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2-11 13:44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
(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
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部分
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总结部分
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
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导语:文献综述是科学文献的一种,而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分享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二、文献综述的主体结构

文献综述的大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是要交代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该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该部分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没有固定的格式,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具有自明性,尽量不要与文中的文字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内容避免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总结:

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指出存在的不同意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

1、技巧一:简述背景和立题研究过程。这部分内容尽量简明扼要。

2、技巧二: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在引用过去的文献时一定要简洁。

3、技巧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别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样会节省很多精力。

四、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注意事项二: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要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注意事项三: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注意事项四: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注意事项五:综述篇幅不可太长。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一来,国家标准有些要求并不明确,有些可能还不尽合理,二来各编辑部可能并未充分重视,目前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这给作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一是投稿不同期刊要用不同的参考文献列出格式,特别是,当稿件被一个期刊拒稿而另投他刊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修改。

笔者参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根据多年的编辑和实际论文投稿实践,提出以下拙见,与各位同仁讨论,希望大家提出改正意见,并获得共识,以方便科学家投稿。

(注意:GB/T 7714—2005是国家推荐标准,不是强制标准,故,应当尽量参照执行,但可以稍作修改)

1. 建议使用著者—年制

GB/T7714—2005给出了两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一是顺序编码制,二是著者—年制,未强制执行某一种,这也是各期刊最大的分歧。

笔者以为,著者—年制明显优于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的优点是节省空间,但在现在主要是电子文件的条件下,空间的价值已经很低。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之一是在正文中读到某文献时,并不清楚该文献是何人所作,必须翻页到后面的文献表才能找到,这在印刷的纸质本上尚不太费力,在电子文件上,阅读时经常地跳转页码,是很令人烦恼的。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之二是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出错,要将文中出现的文献与参考文献表上的文献一一对应,非小心不可,而当文章修改时,在前面增加(或删去)一篇或数篇文献时,更是要对后续文献的序号一一修改,相当麻烦。比如,投稿时某文献尚未正式发表,而到文章经审稿、退修、录用后,发现又有与本文有关的一篇或多篇文献见刊,这时作者不得不在前言节中加上这些文献,这样,后续文献的编号均需一一调整。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文中编号与文献表中的编号并不对应,甚至出现系统位移。

而著者—年制在正文中即写明了文献的作者和出版年代,熟悉的读者不用翻阅文献表,就可以知道是哪篇文献,甚至知晓该文献的核心内容,大大地方便了读者。

著者—年制文献的对应关系简单,不易出错,这是著者—年制的优点之二。特别是当增加文献时,对正文和文献表中其他部分的文献几乎不产生影响,作者修改文稿和编辑编辑文稿均只需很少的工作量,且不易出错。

使用著者—年制还使作者和编者不得不淘汰一种不良的引文方式, 形如“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在顺序编码制中也许不很难看,但在著者—年制中是很不雅观的。事实上,在现今网上查找文献十分方便的今天,形如“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已经毫无意义。而在著者 -年 制中,我的编辑实践中是要求作者将各具体文献的关键证据或/和创性性论点一一列出,而对于那些既无创新性论据也无创新性论点的文献,则不要列出。这也使文献统计学中按被引用次数评价论文价值的思想更为合理。

著者—年制的唯一缺点是占用较多的篇幅,但这在今天以电子文件为主的情况下,已不重要。

2. 应当列出全部作者

在GB/T 7714—2005中,对文献表中文献作者的列出要求是多于3人是仅列出前三位,后加“等”、或“et al.”等。

但首先,从法律角度,这是违反著作权法的,故应当是无效的。文献的合作作者,无论是第几作者,均是文献的著作权人之一,要引用他们的作品,而只列其中部分著作权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有许多文献中,位于后边的作者并不是不重要,如笔者发现,许多通讯作者将自己的姓名列在作者的最后一位。

3. 西文文献的华人作者姓和名均应当全拼

GB/T7714—2005要求华人的西文姓名用汉语拼音,不得用缩写,且除了第一音节以辅音字母结尾而第二音节以元音字母开头时需加分音符外,不要在双音节人名间加上任何字符。

但是,笔者发现,现在许多期刊在引用华人的西文文献时,往往是将华人的名也缩写了,对双音节人名多数是缩写成了第一、二音节的两个首字母。这是既不符合国标,也是很不合适的。

因为华人的同姓人很多,仅靠名的缩写,很难分清究竟是哪位作者。比如中国的“Kong X”可能有数万人(宪字辈和祥字辈的孔家人)、姓“Zhang”的有张、章、仉,总人口有几千万,仅加上一个或两个字母,远远区分不了。同样Li (李、厉、黎)、Wang (王、汪)、Wu(吴、乌、伍、武、毋、巫、邬、舞)、Yan (严、言、燕、颜、阎、晏、闫、鄢)等同“姓”者也太多。

