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的十大问题论文
中学生教育的十大问题论文
《浅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型的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处在开放、复杂、浓郁的多渠道文化氛围中。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在部分学生身上呈现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缺乏树立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迷惘、自私(甚至堕落)等不同程度的思想错位现象。现就其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师德;信息化;网络化;心理健康;德育素质;参与
一、德育教育现状
现实中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任何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创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有己,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未成年人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开拓了获得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但含有色情、暴力、恐怖、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随之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去年,我参与了《南陵县农村初中生思想现状的调查》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在对部分农村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单亲、重组甚至畸形家庭2.5%,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37.5%,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受隔代教育65.5%,家长重智轻德28%,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2%,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32%,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罪的家长34.8%,家长作风严重,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54%,家长有爱好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3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但在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余音未绝的客观现实,使得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愈演愈裂的趋势。
三、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经常对他们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理想是学生的灵魂。德育工作的首要课题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有关内容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
4.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我担任政治科教学。教学中,结合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日常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朋友般的方式跟他们相处。这样就会使他们有一种对老师的信任感、安定感、亲人感。而且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老师跟他们相熟、经常关心他们,会使他们有“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感觉。我多年的观察得出结论:一个与学生亲密的老师,他上课时无论是纪律还是学风都特别好,甚至连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得去。
6.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教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影响学生思想有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一个环境好的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消极作用。充分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与家长保持联系,跟家长沟通。当了解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工作,使学生及时改正。
7.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历史早已证明,培养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对社会的安定、进步是一个贡献;而培养出一个品德低劣、法制观念薄弱的人对社会是一个危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非是朝夕间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捕捉报刊、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守法意识。
8.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变化,让他们目睹社会的进步、昌盛,使他们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加拥护改革开放,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总之,任何的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做到“严、勤、细、爱”四个字,持之以恒、多渠道、多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我国公民的素质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一丝爱心、多一丝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理解,给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 教育 ,是一项关乎民族、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普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章 就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做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成长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他不仅是人们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也是人们用来判断善恶的行为准则,更是人们向善避恶的行为准则,古代哲人说:“青年,是希望之源。”[1]社会不断演进,历史永远前行,青少年永远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然而,由于家长对孩子们的宠溺,学校以及社会在教育上存在着某些弊端,甚至缺陷,使得不少青少年陷入了成长过程中的误区。那么,如何深入把握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成长环境,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和合理的教育手段,对其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矫正,将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青少年在成长历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消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青少年体验到的是长辈们无微不至甚至是毫无原则的关爱。这严实的“保护伞”让他们处于生活的真空状态之中,在他们的心中过早的埋下了贪图享乐的种子。现在很多学生手头都较为宽裕,所以为了“摆阔气”,他们就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大多有买零食的习惯,对新闻媒体播放的商品 广告 情有独钟,以吃“广告食物”为荣;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崇尚名牌产品的现象十分普遍。赶上阴天下雨,常常是几个人下馆子,要上一桌子菜,有时还喝点儿啤酒,生活待遇要远远高于老师。他们缺乏生活的责任感,摒弃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自然也就不再拥有朴实诚信的人生态度了。
(二)上网热
网络如同潘朵拉魔盒,里面承载着生活中所有的丰富和精彩,也潜藏着所有的阴暗与丑恶,让人们防不胜防,尤其对青少年来说,网络更是一柄双刃剑。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思想波动剧烈、情感需要宣泄和寄托的年龄,非常需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需要来自同学、父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可处于叛逆年龄段的他们并不喜欢家长的所谓教育监督,和同龄人有时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因此他们经常感到无聊和空虚,于是寄情于上网冲浪。随着指尖在键盘、鼠标上的点击、跳跃,一个广阔的电子空间在他们面前展开。他们可以进入邮箱阅读无关紧要的电子邮件,可以和所谓的“好友”天马行空地聊天,可以浏览各种网站上的内容,可以玩网络游戏,或是登陆卡通网站。在网络上他们尽情挥洒着自己旺盛的精力和热情。网络的巨大诱惑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视学习为畏途,厌倦书本,应付考试,当家人阻止他们上网时,他们就显得烦躁不安。他们也不甚明白自己到底想从网上获得什么,或许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那种相对直接简单的 人际交往 方式、任意设计和更改的个人形象、毫无顾忌地自我宣泄和表达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咨询所吸引,或许原本就孤独的他们只有在网上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尊。
