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光学学报主编有几个人

发布时间:2023-02-09 18:01

光学学报主编有几个人

王大珩生于1915年2月,祖藉江苏省吴县。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气象和天文,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很大兴趣。他父亲感叹当时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曾研制风力计成功。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篇光学研究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王大珩在英学习和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从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种机遇。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专利。他因多项研究成果,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这些成果后来应用到国内,至今仍被用于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后经由上海、香港、朝鲜,到达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解决了当年开课当年为全年级学生(600余人)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显示了他的创业能力。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来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所逐步发展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的重要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的高精光学仪器以“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初,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由王大珩领导的攻关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从此,有关的新建研究机构除具备研究力量和设备外,还都具备相当强的工程技术和加工力量,如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安徽光机所。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在发展我国空间技术方面,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方案探讨。1967年前后,他在长春光机所组织的空间对地摄影技术组,移植到七机部(现航天总公司),成为该部对地摄影技术的骨干力量。1975年,王大珩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随后,王大珩领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当时他兼任分院院长)在长春地区组织进行了一次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这次试验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获得了有实际意义的成果,使长春成为我国以地理所和光机所为主干力量的遥感科研基地之一。 1983年,王大珩从长春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后任名誉主任。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且在该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科院,王大珩组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1989年,他又与王淦昌等几位核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且取得一批成果。198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这次会议导致国际学者开始注意中国激光科研的进展。1985年在《光学学报》上,1987年在厦门召开的我国第三次国际激光会议上,又相继做了“我国激光科技新进展”的报告。早在王大珩留英期间,曾随当时国际色度学权威之一W.D.莱特(Wright)教授学习色度学,并在色差阈值研究中充当观测者。回国后他一直关注我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问题。1973年广播事业局在长春和西安举办了彩色电视学习班,王大珩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近百人讲授了色度学原理,指导设计了彩色电视摄像机中的分色光谱曲线和分色棱镜,解决了当时彩色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为我国彩电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批准了色度学方面的基础性应用课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司的赞助下,成立了颜色标准委员会,由王大珩任主任委员。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其间还为我国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王大珩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50年代,国家计量局初建,他被聘为技术顾问直至现在。当时他在长春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多次代表国家计量局出国考察。后来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春光机所前期计量研究工作,成为计量院有关工作的基础。特别在光度计量方面,一直得到他的关注和指导。1956年国家制订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并连任三届,至1992年因年迈告退。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经王大珩倡议,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及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于1994年成立联合实验室。这是一种打破部门界线,集中力量从事高水平科研的举措,得到国际计量局局长T.J.奎恩(Quinn)博士的赞许。王大珩被推举为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工作正在开展中。 在光学仪器领域,建国初期,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设光学仪器专业,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光学仪器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他兼任院长,亲自制定专业系的设置。除光学仪器专业外,还分设了光学材料、技术物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及精密机械等专业系,从而在光学技术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他还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基础课程。该校的创建,甚得当时国防科技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聂荣臻元帅,他亲自指示从其他学校调拨学生转系到该校学习。“文化大革命”后,该校划归军工部门,成为兵器部门主要高等院校之一,该校至今已培养毕业生万余人。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校长。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全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学部时,他被选为第该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12年发展规划,他是仪器仪表组的主笔。他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的论文,文中回顾了建国卅年来我国光学科技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至令还有指导意义。王大珩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1986年3月,王大珩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发展成为“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992年4月,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将有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1995年初,年届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技术科学优秀奖。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2年以来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王大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之江的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

