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管理评论每期多少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09 23:48

管理评论每期多少篇文章

重点栏目包括专稿、管理论坛、专题研究、经济观察、案例研究等,稿源主要来自具有丰富管理实践和专业知识的企业高管和咨询机构的专家、政府机构的专家以及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高水平而又多样化的作者群体保证了每一篇文章的质量。经济观察 Economic Observer栏目解构: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CEO讲坛 CEO Forum栏目解构:以第一人称讲述本土大中型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如CEO,COO等)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分享企业成长经历或管理理念。文章或讲述某一个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或梳理企业发展脉络,通过细节以小见大,揭示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供读者借鉴;或讲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分享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高端对话 Dialogue栏目解构:对话行业领袖,挖掘他们的管理思想,或他们对产业发展或变革的感悟与心得。清华论坛 Tsinghua Forum管理专业性强的专题文章,突出思想性、强调证据性、注重逻辑性、追求可读性,推出形象化、易传播的管理理念。(此栏目类似封面报道,由一组文章构成,现只能提供其中一篇文章,设计中涉及到的文字部分可用其他文字示意)情境案例 Case Scenario以优质、真实的企业管理现实为原型,创作有冲突的管理故事,虚拟化、场景化,增加不同观点的点评与分析。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内容定位:本版块主要关注企业管理的各个专业方向,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运作、财务管理、创业与创新、企业文化等,向读者介绍各个细分领域的相对前沿的、有一定理论高度及独创性的管理思想,或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的管理实践的工具、方法等。操作方式:主要由各商学院教授、咨询公司顾问,以及在企业管理一线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中高层管理者撰文,编辑进行后期编辑整理。大致篇幅:本版块每期由5-7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篇幅控制为4—8页,总计篇幅为40P左右。管理史鉴 History栏目解构:或讲述历史上中外企业的成败,以古鉴今;或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后起步发展较早、至今已是行业翘楚的企业发展史,总结经验,揭示成败之道,以飨来者。创业故事 Business Stories栏目解构:主要讲述民营企业的创富故事。选取来自传统行业或新兴产业的草根创业者,同时其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某个行业的排头兵。创业题材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管理述评 Management Review栏目解构:由咨询专家、学者或职业经理人作出有预见性、思想性的评论。健康与生活 Health and Living栏目解构:由企业CEO执笔,记录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趣事和心得感悟将借助清华大学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优势,成为一本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兼顾学术性和商业性的高端杂志,为总结中华管理精髓并造就中国的管理大师创造条件。

管理评论的内容简介

《管理评论(2009年第1辑 总第001辑)》:《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评论》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大背景下诞生的,它以“创新管理、引领方向、提升质量、促进繁荣”为宗旨,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科研管理与评价研究、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内外科研信息交流等为主要内容,服务于政府决策和高校科研管理,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评论》的出版,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凝聚一支以善于研究、科学管理与创新服务为特点的高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队伍,有助于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的积极配合下,《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评论》一定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将成为一座联结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管理评论(2009年第1辑 总第001辑)》为2009年第1辑,总第001辑。

详细叙述中国政府战略管理现状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许德音 周长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272004)的一部分。我们感谢刘学、武常歧、张维迎、张一弛、张志学以及《管理世界》两位编辑给我们的建议和鼓励,并感谢Anne S. Tsui与我们分享尚未完成的相关论文。

提要: 我们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最近期的战略管理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通过检阅和甄别2003年度发表在《管理世界》与《南开管理评论》上的所有论文,我们确认了42篇与战略管理学相关的文章。我们从课题、类型、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由此总结出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判断在国内领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学论文,尚不能通过主要国际管理学年会的匿名评审程序,更未达到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在理论、方法、和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我们就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ARCH IN CHINA:
AN ASSESS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tructured process, we identified 42 strategy-related articles in the 2003 issues of Management World and Nankai Management Review.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se sample articles led to a set of critiques based on such criteria as the topic, style, theory, and method. We concluded that strategy research in China wa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in both theo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Field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们从“国际”的视角来检阅国内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一,国内的商学院,包括其中的管理学各学科,大多脱胎于两个传统院系:工程和经济。因此商学院的研究课题和学科传统,往往来自于工程学、运筹学、管理科学、以及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第二,由于上述的原因,不论是本领域内还是领域外的研究者,对于管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的定义、范畴、学科归属、典型课题、学术特点等,均存在模糊之处。
第三,国内传统体制内不存在真正研究型的博士项目。最好的博士毕业生往往会进入实业界工作,而不是在高校任教。
第四,国内管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式是案例,但大多是以案例来说明或支持理论,而不懂得如何使用案例来进行以理论构筑为目的的归纳式研究(inductive research)。

