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心理学气质论文
关于应用心理学气质论文
我有一篇你看看能用的到吗
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於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
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於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
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著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至於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
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同教育实践密切联系著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丘、荀况等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有至今还值得重视的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个性特徵”等。此后,中国历代的教育思想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并发展了孔子和荀子的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在欧洲,希腊的哲学家主张通过教育追求心灵的坦率和正直,发展人的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十分强调心理功能统一论,叫作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来自理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乐观和美的态度。之后,亚里士多德深信理性能指导人的行为,理性观念能使人有较高的善行。他搜集并观察了许多生物的生理结构及其特性,认为心理学必须基於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从普遍到特殊、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著名神学家北非希波城主教圣奥古斯丁提出人有几种心理能力(mentalfacultes),每一种心理能力都能独立发展。这些观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著一定的启蒙作用。
欧洲文艺复兴后,有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如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常涉及到教育目的,知识是通过感官接触实际而获得的;教材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心理能力因学习而增强,教师应当使学生记忆那些真有价值而又能清楚理解的东西;对於事物的教学应先分析后综合,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所有能力的匀称与和谐的发展是自然的。
他的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三个阶段:
通过心灵的官感和经验发展头脑;
通过运动发展以满足需要;
通过宗教道德的经验以发展心灵。
他认为,教育的意义在於帮助儿童合理地正常化地发展;要做到这一步,教育者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儿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经验的逐步分级而来的,因而他曾设想建立一门教育心理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极力倡导教学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并以此设计了五段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的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心理实验室,对於感觉开展了广泛的大量的实验研究。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教育心理学,但在他的门徒中却有几人为创立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如德国的E.梅伊曼、瑞士的E.克拉帕雷德、美国的G.S.霍尔、J.M.卡特尔等。特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1908)一书,几乎囊括了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全部课题。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来实施。待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扩充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和个性差异》三大卷(1913~1914),1914年又简编成为《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便开始成为一门公认的独立学科。
1920年以后,在欧洲大陆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中,一些学者相继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如德国的W.施特恩、F.E.克鲁格、K.比勒、K.科夫卡、D.卡茨、H.韦尔纳、瑞士的J.皮亚杰、苏联的..维果茨基等。同时在美国又推行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所创的智力测验。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当代,由於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需要迅速地提高,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则在於教育,因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地在发展教育事业,开发智力资源,力求迅速地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因此更受到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於人的学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各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出现了许多学派。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者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尝试错误说,在30年代曾名灶一时。后来B.F.斯金纳竭力以操作主义更新桑代克的学习学说。但同联结说对立的认知派的理论却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认知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受意识支配的。人的学习不在於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也不是尝试错误,而是由於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在研究外在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继认知说而出现的是“自我实现说”。它认为人的学习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心理学应当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个性。教育心理学应著重研究个性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於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的相互关系,并启发他们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教师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是信息的传授者。自我实现说,仅仅是从个人自身潜能的实现出发来理解人的学习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制约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首先是把人的学习活动放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及个人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逐步全面地完整地研究人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主动性与自我评价。研究怎样才能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知识与技术,能为人类谋幸福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们正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地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心理学的先进思想和成就,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实验研究,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科学体系,以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
由於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於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的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著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求几个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的题目,靠谱点的,要写论文用的,有没有大神帮忙啊?要新的题目!!!
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
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
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
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
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
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
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
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
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
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
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
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
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
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
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
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
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
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
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您的心理学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
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对课堂的违纪行为作出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递进的模式干预,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摘 要: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对课堂的违纪行为作出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递进的模式干预,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学;运用
对一个教师来说,他的主要活动是上课,是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在职业类学校,教师们所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所谓的“问题生”,有的成绩不佳,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有的非常有个性,能把青春期的叛逆性发挥到极致,所以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教师来说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并不完全是困难的事。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如果教师能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接下来的工作便能顺利很多。约定的内容可以是:上课迟到进来要喊 报告 ;作业要独立完成,按时上交;上实验课的时候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涉及用电安全、学校财务损坏等问题时,一定听从教师指挥,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等。
