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肖志俊

发布时间:2023-02-15 02:2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肖志俊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深圳市中医院的医院领导

李顺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兼肾病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委,中华中医学会肾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和《世界今日医学杂志》编委及《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医学院校及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28年,精通中医理论和内科专业知识,娴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独立提出及指导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肾病、脾胃病、脑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强调五脏相关,主张综合调治,倡导诊断要见微察著,治疗要根除隐患。系统整理并出版《理化指标异常中医治疗手册》一书,对无症或少症疾病中医辨证的早治和根治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国家中医管理局立项资助的“IgA肾病显证与隐证的辨证指标客观化实验研究”显中求隐,以此达彼的研究思路,对中医隐证和亚健康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已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5万字)、《内科疑难病中医治疗学》(200万字)、《现代肾脏病学》(120万字)等著作7部,取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4次,现主持国家省市科研课题5项。199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市委确定为“深圳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2000年被深圳市政府确认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主任医师 副院长 肝病专科学士。197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担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治疗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及各种急慢性肝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和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副主编与参与编写著作《老年消化病》等3部,发表论文《加味培脾舒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10余篇。 易铁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1984年开始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先后担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及肾内科主任,在深圳市中医院工作后开展了多项血液净化疗法,并擅长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大大减少了该类患者的并发症并提高了生存率。在此基础上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理,显示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之优势。此外,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减少肾结石复发率。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5项,参与编写《现代肾脏病学》等学术著作5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两项科研成果被市科技局认定为科学技术科研成果。曾被授予“深圳市先进中医药工作者”光荣称号和十余次年终被评为优秀个人。黄彬黄彬,工会主席兼人事科科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脾胃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分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针灸学会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急症》编委,北京大学EMBA研究生班。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1年。以消化系统疾病及蛇伤诊治为专业研究方向。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一项;2001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著著作一部(副主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李惠林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内分泌代谢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深圳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及科研,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疾病。创建并主持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肥胖专科。专科工作成绩显著,临床疗效卓著,科研教学工作开展好,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承担了大量专家特诊、查房、会诊,临床经验丰富,受到国内外外患者和同行赞扬。培养研究生、代教进修实习医生多名,均成为相关单位业务骨干。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部、省市级课题6项,获国家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省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6篇,主编或编写著作4本。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等讲授《伤寒论》、《内科学》。

中国现代中药投稿接收会发邮件吗

会。、寄送样刊
 悠哈zmj 2小时前发布 赞 343
1 投稿要求1 请作者投稿前仔细阅读本《投稿须知》。一旦投稿,即被自动认为全部作者已阅读本《投稿须知》,并已理解和接受本《投稿须知》的内容和要求。2 请访问本刊网站进行在线投稿,也可邮寄纸质版稿件。投稿时请附相应中文稿。纸质版稿件请用A4纸电脑打印(Word文件格式),连同作者单位介绍信及基金项目任务书复印件通过邮局寄来。在线投稿者,请等候编辑部通知再补充邮寄上述材料。不采用稿件不退还作者,请自留底稿。3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69788090)”,作为脚注第1项,并附基金证明复印件。如有获奖,请付获奖证书复印件。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稿件千万请勿寄给个人(包括主编)。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的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5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稿件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为自动撤稿。6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每篇稿件30元,第一作者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者减半(需附会员证复印件)。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费。版面费和彩图印制费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光盘版和网络版稿酬),并赠当期杂志。7 稿件将请同行专家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决定取舍。作者亦可提供2~3名同行专家名单(提供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传真或E-mail地址),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名单,以备参考。8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所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广州复大医院的团队专家

