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审稿速度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审稿速度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 。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项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技术服务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获得专利17项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报纸100余种,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 。 学术刊物 该校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 。
防灾科技学院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
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
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
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
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
招!学院有人文社科系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北京。学院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200万元。现有7个现代化语音室、54个多媒体教室、70余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新建的标准化体育场、拥有藏书70余万册和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现代化图书馆、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院的语音调频台和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
学院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15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
学院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学院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常年聘请两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派有关人士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学院培养的防灾类毕业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专家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今后,学院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迈进。
请问防灾科技学院这个学校怎么样???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由原国家教委规范确定为现校名,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部委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防震减灾类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学校占地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余万平方米,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多人。
学校在“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激励下,艰苦奋斗、严谨治校,在三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稳步发展。学校现设有9个教学系部,有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城市救援决策技术、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通信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二十三个招生专业方向,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管理和文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学校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育人有方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设备总值已达3690余万元。现有的4个现代化语音室,19个多媒体教室,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建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图书馆拥有藏书53.7万册,引进“书生之家”“时代圣典”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电子期刊、CNKI等多种电子资源数据库,并建有电子阅览室,为莘莘学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良的学习条件。设有语音调频台1个,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校。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为课件开发奠定了基础。我校各学科相继建立功能完善、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各类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60余个,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有多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教科研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创造了教育的高质量。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
近年来,学校积极走校所共建的道路,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防灾减灾类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助全局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以及信息化程度高等优势条件,将教学、科研与防灾减灾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层次。
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我校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地震局和北京的科技、教育优势聘请中科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我校加强了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多次到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本着“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我校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数千人活跃在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面对新形势的挑战,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适当扩大办学规模;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办学结构,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激情,向着更好、更高、更强的目标奋进!
有投过《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吗 核心里算比较好的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主管单位:江苏省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江苏省地震局
快捷分类:工业综合科技B类综合
出版地区:江苏
国际刊号:1672-2132
国内刊号:32-1695/P
创刊时间:1981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1-3个月
所在栏目:工程科技II
综合影响因子:0.412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上一篇:时尚芭莎杂志竞争者分析
下一篇:杂志社的编审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