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之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
的发展。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90年代以来,经济全
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科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
的火车头;
(三)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
由流动;
(四)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五)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六)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
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
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20年对外开放的结果,中国经济已深入地融合于全球经济之中。面对
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
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
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
可能性增大。这种轻狂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
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
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
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
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
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
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
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
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
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
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
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
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置身全球化浪潮,要
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1.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
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
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使经济的二元
特性具有了新的涵义,以万亿美元计数的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
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GATT到WTO,从APEC清迈宣
言的相互货币支持到欧元启动,世界已经创造出了130多种全球性和
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方式。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
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
2.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
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
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
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
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
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
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
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
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
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
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
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将
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同时增长.由于生产的跨国特征与全球经营,
使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将更大面程度地依赖于贸易。
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二者又与全球化和区域化相互促进。为追
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
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
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不断完
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
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
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
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
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
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
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
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三、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那麽在这
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作为,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
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
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其次,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技术和管
理,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进入能力和占有份额。
第四,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使各成员
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
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
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
策。
第五,随着参与全球化、区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
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
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
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
第六,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
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深刻而频繁。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
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
总而言之,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形式———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
域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也要应对随之而来
的挑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利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郭满银(《山西科技》2006年06期).
[2]《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湖南经济,(2001年03期).
[3]经济研究.理论界(《双月刊》2003年第4期).
[4]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
[5]国际金融.姜波克.扬长江(2004第二版).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正负面影响论文提纲
正面: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负面: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具体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目前,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 。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工业发展趋势的影响的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
亲
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研究目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就是从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起步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文献法
研究内容: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望采纳谢谢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
1.经济全球化导致关税壁垒削弱,有助于扩大出口,方便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2.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经济互惠,从互通有无中互惠互利;比如进口原材料,高科技产品,出口自身的优势产品;
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政治关系,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关系了,双方的经济依赖度已经相当高,政治措施已经不可能忽视经济方面的影响;
4.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途径更为方面,方便技术发展;
5.激烈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意识,促进优胜劣汰。
弊端也很多:
1.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风险加大,
2.弱势产业难以生存,导致大量倒闭,尤其是与国外差距过大的产业,不过这方便政府一般会考虑,开放前会给这些产业争取一个缓冲期;
3.经济交流的加深不仅仅影响政治关系,使得其不至于手段过激,同时也会导致良好的政治关系因为经济摩擦而产生政治冲突,
4.国际贸易存在一种剪刀差,不在上就在下,加大贫富差距。
上一篇:电子商务方向的论文题目
下一篇:最受欢迎青少年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