与学生达成协议,教师首先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课堂规则的数目不宜过多;第二,课堂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有意义的,公正的;第三,对规则要有清晰的解释,并明确教给学生。在确立相应规则时也可以让学生共同来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以后的执行工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些优秀教师给了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教师们要始终明白自己才是最终的领导者与决定者。他们确定了这些规则并要求学生去执行。 教育 学家认为,遵循课堂规则和程序可以算作学生的第二天性。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进 入职 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第二天性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是不具备的,所以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相应问题。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分层次的 方法 来进行。教师始终要遵循一个宗旨,即尊重学生。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及自尊心,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处理方法:
一、最小干预法
最小干预原则:即有效但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一般有 经验 的老教师都会有几招这样的有效干预。比如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则会边教课边走到该学生跟前,把书合上,或悄悄拿走,让别的学生尽量不发现;或者发现个别学生在说话时,走到他们跟前讲课,并用手指点点课桌,以示提醒;有的甚至用眼神,就可以提醒学生不要上课聊天。这些都属于非语言的最小干预。
二、语言干预法
用语言进行干预,表扬做得好的个别学生,以此来提醒做得不好的学生或表扬大部分学生来干预没做好的学生的行为;进而就是直接提醒,比如:“××同学,自己做,不要和别的同学商量。”
三、反复提醒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非语言干预、强化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或者予以简单的言语提醒,都能够消除一些轻微的不良行为。然而,有时学生故意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或者与教师辩解、找各种借口等,想以此来试探教师的决心与忍耐力。如果学生了解到教师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并且采取适当的 措施 来营造一种秩序良好的、具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他们的试探将会停止。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试探进行阻止并遭到失败,则会导致学生更加肆意妄为,这样就需要进一步的策略,首先用到的是反复提醒。如何来做到合理的反复提醒,这个问题很有技巧,很多师生间的矛盾都是因为不合适的反复提醒引发的。反复提醒的原则是:对于学生任何无关的理由或是狡辩不予理睬并坚定自己的立场。教师首先应当确定自己要求学生做什么,然后反复陈述,直至学生听从。
学生的辩解或借口无非是想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来拖延时间、逃避学习,所以要绕开学生的一些借口,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走,掌握主动权,坚持自己让学生做的事情,往往就可以解决问题。
四、咎由自取法
如果能在教师和学生间的矛盾最小化时就将矛盾解除,化干戈为玉帛,相信许多教师都愿意看到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也有些师生间的矛盾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来解决,那么只能用“咎由自取法”即:要么服从,要么后果自负——咎由自取。比如,课后到教师办公室接受教育,或者去班主任处,由班主任教育或者处罚(当堂罚站,课后罚背书,通知家长来学校等等)。对学生所做的处罚应该是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并且尽可能在违纪行为发生之后马上出现。要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之后必然导致某种后果。但是,惩罚的力度过大就容易引发学生的仇视和敌对态度,所以,如何控制惩罚的力度是学生能否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适
度的惩罚可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如:“你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我对你的惩罚并不是不尊重你,不给你面子,要你在同学老师面前难堪,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小小的惩罚让你体会到一个学生的规范是多么重要,并且希望今后能有个良好正确的行为举止……”,从而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上课捣蛋的学生,往往是在其他方面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想以课堂捣蛋的方式来引起关注。所以,教师应尽量把问题在小范围内解决掉,他以后再次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减少。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来惩罚,比如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与其进行言语冲突,而是课后到办公室处理。最后的处罚是教师停止其感兴趣的活动几天或一周,比如利用其放学后打 篮球 的时间,将其请至办公室看书谈心等。让学生受到惩罚,又没能在班级中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几次过后,学生自己也会衡量轻重,考虑行为方式了。
当学生不服从要求时,教师在给予惩罚前,必须要想清楚惩罚的实际操作性。比如,罚抄课文十遍,完成后才让他离开办公室,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切忌说一些空泛或模糊的威胁:“你一定要怎样怎样,否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或者“你不做,就不要来学校了”。这样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激化问题。同时,当你所说的惩罚(威胁)不能兑现时,学生对于你所说的话将学会不予理睬,当成耳边风。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打交道,也是一件艺术活。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给予适当的尊重和理解,作出恰当的处理和惩罚,从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形成一个递进的模式,给不同程度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予以不同的处理方式,将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
参考文献: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 文化 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 教育 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方法 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 经验 。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浅析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
【摘要】当今社会,考试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考试人生”的说法并不夸张,导致考试作弊的学生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作弊认识模糊和虚荣心的膨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诚信教育,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防范考试作弊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社会、家庭、学校更有学生自身心理影响因素。
1 虚荣心的膨胀
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
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在对考试作弊成功与否及因作弊受处分等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因而在行为选择上也往往出现偏差。
2 群体效尤现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要做到较彻底地根除考试作弊现象,寻找到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除了从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体系、推进依法治考进程、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外,还要有效的调整好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 克服认知失衡,端正价值取向
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学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应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他们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学校不仅要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还要加强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必要时进行 学习方法 和技能指导,如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等。
任何一名考生都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审视、约束自我,自觉遵守有关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待考试,对待分数,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对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最大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2 充分发挥家长的亲和力,形成教育合力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做好 家庭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良好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于2004年5月联合组织“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报告 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作弊了。
4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同学间分数竞争的压力
在学习负担过重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为避免考试失败、作弊的动机较强烈,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因此,控制学生作弊,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公布考试分数,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分优劣、定等级会加大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引发更多的作弊行为。所以,要通过降低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来控制大学生的作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分数成为学生个人的私事,只让学生本人知晓自己的分数,改变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而非与同学分数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5 正确对待考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缺乏必要学习技能、不勤奋刻苦、混时度日、过高考试焦虑的大学生更可能作弊,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较差,并且认为作弊的实惠更大,因此要善于及早发现这种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咨询、学习指导,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减少对考试的焦虑等 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早期发现有作弊危险的学生和对他们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求一篇800到1000字的心理学论文!要求是运用心理学来进行自我分析!!!
你可以做一些性格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倾向测验等,通过这些测验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然后从自己的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来分析自己。可用的测验有: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瑞文标准推力测验,SCL-90等
上一篇:建筑技术开发投稿周期
下一篇:大一新生德育答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