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学习哲学吗论文
大学生需要学习哲学吗论文
学习哲学,是为了建立一种人生态度,了解世界的本原,让生活更加理性。
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成为哲人,而学习一点哲学,可以引领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你可以不按照规律而为人,但你应该了解世界变化的规律。
哲学最重要的便是思考,当你在想“为什么要学习哲学”的时候,思考便开始了。会思考的人,便是哲人。“学习”哲学,只是为了了解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有时,我们只知道我们应该思考,但我们却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思考。但当我们真正明白“思考”的内涵时,学习哲学,便有了意义。于当代青年而言,学好哲学在于全面掌握知识,涵养个人境界,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哲学严格来讲,不是最简单的一门知识,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学哲学的人不能没有知识,除了哲学对于其他领域一无所知,那样的哲学不叫哲学,所以学哲学不仅要在中西方历史、自然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全面学习,全面掌握知识,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它不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要改造主观世界,又要改造客观世界。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大学期间,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期间,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将来走向社会去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的改造你的主观世界,这就会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世界做出贡献的人
哲学需要学习吗?为什么?
哲学当然要学啊,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列宁主义是必须要学习的,就相当于必修课,因为一个人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气质的过程,学习哲学也是可以给我们精神支持,受益良多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哲学论文-我非我,子非鱼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哲学论文-我非我,子非鱼
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意为爱智慧,也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西方哲学最初的范型源自古希腊的三个疯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后世的哲学观大多为此三人的哲学理论所作注脚。中国的哲思理应萌芽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之中,各种思潮的碰撞擦出灵光闪烁的智慧火花。
都言哲学是玄之又玄的学问,只因其研究表象为生活中形而上的部分,此离大多数人的生命本体相距甚远。但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哲学多放眼当下,在对现代人人文精神的解构与重组中重释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其实,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即把哲学与文学、医学、语言学、数学等多种学科较好的结合起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扩大哲学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对其他学科乃至人类文明的演进有所帮助。
对哲学的最早接触来自于屈原的《天问》,当时还属于启蒙教育阶段,但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发问却在心里刻下了不深不浅的印记。到后来学习儒家经典,接触到了诸子百家,也便略微了解了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后来学习历史便接触到提出“水是世界的本源”的泰勒斯、发明“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和写出不朽巨作《理想国》的柏拉图。至此,对于中西哲学的起源也就有了懵懂的记忆。只是这时接触到的哲学思想多是探讨人类本源、万物轮回的哲学原始形态,也便产生了一种“哲学神秘感”。
后来读了近现代的一些哲学书籍,渐渐理清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对于哲学的了解也就深了一层。其实,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
说到底,哲学探讨的无非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长时间以来,哲学始终被学界摆在一个尴尬的地位,时常被人们束之高阁。此刻,我们要为哲学正名,以次来阐清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古往今来,但凡有卓著成就的专家,不管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都对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见,哲学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哲学之于生活,犹如味精之于菜肴,虽占据不了生活的主流,却与我们的生命本体息息相关,将我们的灵魂引导至我们真正信仰的地方。时光倏忽,我们都已不是当初那个自我。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来看,我们都无权评说他人。认清自我,让自己更好地生活。现以自赋短句结尾:
公元二零一一年,九月的最后一天,困倦的中晚餐,黄昏的晴天。
泥土色的鸟群眼前飞过,泥 泞 的沼泽,挣扎的印记。
蝶变。痛苦的结痂。疼痛的撕裂。
躲在重重包裹的粉白色世界,惊悸、沉闷、恍惚。
当学生生涯直逼第十四个年头,一切的物是人非,都已然不再重要。
未知的将来,暗淡了所有。
就这样,在一条黑暗的甬道里奔跑,远处有微微的光亮,耳边呼啸。
想到将要变成另一个陌生的自己,内心还是会充盈满满的感动。
除了过去,那尽量不去触碰的最为柔软的伤疤之下,一切都还好。
最起码,我们都安然存在。
时间是强大的,最终向这句话屈服。它可以冲释一切,包括那时的感受。
现在所坚持的究竟有多重要?
