,可她还是提出了八年之愿,这时的李益“且愧且感”,表示“皎日之誓,死生以之”。可事实上呢,他一旦离开,就答应了母亲安排的亲事不说,还辜负了小玉的八月之约。他难道不知道,痴情的小玉会因此而惶恐不安,等待无望之际找寻不已。即使不能赴约,派个人通知总不难吧。可他都没做。直到他来长安迎娶卢氏,和小玉近在咫尺了,还不肯前往一见忧思成疾的昔日爱人。总算有个黄衫侠士看不下去了,把李益劫持到小玉面前,这时的小玉已奄奄一息。她质问李益:“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従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⑩到这里,霍小玉的爱情已经走到了极致,而李益也将自己负心的面目暴露得无遗。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两人语言的交流,事情的演变,小玉至始至终地执着于爱情,而李益则口是心非,行动更是一步步偏离曾经的海誓山盟。对比之下,霍小玉的人性美、感性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李益的懦弱无能负心的形象也慢慢呈现。

《霍小玉传》最终的结局是霍小玉殉情而亡,李益还好好地活在世上。尽管大概因为自觉愧对小玉,他过着“妻妾终日不安”的恐怖生活。从整个过程来看,这部传奇里的女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人公霍小玉的形象,完全超越了李益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现了一种“阴盛阳衰”的现象。作者设置了“无父文本”,尤其还凸显了“女性家长”的存在,但这种凸显,其实是在男权语境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异化处理。太夫人的强硬,俨然使她成为了李益父亲似的形象。而且从结局上看,似乎女子最终还是被淹没了,无法彰显其伟大崇高的地方。当然在读者心理,有可能霍小玉的形象十分得光辉灿烂,乃难得的一个至情至性的刚烈女子。而在《霍小玉传》这部以女子姓名命名的书中,小玉的结局还是悲剧性的。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女子在各种各样的束缚里,依旧处于失语的状态,男权太强势了,于是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作者似乎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可贵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男权语境中一个高于男性的可爱至情女子的形象——霍小玉。

注释:
①②⑥⑧⑨⑩《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内部参考资料,1978年版,第27页,第27页,第21页,第21页,第20页,第23页。
③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④⑤⑦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第98页,第91页。
参考文献:
[1] 方坚铭,作为爱情悲剧和攻击型传奇作品的《霍小玉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关四平,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文学遗产,2005年04期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文章投稿重复率要求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文章投稿重复率要求:某些学校20%以上30以下可以修改再答辩,但部分学校20%-30%直接延期一年毕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文章投稿重复率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从合同法角度看,投稿这一民事行为应属于“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最终的法律关系形成,还需满足有投稿→愿接受→遵守事先公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文章投稿重复率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同时或在特定时限内投寄给多家报刊杂志社或出版社等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但国内各大杂志社与各个媒体都不支持一稿多投,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从合同法角度看,投稿这一民事行为应属于“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最终的法律关糸形成,还需满足有投稿→愿接受→尊守事先公约。

上一篇: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论文

下一篇: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