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的精髓在于逻辑

发布时间:2023-12-09 10:02

教学论文的精髓在于逻辑

教育论文是对教育教学经验或观点的认识,要写好教育论文,一要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要大量阅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文章,借鉴他们的优点,三要有好的文笔,此外你的观点要新颖,如果写别人十几年前就已经发表的东西,肯定没有刊物会看中。教育论文的形式应该遵循“绪论一本论一结论”的逻辑顺序。通用的论文格式一般包括的项目有: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这十个部分。下面分别从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这十个部分进行描述。 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透过它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标题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是颇需斟酌的。拟定文章标题应注意以下四点:①简明。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少并不等于简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得上简明;②确切。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确,不能人有歧义;③具体。题目一定要与文章的内容相符,使人一见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是论述什么的;④传神。传神是指拟定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最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主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文章发挥更大的作用。 署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二是表示作者要对文章负责;三是便于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为文章署名,只有文章的实际作者才应该署名。是个人写作的,署个人的姓名;是集体的成果,署集体的名字,也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分署参加者个人的名字。 引言又称前言、引论、导论、绪论或序论。它的作用是向读者初步介绍文章内容。短篇文章通常在本文前用简洁的语言略述总纲,较长的文章则辟有专章,加以阐述。引言的内容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②文章的主要观点;③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④写作资料的来源、性质及其运用情况;⑤文章的规划和简要内容;⑥研究中的新发现;⑦课题的意义;⑧概念和术语的定义。上列各项,并不要求详加阐述,只求蜻蜒点水般点到即可。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正文的写作规律有:1、论述方式。论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科学研究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有关的各方面作综合的论述;另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按照研究实际,划分几个阶段,对各阶段依次进行论述。两种论述方式各有特点,前一种综合归纳性较强,能够突出文章的主要论点;后种更忠实于科研实际,绐人以真切的感受。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要是实际科研过程的机械的、刻板的复述,而应是作者经过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产物。2、论述内容。文章的论述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二是实践的。理论的阐释侧重逻辑推理,实践的阐述着重过程的描述。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理论来源于实践,需要实践的验证;实践要上升为理论,才能成为科学。科学的实践,无论是观察、调查、实验,还是查阅文献,最后都要得出科学的结论。文章的内容的论述要点如下:(1)理论的阐述。①提出假说的事实或理论的前提条件。假说的要点,适用范围,论证所需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②结果。理论的内容、规律等;③讨论。应用的思想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见解的评价。(2)实践的阐述。实践的阐述主要是论述观察与调查以及实验。①观察与调查包括的主要内容:观察或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得到的资料、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记录。对结果的分析、理解、认识、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科学价值,尚存在什么问题,前景预测;②实验包括的主要内容:材料的性质、质量、来源,材料的选取与处理等,这些材料一定要详加说明,其目的是便于同行重复实验,对成果加以验证。实验的仪器、设备、条件,标准的或非标准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正常或异常现象及问题等。实验的结果、数据、图表,加以整理。对实验结果或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实验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价值,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其途径是什么,前景展望。 一部论著的写成,必然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在工作中给予帮助的人员(如参加过部分工作,承担过某些任务、提出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某些指导的同志与集体等)。应在文章的开始或结尾部分书面致谢。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实事求是,而不是单纯的客套。写作文章,需要引用一些别人的科研成果,这是科研工作连续性的表现。列出“参教文献”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文章作者言之有据;二是表示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三是有助于读者对所论课题作进一步探讨。详尽的参考文献实质上是开列了一份参考书目。引用的文献是已经发表的专著或期刊上的论文,也有的是尚末发表的会议记录,手稿或书信等。引用时均应注明。参考文献列出时要按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编数码,依次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译文注明译者)、名称、出处、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以上综合的文章结构程序,只是提出了一种供参考的模式而巳。就某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作具体安排。(一)主题的写法教育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教育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二)题目的写法教育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三)摘要的写法教育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通过阅读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教育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5.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教育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如何做好选题,首先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寻找社会热点,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强调多读名家论文的重要性,学习首先是从模仿开始,尤其向我们推荐了苏力老师“小处着眼,小题大作”的写作风格和孔祥俊法官的实践性文章。之后他还强调了论证的体系问题,包括各级标题之间的逻辑顺序,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证明力,文章的简洁性和规范化。尤其是在规范化上,道德规范要求作者必须要在文章中标明引注——这既是在尊重别人,也显示了自己的素养;在表达规范上,注意标点、错别字、长短句的问题,文章完成之后要多读,深刻仔细地读,而非一目十行的看。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育论文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教育论文