徐克成 总院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国内知名的消化病和肿瘤治疗专家。徐克成教授是国际著名消化病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国际冷冻治疗学会(ISC)主席,2012年中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先后担任南通医学院内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胰腺病学组成员,世界肝病学会委员。担任职务国际冷冻治疗学会(ISC)主席 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名誉主席日本低温医学学会特别顾问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委员会胰腺病学组和世界肝病学会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消化病系学会 常委 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深圳消化病-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呼气试验临床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老教授协会医学委员会常委兼肿瘤研究会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徐克成教授是国际著名消化病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196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201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曾任南通医学院内科教授和消化研究室主任、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全国肿瘤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学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现代消化病和介入诊疗杂志、中国交通医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主编医学专著9本,发表论文400余篇。在徐克成教授的带领下,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冷冻治疗团队,以牛立志博士为首,为患者实施六千余例冷冻手术,其数量为全球单个医院第一;徐克成教授、牛立志博士等主编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冷冻疗法专著《肿瘤冷冻治疗学》。2007年第14届国际冷冻学术大会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获“世界冷冻治疗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15日,鉴于复大医院在冷冻治疗肿瘤方面的成就,国际冷冻学会授权复大医院为亚太地区冷冻治疗培训中心,并正式授予徐克成教授和牛立志博士冷冻治疗培训教师证书。2008年日本35届国际低温医学年会,徐克成教授的胰腺癌冷冻论文获唯一金奖。2009年第15届世界肿瘤冷冻治疗大会上,广州复大医院与美国梅育医院(Mayo Clinic)共同获得“世界优秀冷冻中心”的殊荣。让广州复大医院在“高端化、学术化、国际化的”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牛立志 医学博士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执行院长 肿瘤外科专家。于第四军医大学胸心外科博士毕业;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和成就  擅长肿瘤外科手术及微创冷冻治疗,在胰腺癌、肝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腹腔肿瘤等实体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牛立志博士及其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多例数(近万例)、最复杂的微创冷冻治疗。以牛立志博士为核心的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在冷冻治疗肿瘤方面成就突出,已接受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湘雅医科大学等医院医生的培训并指导他们开展冷冻术。迄今为止,牛立志博士接待国内外参观培训共50多人次,其中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部门批准,共计举办冷冻治疗培训班4批,学员39名。 曾宗渊,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首席专家。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疗系。曾任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从事肿瘤研究40余年,在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喉癌和口腔癌,曾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喉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王建南 教授 主任医师专业特长和成就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不断更新现代普外科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跟进新技术。通过每周2次大查房和病例讨论形式向下级医师进行解读。改进手术方式,开展了2项创新手术。完成肝脏手术660台/次(包括左右半肝规则性切除、解剖性肝精准切除、超半肝切除、精准性肝切除、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Glisson肝段切除、腹腔镜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等术式)。参与原位肝移植167例(日本、英国),独立完成37例(英国36例,粤北医院1例)。完成肝内外胆道手术1000台/次以上。其中胆管癌手术120台/次,完成规范化胆管癌根治术43台。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3台(包括广州铁路中心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粤北医院,外院会诊手术),Whipple规范化手术在粤北医院肝胆外科已按指南规范进行。PPPD手术7例,胰管结石Pattington手术11例,胰岛素瘤规范性切除2例(粤北医院),巨脾切除22例,门脉高压断流手术80例以上,远端脾-肾分流术7台。胃肠道、甲乳手术:胃癌根治70台以上,直肠癌根治术100台以上,甲状腺手术300以上(双侧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癌根治。铁路中心医院、粤北医院)。乳腺癌根治和改良根治术50台以上。血管外科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肾动脉下型25例,肾动脉上型3例(英国17例,粤北医院11例)。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左肾静脉-人工血管吻合1例。抢救性手术,术中意外处理,并发症处理能力:作为大外科主任自然承担普外科专业重大、复杂、疑难,高难度手术责任,多年来处理数10台各类普外术中意外情况,有较为丰富经验。同时担任韶关地区各市县及医院术中抢救和意外处理。对胆道休克,急性重症胰腺炎处理,胃肠道急腹症有丰富经验。 穆峰 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专业特长和成就胸部肿瘤外科专业,从事临床工作对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胃癌、乳腺癌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方面经验较深。参加国家、省级、医院级科研基金4项,发表国家核心医学期刊论文35篇,其中作者21篇,教学论文2篇,获南方医院优秀教案奖和医疗成果奖3项。2011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 李海波, 胸心外科专业 博士, 副主任医师李海波博士1994年6月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济南军区总医院心脏外科工作,任住院医师。以作者身份发表论著三篇及两次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000年9月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参加了广东科技局资助项目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独立完成其中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质实验。2003年在相同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以主要参与人的身份完成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人工心脏瓣膜的开发研究,其中独立完成瓣膜材料的理化性能测试及成品瓣膜的体外流体力学测试。  专业特长和成就  主要临床工作包括肺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及晚期肺癌,食管癌的冷冻及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光动力治疗等,现已独立完成肺癌及食管癌的冷冻及近距离放射治疗300余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2010年被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吸收为青年委员。 朴相浩,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工作10年。期间师从国内著名介入放射专家王执民教授,硕士毕业后留学于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医学院2年。98年调入北京解放军307医院(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开创该院介入科室。2003~2009年工作于韩国及日本。多次参加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国际大型会议。在国外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专业特长和成就  擅长新法介入(微米化微量化学介入治疗-选择性肿瘤微血管阻滞疗法和球形微粒[超吸收性微球]栓塞)及超声聚焦刀治疗各种晚期肿瘤。 陈继冰 医学博士生物治疗中心 首席专家2011年9月赴美国休斯顿的MD Anderson肿瘤中心参观学习;2011年10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冷冻协会第16届年会,大会发言获优秀论文奖;国际上首次提出“冷冻-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肿瘤,2013年应邀赴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冷冻-细胞免疫疗法”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开展肿瘤干细胞疫苗相关研究。评价亚健康状体以及免疫功能低下,首先需要借助科学的数据检测来界定免疫功能低下真实存在。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是目前公认的最具科学性的免疫细胞数量的检测方法,而血浆细胞因子测定是最权威的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我院开展这两种检测的临床研究已有3年的历史,借助国际公认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套装已为陈伟添、恩当、郭林等2000余名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检测服务以及治疗指导,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检测和治疗的严谨性、科学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广受国内外肿瘤患者的好评,经多项院内研究证实免疫治疗的显著有效率可达90%以上。 邱大卫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籍外国专家(持有中国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创始主任,现为JCI办公室主任专业特长和成就196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留校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24年后,于1989年应邀赴美国从事临床研究近20年,在癌症的临床免疫学领域有较多经验。 曹斌,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1962-1968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以及中山医院实习及工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近50年,其中从事消化专业32年。曾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兼内镜)工作16余年,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内镜)。1998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市同仁医院(原长宁区中心医院)任消化科主任(兼内镜),同年被聘为上海市交通大学昂立公司上海地区消化病特约专家。2002年被中华医学会聘为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首批专家。2005年入选第五届中国名医并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名医论坛大会。专业特长和成就对鼻咽镜、气管镜、光动力等内镜操作治疗具有较长的经验。先后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等30余篇。

上一篇:数理天地是国家级期刊吗

下一篇:sci是核心期刊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