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日报有关教育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3-12-06 07:25

人民日报有关教育的文章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关于四问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文章。文章批评了目前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严肃指出做教育不是做生意!

当下,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教育培训行业,在线培训市场更是火热异常。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

然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资本的驱动之下,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商业化营销模式,做广告、拼低价,甚至用收来的学费做投资、做投机。还有个别机构采用“白条”“教育贷”等金融手段促销、吸引学员。有一些商业平台推波助澜,为了经济利益,对培训机构广告大开绿灯,甚至鼓励和引导他们竞相投放,其中不乏夸大宣传和虚假广告。

校外培训是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套用商业逻辑,这是必须明确的一条底线。

扩展资料

教育初心莫背离

首先,面对汹涌的资本,培训机构需要保持冷静。如果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开始寻求投资,跟风烧钱,扩大营销,培训行业就会走向严重内耗的困境。这些以资本和商业为属性的手段,一方面导致机构无心专注教学研发,违背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初心;一方面走向“跑马圈地”,打破正常业态,加速中小机构迅速倒闭的风险,让行业无序竞争,损害家长和学生权益。

同时,面对汹涌的资本,学生家长也需要保持理性。对于“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营销话术和“套路”,家长们应当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来综合决定。要始终明确,培养兴趣、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比仅仅应试答题更重要。

此外,在校外培训的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多部门握指成拳、联合解决。教育是良心行业,不是逐利产业,应当制定专项法规细则,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的审查与监管,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告知原文,衷心感谢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 吕叔湘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占用这么多时间,必然挤别门功课的时间。按《试行草案》规定,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五门合计是1076课时。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可是让孩子们只用稍多于十分之一的时间学科学,而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课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我还想谈谈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问题。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工作者的外语是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以我国的情况而论,中文的科技资料很不够,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利用外文的资料,他就只能做第三流的工作。依靠翻译吗?现在的科学文献一天就是一大堆,一天就是一大堆,胜任翻译而又有时间翻译的人有限,只能翻译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家,尽管本国文的科学文献已经很丰富,还是一般都会两三种外语,有的懂五六种,至不济也有一种能用。我们科学落后的原因很多,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外语不过关是原因之一。外语不过关是因为大学里没有把公共外语教好,大学公共外语没教好,跟中学外语课有关系。由于师资的限制,我们一直没能在中学里普及外语,于是大学入学不考外语,于是大学公共外语从a,b,c,d教起。每周四节课,二年时间(理工科),即使认真教认真学,也难达到自由阅读外语资料的程度,何况多数公共外语课又都是虚应故事。我以为今后必须狠抓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教学,达到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能阅读本学科的一般文献,研究生都学好第二外国语。同时,高等院校招生一定要考外语,否则中学生不肯认真学习。

  这两个问题,虽然都是由来已久,但是由于“四人帮”捣乱,变得加倍严重。“四人帮”不要青少年学好语文,提倡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便于他们利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这政治当然是他们的帮政治。外国语的学习也受到迫害。钻研业务是走“白专”道路,钻研外国科技文献,“白专”之外又加上“洋奴哲学”,两顶帽子压得你抬不起头。现在“四人帮”已经打倒,但是,他们的恶劣影响还没有彻底肃清,原来存在的问题更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要成立一个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最好建立一个教育科学院,至少建立一个教育研究所。不光是语文教学问题需要研究,教育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现在各个产业部门,生产物资的单位,都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资。教育部门,培养人才的单位,更应该有研究机构,研究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有一亿几千万学生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十四年,研究生再加三年,说这里边没有需要研究的问题,谁能相信!

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你如何评价她写的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信念。大山里的女孩想要走进大学、走出大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而他们传承的信仰,就是红色基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就像张桂梅校长所说“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张桂梅是时代楷模,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办了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而高中的成绩也很好,在整个丽江市都是数一数二的,上线率出奇的高。现在人们也知道了她的故事,有很多人都把她当作偶像。据说坐飞机的时候,空姐见到偶像还特地在下飞机后写信、合影。现在她在人民日报中撰文,指明“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我觉得说得很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好的发展。

大山里的孩子们走不出去,究其根本还是没有信仰。就拿张桂梅创办的免费女子高中来说,当地的孩子没有读书,她们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在当地的想法中,只有结婚生子务农,再也没有其他东西。而这种想法,让张桂梅也很苦恼。她想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可她们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前方没有指路的灯,怎么能够用心学习。于是她们开始红色传承,给学生指明了远方的灯;她们创办免费女子中学,给孩子们带来了路和光。

我觉得大多数优秀的学校,都无法跟张桂梅创办的学校相比。成绩上女子高中上线率堪称一流,不比知名高中差。而它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现在大多数学校,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其中不乏一些“巨婴”。这也导致,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步入歧途。

金钱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这个 社会 存在一种现象:物质丰富却精神贫瘠的人比比皆是。什么样的人活得最不满足?内心空虚、欲望高于能力的人。

我们早已过了愁吃愁穿的时期,为什么大家的幸福感却没有提升,却反而下降,甚至还有很多人觉得无法生存?

