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郭玉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郭玉清
何为向死而生?
因此,先行到死中去,体会死亡的过程,才能以倒叙的方式从终结的死亡看到人生的意义,以整个存在都看得见的可能性来把握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达到“本真存在”。因此,对死亡的畏惧可以产生“为死而在”的奋进的自由,死亡因此可以成为人生的推动力(冷成金,2012)。
因而,向死而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在此众生沉沦的时刻,唯有死亡的重锤能够敲响麻木的灵魂,唤醒迷失已久的人们,它启示人们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去开拓更为精彩也更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正如西方著名作家波伏瓦在其名著《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所揭示的一样:生死对于人生来说,就像一张竖琴的两端,唯有两端拉紧,竖琴才能起到竖琴的作用,缺少任何一端,竖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叔本华说:“人生终究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摇摆”,而只有生没有死的人生只能沦落至无可逃避的无聊的深渊。正是死亡拉紧了生命的琴弦,使人能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去创造,去拼搏,也因此赋予人生过程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所以,死是生的前提,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实,对死的默想的实质是对生的沉思,因为对死的恐惧必然导向对生之意义的追问,提出为什么活的问题。这正是史铁生的思路,史铁生在所有提到死的地方必然紧接着提出“生的意义”。在此众生沉沦的时刻,唯有死亡的重锤能够敲响麻木的灵魂,唤醒迷失已久的人们,它启示人们以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去开拓更为精彩也更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人在本质上是由内心驱动的、自助寻求意义的观念性生命,当一个人的重大心理目标都实现后,内心便不再有目标驱动和组织人格世界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人格世界不断走向自我封闭,这时,人格系统必然出现熵增的过程,为了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系统必须引进负熵以实现有序状态(章凯,2014)。死亡作为一种“极端负熵”最容易暴露事物的本质,让人心生畏惧。死亡这种来自外部的强烈认知刺激通过传递一种畏之情绪启示着无,将此在(指代人)逼回到自身去(海德格尔,1927)。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唯大勇者敢畏,登山的企业家们正是因为敢于直面死亡,才能使他们能够摆脱沉沦状态而能够回归本真的生活。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负熵来自于开放环境,这种开放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独、反思与认知的过程。在心理的自组织模型中,死亡作为一种人格的强刺激将有助于打破自组织心理系统的平衡态,逃离熵增舒适区,实现人格的有序。换言之,畏惧死亡是热爱生命的强心剂。
对于登山的企业家们而言,当企业家们中层目标(Locke and Latham,1990)实现以后,他们会陷入到缺失意义、缺失目标和空虚的境地中(舒尔茨,1988)。于是,他们开始追求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精神目标——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正如黄怒波在两次登顶珠峰后表明自己攀登珠峰的根源在于“为了不平庸地生活,为了更好地活着”。中国古人强调“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人强调“未知死,安知生”,然而,前者无法知道生的意义,后者则将生的意义寄托给来世。海德格尔将生与死结合在一起思考,将死理解为“向终结存在”,从而将生嵌入死中,将死嵌入生中。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其攀登珠峰所追寻的更高的心理目标。因此,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更在于不断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标。不过,这些更高水平的心理目标都是个体在环境的一定影响下主动建构的指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动力状态(章凯,2014:53)。换言之,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笔者认为,追求个体的“自我”、“人格”等内容的高层次目标在一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为人格提供动力,防止人格萎缩”的作用,而且,随着人格对于高层次目标的期许和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高层次核心目标必然存在着进阶升级的特点,否则人格容易丧失活力而萎缩。
基于第一点和上述讨论,笔者认为,心理目标带来的活力源自于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寻求外部支持和认知刺激等,但这一切都需要依靠自我的救赎。 个体最好的状态是:面向死亡,人和其核心心理目标经过若干次实现、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直到死亡。
高层次心理目标的理想的状态: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登山爱好者们共同的心理特点,登山的企业家们在翻越了七大洲的雪峰以及两个极点之后,他们就满足于此了吗?很显然,不是。他们依然需要设置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满足自己。例如,王石在52岁登顶珠峰后希望在72岁继续登顶珠峰,因此,自组织目标系统中的最终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舒尔茨,1988:29),这就保证了目标的成长性、衍生性和生活意义的来源(章凯,2014,:163)。
目标是“尚未”,死亡也是“尚未”,目标和死亡尚未实际在此,但肯定在此(海德格尔,1927)。人终其一生都在目标探寻的道路上,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连串心理目标留下的痕迹(思想、精神、意志,而非财富、地位和权力)。换言之,存在的意义将由永不停止的目标来定义和赋予,而面向死亡而存在则是一种生活态度——逃离沉沦,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终结存在。
1. 高层次心理目标生发的活力源自于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寻求外部支持、寻求认知刺激等,但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高层次核心目标存在着进阶升级的特点:
1)高层次心理目标的理想的状态: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2)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更在于不断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标,但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形成和实现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1.向死而生是登山者“自我救赎”的负熵,这说明,负熵来自于开放环境,但这种开放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独、反思与认知的过程。
2.个体最好的状态可能是:面向死亡,人和高层次核心心理目标经过若干次实现、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直到个体死亡。
3.人终其一生都在目标探寻的道路上,最终目标永远无法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将由永不停止的心理目标来定义和赋予,事实上,生命的存在就是一连串心理目标留下的痕迹(思想、精神、意志,而非财富、地位和权力)。面向死亡而存在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以终为始,逃离沉沦,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终结“存在”。
向终结存在意味着:在敬畏死亡的前提下,我们在存在中历经目标的“无数次破碎和一次次重建”,这是过程,同时,死亡会将每一次高层次心理目标的决策和执行置于极端的负熵条件下,如此,我们便会以极高的热情、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拥抱、每一份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李开复和史铁生等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实现了从“害怕死亡”到“畏惧死亡”的转变。
参考文献: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M].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Young, Hero and the Code[C] Lewis Leary. Criticism: Some Major American ,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349.
魏威, 吕明. 试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关于死亡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2001,3: 52-59.
迈克·尤西姆, 杰里·尤西姆, 保尔·艾赛尔,等. 登顶:CEO必修课[J]. 2004.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商务印书馆, 2015.
冷成金. “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学立论方式辨正——兼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比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 V26(2):65-74.
章凯. 目标动力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舒尔兹. 成长心理学[M]. 三联书店, 1988.
李开复.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M]. 中信出版社, 2015.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位?最厉害的是谁?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目前还尚未弄清,但我们可以从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来找寻答案。一下是为您提供的: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全介绍