摘 要:在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之中,应用文的严谨逻辑性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讲授了书写的格式、步骤、写法后,给出学生写作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难合人意,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面对写作材料,不能很好地进行谋篇布局,不能把握写作内容的逻辑规律,完整、严谨地把要反映的问题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未能很好地把逻辑思维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中。本文试对逻辑思维在应用写作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逻辑思维 作用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逻辑思维,就是有规律地思考问题。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它的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形式逻辑上讲的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的能力。如果思考问题违背了这些规律,那就必然会发生语言表达上的支离破碎、语意不明、牵强附会,甚至于有荒诞无稽的现象发生。而应用文写作中的逻辑性思维就是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谋求文章的合理布局,要注意哪些话先说、哪些话后说。因为严谨的逻辑性不仅能使文章突出论证的观点,更能使阅读者准确地读出写作者的意图,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快捷的途径。

一、逻辑思维在应用文写作中的作用

1、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晰。

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层次不清”等毛病,表面看是一个语言问题,而实质却是一个逻辑思维问题。如果在写作中我们能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按合理的顺序、合理的布局排列出来,做到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就会使读者读懂写作者的意图,从而为达到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2、主题鲜明突出,观点明确。

大多数应用文写作要求“一文一事”,因此,在写作中要运用逻辑思维使主旨明确、突出,就必须做到表意集中。在一篇文章中,要不枝不蔓,把主要意思表述得十分清楚、明白,才能达到汇报、请示的目的;否则,东拉西扯,内容芜杂,就难以使读者抓住中心、领会主旨。

3、能够恰当地剖析事件,深刻地挖掘问题的本质。

应用文除了要请示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汇报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时,我们更要运用逻辑思维去剖析事件,把要汇报的问题、解决的问题,有条理地梳理出来,通过事件的表象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当前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事由模糊,极易产生误解。

如写“请假条”,一般学生的请假事由是这样写的:我因身体不适,需请假,请批准。在文中,对于“身体不适”一词,会让人产生误解,到底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不适呢?需请假天数是多少?有否病假证明?为此,虽然批假者大概明白请假者的意图,但也不能马上批假,因为他要对请假的事由进行询问或调查。这样,无形中也耽搁了休息的时间。

2、数据书写不规范,给人钻空子。

如写“借条”,一般学生会这样写:现借××100元。在文中,没有提到借的款项何时归还,且金额用阿拉伯数字填写,会被人利用,文中的100元可被改写成180元或200元等。

3、项目分类不明确,数量不确切,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

如写“收条”:今收到衣物被褥404件,各类图书482册,部分文具。文中的衣物和被褥、各类图书等没有再进一步明确的分类,且向哪个单位或个人收的,没有标明,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

4、结构不够完整,条理欠清晰。

如写“学期总结”,大部分同学都会写情况概述、学习情况、经验教训,但往往把今后的打算给遗忘了,造成文章的不够完整。同时在介绍学习情况时,有的同学条理欠清晰,未能突出重点,把收集的材料来了个流水账式的罗列。

三、如何在教学中贯穿逻辑思维教学

应用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实际应用的写作,它是与文学写作相对的另一类文字写作。文学写作又叫文学创作。它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创造独特的生活意境、抒发感情来打动人、感染人,从而起到鼓舞人、教育人、娱乐人的目的;它可以用虚构、想象、夸张等手法,创造典型,不需要和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一一对应。而应用写作则不同,它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意图和主张,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允许虚构,以便取得直接的行动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贯穿逻辑思维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运用逻辑思维去对文章谋篇布局、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会学生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在写作要求中体现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在应用文写作中,往往都提到写作要求,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写作步骤、格式要求、书写规范性等,掌握了写作要求,也即是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对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教会学生把握应用文的主要内容或条款。

