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河南日报中原风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2023-02-11 11:05

河南日报中原风投稿邮箱

作者:冻凤秋

天地静寂,听不到一丝喧哗,只有风掠过面颊,拂过衣袖,在山水间任意飘荡。

阳光穿行在云层间,天空的模样瞬息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白云微开,时而蓝天清透,光芒万丈。

随着云朵的聚散,河流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或冷峻、清凉,或柔和、朴素,或温暖、绚烂。

你的心情也随之飘忽不定,时而忍不住奔跑着,手舞足蹈大声喊叫:乾坤湾,我来了!那声音随之消散,消散在莽莽群山,消散在浑厚的黄土层,消失在晋陕大峡谷间,消散在华夏数千年文明史中,继而生出一种深深的寂寥,无边的空旷与苍凉。

时而想静静地凭栏远眺,或稳稳地坐在岸边高高的岩石上,看那黄河之水自天上来,奔流咆哮至山西永和县,没有浊浪翻滚,没有震耳涛声,在巨大的S形大弯里,变得温柔、优雅、娴静,你第一次觉得它如此贴近你的内心。它呈现出最慈悲、最宽厚的样子,等你来,等你们来,等每一个风尘仆仆的行者,在它身边坐下来,放飞思绪,放空内心,感受一份亘古的静默。

乾坤湾!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之间,万物化生。

你看,眼前正是永和乾坤湾七道湾中的仙人湾,黄河在此绕了个320度的大弯。山环抱着水,水依凭着山;水中有深绿的山,山中有浅碧的水;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水交融,水山相映。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阴一阳,怎不就是一幅天长日永、和谐相生的仙境般的画卷呢?而置身其中,久久地盘桓,凝视,感受肉体的消失,灵魂的飞升,轻盈似一片嫩叶,如一滴清水,真个飘然欲仙了!

在永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里,看到那些黄土,装在高高的圆柱形透明瓶子里。依次看过去:黑垆土型古土壤,灰黑色,富含有机质;褐色土型古土壤,浅棕褐色,棱柱状;棕壤型古土壤,深红棕色,带着斑膜和钙质结核层;马兰黄土,淡灰黄色,多粉砂状;离石黄土,分上下两层;午城黄土,红黄色,细密坚实……

这是第一次,知道何谓黄土,黄土的成因,黄土地层划分与气候旋回,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地貌演变,黄土里原来蕴藏着如此多的秘密。

也是第一次知道,自百万年前,到10多万年前,和黄河孕育生长,形成海洋水系几乎同时,黄土高原开始隆起,并逐渐进入塬、梁、峁的地貌演变。

有了黄河,黄土,才孕育出绵长绚烂的华夏文明,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根魂所系。

看着挂在墙上的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卫星影像图,那一条辽远、神秘的大蜿蜒,你忽然觉得,乾坤的奥义,生命的奥秘,都潜藏于此。这一个个大转弯,彰显着世间万事万物的曲折,变化,流动特征,说尽了复杂,也道出了至简,像是某种启示,等待着你心领神会。

灿烂的阳光下,我们轮流伸出手,耐心等待着,那一滴水,顺着他右手的中指滴下来,滴到我们的掌心。

我们如获至宝般欢喜。因为那是在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是在毛主席的塑像前。那一刻,我们愿意以最纯真的心去相信,这是机缘,是奇迹。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铁的红军。”默念着陆定一作词的《红军东征歌》,隔着80多载岁月,依然能想见1936年的初春,英勇的红军战士趁着黑夜,冲破敌人防线,乘小木船、羊皮筏强渡黄河的壮举。

那时,红军所面临的形势是多么的复杂、危难。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但是,陕甘苏区的红军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军事上,遭遇多方追剿;经济上,面临诸多困境。是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并最终形成了红军东征的战略抉择。

1936年,毛泽东同志率红军东征,曾两次进驻永和县,在永和生活、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并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壮大了革命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

