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用什么牌子相机
国家地理杂志用什么牌子相机
见过他们的工作照,一般都是尼康佳能的旗舰机身,比如佳能1D系列、尼康D3、D4系列,镜头一般以大炮为主,估计是100-400、800之类的,其它的就是大三元之类的。
美国国家地理 使用什么相机
其实,国家地理用的是图片.
只要原生态.它主要是对图片要求高.
并没有要求相机多么好.
这里给楼主推荐一个国内牛人.推昆虫的高手.
开始他使用富士602,后来升级至D70+腾龙180微距.
到现在把D70升级为D200了.
它的作品经常被国家地理采用.
请看他的个网站:
经典的图片:
所以:好的图片,相机是一方面.关键还得有一个好的头脑.
国家地理杂志由谁创办?
吉伯特·格罗夫纳(贝尔也是创办人之一)详见:
1888年10月,国家地理杂志问世,他的创办人之一,便是发明了电话的科学家贝尔。当时它仅是一份学术性质的科学杂志,读者仅限于一小群具有专业背景的人。那时的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暗棕色的,完全没有图片,只有辛勤治学的研究成果。
国家地理杂志的改变,是在1899年上任的当时年仅23岁的第一位专职总编辑吉伯特·格罗夫纳手里启动的。经过之后数十年时间的淬炼精进、琢磨技术,才有了今日的面目。
[被屏蔽广告]
格罗夫纳是最早为地理杂志树立的传统之一,以第一人称撰写平铺直叙的文体。到了1910年国家地理杂志又树立了另一项传统:黑白与淡彩照片和生动的插画用得越来越多,封面也加上了橡树、月桂叶片、橡实、半球图样的花边,此后60年封面一直是这样的基本格式。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刊登了一连串探险活动的纪实报道,并附有彩色图片。30年代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的使用,更为国家地理杂志增添了两项利器,可以将远方国家的实景送到读者家中。
1959年9月,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固定用彩色照片作封面,这期间,封面上的花边也逐步去掉,1972年7月首次使用不带树叶的封面版式,仅留作为国家地理杂志品牌标志的黄框,以突显封面的照片。1979年9月,开始永久使用现在的封面版式。
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那个著名的黄色长框,是国家地理杂志品牌的组成部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心目中,这著名的黄色长框代表着冒险与质量。因此维持这个黄色长框,也就成为国家地理杂志品牌维护的重要部分。
自创刊以来,国家地理杂志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是只有英文版,直到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才出版了第一个外文版,然后无论从发行量还是国际版数量上,它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到2001年已经在世界上出版了20种文字的版本,发行量已经达到1000万。
地理杂志的视角遍及全球,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部落,到现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都有地理杂志记者们的身影,他们发回的报道文字和图片,融合了历史、文学、科学和人类学,因此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而是一本百科全书。因为它不但记录地理的概貌,而且纪录了10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与追求。
鉴于他的视角如此广泛,国家地理杂志在创刊之初即有一则编辑方针:“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题材,只宜刊登好的一面:不雅的描述、不当的批评,一概不予刊登。”然而到了1970年,杂志的领导层打破了这一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迈进具有争议的领域,开始报道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
国家地理的成功和卓越,除了它的成功的办刊方针及发展策略外,还要归功于聚集在他旗下的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师。他们不仅学识精湛、技能高超、敬业执著,更是一群对我们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激情与好奇的人,所以我们从地理杂志的大量精美绝伦的图片中,感受到的既有朴素的自然状态对我们视觉的巨大冲击,更有被它唤起的发自内心的感动。这也正是国家地理杂志注重人文关怀的鲜明特色。
国家地理杂志数年来坚持的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有些苛刻,但却由此而诞生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同时国家地理杂志所选中的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摄影佳作也已经成为了摄影作品的一种标准,几乎全球的摄影师们都以能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自己的摄影作品为摄影生涯的极大荣誉。
国家地理杂志对它的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艺术感。当我们阅读国家地理杂志的时候,除了为它的精美所折服外,又总会为它所表达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所震撼,所感动,这也正是国家地理杂志唯美却不自赏,与一般唯美主义和猎奇摄影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
追求革新是国家地理杂志“与生俱来”的品质,它把这个品质一直保持至今。国家地理杂志的发展历史充满了创新精神,诸如以会员制发行杂志而不是通常的招收订户的方式;把2/3的篇幅让给图片;封面的形式等等,但每一个创新都绝不是为了简单的迎合,而是一种“引领”,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为什么有一些专业摄影师,拍摄风景时选择半画幅?