在一些专业应用文中,掌握应用文内容的必备条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必备条款就是按照逻辑思维罗列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对应用文写作起着中心的作用。例如在经济合同中,《合同法》对合同的条款作了提示性、示范性的规定,其中有八条主要条款列为必备的条款,如果写作者不按条款的顺序少了其中的一些条款或把条款罗列的顺序颠倒了,如缺少质量要求、价格履行规则、解决争议的方法、不可抗力的.处理等条款,合同就会引起纠纷甚至会导致无效。因此,把握严密的逻辑思维是写好应用文的一个必备因素。

3、引导学生在应用文的逻辑性中提高写作的应变能力。

一篇好的应用文不但要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写作应变能力。这个较好的写作应变能力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在写求职应用文中,许多学生都会按写作步骤分别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情况、自我鉴定等,但往往忽略了获得学历后你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独立操作的能力怎样。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企业招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把握招聘者的侧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写求职信,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搬范文。因此,逻辑思维的针对性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因素。

4、提高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分析水平。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但是在企业中,专业性的应用文还是占多数的。所以,在学好事务类应用文时,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应用文中提高分析能力。例如:学写财务分析报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先把企业一段期间的财务状况作一个总体的说明;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引起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有哪些、企业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去改善企业现存的状况。通过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学生就会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整篇文章的布局,把分析的内容有条理地排列出来。这样,一篇完整的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报告才能呈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照搬例文、范文。

四、从应用文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中拓展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容易把握事物的规律,对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思考、进行取舍,从而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校学生会的运作中,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写竞选演讲词开始,到训练写活动方案、学期计划、学期总结、部门问题反馈等,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用逻辑思维去考虑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等。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会的干部就会逐渐从一名普通的学生提升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这不但为学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助手,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舞台。

要写好应用文,多读多写、勤学苦练是必须要走的途径。但是这个多读多写不应建立在学生生硬地照搬范文的基础上,而缺少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这样,再好的应用文也是空洞的,无法真正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因此,在应用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准确掌握应用文的书写格式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有针对性、实用性地写好应用文,使应用文的教学既体现写作教学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这样,应用文的教学才不会既枯燥又呆板。

参考文献

1、陆献林朱艳红主编《应用文写作》.电子工业出版社。

2、任鹰主编《应用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编《公文写作与处理》。

课程的教学逻辑构建论文

课程的教学逻辑构建论文

教学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与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其过程与人的思维规律密不可分[1]。合理的教学程序应与教学基本规律相适应,同时又必须符合逻辑认知的规律,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规律和形式的科学,教学逻辑是教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论看,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逻辑,教学逻辑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深对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为教学内容的确立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方向指导[3]。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有自己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无论如何选择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学内在逻辑的规约与引领[4]。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有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呼应和分享,有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5]。

《GIS原理及实验》课程知识点庞杂,理论集成度高,实践操作性强[6]。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对教学逻辑的关注较少,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脱节的情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从《GIS原理及实验》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从逻辑学的角度,完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实验,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GIS原理及实验》的课程特点

1.衔接基础课与实践课的关键性课程

《GIS原理及实验》课程通常开设在地理学、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等相关专业,其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个模块[7]。《GIS原理及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基本的数学、地理学和相关专业学科思维和素养,同时,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GIS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撑[8]。所以,GIS课程是联系学科基础课程,巩固专业基础课程,支撑后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9]。

2.高度集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应用型课程

GIS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企业决策、资源管理、国土规划、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及检测、旅游管理等方面[6],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了《GIS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内容,理论知识集成度高,教学内容紧凑;同时作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未来进入专业领域的重要的工具课程,实践操作性强[9][10]。