(三)懒惰,父母“包办”
在青少年群体中,行为上的“易拉罐”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都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用多久就用多久,吃的有“洋”快餐,喝得有速溶饮料,用的有塑料碗筷等物品,用后即弃,从而极易养成“易拉罐”人格:随用随弃,贪图便利,坐享其成,急功近利。这个时代的孩子在“温暖的港湾”里,好像天天都在过年,过多的享用索取,而极少付出和珍惜,无法理解简朴和感恩的含义,因此在人格上缺少坚毅和创造力。他们的日常起居全由父母包办,自己能动手洗衣服、收拾房间、在家洗碗、扫地、做 家务活 的少之又少,导致“小懒虫”越来越多。他们懒惰、软弱、自私、缺乏责任心,在这个崇尚个人奋斗的社会几乎无法独立生存。
(四)意志力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 文化 环境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发生着改变。各种文化产业及其衍生的文化产品,如影视、音乐、图书、网络等,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热衷于追逐潮流又缺乏必要的判断力的青少年来说,会有一些误导。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孩子们不知何谓“理想”,对人生和未来没有什么规划,小小年纪就是“追星一族”,根本不具备辨识良莠的能力。
在缺乏教育引导下的青少年抵御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崇拜歌星、影星,甚至崇拜“战争狂人”希特勒,在行为选择上多“以自我为中心,拈轻怕重,逃避责任。”前段时期,某电视台播放以赌博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连续剧,不少学生看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代赌王,三五成群着了魔似的玩起电视剧中极力宣传的扑克牌“赌技”。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对一些事物挺感兴趣,但仅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做到用心和专注。比如今天练习画画,明天就练书法,后天改 学钢琴 ,而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对其品行习惯、动机目标等方面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五)心理“灰色”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的成长问题是最不易引起成人的重视。现代生活竞争激烈,节奏加快,为人父母者压力不小,因此不少孩子的教养责任全部或部分落在了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的身上。由于父母不能与孩子促膝交谈,有些孩子便容易对长辈和其他成年人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隔代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来自长辈的“百依百顺”、“姑息纵容”、“包办代替”、“筑隔离墙”、“望孙成龙”,延后了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发展。久而久之,他们在情绪情感上出现不健全的倾向,或孤僻或冷漠,这种“特殊家庭”的特殊教养方式在其性格上打上烙印。在高年级“心理断乳期”,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表现得任性、鲁莽,在追求独立却又难以自立的矛盾中迷失自我,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上述表明,当代青少年在成长的历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与社会现状有密切联系,我们必须正视它、重视它,究其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回避它。
二、青少年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对利益追求合理性的承认,青少年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但注重个人奋斗,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也随之产生。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西方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潮越来越多地传到中国。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青少年无所适从,从而产生道德失范现象。
(二)大众传媒和不良的社会风气
1.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例如有的电影、电视作品为追求所谓的票房价格,用许多思想极不健康的内容吸引观众,宣传暴力、凶杀、色情等;有些所谓的纪实片,把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细加描述。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流星花园》这部电视剧,虽然没播几集就禁播了,但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例如,有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短时期内可以暴富;有些人可以通过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等。这些社会上的“墨”,都会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灵造成污染,有的甚至被染“黑”。
(三)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展包括许多方面,下面仅就中小学生认知、情绪等方面作以简要介绍。
1.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从学童喜好的书籍可以看出他们的认知变化。在学前阶段,主要看的书籍是 童话 故事 ,九、十岁以前他们仍喜欢看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孙悟空、灰姑娘等;到了十岁左右的少年时代就开始喜欢鲁滨逊漂流记、太空探险记等半冒险半童话的故事了,到了中学,他们喜欢的书籍,已从半童话、半冒险的故事,转而喜欢看非洲探险记、太空征服记等真实性或科学动态故事,及与恋爱有关的 爱情故事 等。对历史、宗教、人生、社会、政治与社学的初级概念也开始感兴趣并喜欢谈论。
2.情绪情感的发展。“从情绪情感的表露方面看,小学生往往把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表露于外,中学生由于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增加,情绪表露不但受自己主观体验的制约,而且受自己当时意识到的客观要求的影响,他们的情绪表露或多或少加入了人为修饰的成分。对某件事情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能控制自己不合时宜的发作。”[2]例如,高年级学生对自己内心渴望接近的人,在行为上仅仅表现出冷漠的神情;他们对内心感到厌烦的事,表现上却显得十分平静,有时甚至还故作热情。中学生喜欢记 日记 ,这也是他们情感趋向内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因为在日记里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心理冲突,发泄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苦闷,并可以尽情倾吐对异性朋友的爱慕。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要充分利用他们自尊心强,上进心强,个性尚未最后定型等这些有利条件,养成健全、向上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三、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审美素质,提高审美情趣确立德育的“着力点”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卢梭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与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高创造精神;美化人性,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长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作为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随时从美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教育和转化的目的。
(二)开展激励性教育夯实德育的“关键点”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认知能力强、思维敏捷活跃,但缺乏社交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应是引导他们与外界积极主动的交往,给他们营造宽松、民主、融洽的氛围,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真实而恰当的表达自我交真心,用真情,讲真话。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开朗、奔放、独立都区别于内向型的学生,但他们逞强、浮躁的性格倾向不利于其成长。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的放矢的培养他们坚韧不拨的意志,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坏习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文弱、谨慎等特征表现得异常突出,教师就应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创设与外向型学生接触的社交环境,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三)开展耐挫折教育落实德育的“支撑点”