这个提问难己让人信服,应该是画幅越大画质越好,细节越丰富。
拍摄风景作品的时候,其实我们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取景够不够广阔,镜头焦段和相机的画幅情况,决定着这一点。
焦段上,肯定是超广角取景更开阔,但是却不可避免的存在透视变形的问题,也就是说控制透视较小变形,画面景物自然,这样的焦段是合适的,不能无限制开阔下去。
那就剩相机画幅对取景的影响,这个,一定是大画幅好于全画幅,全画幅好于半画幅。
现在问题来了,是不是我们拍摄风景类作品,都需要这么开阔的取景幅面。答案肯定是不需要的。我觉得,即使是专业摄影师,除了《国家地理》经常刊登的大取景风光片之外,我觉得使用什么画幅的相机,拍摄风景片,完全是根据拍摄需求而来的。也就是说,只要够用,用全幅还是半幅,拍摄风景都是可以的,这个没有什么标准要求的。
所以说,不要去疑惑,为什么专业摄影师,也会用半幅相机拍摄风景片了。
同样,好的风景片,和人像等其他题材的摄影作品一样,取决于摄影师对画面、构图、色彩、意境的把握,对风景风光美和震撼力的感悟。好的风景作品不光是美的视角感受,一定要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
配图:一只万
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刚出现时,价格昂贵。为了使数码单反相机能普及,于是出现了价格低一点、重量轻一点的半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如今,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含微单)的价格相比当年已经平民化了,机型选择也很多,为什么还要有半画幅机身呢?这是因为两者视角焦距有差别,造成在同样物理距离和镜头焦距下,画面的效果不同。
在今天主流品牌中,半画幅的视角焦距通常是全画幅的1.5倍(佳能为1.6),即,在同样物理距离和镜头焦距下,半画幅的画面要比全画幅看上去近50% 60%的样子。为什么要说这些,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利用全画幅和半画幅的视角焦距差异进行构图的选择,这就是今天半画幅仍然存在的主要意义。
下面两张照片都是在镜头焦距为70mm的情况下拍的,第一张是在房间窗口拍的,距离近,用了全画幅;第二张在楼下拍的,距离远,用了半画幅。
可以看到,两张照片构图的饱满度差不多,这就是利用了半画幅机身视角焦距更长的原理。假如第二张照片也用全画幅70mm,那就会把边上杂七杂八的元素收入画面,影响效果。
同理,再看看下面两张照片,也是分别用70mm镜头焦距拍的:
很容易看出,下面那张用半画幅拍出的效果好些:突出重点,没有多余元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在全画幅上换一支长焦镜头不就好了?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受拍摄当时的环境限制(灰尘多、地形险要),或时间限制(稍纵即逝的瞬间)等因素,无法等你换完镜头再从容地对焦拍摄。这时,两机两镜才是上佳选择:广角镜头挂在全画幅上、中长焦镜头挂在半画幅上。想拍什么构图,只要举起相应的机身拍摄就好。
老师晚上好,我拍摄也选择带一个半画幅相机,因为外出使用更长镜头拍摄多一点,所以我就在尼康D750相机上安装80-400镜头,这样选择拍摄镜头长焦更长,拍摄效果更佳[赞]#梁剑图说中国#
你应该问,为何有一些专业摄影师,拍摄风景时使用拍照手机呢?
是的,我认识的很多著名摄影家,都很喜欢用拍照手机拍摄,当然,也经常使用卡片机拍摄的也有很多。
与其花重金投资摄影器材,不如买个好显示器
关于你的问题,我具体解析一下:
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非常现实,够用就行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120相机普及之后,早就把大画幅相机给抛弃呢。
在35mm胶卷相机达到很不错的质量之后,很快就把120相机给抛弃呢。
在数码相机基本上达标之后,很快就把35mm胶片给淘汰呢。
没错,大家是不是以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很有意思啊。
二、对于目前大多数纸媒来说,其实成像质量真的不是重点关注对象
毕竟,大多数精美的杂志,也就是16开尺寸,对页跨页也就是相当于A3尺寸。
A3尺寸,大概就是两张A4纸张的大小。
你觉得呢?