每走一步,都似在探险。是靠着心怀天下的大智慧、大果敢,靠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大担当、大热爱,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走进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住过的窑洞,看到他们用过的墨盒、蜡台、马灯、茶杯等物品,听到他们留下的红军井、忠义柏的传奇,以及一个个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故事,这一切,都长久地诉说着 历史 的风云变幻和伟人的英明睿智。

又一次听加天山先生唱起那首《美好的日子》,在临别的那晚。听着那浑厚中带着清亮的歌唱,那带着山西味儿的朴实口音,不知为什么,总想流泪。

“跨过了坎坷,翻过了贫瘠,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请好好珍惜。

盼来了和风,祈来了春雨,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请好好珍惜。

好好孝敬自己的爹娘,善待那姐妹兄弟。好好打理你们的果园,还有那山坡坡、山坡坡地。

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祝福你们相亲相爱,朝朝夕夕。

春天槐花开,秋天枣儿红,好时代都是好年好月,人人好福气。”

这是他写的歌词。那一天,他本来要去太原参加全省扶贫攻坚会议,途中得知奇奇里村大龄村民冯文忠娶上了媳妇,于是绕道去祝福这对新人。参加完婚礼,已是深夜。离开山村,他心潮难平,在车上写下这首歌。

他并非专业的歌手,只是因为对这片土地倾注了深情,所以那歌声中有着格外动人的力量。

怎么能不动情呢?

当看到花儿坡的黄土里忽然冒出孤零零的一棵小小的槐树,那般细嫩,却开出满枝丫的槐花,你忍不住坐下来,看着它,想弄明白这奇迹是怎么发生的。正如你看到那位年逾古稀的冯治水老人,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在黄土坡上植绿,同时写诗。他看起来那么平凡、普通,坚韧和诗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当在山方里村的清代古村落院子里,看到一棵五加皮树,从窑洞前的石阶上长出来,弯弯绕绕,自镂空的窗格里钻进去,再从墙缝里钻出来,倒挂着郁郁葱葱的叶子,你会感悟到时间的力量,它带走一个个窑洞主人,带走悲欢离合,带走光鲜留下残败,只有石头依旧,黄土依旧,青山依旧,绿树依旧。

当你在高原之巅,伸手似乎就可触到云朵的地方,眺望那一层层壮丽的梯田,看曾经的穷山恶水在当地老百姓的手中,如何变成了青山绿水,看那曾经的贫瘠如何成为眼前的富裕和美好,你又忍不住想大声喊叫,喊出自豪,喊出热爱,喊出最美的颂词!

你知道一切都不容易,如黄土的形成,如黄河的孕育,如天地万物的生长,如新中国的成立,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困苦,多少挫败,多少次从头再来,多少次迂回曲折,才能成就今天的和平,发展,辉煌!

这时,你想成为一捧黄土,一棵绿树,成为歌声中的一个音符,你想停下来不走了。就这样,和此地春天的槐花、秋天的红枣一起,安安静静,永永远远,融入大美山河!

本文刊登于2019年7月10日河南日报12版中原风

“原来你这么有文化”——探秘真实的刘小江

         

      6月24日上午,由濮阳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原来你这么有文化——探秘濮阳非遗”网友采风活动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启动。在这个启动仪式上,我再次见到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小江,并在采风活动结束后,对刘主任进行了个人专访。

                                                真实不羁的刘小江

        官方介绍里的刘小江,有着一大串盛名之下名副其实的头衔,其现任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市文联副主席、民盟濮阳市委副主委,市政协常委,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此处省略一百字),用管锐主任的话说:“绿菡你可以写写刘主任,他这些年为濮阳文化做了不少的事,真的是非遗方面的专家!”既然是真专家而非砖家,那是必须要点灯熬油好好写写的,呵呵。

