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尽管方位的表达在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已是个老话题,但在英汉双方对方位的认知异同研究,以及根据期异同特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方位文化的教学恐怕是近些年来仍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学习探究方位表达中的文化蕴含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求英汉不同的方位认知在对英的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方位认知在汉语表达中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研究的学者不少。有很多从各种方面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研究,空间方位给出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物体所处的位置就取决于这种相互的关系,范文内容地图也就是说,位置的认定总是以别的事物作为参照的。观察点、视角等,也会影响到物体位置的确定。在认知语言学“物像—背衬”意象图式里,位置待确定的物体叫物像,用作位置参照的事物叫背衬,加上影响视角的视点,共同构成影响物体空间位置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认知角度来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异同,而对于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析较少涉及。
二.选题材料收集
⑴李宗利刘效群从“东南西北”方位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⑵王琳唐霞“东”“西”的文化涵义探析及其英译:《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⑶吴新华赵雄英汉方位词所表达的尊与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⑷王小凤曹志希.范文写作“东”、“南”、“西”、“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06,(5):82-84.
⑸裔文军地域因素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⑹才雅南.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24-26.
⑺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⑻才雅南论英语教学中“方位词”的文化输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3期
⑼张雪珠汉英中“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⑽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⑾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10.
⑿熊荣敏;英汉空间参照框架及其认知作用[D];西南大学;2006年
⒀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⒁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⒂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⒃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⒄张璐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⒅吴忠岫汉英方位词“东”、“西”文化内涵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⒆张美云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J]山花;2009年08期
⒇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TOP100范文排行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21)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2)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3)马鹏举、郑敏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4)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5)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6)韩陈其、立红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7)杨艳群中西方位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08期
(28)厉晓玲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汉英方位认知异同
一、汉民族方位认知考
二、英格兰方位认知考
第三章方位认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总结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热门思想汇报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从方位认知的不同入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1.第一阶段
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10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11月1日—20XX年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徐州博物馆的科研成果
专著文集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徐州建筑学院的学院简介
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代九州之一;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位居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徐州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誉为“两汉”文化的三绝。如今,古城文化的底蕴、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现代城市风貌融为一体,形成了徐州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为莘莘学子向往之地。学院专业设置覆盖工、管、文、经、法五大门类,开设56个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有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0门,精品教材7 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100人、成教学员4800多人,与国外联合办学规模已达300人。建校27年来,学院已经为国家输送了3 万名合格毕业生。学院占地108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有5个实验实训基地(中心),39个实验室,有52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45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点)。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156万元,图书馆藏书46.7万册,体育运动场地6.44万平方米,体育馆1.14万平方米。校园巧借天然地貌,依山走势,错落有致,呈现出“现代化、书院气、花园式”的特色。学院现有九系三部二院共十四个教学单位,设有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高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有5家对外经营服务的校办企业。学院是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是江苏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国家煤炭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单位。学院师资队伍精良,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教学服务。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50人,其中专任教师教师483人,教授20人,另有19名客座教授,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47人,专业老师中“双师型”教师占72.2%,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34%;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占青年教师的35%。教师中有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名,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1人,一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全省本科院校19个、专科院校1个即我院);一个“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团队,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7名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十五”期间,学院教职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5项,市级18项,学院立项项目135项。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2003年、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自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555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SCI、EI检索9篇,获国家专利 8 项,出版教材(专著)68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有20余名教师在省部级各类学会中担任主任、副主任。《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连续三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学校,2003 年被表彰为全省县以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集体,2004年被表彰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 年被表彰为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原院长肖仁政同志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院(校)长,2006 年荣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 年被中共江苏省授予“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还荣获过全国能源系统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首批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徐州市首批“绿色大学”等120 余项荣誉称号。在今年召开的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教代会代表审议通过了学院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建筑为主要特色,工、管、文、经、法相融互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科技服务显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为达此目标实施“三步走”战略:“十一五”前两年,基本完成西校区建设,使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充实内涵,进入江苏省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行列。“十一五”中期,力争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十一五”后期,学院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有哪些比较好的文学杂志
下一篇:science社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