比如说,我在很多媒体都发表过照片,我自己也出版过很多摄影图书,其中也有用最顶级的纸张和最好的印刷工艺,说实话,最顶级也就是如此。
对于最好的纸张和最好的印刷工艺,A3尺寸,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是可以轻松满足的呀!
三、那么,电子显示器呢?
电影院的imax电影,很多也只是2k的片源和2k的放映机,最顶级的也就只是4k片源和4k放映机。
电视机呢?虽然现在有8k电视机,但是,大多数人的电视机,也只是1080p或者4k的。
电脑呢?大多数电脑,也只是1080p或者2k,4k的都不多见。
当然,苹果电脑已5k,据说6k的苹果电脑即将推出。
2k,大概就是200万像素。
4k,大概就是800万像素。
8k,大概就是3200万像素。
四、1英寸卡片机,M43微单,APS画幅的单反或者微单,其实画质足够印刷精美的A3尺寸了,也足够4k5k的电脑显示器了。
当然,8k显示器或者8k电视机,这个需要3200万像素,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都还达不到。
五、你觉得我是唯像素论?不考虑别的?
别的,别的有啥特别考虑的?
RAW格式,12位,14位,还是16位?
宽容度,12挡,13挡,14挡,15挡?
清晰度锐度,你未必以为底片越大镜头的解析力越厉害?
你错了,底片越大,镜头的解析力越差。
大画幅胶片相机的镜头,解析力就很差。
无论细究理论和原理,还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你如果不信,你完全可以对比,A3打印,A3印刷,苹果5k显示器,你尽可以把不同相机拿来对比测试一下。
看看我是不是在瞎讲。
这个我真没有听说过。
我身边有不少摄影朋友,也不乏有一些专业摄影师,我们也经常外出采风,在拍摄风景时也没见他们用半画幅,也没听他们这样说过。
其实在拍摄生态鸟类时,确实有一些摄影人喜欢用半画幅相机拍摄。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拍摄风光,我们追求的是大场面和宽大宏博的气势,这更要求我们拍摄时选择画幅更大一些的,镜头更广一点的器材。
选择半画幅拍摄生态鸟类,因为半幅折合全幅时有个1.5或1.6的倍率,所以很多朋友会选择半幅机来拍摄鸟类等题材,因为本人用的是尼康,所以知道尼康D500是很多尼康拍摄鸟类摄影师的选择,它的对焦速度快、追焦能力强大、连拍好,这可能是很多人选择的一个方面吧。
另外,如果有人喜欢用半幅拍摄风光,可能原因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成像比较好的部位是在中央,而用半幅机拍摄,正好选取的画面接近中央的部位,而把边缘画质稍欠的取掉了,我想极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各位朋友交流。
剑舞影像,西部摄影爱好者,欢迎关注
恕我孤陋寡闻,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听说。只知道有的鸟类摄影师选择半画幅,因为可以增长焦距,比如佳能7d配400的镜头,可以达到640的视野。
至于拍摄风景,不选全画幅而用半画幅,更是不可思议。因为拍摄风景,追求的是宽阔的视觉,使用的都是广角镜头,比如佳能的16-35、11-24等,如果使用半画幅,剩以1.6的系数,还叫广角吗?