        其实与我,认识刘小江已经八九年了,不但是清丰同乡,还是诗友文友,还曾经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最初,我每每恭敬的称呼他为“主任”,他每每亲切地称呼我为“妹妹”,初听很温暖,后来我听说,他这个温暖的称呼普适大众,但凡比他少来人间一天的女子,都是他的“妹妹”。所有的女子,都是他眼里的环肥燕瘦,春兰秋菊。比如?比如说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的管锐主任,在他的诗里昵称就是小“锐锐”,那个他在外地偶遇的“银匠铺里的女匠人,笑靥如花”,而我这个本县的“妹妹”,居然是最黯淡无赠诗的,这大概是我既没请他喝过凌童牌的茶,也没请他喝过梅子味的酒吧,茶能逸情酒能醉,诗人不醉不出诗嘛……

         认真点,正经说,该怎么描述我所感知的刘主任呢?私以为早已不惑心知天命的刘小江,不但外表儒雅,温润如玉,而且为人低调,不疾不徐。气质尤如他的网名“灰瓦片”,历经洗礼,安然淡静,心性亦如他的“灰瓦片”,朴素无华,本色自在。

                                          才华横溢的刘小江

         十年前,博客盛行,我和刘小江互为博友,常常在新浪博客上激扬文字,抒发情怀。每每夜深人静,“夜猫子们”就上线了,鼠标一点,彼此的诗文日记便窥入眼底,谁写了什么碎碎念,谁发了什么惆怅诗,都在下面之乎者也互评一番。刘小江的博客包罗万象,除了他心爱的非遗工作,还有各种葡萄味青杏味茉莉花味的情诗和文章……

           本来窃以为,刘小江写的情诗大约和我写的情诗一样,不但泛酸,或者发麻,亦或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总是压在箱子底下敝帚自珍或送不出去的,譬如《望桃》:

站在窗前,望你

窗棂上爬满了青藤

青藤缠着我的目光

缠着你

             

《梨花的颤———致彼岸》:

彼岸说:梨树已种下经年

苞蕾初绽

你不来

花不开

           譬如《致小D》《冬天里的荷》等等深情柔软的诗歌和文章,谁知人家不但有一天把这些情诗发在了公众号上群发群送广而告之,欢迎欣赏见者有份,还大张旗鼓地出了一本诗集,书名就叫《冬天里的瞎想》,不对,是《冬天里的遐想》,教我顿时想起诗经里稳坐第一把交椅的酸诗的祖师爷《关雎》,以及孔圣先师那句著名的以正视听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以及汉乐府里那个一点也不邪的《上邪》……,倒是我那些酸诗,发霉了。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曰:“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而 明·王鍪《震泽长语》对此亦有曰:“‘诗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须博学,亦须精思。” 刘小江不但是个浪漫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个读书人,文化研究者。从儿时稀罕的画册,到少年喜欢的诗歌,青年痴迷的小说,中年关注的宗教哲学,古今中外的书刊名著,上万册藏书,都是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和微薄的工资,一本一本买来的,室雅何须大,钱少只啃书;从市群艺馆文学创作室主任、《濮阳文化报》主编、市博物馆副馆长、到“中原风读书会”资深会员、“濮阳最美读书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每每忙里偷闲,聚集文朋诗友,评书喝茶,赏花吟诗,桑间濮上,曲水流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才华溢满地,风流不自知。

                             乡愁深深的刘小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乡村文化,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住乡愁记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当年,乡愁诗的代表人物,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曾经激发了多少人的家国情怀和寻根情结,对母亲、乡土、祖国的眷恋和归依,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濮阳人,刘小江的乡土情思和乡愁记忆,几乎全部诉说在了他的《乡愁·一群飞翔的麻雀》《灰瓦片》《童年的电影》《这个春天关于桃子的遐想》《民间的蓝》《乡下的柔软》《留住记忆》等各种文学作品之中。其中,在《遇见乡愁·非遗》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儿时,我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那些五彩泥人、花鞭炮、风筝、泥哨、打铁匠、虎头鞋、爆米花、走街串巷的杂技艺人、梨膏糖、过年、莲花落子、熙熙攘攘的古庙会……这些都是我童年的最爱。”

