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设计师生平杂志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2023-12-07 19:01

设计师生平杂志发表文章

庞伟有两个啊~~~不知你指的是那个

射击运动员——庞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二金获得者——庞伟

〖 庞伟的详细资料 〗
姓名:庞伟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86-07-19
出生地:河北保定
身高:179cm
体重:73公斤
项目:射击
个人爱好: 音乐
教育背景: 本科

职业的生涯
庞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到了回民中学。庞伟的姑姑庞艳春介绍说,庞伟小时候爱玩枪是出了名的,家里边像武器库一样堆满了各种“枪支”,电视里那些打打杀杀的枪战片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庞伟跟枪就跟有缘一样。”
2000年,庞伟14岁了。9月份的一天,一个街坊对庞伟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个提议委实让正庞伟兴奋莫名,玩具枪尚如此好玩且威风,况真枪乎?家长见状,通过一个叫霍红艳的教练找到了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射击中心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当然,也只是“练练”而已,当庞伟在射击上花去大量心思后,直线下降的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很是不安。与大多数家长观念相仿,庞伟的父亲庞彦宏、母亲蔡东芳还是希望这个听话的孩子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庞伟这个孩子非常听话。眼看着自己刚刚摸到打枪的门道就要离开,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大人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不愿意的。”庞伟姑姑庞艳春就这么一个侄儿,也见证了当年的艰难抉择。
之所以是艰难抉择,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学业有成才算人生的正途,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放弃进入这条道的人任何一点可能。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兴趣和学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张广伟教练找来了,对庞伟的父母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对别的孩子,不练也就不练了,我不说什么,但是对庞伟,不让他练射击才是误人子弟。教练撂下的这句话对庞伟父母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他们对“误人子弟”的看法。
在争夺奥运入场券的比赛中,庞伟在省队时的教练张胜阁和多名教练全程陪同,为庞伟制作了详尽的比赛计划,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庞伟能够再次进入国家队征战奥运,与这些教练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庞伟是个幸运的孩子。早年,他遇到了张广伟这样慧眼识才的伯乐。到了省射击队,张胜阁教练与他是师徒,也是朋友,对他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名将王义夫也是庞伟的贵人。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这么好的教练带庞伟。有了这些教练的精心安排,我们做家长的才会放心地把孩子交出去。”庞彦宏在电话里对三位教练心存感激。
2000年9月,出于乐观的预期,庞彦宏让儿子选择了退学的决定。回想起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再看到现在爱枪的儿子已经在与枪的耳鬓厮磨之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庞彦宏笑得十分爽朗。同时,包括三位教练的很多人,连同庞伟自己都相信他会在射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曾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他的偶像是王义夫,他的理想是做这位奥运冠军的接班人,北京才是冠军之路的开始。
2006年,庞伟於克罗地亚举行的萨格勒布世界锦标赛中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并於男子团赛10米气手枪的预赛压倒俄罗斯,以首名姿态晋身决赛,最终赢得金牌。在之后进行的男子个人10米气手枪决赛以683.3环夺得金牌。12月2日,他在2006年多哈亚运,他再次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参与男子团体10米气手枪小项,在决赛中,他们以1744环以4环之差胜南韩,赢得中国於该届亚运中的第6面金牌,当中,庞伟取得588环的成绩。3日后的男子团体50米手枪小项决赛,庞伟与谭宗亮及徐坤以1682环赢得金牌,是庞於亚运中的第二次金牌。
2008年8月9日第二十九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庞伟以688.2环勇夺金牌,帮助中国射击队赢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同时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收获的第二枚金牌。

主要的成绩
2008年 北京第29届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金牌 勇夺中国第二枚金牌
2007年 全国城市运动会50米自选手枪慢射 第一名
2007年 世界杯总决赛男子10米气手枪第三名
2006年 世界锦标赛男子10米气手枪第一名
2008年 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金牌
〖2008年奥运会战绩〗
8月9日,“黑马”庞伟在队友谭宗亮没有进入决北京奥运会选手庞伟活得金牌。比赛的情况下,心态平稳,以总成绩688.2环的高分获得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冠军,这是中国射击军团在本届奥运会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也是本次奥运会中国军团的第二枚金牌。

