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论文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论文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 摘 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 原因 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
论文: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探讨 摘 要:相对于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成因的多样化已成为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大障碍,文章从目前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 原因 对策 一、进行环境分析,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2)管理人员的能力;(3)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4)单位规模;(5)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7)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8)资产的流动性;(9)单位经济环境的恶化;(10)快速增长;(11)单位的电脑化程度;(12)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13)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14)政府法规的范围;(15)员工的士气状况;(16)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17)对公众的公开程度;(18)离总部的距离。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作出审计决策。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 1.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属领导层次高,其独立性强。企业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审领导体制,董事会中负责内审工作的领导者应有足够的权力,内审部门的地位应比其他职能部门高一级,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决定。应建立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沟通渠道,内审经理应有权出席、参加由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举行的与内审职责有关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报告,通报有关审计工作计划和实际审计工作信息。遇到重大问题,内部审计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中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负责人汇报、请示,以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或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实行系统内内审机构的垂直领导或实行审计委派制,使内审部门的地位高于其他部门,以利于内审部门独立地、有权威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阻碍。 2.明确内部审计职责。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应配备合格的、专职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应当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而只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务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该项业务活动的审计。在分配工作任务和指派内审人员时,应避免实际的和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当内审人员因单位人员紧缺等原因被抽调去完成其他非审计工作时,他们以后不得审计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从其他部门调入或借入的兼职审计人员,也不得安排他们审计他们原先从事的工作。通过明确上述审计职责,保证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使他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1.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威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执行合格的审计,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计计划促使内审机构和人员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审计任务,满足组织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标准》第2010款要求:将审计计划与风险相联系;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计划应该反映机构的风险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地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还应当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3.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其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谨慎态度,从进人关上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四、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它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其可依赖程度如何,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针对不同的审计风险,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要想使内部审计创造价值,单位和组织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销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使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将工作重点转向利用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当好管理者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取得组织各级人员的信赖和支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内部审计业务,促使内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在审计的每一环节上,识别风险因素,消除或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来源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网提供论文
急求一份关于“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上一篇:内燃机学报是不是ei
下一篇:软件技术毕业设计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