因为,我们的许多人,虽然拥有了足够生存的物质,却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更没有成就自我的能力。

幸福从哪里来?

首先,安全感是幸福的保障,其次,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幸福的源泉。

真正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不是简单的金钱和物质满足,而是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凡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东西,最终都很容易失去。教育成功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在人民日报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里,提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不少父母抱怨:没有钱怎么给孩子好的教育?于是,为了赚钱挤去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他们疏于陪伴,只为了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认为花钱就可以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不少留守儿童,从小因为父母外出工作,被丢到了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的身边,从而带来了影响终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安全感、自我否定、感情冷漠,等等。

金钱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在习惯用物质满足来代替陪伴孩子的家庭里,孩子的问题往往最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还不如金钱重要。

这些孩子只能从物质享受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越感,从而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终身追求目标。

用玩具来代替陪伴,也是许多大人哄孩子的一种方式。

可一旦孩子学会了什么都用金钱来交换,长大后他就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

那些不给买玩具就哭闹的孩子,多半是父母没有用心陪伴他们导致的。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很多家长都明白陪伴的重要性,也舍得为孩子花时间了。

那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一、3岁前的陪伴,是给孩子安全感。

1岁前,父母(尤其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陪在孩子身边,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孩子,能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受欢迎的,这让他拥有了安全感。

1岁前,父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1岁后,开始慢慢地适当延迟满足。

二、3-6岁,在安全感的基础上,鼓励孩子 探索 ,并设立规则。

这段时间里重点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和情绪控制力。

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就会顺畅许多。

三、父母在陪伴中最重要的是:情绪教育。

心理研究发现,只要父母对孩子做好了三个方面,孩子的成长方向就不会出现问题。它们是:

有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是源于这三个品质。

在孩子越小的时候,父母的状态越好,收获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在孩子3岁前,父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孩子将终生受益。

做到第二层次,父母就向合格迈进了。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不花时间来陪伴,哪来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里有个说法:所有人都活在5岁前。意思是,人一生处理问题的模式,在5岁前就形成了。

其实,父母陪伴孩子的最主要时间,也就是在6岁前,这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父母在6岁前能给孩子好的陪伴,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6岁后,父母更多的作用是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引导并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需要父母自己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马云说:

除了这些,还有逆商。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的决定于智商,剩下的80靠的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爱商和逆商。

每个孩子的智商其实都相差不大,他们今后的人生差距,往往体现在其他三种非智力的因素中。

情商让人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并很好地协调运用于实际情况中。有了情商,才能把所拥有的知识和文化变成动能。

一个缺乏情商的人,不会沟通和交朋友,有困难不会找人帮忙,有能力却帮不到他人,又靠什么来成就自己呢?

爱商让孩子了解爱的本质,知道如何去爱,正确恰当地接受和付出爱,表达爱。这些都需要孩子从父母爱自己的行为方式中,感受到并模仿学习获得的。

爱商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一个人有了爱商,才有更多更大的担当,才能走得更远。

逆商,让孩子面对逆境和挫折时不失去希望和信心,能够依靠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去征服困难,摆脱困境。

这就需要他有一个良好的从容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方式。

这些因素往往就藏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日常状态里。父母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成就孩子。

爱因斯坦说:

完善孩子的人格,孩子才有良好的状态去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拥有精彩而卓越的人生。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青云计划获奖文章:

金钱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管不住自己的家长,也调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梦,并帮助他圆梦

生命力被唤醒的孩子,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

父母给孩子奠定的人生底色,深深影响着他成长的重要方向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

我们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孩子穷养好,还是富养好?这篇文章告诉你不一样的答案

躲过这三个“黑洞”,教育孩子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走心,才是教育的最佳捷径

上一篇:如何向中国教育报投稿?

下一篇:高中科技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