台湾作家席慕容说:“在这人世间,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的走下去。”[3]对于真正的强者而言,不存在失败,那只能叫挫折或没有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各种挫折化成锻炼自己成长的山岗。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磨练意志和提高挫折耐力的机会。如在班中有计划地开展行为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等,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逐步养成他们遇到挫折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等品格,教导他们变换角度看待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激活德育的“推动点”
青少年德育的乏力性也表现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反教育”的斗争上。社会上流传有“一周学校教育抵不上一句家长反教育,抵不上一小时的电视节目的影响”的说法。[4]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不是学校的一己之责,学校外部环境已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不仅要优化社会风气,还要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有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如购置教育必须的电教设备,建设相关的活动场地等,社会上现已建起的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也正是学校德育走向社会德育的体现。中小学要积极办好家长学校,注重家庭德育的功能和其对社会德育的启动功能的发挥,也是针对青少年由“依赖性”向“独立性”性格过渡的特殊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
《左传》有言:“德,国家之基也!”[5]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当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只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一定会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卞国华主编/当代教育学研究与实践(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刘金明.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玮.当代青少年的“现代病”及其“治疗”对策思考[J].天津教育,200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
作者简介:田沛龙(1970- ),男,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郝各庄中学一级教师。
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 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 儿童 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浅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 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 传统文化 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中,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推行, 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是我们当前发展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 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力的问题
1.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都较为深, 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文化课程的时间、 精力的投入。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来说, 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课程的水平,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在疑虑,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 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目系统的理论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
1. 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当前,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 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
2. 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政策、招生政策、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但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
(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
1.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 由于历年来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而不重视音、体、美等教师的培养,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 对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 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文体器材不足,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而是以传统的形式,如跑步,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不能及时发现、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难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 进行精英教育, 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 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全面的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 即把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 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 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 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 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 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 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
(四)增加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这势必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 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 GDP 比重较低,最近几年终于提到 4%左右, 相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 同时,在素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 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例如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看到教师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需求政策、实施等同步的发展,尽管目前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成功实施的模式,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学一直随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达到热爱对某项运动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开展所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议,本文将对此做以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入,逐步改善中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让教学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进而到达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该如何引如素质教育观念呢?
