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案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5 13:37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案例论文

一、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在明治中期以前, 日本还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当时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同自然灾害作斗争, 从水灾和旱灾中夺粮,比较重视水土保持和山林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革新的成果不断进入农业领域, 促进了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 使农业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

1.土壤污染。据日本1970~1980年的调查, 有害物质超标的被污染农业用地有124个, 面积为6350公顷。土壤中的超标物质有镉、铜、砷等, 尤其是镉的超标十分普遍,镉超标的土壤占污染田地面积的90%左右。由于长期使用化肥, 使土壤板结, 缺少空气,土中微生物难以繁殖, 致使地力减退。使用化肥虽然可以使当年的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地力却在逐渐减退,下一年必须使用更多的化肥及农药,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位日本学者认为,即使现在停止使用化肥及农药, 那么日本大地要恢复到40多年前的自然状态, 也要花200年的时间。18

2.农药、化肥等残留物污染。日本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 防止病虫害、草害, 发展设施化农业,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据统计, 化肥( 氮磷钾) 需要量1950年为68.5万吨, 1987年为203.6万吨, 后来虽然波动式下降, 但1991年还保持在191.6万吨的水平;农药( 杀虫剂、杀菌剂、杀虫杀菌剂、除草剂) 的上市量在1965年以后迅速增加, 1980年为68万吨, 此后逐年减少, 1991年为49万吨;农用薄膜上市量表现为波动式缓慢增加趋势, 1983年约为1 200万吨, 1990年达到1600多万吨, 此后有所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成为农业环境的一大污染源,也降低了农产品的营养成分,使用农药使农产品中的矿物性营养素含量大大下降。而且在施用农药时每年都有上千人中毒, 1986年竟高达2 631人。

3.农畜食品加工排除物污染。日本食品制造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2%( 1990年) ;在食品制造业总产值中, 畜产食品制造业占15.3%, 果蔬、罐头、农畜冷藏食品占2.9%,动植物油脂制造业占2.4%。[2]( P271) 这些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动植物残渣比较容易再利用, 但是, 污染占很大部分,将其以堆肥等方式实现再利用的比率不足10%,其余部分得不到适当处理, 造成污染。

4.牲畜粪尿污染。出于传统习惯等原因, 日本人一般偏好国产畜产品( 如日本牛肉) ,加上平衡国际贸易的需要, 其畜牧业发展比较平稳。从饲养头数看, 肉牛1965年为188.6万头, 1985年为258.7万头,1992年为289.8万头, 平均每年增加1.9%;同期, 奶牛分别为128.9万头、211.1万头、208.2万头, 平均每年增加1.7%;猪的饲养头数分别为397.6万头、1 071.8万头、1 096.6万头,平均每年增长1.7%。这些家畜排出的粪尿约占产业废弃物的二成, 其中多数可用来作堆肥加以利用。但是,这类排出物集中有一部分处理不适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1982、1985、1993年,来自畜牧、养猪、养鸡场的公害事件分别为3 975件、3 622件、2 156件, 在典型7种公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动、地壳下沉、恶臭)中分别占7.5%、7.1%、5.0%。虽然逐年呈下降趋势,

但是在公害发生源的19分类中仍处于前5位。

5.水质和水环境污染。战后在工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的水质和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截至1988年1月, 日本遭受水银污染的有9个水域,多氯联二苯污染1个水域, 生物碱合成农药污染7个水域。水质污染使农业严重受害。1970年,由于水污染而导致农田被害5公顷以上的地区约有960个,被污染田地面积约100公顷以上。从农业用水的污染源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矿山、温泉、工厂、城市污水、自然污水及其他。到1985年9月1日, 受上述污染源之害的地区有1 067个, 面积为88 738公顷。从水环境看, 据1995年的《环境白皮书》反映, 日本有1 /4的水域呈有机污浊状态,未达到环境标准。尤其是湖沼等封闭性水域及市内河流的污浊状态亟待改善,地下水中也检验出有机氯化物。这种水环境变化致使农用水质下降。

6.水田中产生的甲烷污染大气。水田、沼泽地、低湿地及土壤中草木腐烂, 经微生物活动可以产生甲烷。据研究计算, 在释放进大气中的甲烷当中,来源于水田的约占14~39%。此外, 施用无机肥也污染大气。据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一氧化二氮是由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而生成,通过无机氮肥的施用以及有机废弃物的燃烧而释放出来。一氧化二氮释放量根据土壤及作物的种类及施肥管理的好坏而异,但是施肥中的氮大致有0.01%变成一氧化二氮释放进大气之中, 污染了大气。