【建筑设计师——庞伟】

庞伟,目前中国最具实力建筑景观设计师之一。曾任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等。其参与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主要有:
1.美国景观设计协会(ASLA)荣誉设计奖(2002)
2.第十届全国美展环境艺术类金奖
3.2005-2006年中国房地产优秀景观设计师
4.2006年中国主流地产“金钻奖”,最具影响力建筑景观设计年度名人
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汽车城规划及建筑设计一等奖
6.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暨南中轴线景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第二名
除此之外,庞先生还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章,并出版有《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等专业论著。

弗兰克·盖里详细资料大全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 moderni ***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有着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汉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

保尔·汉宁森的生平

1)1894年出生于奥德拉普2)曾就读于哥本哈根技术学校和丹麦的科技学院3)1920年成为哥本哈根的独立建筑师,在此期间他还曾为多家报纸和期刊撰写文章,为歌剧院编写滑稽剧,创作诗歌.由他的文字作品可以看出,他还是一名犀利的社会和建筑批评家.4)他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设计理念:汉宁森是世界上第一位强调科学、人性化照明的设计师,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提出了要提供种无眩光的光线,并创造出舒适的氛围。代表性设计作品:PH系列灯具

介绍一位国外近现代的建筑大师的生平及其作品

贝律铭
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此后,贝律铭几乎年年获奖。一九八四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是托漪学会颁发的荣誉奖。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一九八八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一九八九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一九九零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贝聿铭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太太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承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座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一百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纵观贝幸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幸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幸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台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建筑构造之意境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忧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方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杜景观之大景。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人物生平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ewis Balfour Stevenson)于1850年11月13日在爱丁堡出生,史蒂文森的父亲是汤玛斯·史蒂文森(Thomas Stevenson),祖父则为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就像史蒂文森的曾祖父一样,都是著名的灯塔设计师与工程师。