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及答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以下是就业指导网为您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理解该文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7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3)节中的粗体字“凡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5)节中的划线句“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后者”指的是什么时候?
4. 选文(2)(3)(4)指出,在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要注意哪些特殊情况?
5.请运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解释下面这首诗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古代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的统称。)
6.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的题目是否不够明确?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1)段与(2)(3)(4)(5)是________结构关系。(2分)
9 、除了举例子,选文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2分)
10、第(5)段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4分)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参考答案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 “凡是”指某一范围内的一切,在文中表明所有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没有例外,准确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3、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4、纬度: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经度:近海与沿海的区别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温层
5、西北地区八月就下雪,说明物候与纬度高下有关,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6、 指的是“物候现象”。
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该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对农事安排、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8、总分。
9 、作比较、列数字
10、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
11、 有必要。因一般人笼统的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读者一位偶然性,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科学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
知识点: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不是靠科技知识而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字为媒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①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②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③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推断想象是热点,文章把握能力要求逐渐增强。
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
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
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第1题往往就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也有分散表述的,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筛选、提取、整合的过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主要是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语言比较精练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这里只考查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达技巧。不过,过去侧重于对句子本身的理解。
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类试题,不论要求说明“根据”,还是要求分析“原因”,在文中涉及的面都比较宽,都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作筛选和整合,否则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4.能根据内容作合理推断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以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这里强调推断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正确,推断的过程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上列四点,归纳起来说,阅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就是要把握文中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又因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语言是相当严密的,所以阅读时要十分重视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
【误区点拨】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误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少精读细品、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科技文章语言简明,科技信息含量大,一旦阅读不细,很重要的信息就会从眼边溜走。若养成了囫囵吞枣的习惯,势必在考场上丢失应得的分数。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科技类文章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读起来不易理解,有的考生在平时做题时由于得分率不高,考场一旦阅读不顺,便产生烦躁情绪,越烦躁越读不进去,以致严重影响了做题质量。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还没从整体上控制全文的要旨,就急于动手做题。在做题中遇到了困难,又到原文中反复搜寻查找。其结果,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以致把答案做错。
4.做题方法不够科学。
科技类文章阅读试题一般是单选性的,题支干扰性很强,过早地阅读题支,极容易把头脑搞乱,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有的考生看不透这一点,做题中,读完题干,不假思索,就急于读题支,以期迅速得到该题的答案。其结果,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找来了更多的麻烦。
5.缺少整体阅读意识。
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试题的答案也必须依附在这个整体之上,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只把答案盯在局部,就难免把答案搞错。
一、阅读下文,回答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科学家曾这样想象: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反原子则可构成反物质。倘若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就会爆炸成光辐射。这一“反物质假说”,在21世纪将逐步变成现实。2002年9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世界各地9个研究所的39位科学家通力合作,在受控条件下成功制造了约5万个反氢原子。科学家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使他们更相信所有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从而更有信心揭开反物质之谜。
世界公认的宇宙诞生理论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是从140亿年前一个“极小的点”爆炸而来的,在那个点之外,“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正能量和负能量,而总能量仍然为零。能量与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大量的能量亦应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这是反物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但要想在反物质乃至宇宙诞生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寻求更新的科学思想作指导。
140亿年前宇宙诞生时产生了大体相等的物质与反物质。这些反物质在哪里?宇宙存在着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是一种解释;宇宙诞生产生的物质多于反物质,二者相互湮灭后,剩余的物质构成了现在之宇宙,是另一种解释。科学家没有放弃在自然界中寻找反物质的努力,并且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反物质,以便更直接的研究反物质现象。科学家认为,先进的探测手段在反物质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根据伽玛射线探测卫星提供的有关资料,有的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上方3500光年处可能存在不断喷射反物质的源头。航天飞机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升空探测虽未发现反物质,但它年近几年在太空采集的大量数据,对反物质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会有巨大帮助。在自然界寻找反物质的难度甚大,而利用加还器将负离子流射向氙原子核已能制造反氢原子,因此科学家更注重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反物质研究。
目前在实验室制造反基本粒子并不困难,但将正电子与负原子核结合并能证实它们已成为反原子的工作极为复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耗资1150万美元研制的加速器利用磁场将高能反质子减速为光速1/10的反质子,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跨过这个里程碑再前进,还需要科学家研制功能更强大的“工具”。