三、《GIS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逻辑构建

1.教学内容的逻辑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逻辑化要求教材的编排要符合逻辑思维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展现要符合认知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有承上启下的联系;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概念明确、符合逻辑。《GIS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化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和教学内容组织3个方面进行(图1)。

首先,从专业培养要求、社会培养要求和专业依托平台出发,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考虑课程的延伸、课程的承上启下、课程内容编排的前瞻和联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教学资源,明确专业定位。其次,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选择一本内容全面、思路清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作为主要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使学习的脉络、知识结构更清晰。课程授课的时间安排,以及教材内容教学的顺序根据教学整体设计的要求进行调整。最后根据教学实施的反馈,总结、修正教学内容,使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2.教学方法的逻辑化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说明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两类,主要包括讲授、观摩、讨论、实验等。说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讲解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合理性、明确概念及其联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注重启发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知识逻辑结构,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语言的逻辑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手段,要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即语言表达要符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首先,教学中概念表达要明确。讲解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论证、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避免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在讲解过程中必须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其次,教学内容的'讲解必须前后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错误;最后,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明确性,教学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在教学中准确使用。

四、《GIS原理及实验》教学逻辑处理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逻辑层次认知化处理

逻辑层次认知化就是在呈现逻辑层次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即合理的教学节奏。教学活动层面,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学习的过程,认知结构[11]。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编排做到层次分明:先理论知识,再到实验活动,实践创新。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由单一结构到多重组合。

图2《GIS原理和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

《GIS原理及实验》安排在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结束,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前开设,一般为二年级或三年级上学期。此时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学科思维和素养,而后续的综合实践课程又需要GIS课程作为工具支撑。同时针对GIS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保证实践教学,GIS原理与GIS实验课程的开设同时进行,并且在教学模块上做到相互对应。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GIS基本理论、数据模型、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补充空间分析和空间制图方面内容;GIS实验教学则应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规划设计的应用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错位开展,理论教学进度稍快于实验教学进度。通过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习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图2)。

2.模块化教学,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

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包括知识呈现过程,知识的联系,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方法的逻辑层次。逻辑层次的显性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运用模块教学[12],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进行讲授,然后用一个综合的作业或者实验将几个模块联系起来,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GIS实验课程根据理论教学模块可相应分为:基础综合练习、软件应用基础、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入门四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3~4个实验,模块之间安排综合性实验或设计型实验将其相互联系起来。其中,基础综合练习模块用于引导学生入门,同时复习和巩固相关基础课程知识;软件应用基础模块主要针对GIS模型的建立、属性数据的管理,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空间数据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空间数据采集、维护、输出等方面;空间分析入门模块通过实例分析和操作练习,介绍和空间分析的概念,学习基本的操作,为后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打基础。在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比例,使实验项目结构更合理,实验安排循序渐进、相互联系、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

3.重视实验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过程中将说明式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重视基础概念的传授,实验设计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充分运用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能力。通过事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于每次教学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尝试和解决,最后在实验结束时总结评述,达到验证原理、解决问题与开阔思路的目的。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同时,教学中引入错位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扩展学生的思维、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错位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13],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收集材料,解答问题,课堂讲解”——“教师归纳评价”三个环节进行。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从认知规律出发[7],与模块教学相对应,错位教学法主要应用在基础综合练习模块。在学生掌握了GIS基本理论相关知识后,针对地理数据的收集、地理信息提取、简化、数字表达等相关内容,设置实验项目,由学生分组进行材料收集,问题解答及课堂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评价。案例教学法是以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型的案例为教材,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14]。在教学内容上以面向应用为主,收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工作中的实例,整理成案例素材库,用于实验教学。

4.教学效果评估,完善教学体系

《GIS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效果评估的着眼点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每次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学结束前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考试,从事先提供的试题库中随机选取题目现场操作,根据操作结果结合实验报告、课后练习的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既可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反馈的信息亦可用于总结和修正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五、结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因而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逻辑方法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逻辑方法,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对逻辑规律的掌握和恰当运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小学教育类毕业论文思想

下一篇:中学生理科应试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