所以他从他们那里遗传到了热爱冒险、喜爱海洋的性格。因为母亲的缘故,所以史蒂文森也是吉尔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宁蒙德,第一代明托伯爵的后裔,并且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将领阿瑟·圣克莱尔(Arthur St. Clair)有血缘关系。史蒂文森的外祖父路易斯·巴尔福(Lewis Balfour)则是一个道德学的教授与牧师,所以史蒂文森在少年时期经常在家中度过假日时光。史蒂文森曾经说过“现在我还经常会感到纳闷,我从外祖父那里遗传到了什么?我必须假设,事实上他喜欢讲道,而我也是。虽然我不曾听过它被保存下来,而且我们也不想要去听到它。”史蒂文森则从母亲玛格丽特·巴尔福(Margaret Balfour)遗传到了虚弱的肺部(也许是肺结核),所以史蒂文森在冬天时经常待在床上,而他的护士则花很长的时间在床边阅读圣经与古老基督教誓约派的一生给年幼的史蒂文森听。而在夏天,史蒂文森则被鼓励到户外游戏,在这时候他又变成了好动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11岁的时候,史蒂文森的身体已经好转了,所以父母送他到爱丁堡学校就读,准备将来进入爱丁堡大学,他们计划让史蒂文森成为灯塔工程师。在这段时期,史蒂文森广泛的阅读文学书籍,他特别喜欢莎士比亚、沃尔特·司各特、约翰·本仁与《一千零一夜》。史蒂文森在17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但是史蒂文森很快的就发现他对于科学或物理并没有天分,无法成为工程师。而在他与父亲经历一次旅行之后,史蒂文森发现比起建造灯塔,他对这些关于他们所游历的岛屿及海岸的奇妙传奇故事更为着迷。虽然史蒂文森的父亲汤玛斯是严厉的,不过最后他还是支持史蒂文森继续文学生涯,虽然一开始汤玛斯认为史蒂文森最好先完成法律学位,为了以后可以去依靠它来生活。史蒂文森遵循着成为律师的步骤,于25岁时通过进入律师界的考试,虽然史蒂文森并直到他的身体状况因为工作与忧虑而衰弱为止都没有开业。 史蒂文森接下来的4年时光都花费在寻找一个对他身体有益的气候与旅行方面,史蒂文森前往枫丹白露、巴比松(Barbizon)、格雷兹(Grez)与内穆尔(Nemours)进行了长且频繁的旅行,而且他也成为了这些聚集在此的艺术家其中的一份子。史蒂文森也经常前往巴黎,拜访当地的画廊与剧院。在这段期间,史蒂文森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并且遇见了未来的妻子-芬妮·范德格里夫特·奥斯朋(Fanny Vandegrift Osbourne)。这些新朋友包括了他的传记作者与经纪人西德尼·柯文(Sidney Colvin)与具有作家与评论家身份的莱斯里·史帝芬(Leslie Stephen)。史蒂文森后来将这段旅程描写在《内河航程》(An Inland Voyage)与《骑驴漫游记》(Travels with a Donkey in the Cévennes)中。史蒂文森也写了20篇以上的文章与评论,并且发表在许多杂志上。虽然对于史蒂文森的父母来说,他只是在浪费时间而且是一事无成的。不过事实上,史蒂文森不断的精进写作风格与扩展他对人生的认识。史蒂文森与芬妮·范德格里夫特·奥斯朋于1876年在巴黎相遇,史蒂文森第一眼就爱上她了。在几个月后,芬妮返回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家。而当史蒂文森得知芬妮生病的消息后,他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因为了解史蒂文森父亲的脾气,所以朋友劝告他取消这趟旅程,但是史蒂文森仍然在没有告知双亲的情况下启航前往美洲。后来史蒂文森前往德文郡,一部分是为了节省金钱,另一部分则为了学习其他人是如何旅行的,而且增加旅行的经历。史蒂文森从纽约搭乘火车横越大陆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后来他把这段经验写在《The Amateur Emigrant》与《横渡平原》(Across the Plains)中。虽然这对史蒂文森的文学是一个良好的历练,但是同时也损害了他的健康。当他抵达蒙特里(Monterey)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在当地一些人士的照顾之下,史蒂文森才逐渐恢复健康。在1879年12月的时候,史蒂文森发现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回复到可以继续前往旧金山的地步。史蒂文森在这里奋斗了几个月之久,“靠着大量的劳动与沉重的思考,一天只赚得了45分,有时候更少”,在这期间他努力写作来支撑下去。但是在冬季结束前,史蒂文森的身体状况又再度衰弱下去,而且史蒂文森发现他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这时芬妮已经恢复健康了,所以她前往照顾史蒂文森,直到他恢复健康为止。当史蒂文森的父亲知道他身体的状况后,资助了史蒂文森金钱度过这段时期。史蒂文森与芬妮在1880年5月结婚,然后他与新妻子及继子从旧金山北部前往纳帕郡,花费一整个夏天在圣海伦山的废弃矿场度蜜月。