“反物质假说”认为: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科学家预测该释放率远远高于氢弹爆炸。航天专家已经对反物质燃料的价值表示神往。科学发现的应用价值是人所关心的。当年一位贵妇人问电的发现者法拉第:“电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反问了一句:“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关于反物质的应用价值,目前只能作些模糊预测。
1.下列对“反物质假说”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中存在的反物质是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结合形成的。B.“反物质假说”不是科学幻想,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宇宙中存在反物质。C.如果有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存在,它一旦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D.科学家根据宇宙诞生理论想象,宇宙存在由带负电的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
C(A肯定描述,不是假说。B后一分句不是假说内容,且不符合文意。D “带负电的反原子”说法错误。)
2.下列有关“反物质理论研究”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大爆炸学说不能体现最新的科学理念。)
A.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正、负两种能量,其总量为零;这两种能量应转化为物质和反物质。
B.为科学界公认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体现了最新的科学理念,推进了“反物质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突破。
C.今之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在“大爆炸”时产生的反物质已与同时产生的物质中的一部分相互湮灭。
D.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太空探测采集大量相关数据,是深入进行“反物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条件。
3.依据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造高能量的反原子更需要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A.低能量状态的反原子是在受控条件下制造的,制造高能量状态的反原子必须解除受控条件。
B.140亿年前爆炸的那个“极小的点”,可能有能量和物质存在,并且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C.人类能够得用高科技手段在实验室制造反原子,并不意味宇宙中一定有自然状态的反物质。
D.如何将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引发的爆炸辐射纳入可控制系统,是研制反物质燃料必须解决的难题。
4.准确揭示作者引述贵妇人与法拉第对话的用意的一项是C(引述对话的目的,强调在科学发现始初阶段,其应用价值难以确切预测。)
A.形象的反映了法拉第的价值观:科学发现的价值远远高于应用价值。B.主张人们关注科学发现的应用,但科学家不能助长世俗者急功近利。C.说明科学发现之于应用是一个过程,其应用价值是难以确切预测的。D.表明法拉第无意戏谑贵妇人,而是以科学态度审视自己的重大发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 )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A(原文第二段中说“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而A项是属于人的外分泌腺,故没有对人体身高起影响作用。)
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是( )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D(同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悬殊,显然不是父母遗传的因素。原文“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仅是对单一个体而言,并非普遍现象。)
3、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B (A项表达错误,缺少条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C项说法错误,生长激素对骨髓并无直接作用。D项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儿童,范围扩大。)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小现代文阅读福建卷.江苏卷.上海卷没考,全国卷Ⅰ.Ⅱ.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浙江卷.广东卷.北京卷都考到了社科类阅读。可见,与科技类文本阅读相比,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的趋势。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来源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
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一是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项“建造样式始于元代”不正确,原文是“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C项“都追求气派豪华”不准确,“追求气派豪华”应该是“宫室式第宅”;D项原文并没有说“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更没有谈“依据”)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B.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C.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
D.清代四北京合院的建造主要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
2.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好所发,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的是“气候条件”,与文化内涵无关)
A.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是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
D.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中即使扣除这两个影响其建筑理念的方面,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四合院不适合现代社会主要是人口问题)
A.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可能与北京不尽相同。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在作用于现今建设和谐人居环境是有益的。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的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容易被记住。
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都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块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时此刻完全不受其它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间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究竟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附答案
学校考查的出发点是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这一出发点可以繁衍出成千上万套试卷习题,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附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倩影(qiàn)告罄(qìn) 栉风沐雨 (zhì) 呕心沥血(ǒu)
B.框架(kuāng)确凿(záo)桀骜不驯(xùn)从容不迫(cóng)
C.参与(yǔ)瘦削(xuē)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卓越(zhuó) 氛围(fē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粹 羁绊 老俩口 门廷若市
B.融资 惊蛰 舶来品 拨沙捡金
C.发轫 蝉联 志愿者 含辛茹苦
D.木纳 绵薄 主弦律 相形见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庙堂”和“江湖”这一对概念,既共同包罗天下,又处于相对立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天下观,在不同的层次上包涵有丰富的文化内蕴。
B. 简捷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种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是那种以简单的线条所勾勒出来的现代美。
C.白墙灰瓦的民居高低参差,映在清水塘中,地上的真而梦幻,水里的梦幻而真。
D.我想,痛之为痛,不是在于痛本身,更多的是源于痛者的孤独。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不管对曹操作怎样的评说,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人才对下属的宽容都说明他的一军之帅、一国之君是当之无愧的。
B.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不应该坐视不管,更不应该袒护,而应该及时提出批评,加以帮助。
C.据报道,姚明在2008年全明星赛第二轮比赛中继续排名西部中锋榜首位。而基其名次在总排名榜上较首轮名次有所上升。
D.“千金易褥,一将难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也要切实提高原有科技骨干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类已经形成了“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耕而种”这种看似原始的生产方式在今天却越来越体现出增产、环保、降低成本的众多好处。
B、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C、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如果发现产品有强烈异味,可能存在甲苯残留,请不要购买。
D、“村主任拿着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写任何明确的条款,挨家挨户地问我们是否同意卖地?同意就在上面签字按指纹,这样做符合国家的土地征用手续吗?”近日,福建省某地区一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事实。以前,只知道基因可以从亲代“垂直”传递给子代,现在则发现,在不同生物品种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其实十分频繁,超出了想象。例如流感病毒,既可以感染鸟类,也可以感染哺乳类。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在这种场合,就有可能使基因在物种之间水平转移。
五条堀教授曾在2004年把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对大约200种细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细菌的基因组中约有15%的基因是跨越品种来自“外部”的基因(外源性基因)。例如,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的毒性就是赤痢菌的毒素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了大肠杆菌的结果。