人民大学对外汉语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由老一辈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教授于50年代亲手创建,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曾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至今仍指导着本专业的建设。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句法语义研究、音系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研究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语言研究和应用人才。
本专业目前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85%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博士生导师有贺阳教授、劲松教授、张卫国教授、李泉教授。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言研究方法、语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专题、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语言学中的数理方法、语言信息处理等。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语言文字的应用、教学和研究工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贺阳 博士生导师
贺阳,男,1955年出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攻读普通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明扬教授。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主编,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的领域包括北京话、现代汉语语法和语言接触,先后参与和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现代汉语句法问题考察”、“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等。
讲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法学、汉语句法语义研究、语言研究方法等。
发表的主要论文:
(1)《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
(2)《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
(3)《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合作)
(4)《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
(5)《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
(6)《程度副词+有+名”试析》
(7)《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8)《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
(9)《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
(10)《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
(11)《形名兼类的计量考察》
(12)《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
(13)《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
(14)《现代汉语数量词中的若干欧化语法现象》
(15)《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劲松 博士生导师
劲 松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校今。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评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教授课程
本科生:
语音学
硕士生: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专题
博士生:
社会语言学
研究领域
1、当代北京话及普通话规范问题,侧重研究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如语调、轻声、儿化韵等。
2、语言学理论研究,侧重于音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
《马学良学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与瞿霭堂合作),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
《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
《社会语言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发表论文:
《北京话的口语语体》
《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与贺阳合作)
《北京话的字调和语调-兼论汉藏语言的声调》(与瞿霭堂合作)
《论汉藏语言的类型和共性》(与瞿霭堂合作),
《论普通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双语研究中的语言态度问题》
《流行语新探》
《漫谈“洋味”汉语》
《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
《双语学习中目的语对基础语的影响》
《儿化的语素形位学》
《被字句的偏误与规范》
《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
《词的认知基础》
《儿化词变化和变异的社会调查研究》
《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
《嘉戎语上寨话》(与瞿霭堂合作)
《嘉戎语藏语借词的时空特征》
《尖团音新议》
《叠置式音变献疑》(与瞿霭堂合作)
《儿词缀的意义和功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吴红云 博士生导师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吴红云教授(1963- ),女,出生于江西南昌,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明尼苏达大学, 2008-09)。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英语教学》杂志编委、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协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爱丁堡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
曾先后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成果奖”,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奖”。
2、教授课程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学导论、英语综合实践、英语泛读等。
3、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英语写作。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2006-2007: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语学习宏观理念和微观策略”
2)2004-200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发展模式研究”
3)2005-2008: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项目“外国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2007-2008: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北京市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规范性研究”
5、主要科研成果
1)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专著 200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注重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光明日报》2008年2月13日
“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第1作者)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代外语》2004/4(第1作者)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第2作者)
“英语学习需要建构的语言环境”《光明日报》2006年8月9日(第1作者)
“英语学习需要科学的学习理念”《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31日(第1作者)
“Investigat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readiness for learner autonomy”《中国英语教学 [三]—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tacognition in EFL Writ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2004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our Options for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中国英语教学》2002/3
“谈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辨证思想”《外语论坛》 2003 外文出版社
“论教学的观念和期望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2002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高校师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2001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 大会主题发言
“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报告” 199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增刊
“词汇困惑与大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 1998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研究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法庭内外—法律英语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主编:《英语写作范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翻译:《中国民法案例汇编》 1993 台湾出版社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泉 博士生导师