1.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1930年10月15日出生。1948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校毕业。1952年毕业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参加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创建工作。在光学设计方面,发展了象差理论和象质评价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如照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 大型电影经纬仪物镜等);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70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钕玻璃激光系统。在这项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及工艺问题。关于某些激光重大应用对亮度要求的判断,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对于中国激光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倡议和具体领导了中国“七五”攻关中激光浓缩铀项目。对中国光信息处理和光计算起了倡导作用。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光学设计理论基础》等。 物理学家。江苏常州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在光学设计方面,发展了象差理论和象质评价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如照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大型电影经纬仪物镜等);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70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钕玻璃激光系统。在这项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及工艺问题。关于某些激光重大应用对亮度要求的判断,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对于中国激光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倡议和具体领导了中国“七五”攻关中激光浓缩铀项目。对中国光信息处理和光计算起了倡导作用。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王之江院士专长于光学设计、成像和像质评价、光学仪器、光学信息处理、激光器和激光物理与激光应用。他在光学设计与光学仪器方面发展了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理论,发表有高水平专著,完成了一批光学系统设计,有多种属世界先进水平。在激光科学技术方面:在激光发明一年后,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他领导下完成,并在技术和原理上有所创新。七十年代,他领导完成的高能量高亮度钕玻璃激光系统至今仍是这类器件的最高水平,其中解决的一系列理论及工艺问题,对我国激光科学技术起到了开拓作用。八十年代又领导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台拉曼自由电子激光器,并领导国家重大项目激光同位素分离的研究任务,建成大型激光-光学链系统。 太阳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能源,它送到地球的光功率就有12万TW。与此相比,现在人类社会的总能耗约13TW,全世界发电装机容量不到4TW,都比太阳送到地球的光功率小得多。地球上的所有石油资源相应的能量,只相当太阳在一天半时间内供应给地球的光能。再者,由于能源危机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忧虑,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投资于工业开发太阳能。上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投入太阳能热电CSP(ConcentratingSolarPower)研究开发的经费规模约有五亿美元,多种方案的太阳能实验热电站从而在各国建成。其中,从1984到1990年,美国在加州莫哈夫沙漠(MajaveDesert)地区相继建成九个槽式太阳能热电站(Trough,“SEGS1…1X”)。其发电功率分别为14MW、6×30MW和2×80MW。这组总功率354MW的电站建成后,一直向加州电网供电至今,累计供电12TWh,其中新装置的电效率已达30%。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开发实践,在国际间现在已有一些共识,即太阳能热电站(CSP),尤其槽式太阳能热电站(Trough),是最便宜的太阳能。一些科技会议和项目计划对有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王之江特提出如下建议:(1)借鉴TRAN-CSP,中国应制定一个针对各种能源的近期与长远发展目标。(2)国家应鼓励可持续能源(RenewableEnergy)优先发展并进行相应立法。(3)及早建设中国大型太阳能热电厂。扶植Trough部件加工工业,进一步降低其成本,提高我国参与相关行业国际竞争的能力。极紫外光刻技术(EHVL)是以波长11-14纳米的软X射线为曝光光源的微电子光刻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之江院士指出,根据目前光刻技术的发展形势,EUVL将是大批量生产特征尺寸为70纳米及更细线宽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2001年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发布的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预测,特征线宽为70纳米的半导体器件将于2006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而且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看,这个技术节点的实现会比预计的要提前。国外EUVL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2002年3月美国桑地亚国家实验室宣布,它们研制的EUVL工程测试样机己完成性能测试。欧盟计划于2003年末或2004年初研制成功EUVL原型样机。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光刻设备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国应该尽快开展EUVL的研究。根据我们目前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EUVL成为半导体光刻技术的主流时,使我国在EUVL方面有某几种单元技术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为此,王之江院士建议:我国应尽快开展EUVL技术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己具备的相关技术基础,至少选择如下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攻关:1)EUVL光源研究。我国在激光等离子物理研究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工程化研究可以获得EUVL所需要的光源。2)全反射式离轴非球面缩倍投影光刻物镜研究。与目前的光学光刻不同,对极紫外光已无透射材料,因为在该波段所有材料的折射率都接近于1,必须采用反射式光学系统。3)高精度离轴非球面反射镜加工、检测技术研究。EUVL光学系统中的反射面要求具有接近理想的面形和亚纳米量级的表面粗糙度。4)极紫外多层高反射率光学薄膜制备技术研究。EUVL的反射式光学系统的反射面必须在镀制了高反射率光学薄膜后才能正常工作,反射率越高,则生产效率越高。 三项成果获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专著、红宝石激光器、高能钕玻璃激光器);1:1光刻机获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1986);拉曼自由电子激光器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1亚微米物镜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激光打印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组织任职情况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1980~1992)光学学报主编(1985~1990)中国激光主编(1980~1990)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和国际激光与光电子会议(IQEC和CLEO)中国节目委员会主席(1983~1986)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OpticalLetters海外编委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王之江的光学设计讲义光学设计课程目录1.光学设计和光学仪器的发展史2.对光学系统的基本要求、指标3.高斯光学光学表面对光线偏折,光路计算,近轴光线,像差,物像关系,薄透镜,拉氏不变量,光管,传输耦合的基本条件,近轴光路计算,ABCD矩阵,光焦度和主平面。4.像差理论球面的球差,球差零点,球差与折射率,初级球差,正弦条件,彗差,透镜弯曲,主光线,主光线光路像差,畸变,像散,像面弯曲,初级像差理论,像差与光阑移动,像差与物面移动,色差,光学玻璃和晶体,二级光谱,薄透镜组,非球面,校正像面弯曲的措施,可能校正的像差与不可能校正的像差,轴对称与非轴对称。5.为何有多种不同结构的光学系统:望远镜、显微镜、照相物镜、目镜、光刻物镜。6.成像质量衍射,点扩散函数和像差,能量集中度,分辨能力,伪分辨,光学传递函数,星点检验,杂光,降低杂光的措施,鬼像。7.光学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成像质量的计算和分析:光学系统结构数据输入,孔径,视场,波长,表面模型,玻璃表,玻璃模型,光阑,望远镜系统,Analysis包含的项目计算,像差量级不同时要用不同方法分析。*结构优化(Optimization):变量选择,优化目标函数选择,内定目标函数调出,限制边界条件,Tools和Solves的作用,如何改变优化过程。GlobalOptimization。*公差计算,内定的公差初值,初值修改,公差计算,根据各变量的灵敏度修改公差,放宽公差的可能性,公差和成本,机械固定和装校的原则,美国标准,ISO8.设计的例子单透镜:焦距控制,视场选择,目标选择。