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目前不了解的地方还很多,但是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因的这种水平转移多半是以病毒为媒介的。病毒侵入宿主的细胞,在增殖的过程中被“加进了”宿主的基因。当这种携带有原来宿主基因的病毒再寄生到其他种类的生物中时,便会把原来宿主的基因作为外源性基因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这种以病毒为媒介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很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病毒被加进宿主的基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癌基因”。例如有一种能够引起癌变的病毒携带有癌基因,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宿主,在它的基因组中就发现了同那种癌基因完全一样的基因。病毒基因插入宿主基因后与宿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协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的结果(2001年发表)表明,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大约有8%的基因是“病毒的残骸”。关于这些病毒残骸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概是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造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五条堀教授说,“这样一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了近年来对基因组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支持。”
我们的身体内有病毒的残骸,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可怕。然而,这其中也有对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病毒残骸。这样的病毒残骸叫做“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换句话说,它们是那些已经转化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的病毒。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胎盘(连接母亲和胎儿的一种组织)的形成就用到了人体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那种基因本来是用来合成病毒包膜的,也就是制造一种叫做“合胞素”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形成胎盘时,必须要把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于2000年查明,在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产生的合胞素。
6.下列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的说明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是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的,这种现象发生在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以后。
B.“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指的是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就可以造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
C.是五条堀教授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一现象。
D.如果赤痢菌的毒素没有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那么,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可能就没有毒性。
7.下列对病毒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一种媒介。
B.原宿主基因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加进”病毒,通过病毒的传播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
C.虽然人类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D.受到携带癌病基因的病毒的感染,正常细胞可能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残骸是指失去了增殖能力的病毒,但它们仍成为宿主基因组中的组成部分。
B.病毒的DNA 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因而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
C.“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我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
D.“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这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证实。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病毒不具有在不同物种之间交叉感染的性质,那么,生命的进化史就可能改写。
B.胎盘的例子说明,病毒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C.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病毒。
D.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会使人们的生命观完全改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齐愍①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于日夜抚循其人,精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燕王悉越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师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并。齐愍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雨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自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愍王出走。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乐毅闻昼邑人王?②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 ”?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 ”自奋绝?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
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③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四》)
注:①愍mǐn ②蝎zhú③綦qí:很、极
10.(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顺从) B.诸侯害齐王之骄暴 (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 (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夸耀)
11.(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与乐毅谋伐齐 乃不知有汉
B.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若因而乘之 因利乘便
D.而又欲劫之以兵 而母立于兹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赢这场战争。
B.据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边境城池为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并派人前云相邀谋事,但王?最终还是因为乐毅的部下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自己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第二卷(114分)
四、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4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出下面名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4分)
①在草原上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
②星星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
③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
④在这里,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
⑤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里星斗闪烁
17.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4分)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18.请运用“假如……那么……”的句式,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在书中,假如你和李白一起畅游天姥山,那么你将收获到天鸡海日;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园里琤琮的器乐、画坊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⑨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⑩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19、文中的竹林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0、请阐述第⑤节文字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21、阅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在作者眼中,萤火虫意味着什么?(6分)
22、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什么启示?(6分)
七作文(60分)
橡皮泥做成的空子全身像,面部老泪纵横,几位观众走上前,轻轻摸去他脸上的眼泪。雕塑家金锋在博客上发布了网络互动作品《孔子哭了!》,称希望通过反思当下的社会现象,重新理解孔子。作品问世后随即引发舆论争议。
有网友猜测,进来借孔子出风头的事件不少,作者金锋是借此以表不满。
也有不少观众批评作者是在“恶搞圣人”。
也有人说,圣人能不能哭并不重要,倒是圣人为何而哭,耐人寻味。
对于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或者你又有怎样的看法?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上一篇:工程测量助理工程师论文
下一篇: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