二、日本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日本为了治理和预防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了各种专项法规和制度,采取了许多比较有效的对策。

1.探索绿色农业模式。日本鼓励根据各地区情况, 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色农业模式,发展环保型农业。以北海道为例, 该地区在进人90年代以后开始探索绿色农业模式,即“有益于地球、人类、家畜和作物的北海道农业”。北海道倡导的绿色农业不是否定一切化肥、农药的有机农业,其目的是确立在国际化时代可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农业, 降低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在环境容量内重新构筑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是: 以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为前提,努力实现下列系统目标: ( 1) 确定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 ( 2)掌握在环境容量内对生产技术环境、农业环境的影响; ( 3) 施用农药减少三成; ( 4)形成高度的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 ( 5) 病虫害防治多样化、综合化; ( 6) 形成机械除草体系; ( 7) 施用化肥减少三成; ( 8) 有效地利用土壤诊断技术; (9)充分地利用本地区的有机资源; ( 10) 确立向绿色农业过渡的技术; ( 11)确立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 ( 12) 开发绿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技术; ( 13)开发对绿色农业经营的评价方法。目前, 北海道已组织起跨试验场和部门( 7个试验场、25个学科)的共同研究开发组织, 探索绿色农业之路。

2.开展有机农业运动。有机农业运动是全球性提倡有机农业、环保型农业的运动。日本的有机农业团体主要有: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保护大地会、主妇联合会、消费科学联合会、日本消费者联盟、日本生活协同组合以及由他们联合起来的全国消费者团体联络会。由他们组织发动的“有机农业运动”,对生产者来说, 是通过对“高投入农业”的反省, 以轮作、改造土壤、降低土壤消耗等方式,避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 发展不破坏生态的“永续型农业”,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者自身的安全; 对消费者来说,要对过去只求生活方便、无视季节的饮食生活进行反省, 转向“符合农村、农地的餐桌”。从这种意义上讲,日本的有机农业运动的目标不单是不使用农药、化肥,还包括对以往那种直接与土壤消耗、化学物质过多投入相联系的大型产地、单品大量生产以及农产品全年稳定供应的市场流通系统进行反思,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有的新价值观, 共担风险, 推动有机农业运动。

3.开发低害农药, 加强农药的注册管理与使用指导。为防止农药对食物、水质及环境的污染,日本积极研究开发低毒农药。1971年以后, 根据修改后的《农药管理法》, 对农药的使用加强了限制, 1971年5月1日禁止销售滴滴涕, 1971年12月30日禁止销售六氯化苯。对毒性大、残留性高的农药按《农药管理法》实行严格的注册管理制。凡是要注册的农药,农药生产者或进口商必须将药效试验、毒性试验、代谢试验、残留试验、对环境影响试验等资料与注册申请书、药样同时提交农林水产省审查、注册。审查非常严格,而且特别重视安全性指标, 如作物、土壤残留农药标准, 对水产、动植物的毒性标准,水质污染标准等。现在日本注册的农药大约有6 000种牌号,从有效成分看约有450种化合物。除注册审查外, 农林水产省农业资材审议会下设农药施用安全小委员会,负责农药安全使用指导, 每年6月还举办“防止农药危害活动”,藉以提高全民的预防农药危害意识和环保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提高及农药用量的减少(由1980年的68万吨降至1991年的49万吨) , 1986~1990年农药中毒、污染等事故下降一半以上。

4.实行特别土地改良事业,

治理土壤污染。特别土地改良事业主要是对被污染的土地采取排土、添土、水源转换等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到1986年度,已查出的污染地区累计为128个, 面积为7 030公顷。到1987年11月20日,已指定39个地区、4 340公顷土地为防止土壤污染对策地区, 对34个地区、3 120公顷土地实施了排土、添土、转换水源等治理污染的特别土地改良活动。已经完全落实治理措施的土地面积有3 540公顷, 占被污染地区面积的50.4%。在镉污染地区,在上述治理措施完成之前还采取了临时性措施, 以防止大米被污染。此外,为了掌握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状况, 实施了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制定了防止土壤中重金属蓄积的管理基准,力图使土壤污染防患于未然。