一、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观念
(一)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
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成一组,对某一组的某一特长进行单独的讲解,这样教学既轻松,又有效率。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有针对的学习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相比,每节课大家都学的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煎熬。
(二)人性化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是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困惑得不到答案,在心里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对于这种“叛逆”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在教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对技术动作做错或做的不规范,这时,就得要求老师人性化的教学,多多鼓励引导,如果用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罚学生,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体育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做主,而且也在于老师的鼓励很引导。
(三)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除了外在体魄的强壮,还应包括内在心理的健康。青春期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心理的变化。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讲述青春期的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学生安全健康的渡过青春期的困惑。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知道,一份汗水才有一分收获,只有拼搏进取才会有赢的希望。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影响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了很多年,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农村中学,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随意玩玩就可以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态度,对体育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愿改变教学方法,是某些老师脑子没有素质教育教学的概念。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安排过少。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体育课程过少,一周保证不了了一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散步,就是到处跑着玩,完全无纪律无组织。过少的体育课程安排,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别提对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对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提议
(一)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要想素质教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引进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首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体育教师,更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知道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引进有大学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让整个教师队伍得到提升,而且对待教育工作更有激情、更有效率。素质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在老师的身上体现,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现。素质教育本就“以学生为本”,体育不仅让学生如何喜欢上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坚韧、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
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心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另一方面就是挫折心理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很多学生还是不敢面对挫折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中形成自卑极端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
重视对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和挫折心理教育,让学生健康的走过中学时代。
(三)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很多学校没有采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取素质教育教学,是因为对素质教育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加强中学校园素质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知道素质教育,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
总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让学生自我选特长、人性化教学、心理方面的教育等措施让素质教育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体育课程安排过少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
[2]王家宏,王维群,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06.
摘要 :近年来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现状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建议
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全力支持教育事业以教育培养出一代代为祖国发展前仆后继做贡献的新兴力量。随着国力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社会,然而学生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关于大学生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不仅是专业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素质方面出现了纰漏。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议。
1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教育是通过教授的方式来育人。它是以丰富被教育者的内涵,充实被教育者的人生和见识为主任的。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从传统教育方式走向社会要求的教育方式,教学偏向功利化,学生接受应试教育只关注成绩,等来到社会中发现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差。而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协调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丰富多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基本素质为目的,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教育者的健全个性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一词最开始运用于反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强调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可以归纳为适应性的发展、被动的发展、片面化的发展。应试教育更多地注重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突破性思维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素质教育所坚持的基本理念。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2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中国教育向另一个方向转变,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存在一些转变上的问题。一是氛围环境问题。中国教育大环境中目前起主导的还是应试教育方式,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许多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可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能在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是一个被应试教育保护得很好的花骨朵,而这样的大学生在离开了紧密的学习考试压力和父母的唠叨限制后,十分容易被外界影响带动。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一个是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态度。学校里的素质教育课程多是一些选修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就比专业课程差了一截。而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有几门比较难的课程,或是高数英语或是专业技术强的'课程,这个时候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也就变成了选择性听教。虽然大学主张进行素质教育,但并没有放弃应试教育,而是降低一点应试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毕竟中国目前的学生都是被应试教育的方法教育出来的,突然进行大转变学生也会难以适应,所以大学里的课程还都是用以考试为主、以出勤和平时作业为辅的方式来审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些课程可能没有平时作业的就只看出勤和期末考,而这些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素质教育类的课程。