也许有人会说,在同一位置拍同一景物,全画幅的景深浅于半画幅,因而全画幅的优势是人像,而半画幅更适合风景。这只不过是一种想像,在实际应用中画幅对景深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真正左右景深的是光圈和焦距,比如拍风景一般都用中小光圈和广角镜头,以求获取足够的景深。
而视觉就不一样了,由于全画幅的传感器尺寸要大于半画幅,在同样的拍摄距离使用同样的镜头,全画幅装下的景物要比半画幅宽广得多。虽然半画幅可以通过加大拍摄距离来解决,但大多数场景难以为之,比如地盘狭小时,前景复杂时,往往是捉襟见肘,无法达到满意效果。
当然,半画幅还有重量轻、价格低等优点,但作为专业摄影师还会在乎这些吗?他们一般会更多地讲究画面和画质,全画幅无疑是更佳选择。
玩摄影,就是一种情怀一个爱好。什么幅不幅的,红圈金圈的。玩好玩高兴是重点。E0S7D+腾马18~400+后期微调,还行吧。
专业摄影师拍摄风景选择半画幅?这还真不明白,选择半画幅?那就是摄影师有全画幅相机不用而用半画幅的,这还真是比较奇怪的问题,但有一种情况摄影师可能会选用半画幅的相机,那就是用长焦打鸟或是需要长焦拍某一景观,半幅机身加长焦镜头有1.5倍的变焦,即如果一支500mm的长焦,套在半幅机身上就变成7500mm的了,打鸟甚至可以拍特写,但本题说的拍风景,那就不知道这位摄影师是怎么想的了,或许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摄影师,凭空想的吧?
作为摄影常识,摄影爱好者都知道,拍风景一般都是大场景,宜用广角镜头小光圈,需要成像清晰,层次丰富,这些基本要求并不是半画幅相机的长处,恰恰是全画幅相机的优势,为什么摄影师要选择半画幅相机?
我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算是本人孤陋寡闻吧![捂脸][捂脸][捂脸]
我觉得资金预算是一个问题。可能刚开始准备购买器材的预算不是十分充足,所以购买使用半幅相机进行拍摄,用的久了,逐渐发现影响摄影作品质量的根本因素,不是设备,而是想法。
所以在最开始使用半幅相机的人们,都在拍摄过程中体验到了想法和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也就索性不再追求全画幅设备了。
国家地理的产生背景
著名的黄色方框是《国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两名飞行员在执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击中,他们的飞机被迫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万分紧张地刚从残破的飞机里钻出来,一群肤色奇异的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迅速地掏出了枪,但他们很快又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们曾经在他们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这个民族的介绍,它属于他们的盟国——中国。1929年《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梅纳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给《国家地理》的主编葛罗夫纳(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这样写道:“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一个记者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后对他们说:尽管看吧,要不是因为我,你们无法看到这一切。”这一段话后来被《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广为引用,并成为他们激情和骄傲的工作理由。这两个故事的价值在于,它形象地描述了《国家地理》所能给公众带来的一切:实用性。地理知识的价值,以及它被赋予的浪漫、激情。《国家地理》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创办,它的创办人之一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它问世的时候正值人类历史由于科技发明的巨大进步而揭开新的篇章之际。电话、电灯、汽车、飞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惊奇,更是革命。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似乎注定了它永远追求革新的品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发明家贝尔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人类的交流,更在于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带来的意义。这同样体现于对《国家地理》的影响上——他的两项决定为《国家地理》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了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的传统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发明家贝尔所倡导的革新精神为《国家地理》注入了永恒的活力。1910年,《国家地理》采用黑白与淡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插画;3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1959年,《国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60年代,《国家地理》的领域开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杂志的领导层则再次打破了坚持几十年的传统,率领杂志迈向具有争议性的领域,开始报导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同时,唯美的风格又让它显得卓尔不凡。它对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性,更是艺术感。创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绝不自赏,把握时代脉搏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也使它吸引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爱好者。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表现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国家地理》的会员制使它在全世界发展了上百万的会员,它的核心品牌战略使它的产品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黄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这也使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盈利组织。它同时注重发行和国际化,在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适应潮流的国际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尽管不断有人强调“强势媒体”的文化侵略性,但却不能改变它日益扩张的势头——《国家地理》在全球的发行量已接近千万。世界各地的地理杂志当然不只有《国家地理》,英国的《地理》杂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国地理杂志《GEO》以及法国的《科学与生活》,都是倡导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于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杂志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内。中国的地理杂志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最出名的当属背靠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后,《国家地理》与《时尚旅游》杂志的版权合作,已经让这个充满魅力的黄色方框出现在了中国。没有人能否认《国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贯彰显和坚持的革新与唯美,这是这本杂志始终如一坚持的气质。
上一篇:以民族自信为主题的议论文
下一篇:知网职称论文查重怎么查的