5.加强农业用水及水产管理。为了保证农业用水不受污染, 在全国范围内,对13个地区的大型农业用水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检查及污染原因调查。在农业振兴地区,为271个地区修建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对水质受到污染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66个地区实施了水源转换。此外, 为了保护渔业用水使其不受污染,开展了水银、多氯联二苯等有害化学物质对鱼、贝类影响的调查,并对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促进法》在沿海水产开发区域组织调查,以防止水质污染。对于浅海区域因大规模开发而对水产资源及渔场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监测措施。此外, 以濑户内海及琵琶湖等为对象, 建立了收集、通报有关红潮信息体制,并对渔场环境加以改善。

6.重视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日本比较重视对农业环境的研究工作, 1983年12月1日成立了专门的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科研人员不仅负责研究、解决具体的环保技术问题,还负责对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出建议及理论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日本农业环境保护科研的重点是围绕污染物、污染源为中心所开展的一些调查研究, 范围还不广,课题数量也不大。20世纪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科研的重点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对国土资源及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这一时期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规模性、系统性与组织性,为农业环保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日本对农业环境保护的研究重点由基础科研转向应用科研及农业环境质量的常规监测上, 科研课题数量很大,为日本的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7.重视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对木材的需求,特别是对进口木材的依赖性扩大,虽然国内森林采伐减少,但因大片的林地被改用于宅地、公共用地、娱乐用地, 故森林在不断减少, 大自然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日本比较重视发展林业,曾于1964年制定了《林业基本法》, 根据该法成立了林业政策措施的咨询机构———森林行政审议会,提出林业经营目标, 即通过林业机械化, 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林业经营现代化; 改善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生产和经营技术;稳定林产品价格提高林业人员福利待遇等。1981年制定了《关于森林资源的基本计划》强调有计划开展人工造林活动。1986年又提出《森林行政的方向》, 决定加强林道网的建设。日本除了靠立法治林外, 还很重视从金融方面扶持林业经营。例如, 1988年度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就提供林业贷款680亿日元, 其中540亿日元用于造林。

8.开发利用农业环保技术, 推广农业环保典型,日本很注意提高农业环境治理和改善方面的技术含量。诸如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与生态协调的高效肥料使用化技术、残留农药简易诊断技术、土壤诊断技术、无农药无化肥栽培技术、侧条施肥技术、水旱田地形连锁抑制氮肥向水系流失技术,等等。环保技术的开发利用已颇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协已约占30%; 在推广有机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实行无农药无化肥栽培生产的大米占24%, 蔬菜占32%, 水果占15%。同时,日本还宣传、推广了不少环保型农业典型。例如, 滋贺县通过使用新施肥法保全水质,减少了20%的氮肥施用量和40~50%的氮肥流失量;神奈川县三浦市通过确立合理化轮作体系和引进抗线虫植物, 维护土壤生态环境;香川县大野原町设立堆肥中心, 利用林产废弃物和家畜粪尿制堆肥, 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减轻环境压力。这些典型地区的经验带动了农业环境治理和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三、日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日本资源贫乏, 农业不可持续性问题尤为突出。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和从农民利益着眼,多年来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扶助的政策, 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 并充分利用其资源环境条件,着重发展环保农业。其主要经验是:

1.依法保障农业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需要,通过经济立法把各种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制定的法律既有延续性,必要时又及时进行修改。日本立法范围涉及广泛,如制定《农业基本法》、《农地法》、《土地改良法》、《种子法》等。日本还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这方面重要法律,如《农业改良促进法》、《农村地域工业导入促进法》、《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国土综合开发法》、《农地调整法》、《关于出售国有土地等的特别措施法》、《日本国土调查法》、《关于农地转用许可标准法》、《地力增进法》、《森林法》、《水资源保护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沿海渔业整顿开发法》等。这些法律以农业基本法为基础,相互协调促进, 有力保障着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政府定位清楚,

管理目标明确。日本的农业决策管理部门如农林水产省、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如农林部或农业环境经济部、农民组织如农协、农业市场如中央批发市场、农产品消费领域如生协、农业生产者如农户等在农业农村中角色定位准确,政府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 十分清楚,井然有序。中央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农业法规的制定、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等。中央政府在各大区都有派驻机构,比如驻北海道的国家开发局,负责中央在地方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特别是日本的政府管理主要是政策和技术管理,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队伍。地方政府主要负责自己管辖范围的事情, 地方自治的能力较强。政府定位准确,管理有序,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行政支持。