跟着心走,永远不要忘记微笑。
;
如何培养哲学精神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极其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大学生哲学精神培养课题,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培养哲学精神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而且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力、文化力、创造力,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掌握系统的哲学知识是大学生哲学精神培养的基础博学不等于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博学的人。智慧绝对不可能在“白板”的头脑里产生。智慧应该是通达的,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应从“他者”处吸收养料。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成为人类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奠基人,正是因为他是“百科全书派式的人物”;“人类的导师”柏拉图认为,培养哲学家之路,首先是进行音乐和体育的训练,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学等科目后,再学习辩证法,从而为研究哲学和发现真理奠定基础;哲学家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微积分的创立者;康德不仅著有“三大批判”哲学巨著,而且在“前批判时期”还提出“潮汐摩擦”和“原始星云”自然科学假说,给传统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培养大学生哲学精神,需要广泛地涉足人类各领域知识,特别是要“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因为不懂得哲学的历史,“哲学上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且在哲学界中往往早已被抛弃的一些命题,在理论自然研究家那里却常常作为崭新的知识而出现,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时髦。”相反,“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的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培养哲学精神的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针对“坏的时髦哲学”,恩格斯指出:“官方的黑格尔学派从老师的辩证法中只学会搬弄最简单的技巧,拿来到处应用,而且常常笨拙得可笑。对他们来说,黑格尔的全部遗产不过是可以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不过是可以用来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何况黑格尔不同于他的门徒,他不像他们那样以无知自豪,而是所有时代中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身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黑格尔哲学是思想史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列宁讲,“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这就是认识论和辩证法应当从中形成的知识领域。”“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总之,只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能有效地反思“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才能有效地揭示和克服理论思维前提的内在矛盾与困境;才能真正地发现人类理论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捕捉时代的重大问题;才能掌握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研究方法;才能克服前人思维教训,以史为鉴,在“思”的途中少走弯路;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判断真善美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提升人生境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是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任何渴望了解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人,研究哲学史也许是最吸引人的事情。因为,建立某个时代、某个民族文化的人类本性的各种要素,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反映在那个时代或那个民族的哲学中。”“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捷径就是阅读经典原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是经受过时间的过滤而成为恒久价值的东西。经典既是前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又是人们进行创造性诠释的文本。亲近哲人,研读原典;入门须正,取法须高。莱布尼茨讲,遵循一位优秀的作者的线索,比自己完全独立地重起炉灶要省力些。叔本华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二、提高哲学能力是大学生哲学精神培养的重点从人类求知过程看,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为“经验常识—技术—科学知识—哲学”阶段,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称哲学是“头等智慧”、马克思赞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爱因斯坦称赞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等等。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的理论思维能力就是哲学能力,提高哲学能力不仅对一个民族攀登科学高峰,对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创新力、文化创造力,对建设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物理学家玻恩说:“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是无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重点。“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哲学家贺麟说过:“哲学重在思想的训练和理智的活动中研究、怀疑、讨论、辩难、探求思索的过程,而不一定重在问题的根本解决和所得的结果。”训练和提高大学生的哲学能力应包括:“追问”的哲学能力,从事物的根本处发问,不仅问“为什么”,而且对“为什么”再问“为什么”?“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通过追问保持住生命的本色、精神的深度和思想的庄重;“怀疑”的哲学能力,黑格尔说:“怀疑论是一切确定东西的辩证法。”怀疑既是独断论的清醒剂,也是思想创新的催化剂;“预见性”的哲学能力,哲学要做黄昏起飞的猫头鹰,更要成为黎明前高歌的雄鸡,缺乏理论思维预见能力,将会成为时代的“囚犯”;“反思”的哲学能力,如果说,科学是形成思想,那么,哲学则是对科学思想的反思,哲学的“反思”就是对思想再思想或对认识再认识,通过哲学的反思,为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批判”的哲学能力,“批判”是哲学的内在本性,胡塞尔认为,哲学是从认识批判开始的,并且它的一切都植根于认识批判之中,哲学通过批判“理所当然的前提”来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洞察”问题的哲学能力,问题既是哲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终点,通过哲学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既关注“哲学中的问题”,更关注“问题中的哲学”;“创新”的哲学能力,“创新”是哲学的本性,没有“创新”就没有哲学。正如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哲学概念、哲学方法和哲学体系。在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哲学教育的神圣使命。三、提升哲学境界是大学生哲学精神培养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哲学境界是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说:“用中国一句老话说,哲学可以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按部就班的和平,也可以枪林弹雨的战斗。无论是在和风细雨之下,或是在惊涛骇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地生活下去。这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个‘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说:“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他认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人成为某种人与成为人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哲学使人获得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达到完善的精神的境界。哲学不在于增加知识,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梁启超也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是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哲学是指导人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帮助人进入人生澄明境界。亚里士多德也说,哲学不是为某种实用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哲学不是给人某种具体知识,而是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不教人掌握某种技能这一意义上讲,“哲学是一种无用的学问”,但是每个人又都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旨在帮助人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此乃“无用之大用”。海德格尔说,“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拥有真正的威力。这种不承认日常生活中直接反响(Widerklang)的东西,却能与民族的本真历程生发最内在的共振谐响(Einklang)。它甚至可能是这种共振谐响的先声(Vorklang)。”“正确地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洞察哲学本质的最佳方法。”科学给人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把人培养成“某种人”,如马尔库塞讲的“单向度的人”;哲学则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去关注人的命运、去审视人生的意义,通过哲学的“教化”、“训练”、“熏陶”和“滋养”,不是将“人”培养成“某种人”,而是培养成“完全意义”上的“人”,培养成马克思讲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动物,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但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柏拉图曾把人的快乐感分为三个层次:爱财富,这属于低级的快乐;爱荣誉,这属于中级的快乐;爱智慧,这是高级的快乐。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或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冯友兰在人生“四境界说”中指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就是要使人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达于“天地境界”。哲学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康德讲,有两种东西令他敬仰,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人心中的道德。在康德那里,《实践理性批判》高于《纯粹理性批判》,道德高于知识。道德法则来自理性自身,理性的意志服从道德法则,正是服从自己。任何真正的强制都是自我的强制。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目的。道德必须自律,不能他律。人应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应该受到尊敬。如果说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那么康德则告诫世人“道德就是力量”。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方东美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让大学生追求“最高尚的东西”,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发挥哲学“无用之大用”的功能。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不仅是个人生活世界的意义普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一个人精神品味的高低,多少能够表现出这个人哲学境界的高低;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高度往往折射出这个民族哲学境界的高度。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在黑格尔眼里,“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综上所述,通过哲学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点燃爱智的激情,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哲学知识,提高哲学能力,提升哲学境界,培养哲学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马克思讲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上一篇:经济问题探索是什么期刊
下一篇:计算机杂志sci哪个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