徐至展的担任职务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光学学报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Chinese Physics》等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7年受李政道教授聘任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首届特别成员。1997年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成员,2000年起担任国际量子电子学理事会理事。他现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01年5月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彭堃墀的生平

彭堃墀,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8月生于江苏镇江,原籍四川广元。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2-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参加了世界最早光场压缩态产生实验研究前期工作,在Kimble实验室研制成“高输出稳频YAG激光器”。1988-198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完成用双KTP晶体经OPO参量下转换首次证实量子相干性和连续变量的EPR佯谬。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2000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光学II组评审专家及信息科学部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教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美国光学学会特殊资格会员(OSA FELLOW),《量子光学学报》主编。1985年起主持建立量子光学实验室(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及固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在非经典光场的产生及应用,特别是在连续变量量子信息的研究中完成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同时进行了全固化稳频倍频Nd:YAG、Nd:YVO4及Nd:YAP激光器的研制及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主持完成了正交双模压缩真空态光场产生实验,设计和研制了新的YAP/KTP 系统,在由α - 切割KTP 晶体构建的半整块光学参量振荡腔内,实现了Ⅱ类非临界相位匹配光学参量下转换,用同一系统获得两类压缩态光场,全部技术指标达当时国际最好水平;先后研制完成半导体激光器(LD)泵浦全固化单频Nd:YAG,Nd:YVO4及Nd:YAP 激光器,总体水平属国际先进,并形成产品,为非经典光场产生及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光源。近年来,领导研究组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实验获得明亮EPR纠缠光束,完成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实验,设计了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讯方案,并利用三组份纠缠实现了连续变量的可控密集编码,2004年实验实现了连续变量无条件量子纠缠交换,为量子网络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优秀领导干部”等荣誉称号。 曾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山西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007年“十五”期间太原市科技杰出贡献奖,以及其它省部级奖励20余项,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上一篇: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下一篇:ipad杂志软件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