3.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是不计代价的全方位投入,不仅仅是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提高的投入上。政府对农村道路建设、土地改良、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都给予投资或补助。对于农协为农民提供的农业技术试验或推广活动,也给予补贴。此外, 还对农业生产者提供低息贷款, 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农民组织农协的建设, 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开展。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民自己的组织建设,农协成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是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农业协会在日本是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实体组织,有自己的加工场所、技术开发和培训基地,甚至还有医院、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日本农业是建立在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基础之上的,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即缺乏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进入市场的门槛和成本太高,日本农协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农协在贯彻政府农业政策、保护农业环境、化解经营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坚持科技兴农, 实施科技环保农业。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开发培训,不仅反映在农协和生协都有自己的技术服务体系和培训渠道, 而且反映在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上。日本把科技作为农业翻身的突破口, 强调政府、民间、学校的配合,已在全国建立起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民间和大学三大体系组成的农业科研网络,科研成果显著。日本农业研究项目的设置, 既突出日本的国情、国家需求目标和重视技术开发与研究,又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向环保,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6.开发自然农业, 发展水田农业。日本在部分地区试行自然农业模式。农作物的栽培中,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目前, 日本的自然农业日益发达,所生产的“自然食品”日益增多。1987年日本政府还发布了自然农业技术推广纲要,为推广自然农业提供法律支持。水田农业是日本的另一种更普遍的环保农业模式。日本具有2 000多年的水稻栽培历史, 其水田农业与欧美国家的旱作农业相比,具有避免连作障碍、涵养水资源、防治洪水和土壤流失、控制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及净化水质等功能。通过水旱轮作栽培,可以使聚集在旱地的无机氮肥和过剩的氯化物,在深水中经过脱氧和溶脱过程得到清除。因此,日本把发展水田农业作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的重要措施。

7.高度重视农产品环境质量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日本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农产品市场供给与环境质量安全,因此不仅国内市场对普通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还十分重视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和管理办法。任何人绝对不可能只凭交钱就可以领取有机农产品证书,认证机构也不可能随意操作发放认证证书, 而是由专家实地考察, 严格把关。日本农业现代化也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曾学习过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验。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曾出现农业的高投入高成本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但日本很快总结教训,从本国山地多、田块小、水田多的国情出发, 调整并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值得中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加以借鉴。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农业的作用论文

摘要 :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生态农业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资源也会更加重视;对可更新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增殖和生产,对不可更新的资源也要加强保护与利用,力争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1.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既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

1.3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以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7).

[2]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9):249.

[3]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14,25(14):31.

[4]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8):122.

10个休闲农业经典案例,无特色不生存

国外休闲农业经典案例

1

美国

总体特征

美国市民农园采用 农场与社区互助 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典型案例

美国Fresno农业 旅游 区由Fresno 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 。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采用 “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 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旅销相互促进;重要景点类型全面,功能各有侧重。

可借鉴之处

采用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模式 ——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要做足体验性,同时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 娱乐 等;另外,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2

德国

总体特征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 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 等三种类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市民农园。其主旨是向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

典型案例

德国人首创的生活生态型市民田园——施雷伯田园,独门独院,各具风格,充满了大自然情趣和文化气息,如同微缩的露天民居博物馆。每一户小田园里,主题建筑是童话世界般的“小木屋”,院子里有过去的辘轳井或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美可爱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小木屋门前有长满奇花异草的蔬菜园。田园里的菜只许种不许收。秋后枯萎的蔬菜和花草覆盖住潮湿的土地,保护地里的水分,既避免秋冬刮风带起沙尘,第二年春天又可以翻到土里作肥料。

可借鉴之处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 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

3

意大利

总体特征

意大利农业 旅游 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 这种 “绿色农业 旅游 ” 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 “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 ,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

典型案例

意大利现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 旅游 ”的管理企业,它们管辖的景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托斯卡纳、翁布里亚、马尔凯大区,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以及北部的威尼托、特伦蒂诺和利古里亚大区。据意大利环境联盟执委会官员鲁杰罗介绍,这些景区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了类型不同的 个性化服务 。目前,这些景区中70%以上都配有运动与休闲器械,供那些喜欢健身运动的游客使用;55%的景区为游客提供外语服务,为外国游客解决语言不通的困难;50%以上的景区提供包括领养家庭宠物在内的多种服务项目。