笔者建议,在正文引用处应当将第一作者的姓、名均写全(全拼),在文献表中,应将所有作者的姓和名均写全拼。

至于港台及海外的华人作者,可以依照名从主人原则,继续按威氏拼法拼写他们的姓名,名中也可加短横。

还有少数民族作者,应当注意区分作者的姓和名,有些民族的习惯是名前姓后,如维吾尔族,在文章发表时,可能是按这一方式,而在参考文献表中应当一律姓前名后。

4. 析出文献中,文集等的前面仍用“见”、“In”,不用“∥”

GB/T7714—2005要求,专著(含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用“//”代替“.见:”或“.In:”。

但笔者以为,这一相较于以前标准的修改并无明显优点,且“//”很难想象其有“见:”或“In:的含义。

5. 起止页码、连续序号和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仍用 “~”

GB/T7714—2005要求起止页码和连续序号间用“-”代替“~”;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采用“/”,不用“-”“—”“~”或“,”。

这显然并不合理。笔者认为,当阿拉伯数字为基数词或序数词时,表示两基数或序数的范围用波浪线更为合适(章雨旭等,2010)。页码和期号均可以看作是序数词,其间用波浪线显然很合适。另外,斜杠除了常用作除号外,常被用以代替“或”,而合刊的期号间显然既非相除关系,也非或者关系。若多期合刊,如《地质论评》在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第8卷,因为特别困难,曾出版了一个全年的六期合刊,按GB/T7714—2005要求,将会被写为“8(1/2/3/4/5/6)”,显然不美。

6. 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后应当加上责任

GB/T7714—2005对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如论文集,只要求写主编名,不要求加“主编”二字。

如:白书农. 1998. 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46-163.

笔者以为这并不合适,上条文献中明确“李承森”的责任显然更好。

7. 起止页码前一律用冒号

GB/T7714—2005 要求“:”用于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引文页码、析出文献的页码、专利国别前。 即无论是专著的引文页码还是期刊的引文页码前均应当用冒号。在此之前,我刊在专著的引用页码前是用逗号。

8. 引用专著中的内容应当标明引用页码

引用专著时我们一般是写出专著的全部页码,这对于读者查阅相关内容可能并不方便。建议写出引用内容的所在页码或页码范围。

GB/T7714—2005要求是在正文中引用处将页码或页码范围作为上角标列出。在后面的文献表中,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我们可以列出总页码。

9.非正式出版物的引用格式

按GB/T 7714—2005,非正式出版物与正式出版物一样列出。

但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文献,学术论文本身必须是经过同行专家审查过的,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非正式出版物的可信度不一定,最好与正式出版物区别开来。我刊多年的实践是将非正式出版物与正式参考文献分开,放在注释项下。

关于学位论文,笔者以为,博士论文有较多的专家评审,而学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恐怕多是习作而已,故我刊暂时的处理是将博士学位论文当作正式参考文献,而将学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当作注释列出。

非正式出版物的列法是,在正文中用上角标阴圈码,或者写为第一作者加上上角标阴圈码,例:“(张三等,1998;李四;王五等,2007;赵六等)”。而在注释项下的列法格式与正式文献尽量一致。

10.常见文献的格式

依据GB/T 7714—2005及以上讨论,建议文献采用著者 -年 制,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1)刊物上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始页~终止页.

(2)专著: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

(3)论文集中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见:XXX, XXX,...,(等). 主编.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

(4)学位论文:

研究生姓名. 论文完成年份. 论文题目[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 导师:导师姓名. 城市:学校或研究单位.

(5)报纸上的文章:

作者.出版年.题目[N].报纸名,年-月-日(第?版).

报纸的文件类型[N]建议写明。

(6)网上文献:

作者.出版年.题目[OL].(更新日期)[引用日期]http://网址.

按GB/T 7714—2005,更新日期可省,引用日期不可省!日期的格式必须是类似于:“2011-06-21”的形式。且文献类型[OL]不可省略。

同时是其他文献又是网络文献时可联合起来,例: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N/OL]. 工人日报,2010-08-17(第6版);[2011-03-06]

单独列一种形式亦可,但应当注意尽量列原创,而不列转载;而由于网上文献查找方便,列网上文献还是有必要的。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N].工人日报,2010-08-17(第6版).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OL].[2011-06-14]

其中[2011-06-14]是引用的日期,这一项不可省,因为网上文章变化较大,很有可能被删除或更新,作者仅表明对引用日期网上确有该文负责。

【拓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又称文献回顾,文献分析。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需要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地质钻探技术论文(2)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3.1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3.2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3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5.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5.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

  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谁能给我写份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地质方面的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2.5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上一篇:曲阜师范大学报考点要求

下一篇:如何快速写好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