         在《乡下的柔软》一文中,刘小江深情描述:“这么多年总是喜欢下乡走一走,喜欢乡村里那杂乱的草木、矮矮的房子、细细的微尘、憨厚的面庞、悠远的叫卖声、褪色的木版神像、浓浓的方言、铿锵有力的唱腔……也许这些都缘于童年时的乡村情结吧。因此,我爱着乡村、爱着那片泥土里的点点细碎。”对此我深有同感,亦复如是。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爱所以爱。知人善任,人尽其才,2001年,刘小江开始负责全市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搞得风生水起,成绩卓然,多次受到省里的表彰。

         2003年到2005年6月,负责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6月,青年才俊刘小江,出任濮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开启了他非遗保护的激情之旅。

                                玩转非遗的刘小江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我们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刘小江如是说。

         走马上任后的刘小江,如虎添翼,带领他的濮阳市非遗团队,遵循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规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团结合作,奋发作为,积极推进各项非遗工作:2014年5月,开通了全国首部非遗热线电话,:,《中国文化报》“新浪”“搜狐”等著名媒体都给予了关注;启动了“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元宵节、二月二等节日,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濮阳市非遗展演”活动;“濮阳市非遗展示馆”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展示馆;非遗宣传进庙会,80块宣传版面直接面向群众,在50多个古庙会上引发轰动;宣传工作全面开花,各类媒体平台全部利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推介濮阳非遗,打造非遗品牌,其中在央视播出的“过年”“东西南北中过大年”“杂技之乡的人们”等专题片影响海内外;向报刊推荐濮阳非遗项目文章100多篇;和濮阳市邮政局合作,联合发行了《濮阳非遗--传统美术邮票》《濮阳市稀有剧种脸谱邮票》;积极推荐麦秆画、古琴、老粗布、通草画、杂技等非遗项目,分赴世界各地进行展演;每年推荐2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等国内大型非遗、文创展览、赛事活动,金奖银奖不胜枚举;2015年11月,濮阳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评为第二批省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

         2012年以来,刘小江看到很多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的非遗项目濒临灭绝,心中很是着急,就有选择性地奔赴台前县等县区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先后深入数十个村庄调查采风,收集了三百多条非遗信息;濮阳历史悠久,上古文化灿烂,刘小江发现我市很多文化亮点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就积极担当起了濮阳文化品牌的宣传员,在政协会上提建议,在报刊上发文章,还成功申报了“二十四节气”“颛顼的传说”“仓颉庙会”“伏羲的传说”“舜帝的传说”“龙的传说”“黄帝战蚩尤传说”等为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20年,推荐非遗项目“南乐舞龙”参加央视春晚演出,举世瞩目。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51项、市级360项、县级1000多项。亮点非遗主要有21个稀有剧种、麦秆画、杂技、蝈蝈白菜、通草浮雕、佛汉拳、梅花拳、郭氏枣醋、刀书画、剪纸、老粗布、庙会、中医药等,一大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护。

                                        君子情怀的刘小江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多年来,我在游走乡村的经历中,认识了许多的民间艺人、奇人,他们对手工艺的坚守常让我的眼睛一亮。…… 技艺的传承,乡愁的守望,是我们世世代代需要坚守的责任。在我们五彩的生活中遇见非遗,遇见美好,遇见我们的童年吧,让乡愁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刘小江在他的《遇见非遗·乡愁》一文里,如是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说。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多少年来,刘小江左手忙工作,右手忙创作,一脚在市里,一脚在乡下,披星戴月,深入一线,没有星期天,也不论节假日。他是非遗传承人的朋友,也是我市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敏于发现,善于思考,在常年的文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全部的感情和心力,都倾注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调查研究,熬夜著书立说,先后在《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星星》《文史月刊》《青年文学》《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民间文化研究等文章,出版著作《冬天里的遐想》;负责主编撰写了《中国歌谣集成·河南濮阳市卷》《东北庄杂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濮阳)》《四股弦》《中华龙乡·濮阳》《水族的故事》《蓝苹果》《记忆龙都·濮阳非遗项目普查汇编》、《中国民间剪纸·豫北卷》《龙都历史文化》《海峡两岸龙腾虎跃书  画作品集》等书。