可借鉴之处

意大利人喜爱“绿色农业 旅游 ”,这与该国政府 重视环保,发展生态农业 不无关系。尤其是近几年间,意大利的生态农业发展很快,生态农业耕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4

韩国

总体特征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 ;注重资源整合,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历史 等并使其商品化;注重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注重乡村 旅游 严格管理。

典型案例

江原道旌善郡 大酱村 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 养生 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 养生 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 健康 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可借鉴之处

以“奇”为突破口,突出乡土气息。

5

日本

总体特征

典型案例

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 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 旅游 发展的方向之一 。

可借鉴之处

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政府激励措施,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NPO等)的参与促进作用,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国内休闲农业经典案例

1

中国台湾

总体特征

众所周知,台湾休闲农业相对起步较早,主要为 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 旅游 等。 在经营上结合了 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 等三级产业, 生产、生活与生态 三位一体,具有 经济、 社会 、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 等多方面的功能。

典型案例

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

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可借鉴之处

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情景消费” ,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 注重定位、强调特色 ,在 “体验经济” 理念之外,还出现了 “分享经济” 理念,即 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

2

成都:“五朵金花”

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 旅游 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 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该区域的农户依托特色农居,推出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现已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篙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休闲农业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典范。

花乡农居(红砂村)

可借鉴之处

发挥区域合作优势,突出主题产业载体 ,乡村 旅游 发展中的瓶颈之一就是力量单薄,无论是资金、基础设施还是所依托的景区资源,基本上每个乡村 旅游 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相关问题,所以在“五朵金花”的案例中,将五个村子联合起来,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为乡村 旅游 的区域合作发展,增加项目发展的凝聚力提供了突破口。

3

嘉善休闲农业

嘉善县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 农业园区型 ,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 基地拓展型 ,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 资源景观型 ,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 特色产品型 ,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 “农家乐”型 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 旅游 。并于2011年3月嘉善县获得了农业部和国家 旅游 局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县”称号。

可借鉴之处

休闲农业的休闲化,随着观光 旅游 逐渐向休闲产业转换的过程中,嘉善休闲农业 将观光业和休闲业很好的结合起来 为乡村 旅游 的与时俱进开辟了一条道路。

4

贵州余庆白泥坝区现代农业 旅游 规划

余庆地处黔北南陲,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北与湄潭,东与石阡、凤冈,南与黄平、施秉西与瓮安接壤。北部、中部为乌江河谷阶地,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著名的万亩大坝之一。规划区紧靠余庆县县城,白泥万亩大坝是贵州省19个万亩大坝和全国100个万亩大坝之一,是余庆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

可借鉴之处

水资源是开展休闲农业不或缺的资源之一,流动的水能有效地带活乡村 旅游 ,让乡村充满活力;亲水性的 旅游 项目,更容易让游客体验最为原始的乡村生活场景。所以设计 充分依托余庆县自身的山、水景观特色,充分挖掘和提炼地段中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有机的设计使人在规划区中充分感受到山、水,突出山、城、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 ,从而形成深刻的 旅游 印象 。

十、美国马里兰州马福德农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切斯特河(ChesterRiver)是美国的一条跨州淡水河,全长约40英里,大部分位于马里兰州境内,由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Bay)入海。历史上这条河流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家园,被认为是切萨皮克湾地区极其重要的水禽区之一。但随着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切斯特河的大部分河段都被马里兰州环境部门列为“受损水域”,超过74%的氮、72%的磷和88%的泥沙污染都来自农业。马里兰州的马福德农场(MudfordFarm)位于切斯特河的源头,面积为274英亩,其中林地113英亩。2005年以前,马福德农场与该地区的其他农场一样,土地出租给农场经理,由其耕种所有非林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大豆,但农田生产效益不佳。一项对该农场的环境评估认为,该农场的大部分土壤存在排水不良等情况。为了恢复农场内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2005年,美国爱生基金会(BiophiliaFoundation)购买了马福德农场的所有权,并与切萨皮克野生动物遗产保护组织(ChesapeakeWildlifeHeritage,以下简称CWH)合作,开展马福德农场生态补偿项目,通过参与美国农业部“土地休耕增强计划”(ConservationReserveEnhancementProgram,以下简称CREP),将部分效益不佳的农田恢复为湿地、草地和河岸缓冲区,并出售由此产生的湿地信用和水质信用,开展收费型狩猎活动等,以多样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促使马福德农场从恢复的生态系统服务中获得稳定的经济回报。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具的运行机制