后来史蒂文森出版了《银矿小径破落户》(The Silverado Squatters)来描述这段经历。之后史蒂文森想要进行南太平洋之旅,因为被他在《Overland》月刊的共同编辑人查尔斯(Charles Warren Stoddard,也是《South Sea Idylls》的作者)所激励。史蒂文森与他的家人在1880年8月从纽约回到了英国,发现他的双亲与朋友西德尼在利物浦的码头来迎接他,对史蒂文森的归来感到高兴。后来芬妮渐渐的靠着她的风趣与魅力来抚平史蒂文森与他的父亲之间的裂缝,而且让自己融入了新的家庭中。 从1880年到1887年间,史蒂文森一直寻找适合他健康的住所,但是仍然是徒劳无功的。史蒂文森于夏季时在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许多地方来寻找理想的住所,其中包括了西邦尔(Westbourne);而在冬季时则避居到了法国,住在达沃斯(Davos-Platz)与海耶尔(Hyeres)。在这段时间,史蒂文森生活是相当愉快的。他写道:“我有这么多东西来让生活更加甜蜜,不过我没有健康,这似乎是很可惜的。但是你将会很生气的听到我这么说,至少我相信这已经是再好不过了。我相信那些悲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且我现在不会因为宣布这件事而感到羞愧。”即使手帕上沾着血且扶手摆放着药瓶,乐观的精神仍然让史蒂文森继续前进,于是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金银岛》、第一部受欢迎的作品:《绑架》与受到广泛赞赏的《化身博士》,其中还包括了两部诗作:《儿童诗园》与《Underwoods》。在史蒂文森的父亲于1887年去世之后,史蒂文森感觉到他可以遵循医生的建议,尝试一个完全不同的气候。他开始与母亲及家人前往科罗拉多州,不过在抵达纽约之后,他们决定留在位于阿第伦达克山脉(Adirondack Mountains)的萨拉纳克湖(Saranac Lake)来度过冬季。在这个酷寒的冬天里,史蒂文森写下许多最好的作品,包括《Pulvis et Umbra》与《巴伦特雷的少爷》(The Master of Ballantrae),他计划在接下来的夏季前往南太平洋旅行。史蒂文森在1888年6月租赁Casco号快艇,然后与家人从旧金山出发。这艘船“在雪中开拓出一条道路来横越远离任何帮助的深沉空虚”,海洋的空气与冒险的刺激使得史蒂文森恢复健康,在接近3年的时间中,他游荡在东太平洋与中太平洋,拜访一连串的岛群,然后在夏威夷群岛作额外的停留而且与卡拉卡瓦国王成为好友。史蒂文森甚至与国王的侄女维多利亚·卡奥拉尼(Victoria Kaiulani)也成为好友,她也是苏格兰人的后裔。除了夏威夷群岛以外,史蒂文森也拜访了吉尔伯特群岛、大溪地与萨摩亚群岛(Samoan Islands)。在这段时期,史蒂文森完成了以岛屿传说为基础的《巴伦特雷的少爷》与《瓶中精灵》(The Bottle Imp)。这些经历散布在史蒂文森许多书信与《The South Seas》中。 史蒂文森在1890年于萨摩亚群岛的乌波卢岛(Upolu)购买了400英亩(大约1.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2次返回苏格兰的计划失败之后,史蒂文森经过了许多努力,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栖身之所,而且将它命名为维利马(Vailima)。史蒂文森的影响力因为当地居民向他寻求建议而扩及到当地,因此他很快进入当地的政治圈中。史蒂文森被任命为欧洲官员来裁决当地官员是否是不是适任的,在很多没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企图后,史蒂文森出版了《A Footnote to History》。这是一次对于两位官员被罢免的现况的激烈抗议,史蒂文森这时也害怕会被驱逐出境。除了建立房子、整理自己的土地与帮助当地居民之外,史蒂文森感觉到应该继续写作。他在这段时期创作了《The Beach of Falesa》《David Balfour》与《Ebb Tide》,还有《Vailima Letters》。在1894年间,因为史蒂文森想知道是否他已经耗尽了创造才能所以感到意志消沉,而且感到筋疲力尽。他甚至对于再次变成无助的病人感到恐惧。然后史蒂文森突然拥有写作的动力,开始创作《赫米斯顿的韦尔》(Weir of Hermiston),根据记录他曾经叫喊着“它是如此出色,甚至令我感到害怕”。他感觉到这是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史蒂文森又充满了希望。在1894年12月3日早上,史蒂文森一如以往努力从事《赫米斯顿的魏尔》的写作。但是在晚上,当史蒂文森一面与妻子谈话而一面打开一瓶葡萄酒时,他突然倒了下来。史蒂文森在几个钟头后去世,终年44岁,死因可能是中风。夜晚时当地的居民坚持在他的身旁来守卫,并且用他们的肩膀将他们的“图西塔拉”(萨摩语:Tusitala,意为故事作家)运送上瓦埃阿山(Mt. Vaea),埋葬在一处可以眺望海洋的地方。

上一篇: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模板

下一篇: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社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