李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1962年生于黑龙江依兰县。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至今。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
曾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匈牙利、西班牙、智利、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获得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学奖、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兼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编委,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合著),商务印书馆,2004。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主要论文
《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5。
《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
《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
《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
《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会编《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
《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第3期2001年上卷。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4期。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
《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
《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Ltd. 2007。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
《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
《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主要研究领域
1.汉语语法
2.对外汉语教学
3. 国际汉语教育
研究生课程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
2.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语言流派与汉语语法研究
4. 汉语语法分析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1年中高考预测8套密卷的主要编委老师
初中组曾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市物理学科带头人。2007年,参加了北京市物理中考题的命题工作,有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从教30余年,所教学生在物理竞赛中获奖的多达几十人次。多年带初三毕业班,学生中考成绩优秀。张全贵 ,北师大二附中物理一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教学10年。多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中考成绩优异。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的任务,《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百节优秀课被国家网台收录。秦秀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年级主任。以优异成绩通过英语口语等级考试9级,曾赴美国进行英语培训并获得证书。所教学生中曾有多人获得北京市和海淀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各种奖项,曾多次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依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多次获得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带教研组多次获先进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教师。尚晓嫚,女,数学硕士,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三数学实验班教师。所教学生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多篇论文比赛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各种比赛中获奖。2009年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育先进工作者。李佳,北京101中学数学实验班教师,应用数学硕士,海淀区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从教数年来,关注学生数学、数学教育、数学学习的发展,致力于中考数学和奥林匹克数学的研究,所带学生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亚洲区第一名等优异成绩。高中组邱道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清华附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清华附中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著多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全国或北京市一等奖。杨燕,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研修部化学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1999年至今,一直主抓北京市崇文区初三年级化学教研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北京市中考化学课标卷试题的命制。北京市课标卷化学中考说明编写组成员。胡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诗词专业博士。在海淀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解题能力二等奖,《论双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中国语文教育学会“语文资源”相关课题二等奖。张道林,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组成员,教育部《网络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个人会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编写组成员,曾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赵书梅,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东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城区外语学会副秘书长、东城区职称评定学科组成员;是北京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教师用书编写成员。王燕谋,北京一帮一助教协会常务理事,数学科主任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长年工作在高三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高考改革以来注重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复习备考的方略研究,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和指导学科老师备课。龙涛,北京四中物理学科高级教师。有多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经验,深受学生喜爱。北京四中网校的主讲教师,参与多本教辅书籍的编撰,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发表。王树声,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毕业于北京师大地理系,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曾参加教育部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大学组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文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周荫庄, 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1992年经教育部选拔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多年主讲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门基础课程。张海山,数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多年来对高考数学,考研数学等颇有研究。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5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06年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达30多篇。林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学位会议口译专业讲师。担任研究生一年级,口译教学组组长。多次为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公司企业提供中文、英文专业会议口译(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连续5年参与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并担任负责人,出版《大学语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多部教材。谭清华,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参与和主持多个课题。胡玉华,北京教育学院生化环境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社会兼职:生物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物编委。刘滢滢,任教于清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系,光信息处理专业硕士。清华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讲师。教学态度认真,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发表小说属于稿酬所得吗
下一篇:论文进度完成情况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