1.土地休耕

增强计划土地休耕增强计划(CREP)由美国农业部农业服务局管理并组织实施,是美国最大的土地环境改善计划“土地保护储备计划”(CRP)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自愿的土地休耕计划,CREP旨在帮助农业生产者对环境敏感的土地实施生态保护,减少土地侵蚀,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并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参与该计划的农户需要与政府签订CREP合同,约定其土地在未来10-15年内不参与农业生产,政府则向符合资格的参加者提供年度租金,包括维护激励金和开展合同约定农业实践所需的最高50%成本分摊。此外,该项目通常会为参与者提供注册激励,鼓励他们开展约定的农业实践。联邦金融服务管理局使用专项资金支付一定比例的项目费用,州政府或其他非联邦政府组织提供剩余的资金。参与这项工作的国家和私人团体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服务。CREP还支持增加过滤带和森林缓冲带等保护措施,这有助于保护溪流、湖泊和河流不受泥沙和农业尾水的影响。

2.湿地信用

销售湿地信用代表的是湿地的生态价值,美国湿地银行是湿地补偿信用机制的典型代表,其运行模式和具体做法可以参见《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的“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案例”。3.水质信用销售美国《清洁水法》要求控制点源及非点源污染,以减少对水质的影响;该法第301条(b)对水质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第303(d)条授权美国环境保护署协助各州确定通过技术控制仍不足以达到水质标准的水域,各州对这些水域优先排序,并为优先水域制定“排污最大日负荷量”(TMDL),即在满足水质标准的前提下,水体中允许的最大污染物量。TMDL可以作为恢复水质的起点或规划工具,并确定某种水体污染物的削减目标。《清洁水法》为水质交易确定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要求及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美国环境保护署针对水污染控制中市场机制不足的问题,自1996年起探索开展基于流域的水质交易,并在2003年形成了《最终水质交易政策》(FinalWaterQualityTradingPolicy),在2004年又颁布了《水质交易评估手册》(WaterQualityTradingAssessmentHandbook),希望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水质交易,实现“以更经济的成本满足水质及污染物排放要求”的目标。水质交易主要包括总氮、总磷和沉积物的交易,美国环境保护署也支持其他污染物交易,但必须接受更严格的审查。为确保水质改善,所有的水质交易必须发生在建立了TMDL且边界明确的区域或流域。在水质交易中采用的排放限值包括基线值、最低控制水平和交易限值三种类型。交易类型主要包括点源与点源交易、点源与非点源交易,前者又包括两个点源间交易、多个点源交易、一对多点源交易;后者包括单一点源与非点源交易、非点源间交易。水质交易的总体思路是:在同一流域或区域里,各污染排放源的减排成本不同,减排成本低的排放源的实际排污量更容易低于许可证限值,二者之间的差值就是排污余额;排污余额乘以交易比率后可以形成水质信用,拥有排污余额的市场主体就成为水质信用交易的卖方;减排成本高的排放源在满足最低控制水平后,就成为买方,即通过购买水质信用来抵消其超过基线部分的排放量,买方的基线值可由排污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算确定,进而实现流域或区域整体排污成本的降低以及水质的提高。

(三)具体做法

1.明晰产权爱生基金会在2005年购买了马福德农场,明确了对马福德农场土地的所有权,这为在农场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参与土地休耕增强计划、开展湿地和水质信用交易、创造更加经济可行的市场运营模式等提供了基础条件。2.生态修复借助美国农业部农场保护项目和马里兰州部分支持资金,爱生基金会在马福德农场开展了生态修复,具体修复活动由萨皮克野生动物遗产保护组织(CWH)设计和完成,包括耕作管理改善、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等多项修复活动,修复结构如图所示。