素质教育毕竟有别于应试教育,如果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去考核素质教育,也就回到了原点,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并且对于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来言,期末考核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的备考现象。当前大学生都会接触到的素质教育方式基本就是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他方面多是由学生自主参加的,对素质教育实行放养,虽然人文知识的掌握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其他方面也必不可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我独断能力,但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可能就会因为不想在人前展示而避开这些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最后反而会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目前这种既不放应试教育又要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式出现了一种两边都抓不住、捉襟见肘的窘迫和无力局面。不仅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敷衍了事,甚至这种态度成了一种习惯,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也随意应付,到了最后学生反而东不成西不就。而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勤勤恳恳地埋头苦读,为什么到了大学一个个都变成了低头族?诚然学生被压抑了那么久之后会放肆地玩,并且不具有足够的定力去约束自己,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会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畏根深蒂固,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出现大部分学生明目张胆地玩手机的现象?笔者以为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起了引导。
人在环境中往往会适应环境而改变。大学生的手机几乎不离身,上课也必然是带着的,而从一开始的偶尔打开手机看看消息到后来的上课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这其中不仅有学生的自制力问题还有老师的纵容和周围同学、学长学姐的影响,渐渐地反而会觉得上课不玩手机才是不正常的。二是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一些文学心理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都是止于课堂、书本、教材、老师的阅历,缺乏实践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太过于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也就导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而乏味的课程内容也就使得学生对于课程丧失兴趣,甚至于对此类课程都报以一种敷衍的态度。而且教学方式十分单调,如今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导,以一种灌输训练式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浮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参与进来。而且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空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失去求知欲,虽然课堂都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想尽方法和同学进行互动,但对这类课程丧失兴趣的学生都会尽量避免和老师的互动,而且老师一个人并不能顾及到全班的学生,以至于本来是针对全班采取的互动最终变成了针对课堂中活跃的某几个学生的讲课,而不大活跃的学生也就越发自顾自。但偏偏思想素质教育的课程很多都是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即使老师整堂课时间都在教室中走动也顾及不到一些边缘的同学。经常是一堂课老师在四处走动和学生互动,学生在关注老师是不是走到身边然后收起手机低头避免眼神交流,原本应该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其实学校都有一些实践课程,而且是必修的课程,不过这类实践课程一般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自己完成一项任务,而对于实践的验收方式就是一份报告,这样的实践方式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是否从中学习到什么又有谁能保证呢?而且我们国家对于素质教育是实行主辅修制,主修的是专业课程,这类课程量较大而且难度较高,学生在这类课程上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对于辅修的素质教育学生也就没有太多精力能够投入,而且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一张试卷,学生只需要将书上内容背下来应考,对于这类课程也就更无所谓了。
3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建议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在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缺席,寄望于在大学期间恶补回来的方式并不能长久发展下去,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之后的教育无法在中小学就加强素质教育,等到了大学,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对于目前这种状况的改进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改变教育理念。这不仅仅是学校应该改变的,更是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改变的。思想是从小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新的一代人在老一代人的带领下成长,如果老一代人没能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那么新一代很容易按照之前有弊端的老思想成长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能只满足于过去,只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忽视其素质教育。只有有创造力,技术能力、求知求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学校在素质教育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相互包容、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为青年,而不是让素质教育成为辅助教育。第二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氛围。课程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还是要从课程入手。目前的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急需老师引导才能融入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对上课方式进行改变,而不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文字传授给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师可以更多地从身边出发或者从一些视频趣闻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并且目前的学生对于应试是擅长的,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知方式和转化能力掌握较少,需要老师对这些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靠学生摸索,很可能学生在尝试摸索这类知识的时候不得其门也就放弃了。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带领的方式使得课程活跃起来,参与课程的人多了,慢慢地就会带动全班的氛围。笔者有所感触的是小班化的教学,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几乎站在任意位置都能很方便地和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和自己交流,从而去听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也想要体会到被重视,而不是学生低头,老师觉得他不尊重自己就放任他。除了课程还有实践,只有被应用起来的知识才能被牢记。原本也是有实践,但是实践的水分有多少,学生和老师都大致清楚,但还是这么过去了。老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不上心,最后只会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难。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为人方面得到提升,课程只是手段,不能将手段当做目的,甚至用考试作为审核标准,这类课程的考试只能审核学生的背书能力,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帮助。与其这样徒留形式,不如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践,当堂就能得到结果,也能保证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类方式慢慢改变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让学生接纳并认同这类课程,最后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4结语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印制文凭的工厂,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明白并且改变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对自己的负责,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谁又会对你负责。对于学校和老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虽然阻隔住你们的障碍很多,如今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学生的思想灌输方式、学生固有的思想等,但也是会在各方努力下而改变的。学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科学设置课堂,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新亭.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2):104-105.
[2]廖晓文,毛盼娣.教育者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4(6):123-125.
[3]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毕业论文的题目
下一篇:作文成功之路杂志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