          2007年,刘小江以调研报告“整合濮阳文化资源,打造龙都文化产业”为题,在市政协大会慷慨发言,语惊四座,颇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君子之风范。近年来更是先后为我市二十四节气发源地、孔子文化、上古文化、大运河、黄河文化、民俗村等多个文化亮点、文旅项目精心策划,撰写调研方案,足迹踏遍乡野,情感尽注笔端。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心归田园的刘小江

         世有千里马,亦必有伯乐。你若精彩,金章自来。

        一路走来,刘小江先后荣获“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华舞龙大赛金奖、优秀编导奖”、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一等奖”、省“金鼎奖”等;当选“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濮阳市劳动模范”“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濮阳市十佳参政建言之星”“濮阳市科教文卫系统工匠”“优秀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人社厅授予“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6年4月21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刊发了整版“《刘小江的非常“非遗梦”》,更加魅力爆表,圈粉无数。

       而对于这些成绩和嘉奖,刘小江又是什么态度呢?从此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此依旧引用他在《乡下的柔软》里的一段话:“呵呵,乡下有我的牵挂、有我的柔软,乡下的那份纯朴是我的想往。闲暇时我常常念叨,去乡下种上二亩地,搭一草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你说自在不自在。”

           待那时,谁携一瓢酒,与哥慰风尘?

徐小龙的出版画册

1965年《越学心里越亮堂》《奔流》杂志第六期刊登;1965年11月《歌手》《郑州晚报》刊登;1975年12月《毕业归来》《河南日报》刊登;1979年《桃李竟艳》连环画《河南出版社》出版;1979年6月《罪恶世家康百万》《河南出版社》出版;198O年《陈焕生上城》木刻组画参加河南省第二届青年美展;  198l年8月《寄给妻子的信》版画参加全国第七届版画展;1982年《寄给妻子的信》版画被四川展览馆收藏;1982年7月《寄给妻子的信》 版画 河南画报第三期刊登;1982年10月《小康人家》《驯牛》版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黄金叶》套色木刻 参加河南省农村风俗画展;1983年《虎娃子》版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7月《声声醉》《悠悠趣》《花姿俏》版画参加河南省版画展并获二等奖;1983年9月《正月》组画 参加河南农民画展并获一等奖;1983年10月《声声醉》 版画 参加全国农民画展;1984年《顶缸者》《寄给妻子的信》《驯牛》《小康人家》《坷垃兄弟》《豫苑》杂志第一期刊登;1984年《声声醉》版画《农民画报》刊登 84年《寄给妻子的信》《小康人家》版画《河南青年》刊登并附介绍文章;1984年《寄给妻子的信》《小康人家》版画《河南画报》刊登并附介绍文章;1984年8月《新老清水店》连环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9月《添彩》《致富图》《慰藉》版画参加河南省版画展;1984年10月《子弟兵的母亲》连环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启笼图》、《同梦》版画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豫西人家》、《护》版画参加河南省版画展;1987年10月《前出塞》国画参加“黄河流经我们这片土地”展,并获二等奖;1993年《杜甫行迹》组画集河南出版社出版,并获文化部群文司举办的“93全国群星艺术大展”优秀奖;1994年《新形势下的群众书画活动论》论文参加首届郑州市群众文化论文评选并评为二等奖;1994年《百姓荡春》版画入选《第八届全国优秀作品展》;1996年5月《千古浊流》版画参加河南省书画院纪念建院十周年书画展,并被《河南日报》选登;96年9月《陈天然与黄土地》版画参加河南省第四届版画展,其中《陈》并获二等奖;1997年《沙场秋点兵》版画:参加第四届国际版画展并获SPONORS奖;1998年11月《北宋九朝帝王图画》湖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迷彩》国画参加河南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另出版有《中原画风·徐小龙国画卷》、《中原画风·徐小龙版画卷》 、《杜甫行迹》、《北宋九朝帝王》、《河洛民俗风情画卷》和《杜甫行吟图画》等。

上一篇:百科知识杂志是什么级刊物

下一篇:中国农村科技是核心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