图2马福德农场修复结构图(根据爱生基金会相关资料翻译)(1)传统耕地改造爱生基金会和CWH按照收益情况对马福德农场的耕地进行了划分,保留了其中最高产的80英亩土地,继续种植玉米、小麦和大豆,并实施新的耕地管理实践,以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2)缓冲带修建沿着农场的耕地边界设计种植了40英亩缓冲带,包括过滤带和场边带。其中,由25英亩的暖季草地构成的过滤带,为水禽、鹌鹑、野火鸡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环境。(3)湿地修复马福德农场的湿地修复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农场西部新建了10英亩湿地,用于建设湿地缓解银行并产生湿地信用;另一部分是在农场西南部修复了30英亩湿地,用以保护该地区的水质。(4)水质保护利用修复后的30英亩湿地和部分植被覆盖的缓冲带(约6英亩)所产生的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有效拦截了氮、磷和沉积物流入附近的水道,降低了农业活动对河流水质的不利影响,进而产生了一定的水质信用。

3.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项目方通过将马福德农场生态修复与传统耕种、土地休耕增强计划、湿地和水质信用交易、盈利性狩猎活动等交易机制有机结合,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传统耕种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将保留的80英亩优质耕地种植产出的玉米、小麦和大豆,按市场价格直接出售给当地家禽公司,实现了物质供给类产品的价值。

二是参与土地休耕增强计划,实现土地改良和生境改善。马福德农场按照土地休耕增强计划所支持的方案改造耕地、建设过滤带、森林缓冲带以及恢复湿地,有效保护了农场内对环境敏感的土地,恢复水禽栖息地,并改善了切斯特河水质。

三是湿地和水质信用交易促进生态价值显化。湿地信用交易方面,马福德农场通过湿地恢复共产生了10英亩的湿地信用。水质信用方面,水管理公司(WaterStewardshipInc.,WSI)研究结果表明,马福德农场湿地恢复和缓冲带建设每年可减少1800磅的氮和100磅的磷的排放。

四是开展狩猎等生态旅游。缓冲带的建设,为水禽、鹌鹑、野火鸡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水禽数量,可以为狩猎爱好者提供相应的狩猎和旅游服务。

4.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2012年,爱生基金会将马福德农场转让给私人保护买家,原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都予以保留并得到了长期的监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爱生基金会与美国农业部签订的CREP合同,其中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全部转移给农场买家,并由马里兰州政府对其中171英亩已修复的生境和大部分现有林地的保护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按照马里兰环境信托基金会和切萨皮克野生动物遗产保护组织的倡议,爱生基金会只在80英亩最肥沃的农业用地上开展耕种活动,私人买家也需要遵守这一约束条件,以确保马德福农场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保护。

(四)主要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马福德农场由原来只有传统农业一项经济收入,转变为包括传统农业、生态信用交易、政府休耕补偿和狩猎旅游四项收益。

一是马德福农场通过保留优质耕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耕地排水,提升了耕地产量,切实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带来每年约15000美元的收入。

二是通过生态修复和参与土地休耕增强计划,马福德农场每年可获得联邦政府及马里兰州政府的补偿资金12000美元。

三是将部分效益较差的传统耕地转化为缓冲带等生态用地,恢复或增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产生10英亩的湿地信用,并通过湿地信用交易,以每英亩800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马里兰州政府;通过过滤氮、磷等污染物,还能够产生18500美元左右的水质信用。

四是利用恢复后的水禽栖息地开展生态旅游(狩猎服务),每年获得约6800美元收入。社会效益方面,建立了合作共赢机制。爱生基金会依靠CWH等当地合作伙伴,设计和实施其生态保护修复计划,测量和核实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和营养径流的减少,并将湿地信用、水质信用引入市场。让区域专家参与到保护计划中来协助建立生态信用,并支持当地的就业和劳动力培训。同时,利用土地休耕增强计划,以政府投入带动了多项收益,形成了一个多方参与、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效益方面,马福德农场的湿地和缓冲区将帮助改善切斯特河和切萨皮克湾的自然生态环境。每英亩的河岸缓冲带每年可防止120磅的氮、10磅的磷和4000磅的沉积物污染切萨皮克湾的水域。此外,恢复后的湿地捕获了区域内39%的磷和23%的氮污染。在气候干旱的年份,湿地在过滤污染物方面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将会翻倍。同时,湿地和缓冲区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农场内野生禽类的数量和多样性持续增加,实现了物种保育功能。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管理会计研究期刊是核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