研究方法
期刊选择与时间范围:
通过四个步骤决定选用2003年全年的《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作为样本刊物。
样本选取:
选取论文的主要依据是管理学学会战略管理分部的“领域陈述”(domain statement)。其中确定战略管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多元化与组合战略、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总经理的选择及其行为、以及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把选取范围扩大到国外战略管理学博士项目课程中的其他典型课题,主要属于组织理论与国际战略管理等“近亲”或分支学科。
评估程序:
两位作者交叉进行甄别工作,并取得意见一致。

研究发现与讨论
作者:

在总共42篇论文中,

一位作者: 14篇(33%)
两位作者: 17篇(40%)
三位作者: 6篇(14%)
四位以上: 4篇(10%)

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目与国外管理学刊物相比或许稍低些,但情况大致相仿,显示出合作研究(占总数近三分之二)是国内学术活动的主流。另外一方面,三位或三位以下作者的论文共占总数近90%。这一事实可能表明战略管理学研究并不适合三位以上的多位研究者共同合作。

课题: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 : 11篇(26%)
竞争力/竞争优势: 6篇(14%)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 6篇(14%)
创新: 3篇(7%)
企业家/职业经理人: 3篇(7%)

本领域内一些最基本的课题,例如属于战略内容的行业分析、战略组别(strategic groups)、商务层(business-level)战略、横向多元化与纵向一体化、合并与兼并等,以及属于战略过程的决策机制、结构选择等,均未得到应有的位置。
在出现的课题中,除了“竞争力/竞争优势”一类外,其他几类均属跨领域的课题,而不被视为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研究对象/公司类型:

虽然各类公司均有所涉及,可以看出比较受偏爱的研究对象是国内的上市公司(共7篇)。

论文类型:

描述型: 16(38%)——以案例或数据描述现象,而不涉及实证分析。
实证型: 10(24%)——以定量分析验证理论性假设。
概念型: 9(21%)——试图论述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不加以实证分析。
文献型: 7(17%)——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评论、延伸。
规范型: 7(17%)——表明立场或是政策性的文章。
定性经验型:1(2%)——以案例、访谈等形式获得的定性数据构筑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
模型演绎: 1(2%)——以演绎数学模型为主。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方法:
我们对总共26篇描述型、实证型、和定性经验型论文的数据来源做了如下统计(有重叠):
二手资料/数据: 11(42%)
问卷调查: 10(38%)
访谈: 5(19%)
资料来源:
约有40%的论文采用了包括文档资料、历史资料、各类出版物、网站、以及其他公开源的二手数据,约60%利用了包括问卷、访谈、及实地调查在内的一手资料。
样本:
企业层面——数十家至数百家;个人层面——可至两、三千家

统计模型:

相关分析——ANOVA——LISREL——多元回归

至少一篇论文的作者显然以为基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就是实证研究。

很少有关于有效性与可靠性(construc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的讨论;很少有研究者对于自己的方法(Method)部分做出全面和细致的描述,这包括了对数据来源、收集方法、最终样本、变量衡量等各个方面的汇报。

在《管理世界》的23篇论文中约有7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案例,但作者们普遍没有通过使用基本的编码(coding)和编组(grouping)等定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理论探讨。

理论/文献基础:

在所有42篇论文中,有近40%或者根本不以理论发展为目的(a-theoretical,如规范型和部分描述型论文),或者严重缺乏理论和文献基础。
在剩下的二十五、六篇论文中,有约三分之一是基于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和文献。这些论文除了题目与战略管理有重叠外,并不是真正的管理学论文。
只有另外的大约十六、七篇论文试图对战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做出延伸或实证。但即使是这十六、七篇论文,对理论和文献的回顾也大多缺乏完整性,对支持性文献和理论角度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它们往往不是建立在一个前后连贯的理论框架(coherent framework)之上,而是简单地把各种文献拼凑在一起。但即使如此,对管理学理论的使用也只限于集中的一小部分。

作者所属机构:

在总共二、三十所研究机构中,

南开大学: 9篇(其中《南开管理评论》上7篇)
中山大学: 5篇
北京大学: 4篇
西安交大: 4篇
南京大学: 3篇

其余基本上均匀分布。与国外管理学期刊情况很不相同的是,我们在这里较少看到跨学校的合作(总共才7篇)。

论文页数:

论文页数一般在10页以下。《管理世界》有5篇超过10页,但也只有一篇超过13页。这与国外主流管理学刊物平均三十来页的论文篇幅形成对比。

评估总结

1.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在课题和论文类型方面尚未进入“主流”。研究项目涉及的课题很多是在战略管理的“边缘”领域,或是与经济学、金融学的交叉部分。总体来看,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缺乏能与当前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刊物相看齐或相追随的研究题目和研究领域。在研究类型上也尚未进入以理论实证型为主的“现代”时期。
2.在理论上,我们所检阅的论文普遍缺乏深入的讨论,在使用当代西方战略管理或其它相关理论和文献方面显得十分薄弱。文章列举的参考文献在我们看来普遍不足够或不适合。理论假设的发展和创建缺乏严谨性(rigor)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大多数假设缺乏理论意义,只是在简单预测变量之间在统计学上的关联,或是重复国外同行早已反复证明的常识(只是换成一个中国样本而已)。总体上看,对理论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极其有限。

3.在方法上,少量的实证型论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最为突出的是,研究者很少对方法一节做认真严肃的描述和披露,使得我们对相当一部分的论文无法明确判定其“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与“分析层面”(level of analysis)。

结论:以Academy of Management的通行标准去参照这42篇论文(假设语言不成为障碍),我们的判断是这些论文在从一流到三流的国际学术刊物评审过程中均不能获得“修改后再投稿”(revise and resubmit)的机会;在主要的管理学年会程序中也会被淘汰(一般淘汰率为三分之二);在地区性学会(如管理学学会亚洲分会——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则有一定的可能性。

与美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相对照,我们认为这些论文整体上大约处于六、七十年代,即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形成以前的水平。

发展方向与前景

理论上:我们认为简单地把西方管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管理学研究,或者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加以验证,都缺乏足够的理论贡献。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可能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一是在中国背景(Chinese context)下对西方管理学理论及其所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modification)。例如Xin and Pearce(1996),Child and Lu (1996),Luo, Shenkar, and Nyaw(2001);Luo(2002)。

第二是在中国背景下创建出新的理论。例如Boisot and Child(1996)。

方法上:上述第一类研究主要应使用实证手段。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上述的第二类研究,我们在此大力提倡定性经验型研究手段的使用。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内容分析、定性数据编码和编组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匮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些方法尤其适合我们提出的建立新理论的目标。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Yan and Gray(1994)的案例研究和Chandler所做的工作。Chandler在一个缺乏理论的时代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的大型工业企业进行考察,得出公司结构必须紧随战略的著名论断。

我们正处在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的“前现代”(pre-modern)时期,也有理由期待由研究方法来带动理论的进步。

讨论(1):中国的战略管理学尚有待于摆脱其他传统、尤其是经济学的“影子”,而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1) 每期《管理世界》的十五篇左右论文中,一大部分是各种关于经济学的课题,只有一小部分才与管理学有关。
2) 《管理世界》一般被认为是国内最权威的管理学期刊,但这样一个本应是纯学术性的刊物却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样一个政策研究机构所主办,因而许多论文的定位介于理论与政策之间,不能作出专一的学术贡献。
3) 有些自称属于战略管理类的论文,实际上却是在行业层面(industry level),而非企业层面(firm level)上展开分析。
4) 充斥于这两种刊物的管理学论文中的各种政策建议,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即为公众利益服务、为政府的宏观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似乎管理学就是为社会谋利的、改良了的经济学,而管理学所特有的为企业(the private sector)服务的立场却失落了。

讨论(2):学术界本身在概念上的这种混乱也造成了实业界对经济与管理之间的界限认识模糊。
1) 社会上“经济管理”一词到处流行;经济学家们一再被请去为企业“把脉诊断”。我们担心这种状况会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如果我们的药方只会从依靠行业政策出发来提升所有企业的竞争力,或者以为制度(比如一个“最佳”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解决所有企业的困境,那么我们还需要职业经理人来做什么?
3) 管理的精髓是在于经理人的抉择(managerial discretion),在于战略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结合(fit),而不仅仅是政策、制度、与行业环境的问题。
4) 我们呼吁学界重温Porter(1981)自己关于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区别的经典文献,以及Rumelt, Schendel, and Teece(1991)关于战略管理不是应用微观经济学,而经济学家也学不会管理的精彩论断。

结语

由于本项研究是基于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观察,以及对一个较小的、非科学方法抽取的文献样本的检阅,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我们尽量使用结构化的(structured)手段,但评估工作在根本上具有主观性。
我们是以西方主流的现代实证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总体上仍缺乏这一传统的国内学术界。如果由此产生各种沟通问题(communication problems),也不会令人意外。
我们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为了给国内学术界同行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和“外部”的(即使不是完全“客观”的)评估。
最后,管理学院归根结底是一个学术机构。如果我们对原创性的学术研究重视不足,就不但无法获得在大学体系内应有的地位和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尊重,而且必将制约国内MBA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时装杂志2019年封面

下一篇:经济学人杂志下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